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總結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工作總結書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機關公務員年度考核個人總結篇一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我參加“寒冬記者體驗行業之辛苦”策劃的報道,寫了兩篇稿子《記者體驗寒冬收廢品:拖著殘腿 迎著寒風吆喝 前進》和《記者體驗寒冬菜農:凍僵雙手雙腳 剝出雪白白菜》,這兩篇稿子,不管是在采訪、寫作,還是在思想理念上,都有了新的認識和突破。
在采訪的過程中,因為必須要來到現場,體驗被采訪者的工作,長時間的相處下來,能更注意關注被采訪者的表情變化和肢體語言,更能聽得進去被采訪者說的事情,最重要是很快進入他說的事情中,也能感受他所說的事情,這樣比硬生生讓被采訪者說自己的故事,要更加感染人,也更加真實和可讀。
設想,如果這樣類似的體驗稿子,沒有全身心的進入被采訪的生活中,可能很多細節是看不到的;如果不能長時間和被采訪者交談,可能不能找到采寫得心應手的故事內容。采訪完這兩篇稿子,不管時間過去了多久,只要想起,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一天,就能在腦海清晰浮現:梅正德收拾著撿回來的垃圾,他駝著背,喘著粗氣,寒冷的氣流,凍白了他的胡須,只要今天能收獲一些,他就很滿足。黝黑干瘦的張春光淳樸和善,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他種白菜的生活,寒冬里雙手泡在白菜葉子里,但是只要每一年稍微掙些錢,他就很滿足。
體驗稿子,給我的感覺就更能走進他們的故事里,因為有了這樣的經驗,我也試圖把體驗式的采訪用在采訪中。今年2月,在采寫《水管被凍 100余位居民已11天無水喝》這篇稿子時,我便用了體驗式的采訪方式。跟著居民去幾百米外的地方,不體驗不知道,一體驗真的感覺不同,比坐在家里聽老頭老太說的更生動形象,原本一篇熱線稿件,寫成2000字的城市稿件,并獲得領導的肯定,這邊是一邊積累一邊學習,并運用在實踐中便是的收獲。 也許,曾經采訪過的新聞,并不一定每一篇都清楚記得,但是在一年的工作中,至少要有幾篇,讓記者自身難以忘懷的采訪經歷,我相信,那些讓自己都無法忘記的采訪,一定是收獲最多的一次歷練。
6月份,我參加了“最難畢業季”策劃,遇到的問題是采訪量比較大,需要尋找典型突出的人物,如何從云云畢業生中找到自己需要采訪的人物,當采訪完企業單位時,顯得有精無力,對于尋找人物顯得有些偷工減料,最后讓見報的稿件并不“好看”。類似的稿件,在11月“石河子英語教育現狀調查報告”策劃中也同樣遇到了。
同樣需要找到典型人物,要有不同卻不脫離主題的故事,這次,我前后用了10天,發動所有認識的人,幫我找到了幾位符合主題卻又個性的人物。在采訪中,我對每個被采訪者都聊了很久,有的人甚至采訪了兩個小時,但是在這兩個中,卻總能有意外收獲。
在此之前,可能是因為偷懶,在采訪前很少寫采訪提綱,總覺得該問的問題都能問到,殊不知寫提綱和不寫提綱用很大的不同。在“石河子英語教育現狀調查報告”策劃采訪前,都有寫采訪提綱。的益處是,采訪時,條理很清晰,在清晰的思路中,不免會想到新的問題,不僅省時間,還能讓采訪更全面和扎實,在以后的采訪中,不要小看任何一個采訪,只要用心去采,總能看到不同以往的閃光點。
7月初,采寫的《供水壓力增大 日缺5萬方水》的稿子,很失敗,但得到了很多建議。因為剛接手供水單位,就安排采寫這篇稿件,覺得很吃力,一篇3000字的稿子,我用了一周去采訪,自認為采訪的很全面,也很清晰,但是見報時仍是差評初潮。起初心里有很多委屈和質問,想問時效性不高的稿件,如果采寫不夠、稿件不好,為何沒人讓我改寫,為何看稿子時覺得沒有問題,但是見報后,卻說大方向都沒有把握好,當然這樣的疑惑只是一時的。
