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景觀設計的心得體會篇一
一 環境藝術設計(基本概述)
1環境創造。它綜合平面與立體諸要素,以現成物和創造品組成由觀者直接參與的,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的綜合感受,造成一種可以身臨其境的藝術空間,這種藝術創造更強調空間氛圍的藝術感受。環境藝術設計原則整體統一,“完整、和諧、鮮明”是環境藝術美的靈魂,它溝通了人、自然、社會之間歡悅和諧的情感,從而使冰冷的工業化環境得到柔化。
3環境設計是建立在客觀物質基礎上,以現代環境科研成果為指導,創造人類理想生活空間的工作過程。人類理想的環境應該是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社會制度的文明進步,自然資源的合理配置,生存空間的科學建設。環境設計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屬于多元的綜合性邊緣學科。環境設計以原在的自然環境為出發點,以科學與藝術的手段協調自然、人工、社會三類環境之間的關系,使其達到一種最佳的運動狀態。環境設計包括空間實體形態的布局營造,而且更重視人在時間狀態下的行為環境的調節控制。正如美國環境設計叢書編輯理查德˙道白兒所說:“環境設計是比建筑范圍更大,比規劃的意義更綜合,比工程技術更敏感的藝術。這是一種實用的藝術,這種藝術實踐與人的機能緊密結合,使人們周圍的事物有了視覺秩序而且加強和表現了所擁有的領域。”進入信息化時代,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匯的速度驟然加快,國際化和民族化共處,統一多元成為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和諧完整的藝術形式作為這個多元化時代必須遵守的設計原則,已成為衡定藝術與設計質量的標準。生存空間的擁塞,信息爆炸的沖擊,促使人們生活的節奏加快再加快。直觀醒目、對比強烈、快節奏富于變化而又能與環境和諧統一的藝術與設計,成為設計家追求的目標。作為一個好的設計,一定要具備創新,并且適應環境的整體要求。從狹義上講: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內容主要指以建筑和室內為代表的空間設計。其中以建筑、雕塑、綠化諸要素進行的空間組合設計,稱之為外部環境藝術設計(景觀設計)或者廣義的環境藝術設計;以室內、家具、陳設諸要素進行的空間組合設計,稱之為內部環境藝術設計(室內設計)或者狹義的環境藝術設計。兩者組合為環境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最基本的構成要素是空間限定和時間序列。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只有對空間加以目的性的限定,才具有實際的設計意義。空間限定要素構成的建筑,表現為存在的物質實體和虛無空間兩種形態。前者是限定要素的本體,后者為限定要素的虛空。**作為實物的空間限定要素,使建筑成為一個具有內部空間的物質實體。
1空間限定要素實物形態本身和實物形態之間的尺度是否得當,是衡量環境藝術設計成敗的關鍵。關于景觀的尺度: 以人的固定視覺感受而言,不同尺度的形態空間會形成不同的景觀意識,這種意識體現在設計上就形成了以不同尺度單位為基礎的景觀尺度概念。以km 為尺度概念進行設計城市景觀;以m 為尺度概念進行設計的建筑景觀;以cm 為尺度概念進行設計的室內景觀。
總之,我們講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時空連續的四維表現藝術,主要點在于時間和空間的不可分割性。環境藝術設計中的空間實體主要是建筑,人在建筑的外部和內部空間中的流動,是以個體人的主觀時間延續來實現的。人不斷的感受到建筑空間實體與虛形在造型色彩樣式尺度比例等多方面信息的刺激,從而產生不同的空間體驗。人在行動中連續變換視點和角度,這種在時間上的延續移位就給傳統的三度空間增添了新的度量,于是時間成為第四度空間,正是人的行動賦予了第四度空間以完全的實在性。
景觀設計正是建立在空間限定與時間序列兩大基礎要素概念之上的環境藝術設計的子系統。
