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如何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篇一
初一歷史導學案 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學習目標] 1.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長城;知道李時珍《本草綱目》、宋應星《天工開物》、徐光啟《農政全書》等重要著作。
2.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如何看待長城這一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辯證地、多角度地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3.雄偉的北京城和明長城,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筑的杰作,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力,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重點和難點] 重點:雄偉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科學巨匠和巨著。難點: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時代特色。[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導入新課] 利用萬里長城導入。
[溫故知新](聽說你是記憶高手,那趕快大顯身手吧!)1.我國封建統治者減輕對農民剝削的真正動機是()a.緩和階級矛盾b.維護地主階級統治 c.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d.發展社會生產力
2.在位時,在元大都的的基礎上,修建的北京城,成為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3.若想了解中草藥的有關知識,可以查閱()a.《本草綱目》b.《天工開物》 c.《夢溪筆談》d.《農政全書》 [講授新課] 畫導圖:
[能力提升]
1、《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在世界上影響巨大,但在我國卻遭冷遇,原因是什么?
2、建筑本身特點能反映出什么? 實施學習優勢教育,成就特色品牌學校!
初一歷史導學案 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課堂檢測] 1.在我國歷史上,北京曾先后做過哪些王朝的都城?()①遼 ②金 ③元 ④明 ⑤清 a.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如果要了解有關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狀況,應查閱的資料是()。①《水經注》②《齊民要術》③《夢溪筆談》④《天工開物》⑤《農政全書》 a.②⑤ b.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被稱為“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寶”的中國古代建筑是()
a.明萬里長城 b.圓明園 c.紫禁城 d.南京城
4.“人與自然要相協調、相配合”的觀點,出自于古代哪位科學家()a.李時珍 b.宋應星 c.徐光啟 d.沈括 5.明長城的起訖點為()
a.臨洮—遼東 b.臨洮—山海關 c.嘉峪關—山海關 d.嘉峪關—鴨綠江 6.明朝北京的紫禁城是指()a.京城 b.宮城 c.皇城 d.外城
7.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是()a.《本草綱目》b.《農政全書》 c.《農桑輯要》d.《天工開物》
8.我國古代介紹了歐洲水利技術的著作是()a.《天工開物》b.《農政全書》 c.《夢溪筆談》d.《齊民要術》 [學習反思](難道你沒有疑問嗎?)
[拓展視野]
宋應星(1587-1666),江西宜春奉新縣人,明末著名科學家。自通過省試得中舉人后,他曾先后六次參加會試,但均未考中。此后,他開始專心致力于學術研究。當時,整個社會注重科舉仕途,輕視科學技術在農業、手工業中的作用。與此種思想不同,宋應星尊重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工作,忠實而詳細地記錄下他們的勞動過程,著成《天工開物》一書,并于崇禎十年(1637年)刊行。
《天工開物》之名,是借用《尚書·皋陶謨》中的“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辭》中的“開物成務”兩句話而成,意思是依靠人類的智慧和技術,從自然界開發出有用之物。《天工開物》一書共分上中下三卷,分別記載了我國古代紡織、染色、陶瓷、采礦、制鹽、冶煉、兵器、車船、紙筆、墨硯、玉器等方面的原料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并配有大量的數據和生動的插圖,全面反映了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過程。
《天工開物》一書,第一次從科學技術的角度將農業和手工業結合在一起,系統記錄了我國古代尤其是明代勞動人民積累的豐富技術經驗,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重要參考資料,被外國學者視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如何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篇二
第三鋪小學“四園”創建培育計劃
依據學校“四園”創建實施方案,經學校反復醞釀、篩選,結合本校實際,借鑒外地成功的做法,決定選取十個方面的內容確定為“校園文化建設十大亮點”進行培育,力爭把常規培育為亮點,把亮點打造為特色,努力推進我校“四園”創建進程,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
