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三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篇一
首先,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索:
由于學生已有整數加減法計算的基礎,加上三年級時學過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知識經驗,由學生自己算出結果。教師不給學生任何提示,促使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去解決問題,嘗試當數位不同時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同時,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活動將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總結出小數加減法筆算的一般方法,進一步理解列豎式時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其次,緊密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教學內容在引入時是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素材——購買學習用品入手的。讓學生很容易理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情緒與興趣。其中選取的4個數據,轉化成小數后(前一單元知識的遷移),利用求兩個數的和與差順理成章地引入小數加減法,主動探索小數加減法的筆算方法。在鞏固提高環節創設生活中的有關小數加減計算的問題情境。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基本理念。題目編排上體現小數加減混合兩步運算,進一步鞏固學生本冊中學到的簡便運算,也是下一個例題小數加減混合計算的一個鋪墊。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習,學生更能體會出學習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意義,感受數學的價值。
第三點,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當學生普遍表現出“簡單、都會了”我出示整數減小數這一類題型。9—1。65指名板演。整數的小數部分沒有用補0的方法,使小數部分數位同樣多再減。讓學生自己檢驗,也就是利用整數加減法的驗算來驗算小數加減法。馬上又出示900—1。65,此題設想學生會不會由上題的遷移把數位三位對三位來處理,在課上還真有學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非常直觀的讓學生認識到小數點對齊的重要性。
復習課上,我又強調了小數加減法需要注意的事項:數位必須對齊,小數點也必須對齊。在練習題中,針對學生的出錯點,又專門設計了一些練習題。整體感覺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掌握還不錯。
三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篇二
小數的加減法一課是學生在學習完小數的讀寫法,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來教學的。在此基礎上學習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先通過練習讓學生回憶整數加減法的.算法,然后以本單元主題圖的買書情景為線索展開教學,自然的引入小數加減法的學習。以下是我對本節課的幾點思考:
因為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學習小數加減法的基礎,這節課中,我先通過讓學生計算兩道整數加減法題,讓學生回憶、交流整數加減法的算法。出示情景圖學生列出橫式后,我先讓學生試做,學生計算時自主的遷移了整數加減法的計算經驗把相同數位對齊,也就不自覺地把小數點對齊。即把小數加減法轉化整數加減法,實現了知識的遷移。最后再通過提問、交流、鞏固“小數點對齊”的問題使學生明白,相同數位對齊也就是小數點對齊,如果蓋上小數點,小數加減法和整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相同。讓學生學會用原有的知識結構去探索新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在探究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我放手讓學生嘗試計算,然后引發討論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使學生掌握了小數加減法計算時小數點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要對齊,然后按照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計算。學生在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出來。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在和諧、寬松、民主的氣氛中愉快的學習所學知識。
這節課,也有許多不足的方面:為了充分復習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用的時間有點長,而使后面的一些鞏固練習沒有完成。造成課堂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
“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就對齊了”,這是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在學生嘗試計算時,能夠把小數點對齊,所以這部分處理較簡單,只是告訴同學們應小數點對齊,沒有從計數單位的角度或借助人民幣單位等來理解小數對齊的道理,雖然學生在后面的練習中能做的不錯,但沒有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小數點對齊的必要性。對后面學習“位數不相同小數的加減法”的學習會造成困難。
三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篇三