二景觀設計的內容景觀設計——以建筑、雕塑、綠化諸要素綜合進行的外部空間環境設計。涉及美術、建筑、園林和城市規劃四個專業。景觀設計俗稱美化環境景色,它是以塑造建筑外部的空間視覺形象為主要內容的藝術設計。景觀設計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環境系統設計:它的環境系統是以園林專業所涵蓋的內容為基礎;它的設計概念是以城市規劃專業總攬全局的思維方法為主導;它的設計系統是以美術與建筑專業的構成要素為主體。
(一)、以園林為基礎的環境系統
“園林學是如何合理運用自然因素(特別是生態因素)社會因素來創建優美的生態平衡的人類生活境域的學科。”(汪菊淵:《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 園林 城市規劃卷》第九頁)因此,景觀設計建立在園林學為基礎的環境系統上,是符合環境藝術設計基本概念的。
園林是在一定的地理境域中以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筑山、疊石、理水、綠化、建筑、置路、雕塑來創造美的環境。園林的環境系統是由土地、水體、植物、建筑這四種基本要素構成的。其中建筑本身是人工環境的主體。
園林有著悠久歷史,中國、西亞和希臘是世界園林三大系統的發源地。東方古典園林以中國古典園林為代表,崇尚自然講究意境,從而發展山水園;西方古典園林則以意大利臺地園和法國園林為代表,以建筑的概念出發追求幾何圖案美,從而發展出規整園。
近代以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人工建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促使人們日益重視自然和人工環境之間的平衡,園林以其自然要素占絕對優勢的地位,很快在城市規劃系統中占據重要位置。以綠化為主協調城鄉發展的“大地景觀”概念,使有計劃的建設城市園林綠地系統,成為現代城市規劃設計中重要的基礎環節之一。
景觀設計立足于城市規劃系統之上,它的特定區域性更強。景觀設計是以建筑組成的特定環境為背景,(如廣場、街區、庭院)有一個標識性強的主體藝術品作為該環境的中心,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審美意趣可供觀賞的人工風景。因此景觀設計是以協調主體觀賞點與所處環境的關系為主旨的。
(二)、以城市規劃為主導的設計概念
做好景觀設計,只有單體造型能力,缺乏總體環境意識,是很難做好的。要了解城市規劃專業的一般知識,以城市規劃設計的概念去主導景觀設計,確立正確的設計概念。
城市規劃理論、城市規劃實踐、城市建設立法構成現代城市規劃學科的三個部分。城市規劃屬于建筑學的范疇。
城市布局模式、鄰里和社會理論、城市交通規劃、城市美化和城市設計、城市綠化、自然環境保護與城市規劃、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規劃等等,是構成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的全部內容。
對建筑物、街道、廣場、綠化、雕塑等具體要素的造型設計協調工作往往由建筑師、園藝師、市政工程師承擔,由于現代城市的龐大規模以及城市功能建筑功能的日趨復雜,這些專業設計師往往自顧不暇,遠不能深入到具體的環境藝術設計。建筑內外、建筑與建筑、建筑與道路、建筑與綠化、建筑與裝飾之間的空間過渡部分幾乎處于設計的空白。只有以城市規劃為主導的景觀設計,才能設計遺漏的邊緣空間,擔當美化的重任。
(三)、以美術和建筑作品為主體的設計系統
由于景觀設計通常是以標識性強的造型實體作為設計的主體,所以在一個特定的區域環境中,往往是以美術作品和建筑物的構成要素作為環境的主體,同時在環境系統的空間構圖、尺度比例、色彩質感等方面注意協調與周邊景物的關系。從而形成景觀設計自己完整的設計系統。
美術和建筑同屬于空間造型藝術,美術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筑藝術等,它的特點是通過可視形象創造作品。因此,建筑藝術屬于美術的范疇。建筑物是反映一定時代人們的審美觀念和社會藝術思潮的藝術品,建筑學有很強的藝術性質。
