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設計成果簡介篇一
第七課 戊戌變法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八年級第七課戊戌變法,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劇,民族危機加重,當時中國的各界人士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當時最著名的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戊戌變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掌握公車上書及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光緒帝變法詔書的主要內容,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2.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背景,歸納和總結康、梁維新變法的主要活動。通過討論“維新變法所要達到的目的”“變法失敗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過程與方法: 1.2.3.運用“分組導學”的教學方法。
本課通過課前預習、小組交流、競爭搶答,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
教學中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了直觀性。對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由學生討論、研究、分析、歸納。學生編排歷史小品,歸納總結加深了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2.3.認識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改良運動,是愛國的、進步的。譚嗣同的慷慨捐軀,譜寫了維新人士變法圖強的斗爭意識和義無反顧的英勇氣概,令人敬仰。
康、梁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際,為改變現狀,救亡圖存,發展資本主義,要求變法,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巨大進步。
本課重點: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本課難點:對百日維新的作用和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理解與掌握 課堂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
師: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也是先進的中國人不斷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歷史。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為維護封建統治而進行的一場自救運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洋務運動也隨之破產,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加劇,民族危機嚴重。此時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為挽救民族危亡,曾做過哪些努力?其結果如何?加入我們生活在那個時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拯救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而當時的資產階級進行了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戊戌變法,今天我們就來學這一課。1.教師出示投影:康有為、梁啟超像。提問:你知道這兩位人物是誰?誰能介紹他們的情況? 生答
師:康、梁是維新變法的主要代表,他們為推動變法進行了大量的活動。提問: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生答:(公車上書的內容)2.公車上書由于頑固派的阻撓沒有傳到皇帝手中,但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公車上書失敗后,康、梁等人還進行了哪些維新變法活動?
生答:(1)創辦《萬國公報》(2)組織強學會(3)維新派團體形成 3.公車上書后,康有為又三次上書光緒帝,指出形勢危機,唯一途徑就是變法。但頑固派大臣竭力阻撓,康有為與頑固派大臣進行了論戰。有一個小組準備了歷史劇,請大家欣賞。學生表演短劇
旁白:德國強占膠州灣,內憂外患,康有為再次上書,要求變法,于是康有為被請到總理衙門“問話”,出席“問話”的有李鴻章、榮祿、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榮:(盛氣凌人)你老是變法、變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變得,變則背天理,必然禍亂天下。
康(反駁)世間萬物皆變化,祖宗之法為什么不能變呢?祖宗之法是治國之本,只有變祖宗之法中陳腐之處,國家才能富強。
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論,不可寬恕。
榮:祖宗之法千真萬確,只能遵循不能變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還談什么祖宗之法,就拿總理衙門來說吧,祖宗的法里沒有,是跟洋人打交道才設立的,時代變了,祖宗之法也非變不可。
(榮祿等一時無言可答,佛袖而去)
翁: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見解,難得難得,我會盡最大努力把他引見給皇帝的。
(歷史劇表演創設情境,比較形象,學生印象深刻,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老師認真觀察學生表演,對學生的表演給予鼓勵)
4.下面我們看具體的變法措施,變法從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哪些內容?討論:變法有利于哪個階級的利益?得到了哪些人的擁護?變法觸動了哪些人的利益?變法結果怎么樣呢?
