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諸多影響篇一
摘要: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趨嚴峻,由此導致的各類問題正在嚴重地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本文將從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其發展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及提出一些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的策略。
關鍵詞:氣候變暖 原因 影響 發展對策
引言:全球的氣候變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造成氣候變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多都是來自于人來的生產生活活動。通過分析造成氣候變暖的原因得出結論,才能遏制氣候變暖,更好地保護我們的環境。
一、全球氣候變暖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氣候變暖及其對人類生存造成的損害和威脅已為世人公認。氣候變暖已成為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氣候變暖的明顯化,讓各種危害逐步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氣候變化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學科問題而日漸成為人們共同關心的重大社會問題。它引發的各種新現象改變著人類的生存狀態。最主要是它所引發的災害以不同形式出現,讓人們不能預知,同時它又是全球范同的,這使得氣候變暖成為了全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最新科學研究成果表明:近一百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的看為上升趨勢。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全球氣溫明顯上升。中國氣候變暖趨勢與全球的總趨勢基本一致。據中國氣象局發布的最新觀測結果顯示,中國近百年來(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氣溫升高了1.1℃,自1986年以來經歷了21個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統氣象觀測以來最暖的一年。近三十年來,中國沿海海表溫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全球氣候不斷增暖將改變各地的溫度場,并影響大氣的運行規律,各地蒸發量和降水量的時空分布亦隨之改變;增溫造成的海水、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熱膨脹還會使海平面上升。這一切都必將給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包括水資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人類健康、物種資源、生態系統和農業生產等帶來巨大沖擊,并造成許多目前仍估計不到的重大影響。
二、全球氣候變暖形成的原因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人為因素,一類是自然因素。
1、人為因素(1)人口劇增因素
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人口數量的增多,不僅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而且大量人口帶來的生產活動,其結果就將直接導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
造成土壤侵蝕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適當的農業生產。眾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為止,人類活動如為獲取木材而過度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用于農業生產以及過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對植被進行著嚴重的破壞。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鐘有20公頃森林被破壞,10公頃土地沙化,4.7萬噸土壤被侵蝕。土壤侵蝕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從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產力及其保持生產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圍洪澇災害和沙塵暴,給社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并惡化生態環境。(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范圍內,由于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的大量破壞使氧氣的產量減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加劇氣候變暖。(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7)水污染因素
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8)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2.自然因素
(1).全球正在處于溫暖期。(2).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變動
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形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科學 家的研究 地球的溫度曾經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三、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1、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過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熱膨脹,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1)低地被淹: 全球變暖使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區的人們不得不加高防洪堤壩來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比如荷蘭的地勢本來就很低,由于海平面上升導致荷蘭的困境日益窘迫。而太平洋的許多島國比如圖瓦盧等更因為海平面上升導致舉國移民。(2)海岸被沖蝕
(3)地表水和地下水鹽分增加,影響城市供水。(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業受到危害。沿海的海灘旅游一直以來廣受歡迎。海平面上升導致沙灘受到侵蝕,風光不再;一些沿海景點更是遭到滅頂之災,直接影響旅游業的收入。
(6)影響沿海和島國居民的生活。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沿海地區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海平面上升會使一些經濟發達的島國從地面上消失,一些海濱大城市如上海紐約等也難逃厄運。
2、對動植物的影響
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氣候變化能改變一個地區不同物種的適應性并能改變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種群的竟爭力。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變暖的速度而做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而一些物種則從氣候變暖中受益,比如氣候變暖使天敵減少,氣候溫暖使生物棲息地擴大等。
3、對農業的影響 一年中溫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的主要因素,溫度及由溫度引起降水的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氣候的變化曾經導致生物帶和生物群落空間(緯度)分布的重大變化比如氣候變暖使玉米在挪威的種植成為可能,之后的間冰期又使玉米在挪威消失。除此之外,全球變暖還會使高溫、熱浪、熱帶風暴、龍卷風等自然災害加重。因此,全球氣溫升高后,世界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分布狀況將會有很大變化。
4、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人類健康取決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球變暖將成為下個世紀人類健康的一個主要因素。極端高溫將成為下世紀人類健康困擾變得更加頻繁、更加普遍,主要體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一些傳染病將危及熱帶地區和國家,某些目前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
四、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策略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實際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動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實現可能性。
2、保護森林的對策方案
今日以熱帶雨林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為持續不斷的急劇破壞。有效的因應對策,便是趕快停止這種毫無節制的森林破壞,另一方面實施大規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進森林再生。
3、汽車使用燃料狀況的改善
發展科技,提高汽車科技術含量,改善汽車大量耗油的狀況。
4、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要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浪費現象很普遍。增強節約意識,比如辦公樓和住宅樓空調溫度穩定在26度,對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有很大幫助。
5、加強對石化燃料的生產與消費的監管
如此一來,或許可以促使生產廠商及消費者在使用能源時有所警惕,避免作出無謂的浪費。而其稅金收入,則可用於森林保護和替代能源的開發方面。
6、鼓勵使用天然氣作為當前的主要能源
因為天然氣較少排放二氧化碳,推廣天然氣的使用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對于全球氣候的改善也有很大益處。
7、汽機車的排氣限制
由於汽機車的排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與一氧化碳,因此希望減少其排放量。這種作法雖然無法達到直接削減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卻能夠產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溫室效應氣體的效果。
8、鼓勵使用太陽能
太陽能的建設和使用正在逐漸普及。太陽能屬于清潔能源,它的使用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對減少,因此對於降低溫室效應具備直接效果。
正如前面所說,氣候變暖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存發展,保護環境我們義不容辭。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從自己力所能及的的事做起,真正做到從身邊的每一個細節出發,保護環境,保護地球。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為了我們共有的家園,保護環境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的自覺行動,為了大自然、自己和家人,行動起來吧!