在景觀設計中,要有環境整體意識,避免創作者太強的個性。在景觀設計中主體與環境的關系是互為依存的,它的設計系統是建立在環境藝術設計概念之上的。景觀設計系統非常強調設計的整體意識,整體意識原本就是藝術創作最基本的法則。
整體意識是藝術設計創作最基本的法則。設計本身就是藝術與科學的統一體,審美因素和技術因素綜合體現在同一件作品上,使美觀實用成為衡量藝術設計成敗的標準。例如:一件具象的古典主義雕塑,盡管藝術性很強,造型整體不錯,細部處理也很精致,但如果把它安放在高速公路邊的草坪上,人們坐在飛馳的車子里一晃而過,根本就不可能細心觀賞。一件很好的藝術品放錯了地方,說明公路規劃設計者缺乏設計的環境整體意識;再舉一例,城市街道兩旁的綠地經常可以看到用鑄鐵件做成的柵欄,往往要被設計成梅蘭竹菊之類具有一
定主題的圖案,如果看圖案本身也許很漂亮,但是安裝在賞心悅目生機勃勃的綠色植物周圍,不免喧賓奪主大煞風景。
要確立環境整體意識的設計概念,關鍵在于設計思維方式的改變。因此,具備環境意識,具備環境整體意識的設計概念,處理好美術和建筑作品主體與環境系統個客體之間的關系,就成為景觀設計的關鍵。3景觀設計的特點
一個景觀設計工作者,一方面要具備系統綜合的設計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要掌握多種類的設計表現手段;同時還要培養設計項目實施的社會協調組織才干。對于景觀設計來說,要有對形象敏銳的觀察和感受能力,這是設計思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其中圖形是專業溝通的最佳語言。在設計的概念和方案階段,要習慣于用筆將自己一閃即逝的想法落實于紙面,而在不斷的圖形繪制過程中,又會觸發出新的靈感,通過圖形思維的積累、對比、優選、好的方案就可能產生。(景觀設計初步繪制過程)
景觀設計是一門具有時間因素在內的四度空間環境藝術設計。它的設計表現是全方位的。一方面需要有真實反映物質時空實際視覺效果的形象資料;另一方面又需要有供設計實施的具有詳細尺度標注的工程圖紙。
景觀設計由于是邊緣學科,設計的專業面較廣,因此需要掌握建筑學所有的制圖標準,這就是規劃制圖、建筑制圖和園林制圖。
在計算機設計表現技術之前,透視圖模型攝影錄像都被用來表現設計的終極目標。作為景觀設計的表現技法,必須在掌握多種類的設計表現基礎上,通過手繪透視效果圖提高藝術表現素養,學習的重點也同時向計算機設計表現轉移,以適應時代飛速發展的需要。
(景觀設計是一項社會協調性很強的藝術設計門類,景觀設計主要是環境系統的整體設計,包括平面的總體規劃,空間造型的總體形象概念等。一些標識性強的藝術造型實體還是要委托相關專業的設計師來完成。景觀設計者的角色很象是電影導演,因此景觀設計者要具有較強的環境意識和較高的藝術鑒賞水平,還要精通一兩門專項設計。同時具備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一個景觀設計的環境藝術設計師必須具備全面的素養。)
在景觀設計中,素描作為造型藝術,是培養學生觀察與研究對象的正確方法,觀察對象的整體意識與研究對象的內在本質的能力。在素描基礎教學中更注重于速寫,速寫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的整體觀念、美感意識能夠得到較高層次的訓練,包括對體量、比例、尺度和富有節奏韻律變化的幾何形體的認識和理解,同時速寫鍛煉景觀設計者用線條進行造型的能力。通過速寫,從而賦于作品以統一、對比、節奏、韻律、力度、空間感等美的內涵。在速寫對象選擇上以建筑為主。
景觀設計的心得體會篇二
。
南昌大學2012-2013學年第一學期期終考試要求
課程名稱:綠地景觀設計
考試班級:
論文要求:
1.論文題目—請舉例論述清代江南私家園林造園藝術
2.論文要求打印,字數范圍為,不少于3000字。
3.論文上交時間:2012年12月2日下午4點之前。
4.寫作要求(請任課教師詳細說明本次論文考試的內容要求)
1)結果論文觀點明確,文章結構組織合理。
2)文章論述充分,圖文并茂的說明和表達課程所涉及的知識點,要求有一定獨立的見解。
3)論文格式正確,參考文獻及引住完備;(見附件范文0按時提交論文。
4)a4打印,小四,仿宋字體
嚴禁剽竊,抄襲等作弊行為
景觀設計的心得體會篇三
景觀設計學習心得