培育之一:升國旗儀式突出教育性。負責小組:少先大隊。措施:
(1)制定規范的升國旗儀程,提出明確的升旗要求。(2)各中隊組織隊列訓練,做到快、靜、齊。(3)收集國旗下演講稿,編印《國旗下成長》演講冊。(4)編寫每周主題教育誓詞,每天定時開展宣誓活動。培育之二:開展“書畫出英才,展板出精品”活動。負責小組:年級組。措施:
(1)主辦每周一期的班級書畫展覽。
各班創設1塊書畫展板,要求板面裝飾富有個性,主題內容布置形成特點,每周四下午定時展出參觀交流,并組織開展“優秀作品”評選活動。
(2)主辦每月一次的全校書畫展覽。
設立全校書畫展示專板,對周評議選出的優秀作品,確定指導教師,學校提供統一紙張,由學生進行再創作,對作品進行裝飾,每月進行一次為期一周的展出。
培育之三:創設學校榮譽臺。負責小組:黨建工作小組。措施:
(1)在學校展室內創設學校榮譽臺(分國家級、省市級、縣級、鄉級四級),分別陳列學校在各方面取得成績的獎牌、獎杯、獎證。
(2)在學校展室內布置“學生風采展示欄”,展示師生成果。培育之四:制做學校發展歷程錄。負責小組:“四園”創建工作小組。措施:
(1)整理學校重大事件記錄材料,形成“第三鋪小學發展歷程資料一”。(2)錄制光盤,形成“第三鋪小學發展歷程資料二”。
(3)整理制做攝像集,形成“第三鋪小學發展歷程系列資料三”。(4)收集學校發展歷程中有紀念價值的物品保存和珍藏,見證學校的發展歷史。
(5)創辦“同在藍天下”笑臉墻。培育之五:記錄學生成長足跡。負責小組:文化宣傳組。措施:
(1)借助“宣傳欄”、“作品展示欄”,及時張貼宣傳資料,定期更換學生各類作品。
(2)安排各班定期舉辦班級“學習園地”,收集板面設計資料。
(3)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提倡學生進行閱讀摘錄,辦手抄報、辦班刊、進行書法習貼、描紅等,收集相關資料,見證學生的成長經歷。
培育之六: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負責小組:讀書小組。措施:
(1)創設班級“圖書角”,配發經典讀本,開展自主讀經。(2)充分利用課前預備五分鐘,進行課前集體誦讀。
(3)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組建“經典誦讀”小組,進行分組誦讀。(4)定期舉辦展示會。培育之七:關注室內文化建設。負責小組:后勤組。措施:
(1)制定各室布置要求,形成常規檢查制度。
(2)關注細節,擬定“每周改變一點”計劃,營造服務育人氛圍。培育之八:開展“養成教育”系列活動。負責小組:值周工作小組。措施:
(1)設立“養成教育”督查崗,開展“文明班級”評選活動。(2)各班提口號,樹班風、定班規,開展“周紅花少年”評比活動。(3)編印“小學生養成教育三字歌”,讓學生熟讀熟背,開展每周一對照活動。
(4)在學生中培養“進門問好,出門排隊”的習慣,開展“做文明學生”主題活動。
培育之九:規范文檔管理。負責小組:教導處。措施:
(1)嚴格落實兼職工作檔案管理制度,做到“六有”(有職責、有機構、有計劃、有記錄、有資料、有總結)要求。(2)設立“四園”創建文檔專用盒,積累校園文化建設資料。(3)設立文檔專柜,規范文檔管理程序,加強檔案管理。培育之十:開啟“綜合實踐活動”課。負責小組:課改工作小組。措施:
(1)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納入學校課程計劃進行管理,逐漸篩選培育出校本課程。
(2)把“綜合實踐活動”延伸至大課間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3)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已有資源,挖掘地方資源,編寫教學文本資料,創編校本教材。
(4)開展主題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檢查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水平。
第三鋪小學
2013年9月1日
如何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篇三
政治:1.制度的革新和唐承隋制,如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發展、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府兵制到募兵制的演變、租傭調制和兩稅法的實行2.從分裂重新走向統一3.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
經濟:前期統治者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交通發達,國內各民族交往密切,內外互通有無,經濟空前繁榮
社會生活:社會生活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出現了兼容并蓄、多姿多彩、較為開放的社會風氣
文化:兼收并蓄,多民族色彩,博大精深,全面繁榮,世界領先
對外交往:交通發達,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比較暢通政府采取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交往出現前所未有的頻繁局面
民族關系:統治者尤其是唐朝前期的統治者推行較為開放的民族政策,漢族與邊疆民族的交往空前頻繁,邊疆少數民族有了較大的發展,同中央政權的關系更加密切,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鞏固
隋唐的突出特點是:這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開放的時代;隋唐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影響了亞洲,尤其是東亞的許多國家,形成了中國文化圈
老師的講義中,在“隋唐時代特點與歷史地位”這個標題下有三個子標題:統一的形成,制度改變,經濟和社會變化。但是我覺得,如果老師把這個知識點出了大題的話,還是提出自己的觀點為好。好像老師說過,相對于傳授知識,她更看重思想方法的培養。