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諸多影響篇二
全球氣候變暖的事實、原因及對人類的影響
一、事實
自20世紀初開始,地球表面就持續變暖。19世紀初開始使用可靠的測量法開始測量,觀測結果顯示,1994年以來年平均氣溫是歷史上最高的時段。
在北極,氣候變暖的跡象更明顯。在過去30年里,北極圈的冰融化了8%。地面的溫度和大氣溫度都上升了。
過去65年來,世界各個海洋不同深處的溫度都有所升高。這更符合氣候變化是由過多釋放二氧化碳引起的推測,而非太陽活動所引起的。
觀察資料顯示:海洋表面溫度的持續上升使得最高級別颶風、臺風以及熱帶風暴的發生頻率增加。
由于氣溫升高,北大西洋洋流速度正在減慢。
二、形成原因
在工業革命以前,人類生活在一種完全的自然循環中。這種生物鏈循環是一種封閉式的。氣候變化不受人類生活的影響。
在自然狀態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對地球產生了一種保護作用,這個保護作用稱作溫室效應。由于該作用調節,使得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氣溫變化幅度變小,氣溫顯著高于宇宙空間的溫度,變得適宜于生物生存。
隨著工業的發展,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隨著人類戰勝自然能力的增強,人口爆發式增長,造成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由于工業革命造成大量冗余,大量的工業廢渣、廢水、廢氣排放在人類生存的環境中,破壞了自然循環,能源消耗使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多;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造成二氧化碳消耗降低;使溫室效應日漸加劇。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使兩極地區和高原冰川融化,反射效應變差,更多的太陽能量進入大氣層內。
三、對人類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造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自20世紀初開始,地球表面就持續變暖。炎熱的氣溫致使高溫熱浪頻繁出現。
氣候變暖導致土地荒漠化、干旱加劇,擾亂千百年來形成作物布局,部分地區農作絕收,導致出現農產品價格大幅波動,并出現了饑荒。
入侵的外來物種數量則急劇上升,全球變暖打亂了不同物種間成百上千萬種處于微妙平衡中的生態關系,原有生物物種的銳減,物種的變化可能導致整個生態鏈的斷裂而進入惡性循環。氣溫增高導致人類適應能力面臨考驗,產生更多的心臟問題,病毒、細菌等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加快,從而造成某些傳染性疾病傳播。
隨著低層臭氧含量的增加,引發肺部疾病等更多的呼吸系統問題。
伴隨氣候變暖造成惡性氣候頻率加快、強度加強,如四級和五級颶風的數量明顯增多、每年降水量(包括雨、雪等)中所占的百分比從而使春天和初夏發生更多洪災。自然災害對人類發展形成的阻力正在加劇。
四、對策
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對策,一方面是減緩全球氣候變暖的速度,另一方面是適應氣候變化,趨利避害。在減緩變暖方面,從政府層面提出減排指標。已經確定的對策有:提高效率;放棄炭發電;放棄炭燃料;使用低炭燃料發電;控制甲烷釋放(甲烷比二氧化碳危害更大);以及減少使用自然炭。
在適應氣候變化方面,有效利用氣候資源前景廣闊,如在低緯度地區,氣溫升高可能縮短農作物的種植季。而在高緯度地區,氣候變暖則將延長農作物的種植季,進而使得農業增產。由于氣候變暖,陸地上那些相對潮濕的地區,如東南亞一些地區可能會變得更加潮濕,而諸如中國西北部和美國西南部的干旱地區,則會變得更加干旱。對于干旱加劇和荒漠化,科學研究可能起到緩和的作用,如一項農業技術可以更好地幫助土壤儲藏水份,那么它也將會有助于儲藏含碳物。在城市建設和大工程建設中,充分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防洪建設、城市規劃、污水處理等,使得應對氣候變暖成為國家發展的主流之一。
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諸多影響篇三
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化高效工業為人類社會創造出巨大的財富,推動人類不斷進步;同時工業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重大問題。20世紀以來,人為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急劇增加,溫室效應加劇,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人類的生存依賴環境的穩定,而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生態環境加劇變化必然直接的影響當屬那些居住在對地球升溫敏感的中緯度地區的人們,暑熱天數延長以及高溫高濕天氣直接威脅著他們的健康,與此同時,氣溫升高“城市熱島”效應加劇,空氣污染更加顯著,更加嚴重的是全球氣候變暖給許多細菌提供了更為適合的溫床,從而威脅人類的健康狀況。
關鍵詞:氣候變暖、溫室效應、人類健康、影響
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變暖對人類的影響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既有正面影響, 也有負面影響, 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氣候變暖危及人類健康,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有很強的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這種適應能力是經數千年時間形成的, 當前及未來氣候變化的速率意味著人類適應的代價是昂貴的。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每年因氣候變暖而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人,如果世界各國不能采取有力措施減緩氣候變暖,到2030 年,全世界每年將用30萬人死于氣候變暖。脅人類的狀況。