我發現,通常這類稿件,如果老百姓覺得寫得是對的,相關單位覺得是不對時,說明這篇稿子寫成功了,相反則是失敗的。見報后,供水公司確實稱贊我寫的好但老百姓卻覺得這是幫供水公司說話,不用說,這樣的現象就解釋了為何這篇稿子如此遭“嫌棄”,當然,這只是我自以為是的想法。缺水的現象是什么?因為缺水發什么哪些故事?供水公司解答缺水原因,給出解決辦法,這四個板塊我都一一涉及,卻仍是失敗的稿件,最終我明白可能是我的主題錯了,大方向也錯了,這篇稿件也成了我20--年最糾結的稿件。
最糾結的策劃算是供暖策劃了。從我拿到供暖的口子開始,就一直在發愁供暖策劃,總覺得自己做不好,在這樣的糾結下和楊主任的幫助,算是踉踉蹌蹌的順利開始。因為常年和供暖公司關系僵硬,一度讓采訪處在艱難中,和上級領導不好打交道,就轉戰到了基層員工。但是很多基層員工可能常年和我們有誤會,讓見報稿件都很乏味,都是往年寫的不想再寫的稿件,想有所創新內容,很難。
當然,不能把責任一股腦的扔給合作單位,畢竟他們是死的,而我是活得,如果把這此策劃看做是一,那么五分之四的責任歸咎于我。如何能讓這樣時間較長的策劃做的有條有理,伸縮自如,動態緊跟,題材新穎等等都是我在今年遺留下的問題,在后面的工作中,要向老記者不斷學習,提高自己。
說道策劃,今年最難忘的策劃要數“社區愛心行”了,“社區愛心行”這個歷經幾個月的策劃,讓我有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和這么多記者一起合作,第一次連續一個多月沒有休息日,第一次采訪完兩個多小時寫交稿。除了這些第一次,給我更多的是,策劃帶我們的凝聚力,還有實實在在固定的版面和稿分。
今年從7月開始,我將天氣稿子轉讓給了其他記者。之前在寫天氣稿件時,不知道是寫的時間太長,還是思維狹窄,越寫越不會寫,因為邁不過去那個坎,最終只能轉交給他們寫,說句直白的話,就是將每個月白送給我的50分送給了別人,但是周海榮老師確實比我做的好很多。可能很多記者不會去注意天氣稿件,但是我每天都會看周海榮老師寫的天氣稿,我不知道他寫時需要用多少時間,會不會著急發火,會不會覺得寫不出來,但我知道,見報的稿件,讀起來都是那么生活,卻又充滿詩意,相對我之前寫了一年的天氣稿件,這些才是讀者想看到的天氣稿吧。這就是老記者身上的魅力,自然流露的才華,所以,的老師在我身邊,我怎么會浪費時間,不去向身邊的老師們多學習一下。
一年即將過去了,問問自己哪篇稿子最滿意,卻有些說不出了。在采訪和寫作方面,雖略有進步,但是還有很多不足,還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思維也比較狹窄,腦子比較死,沒有“新鮮”的想法,有些稿件不能抓到重點,對于背后的深入思考較少,寫作比較單一,在日后要不斷努力進步,將其一一攻破。
20--年匆匆的要結束了,20--年已經向我揮手挑釁,我要不斷努力,努力工作,克服自己在工作上的不足,踏踏實實走好未來的每一步路,接受20--年的挑釁,在新的路上能有新的收獲和成長。
機關公務員年度考核個人總結篇二
多少年過去了?在風雨中吟嘯、在花雨中徐行、在詩詞里觀照人生,葉嘉瑩先生走過來的是一路坎坷,似乎應驗了王國維“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這一句話。先生歷盡生活的百難,一生有多少說不出的苦,幸好詩詞給了她活下去的力量。
最近先生看完我發表在新民晚報“星期天夜光杯”上一篇寫她的長文《欲將修短爭天地》后,她便告訴我一個小小的秘密:其實“以無生的覺悟,做有生的事業;以悲觀的體會,過樂觀的生活”,是在她的大女兒與女婿剛因車禍去世后,她在悲哀痛苦中掙扎起來時,曾經寫下的兩句自我勉勵的話,只不過因為當時,她覺得不好意思說這樣洞觀人生的話是她自己的體悟,所以曾經托名說是她老師顧隨先生說的,但現在她年事已高,所以她承認了這是她自己的話。如今想來,這兩句話不正是先生在中國詩詞道路上一路堅毅走來的寫照!