如何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篇四
把握時代特點培育先進的校園文化——用十六大精神占領校園陣地近來,覺得一個平常表現不錯的學生很反常,上課神情恍惚,無精打彩,甚至有時伏案酣睡,雷打不醒。問其原因,他總是三緘其口,不得究竟。旁敲側擊其親朋好友,他們都搖頭說“不”。通過幾天的明察暗訪,終于找到了答案:原來該同學迷上了情愛小說。對此,我非常吃驚。進行深入調查后,更是令人震驚。看這類小說的學生竟為數不少。這給我們學校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新課題:校園文化建設路在何方?本人認為答案是唯一的,那就是把握好時代特點,用十六大精神占領校園陣地,培育出先進的校園文化。
一、時代呼喚,用十六大精神占領校園陣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時代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給多年來開展學生素質教育特別是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時代呼喚,盡快用十六大精神占領校園這塊陣地,營造健康科學、積極向上和朝氣蓬勃的校園文化。
1、學生的價值觀向多元化發展。在改革開放的當今時代,各種社會思潮撲面而來。這些思潮良莠不齊,魚龍混雜。而缺少明辨是非能力的學生極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響,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如拜金主義,有的學生把金錢看成是判斷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信奉“有錢能使鬼推磨”的人生信條,甚至視金錢為至高無尚的神,甘當金錢的奴隸。一句話,他們眼里只有錢。我曾教育過一個為買彩票而經常遲到的學生,告訴他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勸他多花些時間在學習上。面對我的苦口婆心,他卻不假思索的破口而出:假如我中了500萬,還讀書干什么?由此略見一斑,拜金主義在青少年學生中的思想中是有相當市場的。再如個人主義,它突出表現在: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為了滿足個人私欲而不惜損害社會或他人利益。他們凡事都主張以自我為“圓心”,以自我利益為“半徑”畫圓。究其原因,我想青少年學生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滋生個人主義的“溫床”。當今大多青少年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是家庭的中心,在家庭中是“太陽”,是“明珠”,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閑聊時聽一位初中老師說,他在講解“長大后如何孝敬父母”課題時,曾做過問卷調查:如果你家買了蘋果,你最先拿給誰吃?竟有47%以上的學生回答是“自已”。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學生的享樂主義也甚囂塵上,他們把在生活中相互攀比看成是一種新時尚。他們有的信奉“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等人生哲理;有的崇尚“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時行樂思想,有的甚至向往腐朽墮落的生活。學生中出現的這些思想問題,給學校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難度。
2、正面教育與負面教育沖突激烈。我們堅持向學生進行理想教育、職業道德教育、艱苦奮斗等正面教育,而他們看到的往往是一些社會的陰暗面和丑惡現象:不勞而獲、權錢交易、錢色交易、坑蒙拐騙、制假造假……而接受這些負面教育的渠道相當廣泛。如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網絡傳媒,甚至通訊工具,都或多或少的影響著青少年學生的思想。一伙因偷竊罪鋃鐺入獄的學生被警察問起為何作案手段如此高明、作案動機如此成人化時,他們的回答如出一轍,跟電視上學的。再如一因逃課受處分的學生,當班主任在了解其思想活動時,他的回答令人匪夷莫思。他說他的逃課是從一則手機短信開始的。這則短信也曾在本人的小靈通上出現過。其內容是這樣的:讀書苦、讀書累,讀書還要交學費,不如加入~,有吃有喝還有……極富教唆性。思想教育與這些不良現象產生強烈反差,使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過程中的青少年學生無所適從,他們或對正面教育無動于衷,或對負面教育趨之若騖。
3、德育工作中的傳統觀念滿足不了青少年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要。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應提高了。同樣,青少年學生也不例。他們不再是溫馴的“羔羊”,他們強烈的追求獨立、自由、友誼、甚至愛情……他們敢于說“不”,敢于超越雷池和體味越過雷池后的“喜悅”。早戀是博湖中學明令禁止的,可就有些學生對此禁令置若罔聞,以身試法。他們可以為所謂的愛情放棄學業,甚至離家出走。據報載,有一年僅16歲的男生攜6萬元巨款遠走他鄉,去給一個比他小2歲的網友購置房產,準備結婚過所謂的無拘無束的幸福生活。不難看出,青少年學生追求的精神生活與傳統的德育工作的要求大相徑庭,格格不入,使學生精神生活不太豐富和充實,從而對學習、對生活失去樂趣,感到孤獨。
二、把握時代脈搏,開拓校園文化建設新局面 在明確了時代特點的基礎上,不難認識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我們要結合實際情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從“三個結合”上下功夫,扎實做好具體工作,不斷開拓校園文化建設新局面。