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熱浪(7月8~ 20日、8 月1~ 3日、8月7~ 17日、8月23~ 25日),熱浪期間的死亡率是正常時的2~ 3倍。葡萄牙、日本、加拿大、埃及等國進行的類似研究也發現有相同的規律。熱浪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一般是城市大于郊區和農村。由于熱島效應, 城市市區的高溫不但高, 而且持續的時間長,對人體建康危害大。
2.中暑
人體在過高溫的作用下,即超過30c氣溫的熱浪作用,體溫調節機制暫時發生障礙,而發生體內熱儲蓄,導致中暑。按其發病情況癥狀與程度,可分為熱虛脫、熱輻射。日射病和熱痙攣。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厄爾尼諾現象時有發生,導致熱浪對人體健康的沖擊---中暑。我國武漢市位于長江中游的兩湖盆地,氣候受東南風和海洋暖流團北上的影響,以及日輻射和下墊面的共同作用,常常是夏季氣候炎熱,有中國三大火爐之稱。最熱的7月可達氣溫攝氏41.3度,風速小,濕度大,常易導致中暑死亡。1988年是武漢熱浪年,7~8月份的死因中,中暑列為第五位。這次的熱浪來得早,持續時間長至32天,最高溫度達37~40度。以某一區報告的中暑病例分析,1988年7~8月份60歲以上居民平均期望死亡人數為8.3人。不同年齡的死亡比,隨年齡的增大而增高。該區32天中超頻死亡人數1488人,每天超額死亡4.65萬人。可見,在當時居民室內空調設備不發達的情況下,熱浪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是很大的。
一、氣候變暖的直接影響
1.熱浪影響
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的最直接影響是使熱浪襲擊頻繁或嚴重程度增加, 熱浪、高溫使病菌、病毒、寄生蟲更加活躍, 會損害人體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 導致與熱浪相關的心臟、呼吸道系統等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這種影響對老人、兒童、發展中國家 貧窮的群體尤為顯著。世界衛生組織預計, 到2020年全球死于酷熱的人將增加1 倍。人們對氣候變暖與死亡率變化作了多方面的研究, 提出了/ 熱閾0的概念, 當氣溫升高超過/ 熱閾0時, 死亡率顯著增加。例如, 美國洛杉磯在受熱浪襲擊期間, 85 歲以上老人的死亡率是正常時的 8 倍。上海1980~ 1989年的研究結果表明, 當夏季氣溫超過34 e , 死亡率急劇上升。1998 年上海經歷了
3.光化學影響
氣候變暖會加快大氣中化學污染物之間的光化學反應速度,造成光化氧化劑增加并誘發一些疾病,如眼睛炎癥、急性上呼吸道疾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等。紫外線能有效地殺死細菌、病毒,增強人體的免疫力,促進人體對鈣、磷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有利于人體骨骼的生長發育。但紫外線過量會危及人體健康。氣候變暖,大氣中的氟氯烴等溫室氣體增加,會破壞臭氧層,使之變薄, 導致地面的紫外線增加,特別是u v-b 增加,對人類健康危害很大,會引發白內障、皮膚癌等疾病。某些類型的白內障與 uv-b 累積曝光量有直接關系。平流層臭氧量每減少1%,白內障患者增加0.6%。美國近年的研究結果表明,臭氧量減少1%而增加的 uv-b,會使白種人皮膚癌患病率約增加 3%。過量紫外線輻射損害dna(基因中毒),使子細胞突變, 導致誘發皮膚癌。
二、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的間接影響
1.熱致疾病: 氣候變化對人類的直接影響是極端高溫產生的熱效應, 兒童、老年人、體弱者以及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受影響最大。炎熱的應激反應使體溫調節系統處于/ 超負荷0狀態, 感受熱壓迫影響健康;對病人,會使原已受損的系統、組織、器官負荷增加,功能不濟,往往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研究表明, 在熱浪期間, 病死率將增加 1~ 2倍。我國、非洲和美國的研究均表明,在大城市,每年因熱浪突擊可致死亡人數增加數千例。
。據報道, 洛杉磯 1955年夏季持續 7天的 熱浪使當地65歲以上老人的死亡人數增加 5.3倍。2003年法國熱浪期間的超額死亡數為11435人。在20世紀, 澳大利亞和美國等一些國家熱浪所致的死亡數多于任何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死亡。
。根據 2020年和 2050年的氣候變化預測, 估計夏季的病死率將會有較大的增加, 而冬
季的病死率則會略有降低。研究表明: 由于過熱引起的病死率的增加遠遠超過寒冷時期的減少,尤其是老年人特別難以適應高溫.。通過對北京地區氣候與健康關系的研究,發現15歲以上的人口中, 隨年齡增加對氣溫變化敏感性也增加,并以65歲以上年齡組最明顯, 其死亡與氣溫關系最密切。
2.蟲媒傳染病
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的另一嚴重影響是導致某些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和復蘇。當前蟲媒傳染病的三大流行趨勢是, 新的病種不斷被發現, 原有的流行區域不斷擴展, 疾病流行的頻率不斷增強。地球氣候持續變暖, 為蟲媒及病原體的寄生、繁殖和傳播創造了適宜條件, 擴大了流行的程度和范圍, 引起人類疾病的分布發生變化, 從而加重了對人群影響人類健康, 例如, 氣溫增高會促進各種次級大氣污染物(如臭氧和懸浮顆粒)的產生, 由這些大氣污染物引發的過敏癥、心肺異常和死亡的發生率就相應增加。