現代景觀設計學的經典之作,西蒙茲的《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里這樣說:“……景觀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諧共處……人們設計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也不是物體;人們設計的是用途和體驗——首先是確定用途和體驗,其次才是隨形式和質量的有意識的設計,以實現希望達到的效果。場所、空間或物體都根據最終目的來設計,以最好的服務并表達功能,最好的產生所欲設計的體驗。”
“公眾參與”是在社會分層、公眾需求多樣化、利益集團介入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協調對策。它強調公眾對規劃編制、管理過程的參與、決策和管理,強調對話與溝通,協調公眾各方利益,力求實現規劃項目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世界范圍內公眾參與規劃的研究與實踐已開始進入了成熟期,基本上完成了從1960年代的社會運動化向1990年代的理論化和制度化方向的邁進。
公眾參與方法以其追求公平、講求溝通、公正客觀的本質特點應當作為有效推動大學校園面向信息社會、可持續地、和諧地發展的重要規劃策略。而在我國,尤其是大陸地區,這種方法在大學校園規劃領域的研究與實踐非常欠缺。立足我國國情,基于信息社會,針對大學校園規劃,對公眾參與方法展開深入地專門研究,不僅有可能深刻變革我國的大學校園規劃理論與方法,創建出支持創新的、生態和諧的校園環境,而且也將有可能對國際公眾參與研究領域作出有益的補充和發展。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時代中,“變化是唯一不變的事物”,傳統的大學校園總體規劃顯得過于主觀、武斷和僵化。實踐證明,往往一個小小的改動就會導致整個規劃不可行。這就意味著要頻繁地修改規劃甚至完全重新規劃。
使用公眾參與的方法將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我們認為,應當將規劃視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讓大學校園相關利益群體共同參與、決策和管理這一過程,在專家的引導和協助下共同制定控制性的原則、條例,提出詳盡的說明和建議,避免非使用者主觀的、武斷的錯誤決策,由不同時期根據實際需要不斷提出的局部項目取代僵化籠統的藍圖,逐漸形成整體。這種方法將創造的是有機秩序而不是極權秩序。使用公眾參與的方法將避免校方陷入疲于應付地反復立項、重復建設等困境,避免花費大量心血獲得的規劃圖紙很快成為過時的廢紙,節約大量人力、物力,無論在規劃、建設和使用過程中都將顯示出靈活經濟、資源高效的策略優勢。
由此可見,在我國現代大學校園規劃中使用公眾參與的方法,將直接關系到大學校園環境發展的生態可持續性。
大學校園的城市化是指當前我國部分大中城市大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若干校園迅速集聚并形成城市化過程中較為特殊的大學園區或稱為大學城的現象。具體主要表現為居住、游憩、文化、教育、科研及產業等功能和空間的城市化。大學校園的城市化不僅自發而且自覺地迅速推進。這一進程在城市范圍內對教育資源進行重組與開發利用。
上述方面都使得大學校園規劃的相關利益群體從以前局限于學校師生拓展到政府、校方、合作辦學的開發商、社區公司、社區居民以及在校或“在線”師生等。這使大學校園規劃的內涵大大擴展,也增進了大學校園規劃問題的復雜性。如何使眾多相關利益群體高效共享大學資源,和諧共生?使用公眾參與的方法將從根本上幫助協調各方利益,合理配置資源并根據需求的變化及時作出調整,使校園規劃真正有助于建設信息社會的和諧校園。
信息社會的基礎是連接,人人共享的廣泛連接的實現將提供前所未有的技術平臺,有可
能使得公眾參與方法得以改進,變得更加經濟、高效、靈活、公正,從而獲得良好的可行性。因此,在我國現代大學校園規劃中使用公眾參與的方法,并結合信息社會不斷改進公眾參與方法,不僅在技術上的可行性將大大提高,從而能夠廣泛地、積極地推動現代大學校園規劃的發展,還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信息社會的發展進程。
展望未來,在我國現代大學校園規劃中使用基于信息社會的公眾參與方法將使學校受益良多:
1)校園規劃更加經濟可行。僅用較低的代價就可以實現,而一旦實現,首先可以規避校園規劃的長期風險,及時發現問題,找出最合理的實施方案,與建成后可能出現的、不可挽回的、將要持續很多年的失誤相比,這種方法上的支出是及其微不足道和頗有價值的;
2)校園規劃將更加高效、靈活、公正、持續。通過“網絡組織”的公眾參與策略,使參與管理人員包括專業規劃人員甚至有可能異地、隨時組織參與。隨著網絡在校園內外的廣泛可及,避免了傳統個別訪談和傳單式問卷調研的以偏概全的危險,加之大學校園相關利益群體素質整體較高對參與可及性和可操作性的保障,都使得公眾參與方法非常適宜于校園長期的改造更新;
3)有利于高素質創造型人才的養成。通過“網絡組織”的公眾參與策略,使參與校園規劃前所未有的廣泛可及,顯示出極大的公平性,使校園氛圍更加多元、民主、開放,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增進學生對母校的熱愛,形成更有認同感、歸屬感、激發個體創造性的育人環境,從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與全面素質;
4)有利于提高學校的聲譽和地位。具有強烈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和經驗、人格健全、創造型的人才在今日社會是最受歡迎的,建立持續的校園規劃公眾參與機制有利于培養出此類人才,隨著畢業生在社會上的良好口碑的樹立,將迅速提高學校的聲譽和地位。
5)有助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用公眾參與方法進行校園規劃,將使校園規劃更加公正民主、資源配置更加公平高效、各相關利益群體更加和諧共生,從而有助于建設和諧校園,進而有助于建設和諧社會,這是對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號召的最及時的、頗具建設性的響應。
景觀設計的心得體會篇四
景觀設計學習心得
現代景觀設計學的經典之作,西蒙茲的《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里這樣說:“……景觀設計師的終生目標和工作就是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他們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諧共處……人們設計的不是場所,不是空間,也不是物體;人們設計的是用途和體驗——首先是確定用途和體驗,其次才是隨形式和質量的有意識的設計,以實現希望達到的效果。場所、空間或物體都根據最終目的來設計,以最好的服務并表達功能,最好的產生所欲設計的體驗。”
“公眾參與”是在社會分層、公眾需求多樣化、利益集團介入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協調對策。它強調公眾對規劃編制、管理過程的參與、決策和管理,強調對話與溝通,協調公眾各方利益,力求實現規劃項目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世界范圍內公眾參與規劃的研究與實踐已開始進入了成熟期,基本上完成了從1960年代的社會運動化向1990年代的理論化和制度化方向的邁進。
公眾參與方法以其追求公平、講求溝通、公正客觀的本質特點應當作為有效推動大學校園面向信息社會、可持續地、和諧地發展的重要規劃策略。而在我國,尤其是大陸地區,這種方法在大學校園規劃領域的研究與實踐非常欠缺。立足我國國情,基于信息社會,針對大學校園規劃,對公眾參與方法展開深入地專門研究,不僅有可能深刻變革我國的大學校園規劃理論與方法,創建出支持創新的、生態和諧的校園環境,而且也將有可能對國際公眾參與研究領域作出有益的補充和發展。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時代中,“變化是唯一不變的事物”,傳統的大學校園總體規劃顯得過于主觀、武斷和僵化。實踐證明,往往一個小小的改動就會導致整個規劃不可行。這就意味著要頻繁地修改規劃甚至完全重新規劃。