1、“軟硬”結合。校園文化的建設不但需要精神的激勵、理論的教育、活動的引導等軟環境建設。例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校園文化如能直接正面向學生闡述什么是愛國主義,為什么要熱愛祖國,從不同側面講述中華兒女為國家興衰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歷史,給學生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愛國主義教育,使愛國主義與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達到高度統一。博湖中學的升國旗儀式效果甚佳。在每周一次的升國旗儀式上,先齊唱國歌,向國旗致詞,進行思想建設,明確是非對錯,獎勤罰懶……既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又陶冶了學生的思想情操,一舉兩得。校園文化也不能忽視文化環境與設施等硬環境的建設,做到“軟硬”兼顧,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環境對人的思想、情緒和情感有著重要影響。校園芳草青青,鮮花爭艷,必定會使學生感到賞心悅目。清爽宜人。有意識的加強校園硬件環境的建設,對學生政治素質的提高,道德品質的形成極為重要。這就要求加大經費投人,盡量改善教學、實驗設備和更新補充圖書資料,美化我們的校園環境。當然,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許多學校的環境美化,圖書館設施還比較缺乏。從我縣情況來看,沒有一個能容納博湖中學一半學生的圖書館,即使向學生開放的圖書館也少之又少。進行合理規劃和形成豐富自然、人文景觀的更是鳳毛麟角,但只要我們重視校園軟硬環境的同步建設和發展,做到合理統籌、物盡其用,就能夠在有限的資源中獲取最大的效益。
2、師生結合。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師生互動、互通、互樂,陶冶師生情操,升華師生思想感情。如慶祝五·四85周年的文藝匯演、校慶30周年大合唱、冬季長跑等活動。前不久,博湖中學舉辦了慶十·一系列活動,其中規模最大的要數廣播體操比賽。全校2000多名師生都積極參與了比賽,樂在其中。把教育寓于師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之中,使師生在活動過程中,道德情操得到潛移默化的陶冶,思想感情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升華,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得到了很好的有效的提高。
3、內外結合。這里所講的內外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把教育場所設在校內外。“教育無處不在”,教學場所也不應只拘泥于校園之內。校園外的教育形式因其直觀、生動、真實、令人耳目一新等特點,更易為學生所接受,所喜愛,自然容易收到教學效果。如瞻仰歷史博物館,烈士陵園,重現歷史畫卷,了解英雄事跡,比起單純的課堂說教更具說服力和教育意義。深入開展各種志愿者服務活動,帶領廣大學生志愿者開展各種社區志愿服務和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多年來,博湖中學堅持抓住3月5日學雷鋒日的契機,組織廣大青少年學生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志愿服務活動,有去開都河拾垃圾美化環境的,有去孤寡老人家干活撒播愛心的,也有幫助成績較差同學補習功課的……他們親臨其境,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幫助別人,關愛別人的同時,他們自己從中也得到了教育。內外結合的另一層含義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教育主要以學校的教師隊伍來完成,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僅靠學校的老師是不夠的,還需要社會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憑借他們的專長,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來教育學生,其意義是深遠的。博湖中學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鑒。如專門從烏魯木齊請來有關教育和心理學方面的專家來做專題講座。他們生動的語言、透徹的理論、深刻的道理,使聽課的學生及家長受益非淺。有些家長當場發出感慨,要是早些聽到這種講座就好了。再如,邀請少年犯來校現身說法。少年犯的成長歷程使學生深省,他們的犯罪事實讓學生震驚,他們的懺悔之情令學生惋惜。從學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這堂課的教育意義是相當深遠的,比上一堂干巴巴的法制課要有價值得多,其警示作用也要大得多。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本身就是一項神圣而艱巨的任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建設先進的校園文化任重而道遠。作為老師,我們應毫不懈怠,迎難而上,不斷拓寬知識結構,增強綜合素養,用豐富的知識啟迪學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愛崗敬業,奉獻進取,精益求精,對學生高度負責,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注重校園文化的精神塑造,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準。在此情況下,校園文化就一定能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建立和完善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