3.氣候變暖與新病毒
隨著氣候變暖,病原體會突破其原有的寄生、感染分布區域,并可能形成新的傳染病的病原體。據世界衛組織的報告, 在過去20 年至少新出現30種新的傳染病。各種新傳染病病毒的出現是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氣候變暖擾亂了病毒巢穴的結果。一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動物身上, 活動于封閉世界的 未知病毒,由于人類活動的干擾而與人類遭遇。新病原體引起的傳染病對人類影響最具危害性。例如, 1976 年首次爆發的軍團菌引起的221例病例中,死亡34人,死亡率高達15.6%。美國科學家警告,氣候持續變暖,一些未知病毒可能會激活并四處傳播,有可能給人類健康帶來更大的災難。
三、全球氣候變暖的不確定性
1.在預測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時,很難準確預測未來幾十年內氣候變化以及社會、經濟、人口、科學技術、健康、保健等的可能變化。這給研究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帶來很大的困難。
2.人類健康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可以由人類的 內源特征引起,也可以由與人類對氣候變化敏感性有關的環境引起。確定人類健康對氣
候變化的敏感性很困難。
3.正常值0本身就具有統計變化;數值模式中的一些關鍵數值是近似選取的, 因知識尚不完備而不可避免出現模式結構的不完善。
四、對策
(1)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經濟、和社會是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的一個復合系統,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遵循三個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
公平性的原則:氣候變暖問題的實質是對公共資源的再分配,因此,公平問題是國際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核心問題之一,他要求區別各國對環境問題的不同責任和義務。(2)面對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的挑戰,不但要在衛生防疫上通過經濟等手段, 改善現有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的水平;也要從生態系統恢復及保護氣候上采取共同行動。(3)建立氣象與衛生、環保等部門的合作機制,積極開展氣候變暖對疾病發生規律、病理影響的機理的綜合研究。加強對主要流行病、傳染病的氣候
風險評估和氣候區劃研究。側重疾病滋生、傳播、爆發與氣候的關系, 應用先進信息技術, 建立健康疫情、氣候變化數據庫。研究應對氣候變暖的醫療技術等。
(5)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 宣傳、教育社會關注氣候變暖及其對人類建康的危害,提高人們保護環境、保護氣候的意識,政府和人民攜手減緩氣候變暖,保障人類健康。
(6)氣候變暖危及人類健康無國界,要加強國際合作,增強抗御氣候變暖、造福人類健康的能力。
五、參考文獻
[ 1] 劉學恩, 趙宗群.全球氣候變化對人群健康的潛在影響[ j].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 1997, 24(3): 159-161.[ 2] 謝璞, 陸晨.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 g] m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
研討會文集.北京:氣象出版社, 2004: 113-118.[ 3] 柳燕.大氣臭氧層紫外輻射與人類健康[ j].地球物理學進展,1998, 13(3): 103-107.[ 4] st one r.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國外醫學(寄生蟲分冊)看,1995, 22(5): 201-202.[ 5] 瞿忠瓊, 陳昌春.全球變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j ] 四川環境, 2004, 23(4): 72-76.[ 6] 于長水, 張之倫, 從波泉.全球變暖與傳染病動向[ 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1998, 9(2): 114-116.[ 7] 劉學恩.全球氣候變化對人群健康的潛在影響[ j]。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 1997, 24(3): 159-162.[ 8] 全球氣候變暖過敏反應增多[ eb/ ol ].[ 2006-03-29].http://zkzt/zb/gm/ gmcs/ 2005-11-10/ .[ 9] 花粉過敏與氣象[ eb/ ol].[ 2006-03-29].http://.[ 10] 嚴有望.厄爾尼諾現象與人類健康[ j].自然雜志, 2001, 23(3):149-151.[ 11] 王秀峰.厄爾尼諾現象與人類健康[ 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 志, 2001, 14(4): 254.[12]病毒傳播與氣象條件有關[ n].人民日報, 2003-06-04.[ 13] 張強,楊賢為.北京地區非典型肺炎與氣象條件關系初步分析
[ n].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3-10-12.[ 14] 張艷玲, 壽紹文, 流行時期天氣氣候特征分析[j].氣象, 2004, 30(10): 46-49.