“剩得書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先生以為“詞人是處在弱勢的地位,不能夠表白,也不能夠言說,但是他有一種持守的品德。我處著一個弱者的地位,……在我保持一個弱者的姿態之中,我有我的持守……就是你的品格跟理想,不應該為外界的環境所左右而改變”。所以先生首倡這“弱德之美”,即使自己處在艱難苦痛之中仍舊終身持守。
今年先生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是未上映先轟動,在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在線售票時,5秒鐘全部售罄,后來還得了電影金雞獎。而每個看過電影的人,在山河唯美空靈的鏡頭上,在佐藤聰明《秋興八首》的配樂中,在先生吟唱詩詞柔美的嗓音里,一同經歷先生傳奇的一生,無不感動不已。
導演陳傳興先生說:“葉先生與詩詞的關系,已經深到生命里面,她就像一個水月觀音一樣,讓人渡過詩詞的大河,到河的彼岸。”先生曾有兩句詩“要見天孫織錦成”和“柔蠶老去絲難盡”,先生把自己比作一條吐絲的蠶,因她從小熱愛中國古典詩詞,70余年從沒有停止過教書,她希望她的學生和所有像她一樣熱愛古典詩詞的年輕人,能夠把她所吐的絲織成美麗的云錦,就像顧隨先生早年對她的勉勵和鄭重的托付一樣。
在今年庚子初夏,揚州廣陵書社印了一部《駝庵迦陵師生酬唱集》,顧名思義,內容就是顧隨先生和葉先生的詩詞唱和。書是傳統的木板手工雕版,用上等貢紙手工印刷,并作經折裝,并配以宋錦函套,限量印成紅、藍、黑三色,可謂盡善盡美。這折子先生曾握在手中摩挲良久而不能釋,那是文字因緣骨親,更是他們師生傳承永繼的見證。
2016年,我想從臺北飛天津探望先生,先生在電話里頭說:“我實在太忙,一般很少跟人聚首見面,我已經太老了,自己有很多事情要收拾和整理都來不及……”先生這么一說,聽來是拒絕我的探訪。然我不死心,過了一段時日,又致電先生,不意先生竟答應11月19日早上與我相見,我便在前一天清晨直飛北京,轉車天津,航空陸路,抵達先生家已是傍晚五點半了,我這突然提前到達,一下子似乎打亂了先生的生活節奏。
然先生還是和我聊了許久,說起了上回在臺北與周夢蝶先生的晤面,談及痖弦先生曾在電影院外面看到她的往事。在先生為我帶來的書一一簽名后,我打算離開之際,照顧先生的阿姨突然問先生說炸醬有多煮,要不要留我下來吃炸醬面?
因阿姨這么一問,先生就沒有讓我這萬里而來的客人離開,說:“我實在太忙,我要去準備明天下午的講稿,今期《中國文化》中有我《要見天孫織錦成》的演講整理稿,你自己坐著看。待會一起吃飯,沒準備,只有簡單蔬菜,炸醬面不知道你是否吃得習慣?我吃得簡單。”而阿姨一邊煮面,一邊對我說:“先生只要有演講,都一直做準備,常常到晩上兩三點都不睡覺……”
不久,阿姨端出了兩碗面、一大碗炸醬、豆芽、毛豆和菠菜,先生便每樣分出半碟給我,然后我們各自舀了炸醬拌面,食不言,我就厚著臉皮靜靜地陪著先生吃了一頓晚飯。我猜先生平日是不留客人在她家用飯的,這次應算是特例。我現在偶然想起這一件事時,還是覺得非常得意,因為能和先生一起吃飯,此生難得。
機關公務員年度考核個人總結篇三
5月17日晚,《感動中國20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眾多英雄人物將“偉大”與“平凡”畫上等號,用擔當和勇氣感動中國。
其中,被稱為我國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發生產的拓荒者,14億國人的救星,被稱為“糖丸爺爺”的顧方舟成為了所有醫藥研發人員,特別是疫苗研發人員的榜樣。
感動中國如此評價到:
舍己幼,為人之幼
這不是殘酷,是醫者大仁
為一大事來,成一大事去
功業凝成糖丸一粒
是治病靈丹,更是拳拳赤子心
你就是一座方舟
載著新中國的孩子
渡過病毒的劫難
的確,以當時中國的醫療水平,能迅速做出“脊髓灰質炎疫苗”可謂是艱難重重,萬千壓力承于肩,顧方舟卻不負眾望,奮勇前行。
1955年,江蘇南通發生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小兒麻痹癥大流行,引起全世界的震驚。這場“大瘟疫”般的災難,席卷了南通1680名兒童,病死率高達近28%,癱瘓率近70%。1960年前,我國每年有2-4.3萬個孩子會患上小兒麻痹癥,并且每年這個數字都在呈線性上升。