學生討論并回答:
(1)內容:略
(2)有利于資產階級利益;得到了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地主和愛國知識分子擁護;(3)變法觸動頑固派利益
(4)結果: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發動政變;譚嗣同等六人為變法獻身;百日維新
(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計,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感知歷史,享受探究的樂趣,鍛煉學生的感悟能力)
5.出示譚嗣同的投影片,引導學生討論第31頁“動腦筋”題或處理課后“活動與探究”題(小組討論,展開辯論)6.戊戌變法的內容講完了,請同學們回顧知識要點,三分鐘快速記憶,出示測試題。7.戊戌變法失敗了,讓我們從當時的現實出發,來探討: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小組討論歸納,代表發言:①維新派力量小②頑固派勢力強大③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8.教師總結:在當時的情況下,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康梁等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所進行的改良運動,是愛國的、進步的,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巨大進步。 9.總結本課內容,看下面老師的歌謠小結:(學生齊讀,記憶知識要點)公車上書給皇帝,維新變法運動起?!吨型饧o聞》強學會,康梁奔走救危急。光緒詔書要變革,救亡圖存該改現狀。
維新百日終失敗,愛國憂民精神揚。
板書設計:
一、公車上書
1.背景:《馬關條約》的簽訂 2.開始:1895年,康、梁等組織上書 3.報刊及團體
二、百日維新 1.2.3.4.時間1898.6--------1898.9 內容: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軍事 “六君子”事件 意義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堂教學活動中,準備了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發揮了多媒體的作用;歷史表演劇形象生動,再現歷史場景,使學生感知歷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組問題討論,學生發言,提高了學生歸納總結和深刻認識問題的能力。但我們是八年級的學生,基礎知識有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以后我要更加努力學習,不斷實踐,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力求上好每一節課。
教學設計成果簡介篇二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21課內容。本課主要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就業制度的變化和社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在改革開放后,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 【教學難點】
對改革開放后就業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把握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在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業制度、社會保障體系方面。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知道是改革使人們在社會生活方式上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提高用數字、圖片等資料分析對比的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從中理解社會的進步,就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偉大勝利。實行能者上崗,就業制度的改革,是社會進步的要求,是人才競爭的需要。
三、學情分析
本課是本冊書的最后一課,通過對前面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但是 1
八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他們的興奮點常常集中在直觀教具或生動有趣的歷史事件上,因此歷史教學要借助音樂、圖片、影視短片、小品等表現形式吸引孩子,從而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教學方法
教法:
情境創設法、圖表共析法、設疑探究法、引導點撥法 學法:
自主學習法、圖表記憶法、合作探究法、歸納總結法
五、教學過程
【導入】:
播放音樂《走進新時代》,提問學生歌詞中“改革開放富起來”主要體現在哪里?
(設計意圖:音樂歌曲節奏明快,感染力強,更易于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刺激學生的興奮點)
【衣食住行的變遷】:
1、圖說歷史:
教師通過ppt展示改革開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圖片。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對比,讓學生更好地明確改革開放前后人們衣食住行方面的一個變化)
2、合作探究:
將學生分為衣食住行四個小組,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完成以下問題:
改革開放后人們衣食住行方面發生的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設計意圖:讓小組成員互相幫助,互相交流,可以共同進步,而且還活躍了課堂氣氛)
3、課外延伸:
讓學生思考“現實中交通阻塞問題該如何解決”。
(設計意圖:課堂與現實相結合,讓學生更貼近生活,讓生活也走進課堂)【就業和社會保障】
1、暢所欲言:
組織學生說說他們的爺爺奶奶參加工作的情況,然后老師幫助總結:他們靠頂替或分配安排
工作,一般在一個單位工作到退休。最后讓他們思考: 什么是鐵飯碗?“鐵飯碗”有什么弊端?要不要打破“鐵飯碗”?
(設計意圖:給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2、自主學習
教師出示表格,讓學生根據表格自主看書,填寫表格內容。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用表格設計讓學生區別對待,加強記憶)
3、問題探究:
面對就業制度的變化,青少年應該怎么做呢?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加強學生的思維活動,主動性地參與到教學當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學習。同時讓學生明白優勝劣汰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和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斗志)
4、圖表解說:
教師通過圖表說明,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變化以及完善。(設計意圖:一目了然,使數據更明朗,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板書設計】
教師用一個表格對本課進行板書,加強學生的記憶?!菊n堂小結】
讓學生回顧本課內容,然后一起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正是由于改革開放,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不斷加強,而改革開放的實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設計意圖:及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在加強雙基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
最后播放歌曲《明天會更好》,讓學生在歡快的音樂聲中結束這節課,并且學會:
回顧過去,暢想未來,把握今天!
教學設計成果簡介篇三
第三課時
——成果展示
一、背景分析
本課以“成果展示”為活動主題,這個學期初我們開展了以“保護環境”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以此為情境讓學生生成研究課題,掌握研究方法:設計活動方案、設計調查問卷。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實踐活動課程都有極大的興趣,關鍵是動手的能力比較低,在設計活動方案、設計調查問卷部分時,生成問題質量不高,需要老師加以點撥。但是成果展示因為有前期學習的鋪墊,學生的積極性高漲,成果展示非常成功。
三、
活動目標1.讓學生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2.讓學生學會怎樣美化環境。
3.讓學生學會團隊協作。
四、活動重點
讓學生自己動手,學會自我展示。
五、活動難點
學生利用ppt進行成果展示
六、教學建議
教法建議:小組內團結合作方法
七、教學資源
ppt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談話導入引出成果展示(板書課題:成果展示)
(二)學習探究
師:前期我們一直在進行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經過這么長的時間的實踐活動,今天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刻---成果展示。大家準備好了嗎?
生:準備好了!