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諸多影響篇四
淺談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影響及應對措施
馬克思主義學院
09級思想政治教育3班
加永勒登
*** 【摘 要】在近100多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趨嚴峻,由此導致的各類問題正
在嚴重地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本文總結了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 并分析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各種不利影響,最終提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的對策。
【關鍵詞】全球氣候變暖 原因 影響 措施 【正 文】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人們焚燒化石礦物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于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的后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全球氣候變暖一直是科學家關注的熱點,2012年10月14日,英國氣象局稱全球已停止變暖16年,再次引發熱議。
一、全球氣候變暖的基本介紹
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圍內認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過多所造成的。
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動,總的來看氣溫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氣溫明顯上升。
全球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生了適于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系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green house effect)。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可以讓太陽短波輻射自由通過,同時又能吸收地表發出的長波輻射。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此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溫室效應的加劇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人類燃燒煤、油、天然氣和樹木,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進入大氣層后使地球升溫,使碳循環失衡,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遠超過科學家可能勘測出來的過去 16 萬年的全部歷史紀錄,而且目前尚無減緩的跡象。
大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氣候變暖的根源。國際能源機構的調查結果表明,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占全球總量的一半。調查表明,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20 噸,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總量的 23.7%。中國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 2.51 噸,約占全球總量的 13.9%。
二、全球氣候變暖的形成原因
全球變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幾點:
1.人口劇增因素
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危肋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現在,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范圍內,由于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絕滅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8.水污染因素
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全球升溫的后果
據新華社電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近期警告說,全球氣候升溫將致全球農業減產,或許在下個世紀出現食品匱乏的局面。研究人員在分析聯合國和美國國立科學院發布的信息以及世界稻米市場趨勢后得出了這一看法。
世界觀察研究認為,全球氣候升溫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將成為全球糧食供應緊張的直接誘因,全球稻米價格上漲趨勢體現了這一點。
全球升溫還會造成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區會被淹沒,以前所說的大西洲就是這樣被淹沒的。
美國政府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糧食大豐收、小麥和玉米價格下降的情況下,稻米價格依然上漲了30%,達到每噸260美元。
美國國立科學院去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水稻生長季節氣溫異常上升將使收成減少。另外,全球許多地區出現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問題,也將對糧食產量構成影響。
三、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1、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的影響過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熱膨脹,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低地被淹:
英國加高堤壩應對氣候變暖全球變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風雨頻率增加,這使英國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壩。據英國官方近日公布的統計數據,在過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隨全球變暖而升高,當地政府機構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壩,以保障倫敦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據悉,人們現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壩。據估計,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壩的頻率會達到每年30次。
(2)海岸被沖蝕
(3)地表水和地下水鹽分增加,影響城市供水。(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業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連、秦皇島、青島、北海、三亞濱海旅游區向后31-366料,沙灘損失24%,北戴河沙灘損失60%。2002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報道,沿海旅游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其產值為2503億元,占海洋產業總產值的34.6%。
(6)影響沿海和島國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脅。如果極地冰冠融化,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區會被海水吞沒,馬爾代夫、塞舌爾等低洼島國將從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約熱內盧、東京、曼谷、紐約等海濱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蘭、埃及等國也將難逃厄運。
2、對動植物的影響