二年級學生已掌握了退位減法,本節課的重點是被減數連續有幾位不夠減,都要從前一位退1,同本位上的數加起來再減,這節課是三位數連續退位減法中的一個難點。
在教學中我分五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層次我先帶孩子們一起回憶了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這些回顧性的復習不僅是對知識的回憶,更是為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作好鋪墊。第二層次自己利用課件出示美麗云南情景圖根據情景圖讓學生自學數學書22頁的內容,提出自學要求,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學習從而列出一個減法算式,并且知道為什么用減法計算。第三層次估算,你能估算出結果嗎?把你的想法給同桌說說,交流估算方法。第四層次筆算517-348=,連續退位減法并沒有很多新知識,一部分孩子已掌握了,但一部分學生正處于跟著教師走,思維逐步訓練發展的階段,我先讓學生嘗試筆算,再交流算法,學生們各抒己見,同桌說,小組說,個別說,最后老師把算法打到課件上,學生對著課件說,達到讓每個學生都說出筆算方法,被減數連續有幾位不夠減該怎么辦,每個學生都很清楚,從而大家總結出連續退位減法的筆算法則,第五層次當堂訓練自己設計三個挑戰,挑戰一做一做,挑戰二數學醫院,挑戰三送信。
1、課后發現學生對于連續的退位減法還有一些問題,需在今后多加練習,同時繼續培養學生的互幫互查的學習習慣。
3、在利用數學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的意識方面還有待今后不斷提高。
改進建議:師生共同交流、分析計算過程:個位上7減8不夠減,從十位退1當十,個位就變成了17,17減去8等于9;十位退了1還剩下0,0減4也不夠減,從百位退1當十,10減去4等于6;百位退了1還剩下4,4減去3等于1。應該再多讓學生多說、采取全班說,同桌說、四人小組說,及時鞏固。
三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篇四
本節課是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95-97頁的內容。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遺憾的地方:
(一)、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節課教材給出的情境是2004年雅典奧運會跳水比賽女了10米跳臺雙人決賽的一個情境。通過分析教材我認為現在是2010年,2004的奧運會離同學們已經太遠,而且當時這些孩子還在是幼兒班的孩子,這樣的情境,對于同學們來說很陌生而且很遙遠。根據《數學課程標準》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的要求,教師要由“課程計劃的執行者變為構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對教材的實施不能就課本教課本,依樣畫葫蘆,而應立足新課標,按教材的編寫意圖,大膽地處理教材,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教學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這樣,才能使教材充分發揮潛在優勢,課堂教學才能充滿生機活力,學生才能想學、樂學、會學數學。因此我把情境改為為地震之后同學獻愛心捐款的情境。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選取素材,將數學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設疑引思,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
(二)、找準學習的起點。
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習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
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并進行有效的教學,在執教本課的前一天,我在我校的四年級的班級進行了一次教學前測,結果是:對于此內容,學生能結合情境提出部分數學問題并用小數加減法列出算式并非難事,教師只要創設合適的情境并組織學生互動交流即可。①幾乎每位學生都已經能用豎式計算一般的小數位數相同的加減法(得數的小數部分末尾有0的除外),這類題目簡單帶過就行;②大部分學生都已經能正確計算數位不同的小數加減法,但是很少有學生能夠表達清楚。就由此引入并展開新知教學,讓學生掌握列豎式時要數位對齊也就是小數點對齊,從低位算起,這是教學重點之一。小數的基本性質同學們已經學過了,但在計算小數位數不同的加減法時不會自然想到可以用0補足,在小數加減法得數的小數部分中間有0時有人會把0去掉、末尾有0時大多數人不會把0去掉,這是教學重點之二。學生對于6-5.34=0.66這類問題的困難應該比較突出,而且與新舊知識都有關,這是教學難點。總之,大部分學生對于學習此內容的知識儲備已經很豐富,但一些典型的普遍的問題,還需要老師提供思考的空間、點明知識的要點。
(三)、體現算用結合。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計算教學時應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
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就給計算教學賦予了新的內涵:計算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計算技能的形成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與“用”的度,明確計算教學應以計算為重點、以解決問題為歸宿。
為了讓“算”、“用”有機結合,我深刻理解并創造性的使用
教材,對教材進行了適度的改編,創設了“阿勇與阿偉在汶川、玉樹兩次地震中的捐款”的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列出算式,