使用公眾參與的方法將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我們認為,應當將規劃視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讓大學校園相關利益群體共同參與、決策和管理這一過程,在專家的引導和協助下共同制定控制性的原則、條例,提出詳盡的說明和建議,避免非使用者主觀的、武斷的錯誤決策,由不同時期根據實際需要不斷提出的局部項目取代僵化籠統的藍圖,逐漸形成整體。這種方法將創造的是有機秩序而不是極權秩序。使用公眾參與的方法將避免校方陷入疲于應付地反復立項、重復建設等困境,避免花費大量心血獲得的規劃圖紙很快成為過時的廢紙,節約大量人力、物力,無論在規劃、建設和使用過程中都將顯示出靈活經濟、資源高效的策略優勢。
由此可見,在我國現代大學校園規劃中使用公眾參與的方法,將直接關系到大學校園環境發展的生態可持續性。
大學校園的城市化是指當前我國部分大中城市大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若干校園迅速集聚并形成城市化過程中較為特殊的大學園區或稱為大學城的現象。具體主要表現為居住、游憩、文化、教育、科研及產業等功能和空間的城市化。大學校園的城市化不僅自發而且自覺地迅速推進。這一進程在城市范圍內對教育資源進行重組與開發利用。
上述方面都使得大學校園規劃的相關利益群體從以前局限于學校師生拓展到政府、校方、合作辦學的開發商、社區公司、社區居民以及在校或“在線”師生等。這使大學校園規劃的內涵大大擴展,也增進了大學校園規劃問題的復雜性。如何使眾多相關利益群體高效共享大學資源,和諧共生?使用公眾參與的方法將從根本上幫助協調各方利益,合理配置資源并根據需求的變化及時作出調整,使校園規劃真正有助于建設信息社會的和諧校園。
信息社會的基礎是連接,人人共享的廣泛連接的實現將提供前所未有的技術平臺,有可能使得公眾參與方法得以改進,變得更加經濟、高效、靈活、公正,從而獲得良好的可行性。因此,在我國現代大學校園規劃中使用公眾參與的方法,并結合信息社會不斷改進公眾參與方法,不僅在技術上的可行性將大大提高,從而能夠廣泛地、積極地推動現代大學校園規劃的發展,還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信息社會的發展進程。
展望未來,在我國現代大學校園規劃中使用基于信息社會的公眾參與方法將使學校受益良多:
1)校園規劃更加經濟可行。僅用較低的代價就可以實現,而一旦實現,首先可以規避校園規劃的長期風險,及時發現問題,找出最合理的實施方案,與建成后可能出現的、不可挽回的、將要持續很多年的失誤相比,這種方法上的支出是及其微不足道和頗有價值的;
2)校園規劃將更加高效、靈活、公正、持續。通過“網絡組織”的公眾參與策略,使參與管理人員包括專業規劃人員甚至有可能異地、隨時組織參與。隨著網絡在校園內外的廣泛可及,避免了傳統個別訪談和傳單式問卷調研的以偏概全的危險,加之大學校園相關利益群體素質整體較高對參與可及性和可操作性的保障,都使得公眾參與方法非常適宜于校園長期的改造更新;
3)有利于高素質創造型人才的養成。通過“網絡組織”的公眾參與策略,使參與校園規劃前所未有的廣泛可及,顯示出極大的公平性,使校園氛圍更加多元、民主、開放,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增進學生對母校的熱愛,形成更有認同感、歸屬感、激發個體創造性的育人環境,從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與全面素質;
4)有利于提高學校的聲譽和地位。具有強烈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和經驗、人格健全、創造型的人才在今日社會是最受歡迎的,建立持續的校園規劃公眾參與機制有利于培養出此類人才,隨著畢業生在社會上的良好口碑的樹立,將迅速提高學校的聲譽和地位。
5)有助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用公眾參與方法進行校園規劃,將使校園規劃更加公正民主、資源配置更加公平高效、各相關利益群體更加和諧共生,從而有助于建設和諧校園,進而有助于建設和諧社會,這是對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號召的最及時的、頗具建設性的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