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氣候變化能改變一個地區不同物種的適應性并能改變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種群的竟爭力。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變暖的速度而做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失,而人些物種則從氣候變暖中得到益處,它們的棲息地可能增加,競爭對手和天敵也可能減少。比如說桔子,過去20世紀70年代,它的最北的邊界線是在黃山一線,宣城市也曾經試種過,但到冬天的一場大雪,樹木就凍死了。但現在我們校園里的桔子樹都長得很好。又如,揚子鱷只生活在宣城、涇縣和南陵這樣狹 小的地帶,如果北界線北移,揚子鱷可能會自然絕種。這是從我省的局部地區來 講。從全國來講,我國把冬季1月0度等溫線作為副熱帶北界,目前這一界線處 于我國秦嶺-淮河一帶。研究發現,氣溫升高會使這一界線北移至黃河以北,徐州、鄭州一帶冬季氣溫將與現在的杭州、武漢相似。
3、對農業的影響
一年中溫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的主要因素,溫度及由溫度引起降水的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氣候的變化曾經導致生物帶和生物群落空間(緯度)分布的重大變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區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種植成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歐出現小冰川期,平均氣溫也只比現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農場棄耕,冰島的農業耕種活動則幾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變暖還會使高溫、熱浪、熱帶風暴、龍卷風等自然災害加重。因此,全球氣溫升高后,世界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分布狀況將會有很大變化。
4、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人類健康取決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球變暖將成為下個世紀人類健康的一個 主要因素。極端高溫將成為下世紀人類健康困擾變得更加頻繁、更加普遍,主要 體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鉤蟲病、霍亂、腦膜炎、黑熱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將危及熱帶地區和國家,某些目前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
四、全球氣候變暖的應對措施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實際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動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實現可能性。
2、保護森林的對策方案
今日以熱帶雨林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為持續不斷的急劇破壞。有效的因應對策,便是趕快停止這種毫無節制的森林破壞,另一方面實施大規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進森林再生。,3、汽車使用燃料狀況的改善 日本汽車在此方面已獲技術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種耗油狀況。但在美國等地,或許是因油藏豐富,對於省油設計方面,至今未見有何明顯改善跡象,仍舊維持過度耗油的狀況。因此,該地區生產的汽車在改善燃油設計方面,具有充分發揮的余地。由於此項努力所導致的化石燃料消費削減
4、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類生活,到處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辦公室的冷暖氣設備為最。因此,對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5、對石化燃料的生產與消費,依比例課稅
如此一來,或許可以促使生產廠商及消費者在使用能源時有所警惕,避免作出無謂的浪費。而其稅金收入,則可用於森林保護和替代能源的開發方面。
6、鼓勵使用天然瓦斯作為當前的主要能源
因為天然瓦斯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則是希望更進一步推廣這種運動。惟其抑制溫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頂多只有一%的程度左右。
7、汽機車的排氣限制
由於汽機車的排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與一氧化碳,因此希望減少其排放量。這種作法雖然無法達到直接削減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卻能夠產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溫室效應氣體的效果。
8、鼓勵使用太陽能
譬如推動所謂「陽光計劃」之類。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對減少,因此對於降低溫室效應具備直接效果。
9、開發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為新的乾凈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經由光合作用制造出來的有機物充當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燒生物能源也會產生二氧化碳,這點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過生物能源系從大自然中不斷吸取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故可成為重覆循環的再生能源,達到抑制二氧化碳濃度增長的效果。
以上對于全球變暖問題的原因、影響及應對措施進行了粗略的分析,這只是我現階段所做的一部分工作,還有更多的關于減緩全球變暖的事情需要我們人類去行動,所以我呼吁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請節約使用每一滴水、多種樹木減慢沙化、不再使用一次性方便袋、不隨意扔廢舊電池、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請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參考文獻】
1、李國琛。全球氣候變暖成因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05年10月14卷5期:38-42
2、楊勇、王志國。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及應對之策[j]。科技論壇,60
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諸多影響篇五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影響、措施
近100多 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得看為上升趨 勢。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來溫度最高的兩年。近百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溫最為明顯。20世紀后半葉北半球平均溫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個50年時段的平均溫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有兩方面:
1、大氣層遭到破壞,嚴重的污染以及溫室效應。
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 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生了適于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系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 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可以讓太陽短波輻射自由通過,同時又能吸收地表發出的長波輻射。這些氣體 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之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 也在急劇地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可能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溫室氣體的人類活動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燒活動排放二氧化 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氣較低;化石能源開采過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氣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業生產過程 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芻動物消化過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變化減少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廢棄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亞氮。人類燃燒煤、油、天然氣和樹木,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進入大氣層后使地球升溫,使碳循環失衡,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遠遠超過科學家可能勘測出來的過去16萬年的全部歷史紀錄,而且目前尚無減緩的跡象。