即:13.6+614.36+5.3413.6+14.366+5.3413.6-614.36-5.3414.36-13.66-5.34。這些算式都是經過細心揣摩之后確定的。接著選擇14.36-13.6來計算,提出“①為何這一題的末尾數沒對齊?②小數點對齊就保證了什么?③為什么要相同數位對齊?”等問題,因為學生有這方面的基礎,即從單位角度講元只能與元相加減,角只能與角相加減,分只能與分相加減,從數位角度講個位只能與個位相加減,也就是說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所以同學們在我的有效引導下很容易結合問題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我設計在最后的練習時先計算再應用,主要是因為在學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計算技能形成的關鍵階段,先針對重點、難點進行專項訓練,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更好地體現算用結合的理念。
(四)、法理互通。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計算教學的兩大任務,算法是解決問題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賴于成立的數學原理。教育心理學認為:任何一項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經過反復操練才能正確掌握。計算是一項技能,需要一定的時間訓練才能形成。因此,我努力在直觀算理與抽象算法之間架設橋梁,讓學生充分體驗由直觀算理向抽象算法過渡和演變的過程,從而達到對算理的深層理解和對算法的切實把握。為了更好的凸現計算教學的特點,我盡量讓學生經歷“解讀情境、提出問題、列出算式算法、明算理總結計算方法嘗試計算會鞏固算法的計算練習、提升算法的應用練習”的過程。采取先嘗試計算、再討論算理、最后總結算法的教學策略。
1、通過計算14.36-13.6與相關問題的追問,讓學生理解小數點對齊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只有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也就是計數單位不同不能相加減,掌握小數加減法列豎式時要小數點對齊,計算時要從低位算起,小數位數不同時可以用0來補足。
2、通過計算14.36+5.34,讓學明白得數的小數部分末尾有0的情況,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數化簡。
3、通過計算6-5.34,讓學生明白整數與小數相減時,要在整數的后面添上小數點并補出與減數相同位數的0,這是一個連續退位的小數減法,是一個難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梳理計算小數加減法應該注意什么,這其實是總結計算方法。
這節課在備教材是做了充分的準備,但是由于缺少與學生的
交流與溝通,就缺少備學生的機會,所以在執教過程中,留下了一些遺憾,比如在創設情境之后在學生提出來的問題中有三步計算的問題,既然學生已經提出了問題,教師不可能不予理睬,導致在這一個環節浪費了一些時間,在學生會算法、明算理的環節里,學生課堂上生成的教學資源較多,如:計算6-5.34的時侯,出現了數位沒有對齊的情況、計算錯誤的情況、整數后面沒有添上小數點和0的情況等,這些教學資源就是很好的教學資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現的情況比較多,所以在時間上就不得不付出。縱觀我的這節課,沒有大量的練習,用了很長的時間才結束了新課的學習。把大量的時間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過程中,在此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情況問題,我只能引導學生有條理的呈現、解決。所以,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就把眾多的情況問題都見識、解決了,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鍛煉。但是這樣一來,在時間的把握上就出現了問題,沒有時間讓學生來大量的練習,導致了課堂不完整。所以,我覺得我對“精講多練”的把握還欠缺。“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缺憾是一種激勵,更是一種動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會珍惜每一次鍛煉的機會,不斷反思提升自已。
通過對本節課的教學,我對新課改背景下的數學計算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比如:怎樣教學才能避免課堂教學中的形式主義?怎樣讓學生經歷算法獲得的過程?在計算教學中怎樣體現
“算”“ 用”結合?在計算教學中怎樣凸現算理與算法?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更多的自主發展機會與空間?相信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課改的更深處。
三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篇五
本節課例1本課教材是在學生近期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安排學習的,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進一步學習、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學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備的數學知識、技能與方法。這一教學內容與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計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素材,作為計算教學的背景。讓學生感到計算學習同樣是生動、有趣的`,使學生在解答用小數計算的實際問題時,理解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掌握小數運算的基本方法。再說,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對于小數加減法,學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教材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有意不給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過程,不概括小數的加減法法則,而是刻意引導學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數加減法的舊知遷移到小數加減法這一新知中。