患者多為1~6歲兒童,主要癥狀是發熱,全身不適,嚴重時肢體疼痛變形,發生分布不規則和輕重不等的弛緩性癱瘓,俗稱小兒麻痹癥。可以說,當時的中國,全國父母都籠罩在恐懼的陰影中。
而也正是在此國家危難之際,顧方舟臨危受命研制脊髓灰質炎疫苗,克服技術與人員上的種種困難,日以繼夜在醫療條件極其惡劣的環境下,僅耗時4年,可以說讓全中國14億國民,都免于“脊髓灰質炎”的困擾。
1957年,顧方舟首次用猴腎組織培養技術分離出病毒,并用病原學和血清學的方法證明了i型為主的脊灰流行 。1958年,顧方舟從患者糞便中分離出脊髓灰質炎病毒并成功定型 ,為免疫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1959年年底,國家采納了顧方舟的建議,中國脊髓灰質炎活疫苗的研究工作展開。1960年,經過動物試驗和人體試驗,顧方舟帶領團隊研制出脊髓灰質炎活疫苗 。
4年間,最讓人欽佩的是“顧爺爺”那份舍己為人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那份對“科研”的制作不舍的堅韌勁。
在當時,動物實驗已經完畢,以猴子為主體的試驗也已經完成,但整個疫苗研發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來了,以當時的中國,如何完成那“臨床試驗”難倒了所有人,幾乎實驗組的人員都覺得可能進行不下去的時候,顧方舟卻用震驚中外的方式,證明了他對科研事業的堅持(不鼓勵),他把這些副作用還不明確的疫苗首先自己喝了下去,這位科學家是用生命在為全國的孩子們拼命,所有參與的科研人員在震撼之余,也選擇跟隨其腳步,全部喝下第一批疫苗。
更震驚的是,針對“成人本身的抗體對脊灰病毒存在抵抗,高發的孩子才是重點”的問題,顧方舟含著眼淚,給自己的孩子吃了全中國第一批的脊灰疫苗,其它研究人員紛紛效仿。
顧方舟對脊髓灰質炎的預防及控制的研究長達42年,是中國組織培養口服活疫苗開拓者之一,被稱為“中國脊髓灰質炎疫苗”之父。而如今,采訪當事人,顧方舟卻只是淡淡的說到“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顆小小的糖丸。”
恰逢如今,新冠肺炎的“肆虐”,讓國人提心吊膽,世衛組織與國內眾多專家對“新冠肺炎”定義的“與人類長期共存”,從側面上與當年的“脊髓灰質炎”是如此的相似,全國人民翹首以盼的“特效藥”與“疫苗”卻遲遲未到,我想“臨床試驗”或許就是其最大的困難。
近日,有關媒體報道,5月15日,國新辦就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舉行新聞發布會。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紹,疫苗研發目前總體進展順利,已經有一項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和4項滅活疫苗相繼獲得了國家藥監局的批準,開展一期和二期合并臨床試驗。截至目前,5個項目一期二期臨床試驗共有2575名志愿者已經接種。其中,一期臨床試驗已累計完成了539名志愿者的接種,有的已經獲得了初步安全性和保護性抗體產生的數據。二期臨床試驗已經累計完成了2036名志愿者的接種,正在開展全過程接種和安全性、有效性評價。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預計今年7月將陸續完成二期臨床試驗。
能如此迅速且順利的將新冠肺炎“臨床試驗”進行下去,相信眾多科研人員也是做出有目共睹的風險,對比當年,志愿者的行為也是受人尊敬,但筆者在此希望有關研究機構,不說能像顧方舟教授一樣,但求能對大眾及時、有效的公布具體的研究進展與困難且及時的與同行們進行交流,不求看懂,只求能看到疫苗研發中的每一份努力,如此才是民眾所期盼的,也是對“科研事業”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