2、人口膨脹,超載超量,過度開墾,亂砍濫伐,濫采地下水有關。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 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 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為寒帶(北方)森林、溫帶森林和熱帶森林三類。據專家介紹,今天的森林生態系 統,是大自然經過8000年 的進化才逐漸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淪為伐木業大規模開采利用的目標。在熱帶地區,許多現在已蕩然無存的森林就是在過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過4.5億公頃的熱帶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熱帶森林總面積的20%;還有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在砍伐、農田開墾和礦產開采中退化。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產品交易還在繼續加劇,尤其是在擁有熱帶森林的發展中國家和政府執法不力的俄羅斯等國。而國際市場對廉價木產品的需求,又 進一步惡化了這一狀況。全球變暖可能造成的影響全球變暖將給地球和人類帶來復雜的潛在 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例如隨著溫度的升高,副極地地區也許將更適合人類居住;在適當的條件下,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能夠促進光合作用,從而使植 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導致植物生長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產效應,這是全球變暖的正面影響。但是與正面影響相比,全球變暖對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將更為巨 大和深遠。
1、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過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熱膨脹,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 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低地被淹:英國加高堤壩應對氣候變暖全球變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風 雨頻率增加,這使英國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壩。據英國官方近日公布 的統計數據,在過去的20年 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隨全球變暖而升高,當地政府機構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壩,以保障倫敦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據悉,人們現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壩。據估計,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壩的頻率會達到每年30次。
(2)海岸被沖蝕。(3)地表水和地下水鹽分增加,影響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業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連、秦皇島、青島、北海、三亞濱海旅游區向后31-366料,沙灘損失24%,北戴河沙灘損失60%。2002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報道,沿海旅游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其產值為2503億元,占海洋產業總產值的34.6%。
(6)影響沿海和島國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脅。如果極地冰冠融化,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沿海地 區會被海水吞沒,馬爾代夫、塞舌爾等低洼島國將從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約熱內盧、東京、曼谷、紐約等海濱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蘭、埃及等國 也將難逃厄運。
2、對動植物的影響
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氣候變化能改變一個地區不同 物種的適應性并能改變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種群的競爭力。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變暖的速度而做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 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失,而這 些物種則從氣候變暖中得到益處,它們的棲息地可能增加,競爭對手和天敵也可能減少。比如說桔子,過去20世紀70年代,它的最北的邊界線是在黃山一線,宣城市也曾經試種過,但到 冬天的一場大雪,樹木就凍死了。但現在我們校園里的桔子樹都長得很好。又如,揚子鱷只生活在宣城、涇縣和南陵這樣狹小的地帶,如果北界線北移,揚子鱷可能 會自然絕種。這是從我省的局部地區來 講。從全國來講,我國把冬季1月0度等溫線作為副熱帶北界,目前這一界線處 于我國秦嶺-淮河一帶。研究發現,氣溫升高會使這一界線北移至黃河以北,徐 州、鄭州一帶冬季氣溫將與現在的杭州、武漢相似。
3、對農業的影響
一年中溫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的主要因素,溫度及由 溫度引起降水的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氣候的變化曾經導致生物帶和生物群落空間(緯度)分布的重大變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區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種植成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歐出現小冰川期,平均氣溫也只比現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農場棄耕,冰島的農業耕種活動則幾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變暖還會使高溫、熱浪、熱帶風暴、龍卷風等自然災害加重。因此,全球氣溫升高后,世界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分布狀況將會有很大變化。
4、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人類健康取決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球變暖將成為下個世紀人類健康 的一個主要因素。極端高溫將成為下世紀人類健康困擾變得更加頻繁、更加普遍,主要體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鉤蟲 病、霍亂、腦膜炎、黑熱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將危及熱帶地區和國家,某 些目前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