一節課下來,我覺得以下方面需要做進一步改進:
1、對于第一個例題,在講解新授內容時,當有的學生說4.75+2.65時,可以看作475分加上265分等于740分,這個時候,我只是肯定了這個學生的方法,而教師并沒有對這一生成性的資源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引導和提示學生,740分可以看作7.4元,把元改成用分做單位,也就是看成用相同數位相加算法的雛形,直接過渡到小數加法計算是,應該要把相同數位對齊,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數的小數點對齊。
2、學生在班演的時候,出現的問題,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資源,教師應該很好的利用取來,及時講解和評定。
3、因為本節課應該是在學生掌握小數性質的基礎上開展教學的,教師事前沒有進行有效的學情調查,所執教的班級還沒有學過小數的性質的教學,導致在教學小數化簡是,出現了一定的困難。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重視,班級學情的調查和分析,做好課前的預設。
4、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煉,話語瑣碎,提出的問題有時候不是很精準,這個方便需要改進。
5、面對“列豎式為什么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從富有個性的理解和表達中,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的基礎上被自主發現,成為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的成果。
6、鼓勵性的語言過于單調,含有整數加減時,可以讓學生對比中發現錯誤,這樣比老師直接講效果會更好一些。整個課堂氣氛不算是太高漲。
三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篇六
教學反思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習了較為簡單的加減法,對于學生掌握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口算并不算太困難。但對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部分學生還是比較迷惑。另外,對于估算學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
因此,課堂上我:
一是嘗試在讓學生進行遷移學習,讓學生深入探索,鼓勵學生交流方法,重視方法的總結與梳理,澄清一些模糊認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是注重加強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時,盡量聯系生活實際設計練習,注意體現估算的應用價值,讓學生感知學習估算的必要性。
三是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幫助學生分析題目中已知條件和問題間關系,抓住關鍵點理解題意,分析題目應該采用精確計算還是估算。四是針對計算教學練習比較枯燥的問題,練習的安排加強與實際應用的.聯系,努力做到形式多樣,并設計了一些思考和開放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幾節課的作業情況看,學生對文字表述計算和估算過程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強化指導。
三年級數學加與減教學反思篇七
小數加減法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加減法、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的意義與整數加減法的意義相同,計算法則在算理上也與整數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減。學生由于在之前對整數加減法接觸較多,通過對整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回憶(即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應該能順利遷移到小數加減法上來。所以在新授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
1.出示購物小票自由讀讀這些信息。
(1)理解小數點對齊就是相同數位對齊。
(2)提出幾個簡單加減法的問題,并口頭列式。
2.四道“小數的加減法”:
(1)獨立用豎式計算;同桌交流計算過程;
(2)反饋:指名上臺板演并說說計算過程;
(3)評價
設計意圖:
第一題是第一層次的感悟,小數數位相同的小數加減法,在嘗試中學生不大會出錯,重在說明這樣對位的理由,也就是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
第二、三、四題是第二層次的感悟,小數數位不同的加減法及整數減小數,在嘗試中學生可能有錯誤:數位沒對齊、進位錯誤、倒減、退位錯誤,把錯誤作為教學中的寶貴資源,借助錯誤資源,使學生在糾錯、說理、爭辯、比較中再次感受數位對齊,并發現只要小數點對齊就實現了數位對齊。
3.小結:說說怎樣計算小數加減法。
回顧整節課,我覺得有幾個地方是比較成功的:
1.創設生活情境,重組教材。選擇學生身邊熟知的、喜聞樂見的`情境,激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實現了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出發,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現實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中,并有效的在教學與生活中架起一座橋梁。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去完成了對新課內容的建構,體會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內涵。
2.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學生嘗試計算之前,進一步加深理解小數點對齊就是相同數位對齊。在新授中,突出小數加減法的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