對于全球氣候變暖,應充分利用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機遇,趨利避 害,積極采取多種減緩措施,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根據溫度、水資源、生物等氣候環境因子的空間格局與演化趨勢,調整生產結構與生活方式;認 真采取水資源、海岸帶、農業、森林、草原、人類健康等方面的適應對策,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另一方面,積極采取多種減緩措 施,堅持把減緩氣候變化的核心技術作為優先領域,加大研發投入;實施節能優先的能源政策,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技術、先進核能技術以及高效、潔凈、低排放的 煤炭利用技術和氫能技術。同時,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改進土地利用方式,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大力推進植樹造林。此外,當前應以解決國內日益嚴重和 緊迫的環境污染問題和能源資源供應緊缺問題為驅動力和切入點,推進減緩氣候變化戰略的實施,并將減緩碳排放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目標。
在目前階段,應該對如下幾個問題給予進一步重視:
第一,根據現有知識,采取減輕、防范和適應措施。全球氣候變化科學還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但正如前面已經指出的,目前科學界對有些問題的認識還是比較一致 的。此外,我們還知道,人類現在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一全球增暖問題,工業化國家采取了程度不同的co2限排措施。盡管面臨很多困難,未來各國履行氣候公約的 義務會進一步加強。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制定長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時,應該把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問題考慮進去。農林牧業布局規劃要考慮未來各地區溫度或熱量條件、雨量或土壤水分含 量、氣候極端值的長期變化趨勢,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如三峽和小浪底水壩建設與南水北調工程)應照顧到可能的平均和極端雨量變化,各大河三角洲和低平沿海地 區的城市港口與經濟開發區建設要預見到未來海平面上升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建筑業、陸地交通運輸業和旅游業發展規劃也應對未來氣候變化問題有所考慮。
氣候變化對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消極影響應該予以充分注意。內陸地區的荒漠化、土壤侵蝕和沿海地區的鹽漬化等環境過程會由于氣候變化而出現緩解或者惡化,西部 高山冰川的萎縮將導致山麓地帶河水流量和潛水位下降,所有這些又都會對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影響。生態碎片化和氣候變化結合起來將加速生物物種的滅 絕,這給未來的自然生態保護區建設提出了新的問題,應及早采取相應對策,防患于未然。
對將來進一步履行氣候公約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義務問題應提早予以考慮。隨著全球增暖進程的證實,科學界和公眾對加強溫室氣體排放限制的要求會有所增加,國 際上對我國施加的壓力也會增加,使我國在談判中處于不利地位。在另一方面,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來減少排放,這和我國一貫倡導的開源節流與保護區域環境的 方針并不矛盾。在保證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下,應考慮采用法律手段引導工礦業和交通業向提高能效方向發展。南方水稻田是甲烷排放的重要源地,應該加強科 學管理,盡可能減少單位面積排放量。森林是陸地上co2的主要的匯,我國長期倡導開展植樹造林活動,而且已經取得了較好成就,為保護區域性和全球環境做出 了重要貢獻,今后要進一步把這項利國利民的事業搞好。
第二,參與國際合作,維護國家利益。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區域沖突和國際合作趨勢已初露端倪。隨著氣候變化區域細節方面科學不確定性的減少,這種沖突和 合作的機會將進一步增強。未來國際環境政治斗爭的焦點將不再局限于根據現在和歷史排放量確立國家限排定額上,氣候變化對本國及其它國家和地區社會經濟系統 和環境的影響將日益受到重視。在這種復雜的形勢下,如何確定中國在國際環境政治事務中應采取的立場和策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氣候變化問題談判要建立在對國內外經濟、環境歷史和現狀的全面了解以及對未來氣候變化區域影響的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既要表現出積極和誠意,又要維護國家的 利益。在確定談判的立場和策略時認識到如下幾個問題是必要的: 1.過去200年大氣co濃度增加主要是西方工業化國家長期過度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這些國家應該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負主要責任。
2.即使在目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是很低的,歷史上人均累計排放量更遠低于工業發達國家。
3.當前只有西方發達國家才具備技術和資金去處理這一人類面臨的全球環境問題。它們理應積極履行氣候公約,限制排放,并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全球氣候變化科學研究還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在變化的區域細節上和綜合的影響方面。這意味著我們現在仍不清楚全球作為一個整體是從氣候變化獲利 還是受害。
5.對于各個國家,氣候變化區域性和利害兼備的特點進一步使問題趨向復雜。將來有可能發展成主要責任國和受害國共同承擔更多義務的局面。
6.疆域和綜合國力大小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對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的敏感性。小型發展中國家受到的影響將是最大的。
7.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將十分復雜。不考慮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多樣性下降等負面作用,氣候變化本身對全國社會經濟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的影響可能是很小的,增 溫階段夏季風環流的加強和夏季雨量的增多對北方半干燥和半濕潤地區的農業生產還是有利的。
此外,也應加強雙邊和多邊合作,積極爭取國際節能援助項目和技術轉換。目前,聯合履約活動(ji)處于試驗階段,將來可能會得到發展。應該對其利弊進行評 估,并考慮參與各種形式的聯合履約活動。氣候變化的區域性特點還可能會促使某種形式的區域環境組織的產生,借以處理和協調區域內各國之間由氣候變化引起的 問題。應該積極推動和參加這種區域性合作組織。
第三,加強科學研究,減少不確定性。在全球氣候變化上,科學研究是目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解決所有其它問題的關鍵。它不僅是采取預防和適應措施所必須 的,而且也是確定國際環境政策和方針的基礎。不能指望別人提供完整的科學信息,尤其不能指望其它國家政府提供氣候變化信息。ipcc報告現在也不能完全相 信,因為它是政府間組織,免不了受到不同國家利益集團或地緣政治觀念的影響。作為一個疆域廣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的大國,中國應該進行自己獨立的研究,對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如果承認現代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關系到國家安全的問題,進行自己獨立研究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就更顯而易見了。我國有關全 球氣候變化問題的研究有一定基礎,在發展中國家里處于先進水平,但從總體上看我們的研究投入距離要求差得還較多,應該進一步增加資助強度。國家攀登計劃已 經包括了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項目,將來還應加強這方面的研究。有關部委和各省區也應進一步重視氣候變化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目前亟待深入開展的研究課題包括:
1.溫室氣體、氣溶膠、海平面、土地覆蓋、冰川和生態系統變化的監測。2.全國溫室氣體排放與固定的歷史、現狀及其未來預測。3.中國過去兩萬年,特別是過去兩千年的古氣候重建與分析。4.中國近一百年來氣候變化規律的分析和人為氣候變化信號的檢測 5.未來溫室氣體和氣溶膠增加的全球與區域模式模擬研究。6.極端氣候事件和氣候突變事件的歷史演變與未來預測。
7.我國未來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和國民經濟影響的模式模擬研究。8.中國沿海地區海平面變化趨勢及其影響的預測。
9.全球氣候變化區域分異特點及其對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系統的影響 10.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政策與技術問題。11.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國內與國際對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