各組進行成果展示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以及剛才大家激烈的點評,老師看到了大家收獲滿滿,通過本次課的學習,我們明白了:1.如何去保護環境。2.如何去美化環境。3.增強了同學之間的團結合作意識。
(四)板書設計
成果展示
保護環境 美化環境 團結合作
教學設計成果簡介篇四
教學設計成果評價
一、教學設計方案
整個教學設計方案格式規范、清晰。具體來講:
1.概述部分清楚地說明了該課的年級、主要的內容,以及該課學習內容的特征和上課的時間,但缺少教材版本的信息。
2.設計者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學習目標,操作性強。
3.針對本課所要求的學習內容,設計者簡單分析了學習者已具備一些知識基礎,同時也說明了學習者對本課所采用的活動的態度;學習者特征分析比較清晰。
4.設計者雖然列出了本課所要采用的教學策略,但不夠詳細,沒有很好地說明具體怎么開展活動的方法,以及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策略。
5.對于整個教學過程部分,有如下優缺點: ? 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較為流暢;
? 運用各種策略使得識字變得有趣味性,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 在課文的基礎上擴展閱讀,以及最后一環節的創新寫作,都對課標起著拓展和深化的作用,使得學生的眼界開闊、思維活躍;
? 教學過程各個環節寫得過于簡單,從而導致無法預料到實際教學開展情況,無法判斷師生的實際活動,這個課在教學設計流程圖中較好地反映了教學過程的詳細情況,建議再描述得詳細一些。
整個教學設計方案除缺少媒體選擇和教學評價兩部分內容。
二、課件
1.內容基本能夠輔助教師教和學生學,利用形象的圖片直觀地說明尾巴長短,利于學生的理解。
2.界面設計不夠美觀,尤其是一些背景比較花哨,干擾文字,在大屏幕投影下,學生可能很難看清楚。
教學設計成果《in the fast food》評價
優點:
1. 教學內容部分對課的教材、知識背景、教學內容、課時安排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清晰、明了。
2. 對整課的設計理念進行了清晰的說明,教師牢牢把握以言語交際為中心的外語教學思想。
3. 從知識、能力、方法等角度來描述學習目標,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強。
4. 綜合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卡片、實物、黑板等多種媒體,設計了豐富多樣的言語交際活動,突出發展學生的聽說能力,體現出英語教學的基本特色。5. 教學過程部分對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進行了清晰的說明,教學環節連貫、目標清晰,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思想,有利于本課教學目標的落實。
6. 以課件為主的多媒體資源呈現了本課所需的視聽材料,體現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優勢,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地整合在一起。
不足:
教學設計方案中沒有說明學習者特征,教學策略分析和教學評價也沒有單獨說明,課件資源沒有注明出處。
教學設計成果簡介篇五
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指標
進行教學評價必須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指標。美國教育評價專家米德爾提出學校評價的兩個要素:第一,必須具有標準準則或教育質量特征的描述,第二,必須具有一個程度恰當的判斷,以判斷學校符合這些特征、準則和標準的程度。同樣,確定統一的指標也是教學評價的首要條件。由于教學設計的成果較多地體現在課堂教學方案和媒體教學材料之中,下面分別介紹這兩類成果的評價指標。
1、課堂教學的評價指標
制約課堂教學效果的基本因素大致包括目標、學生、教師、教材、方法和管理等。現將由這些因素引發出來的評價指標分述如下:
1)與目標因素有關的指標
2)與學生因素有關的指標
首先,可以從表情上分析學生對講課內容和速度的適應性。例如,與教師講解速度同步;與教師講解速度不能同步,嫌快嫌慢;對講課內容感到費解等。這些情況在全班學生中各有多少人,所占比例如何?
其次,可以從課堂提問中分析學生對功課的理解程度。例如,學生對所提問題的最初反應是熱烈、高興、很快舉手,還是不很主動但作了思考,或是不理會、回避甚至恐懼。學生回答問題時的反應是思路敏捷、敘述流暢、答案正確,還是表達了思想但答案不完全正確,或是思路不暢、敘述不清、回答錯誤。這些情況在全班學生中各有多少人,所占比例如何?
3)與教師因素有關的指標
首先是教學能力方面,可以從講述內容中判斷教師的專業水平,從選用教材上判斷教師吸取、處理和傳遞知識的能力,從講授和準確程度和嚴謹情況判斷教師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講解時能否隨機應變判斷教師對學生反應的敏感程度和及時調整能力;從教學全過程的整體素養上判斷教師是否經過系統的師范教育訓練。
其次是課堂控制能力方面,可以從課堂紀律狀況分析控制水平,了解是外在因素還是內部因素左右教學過程,從處理偶發事件的效果推斷教師維持教學秩序的能力。
再次是教學行為方面,可以從教態是否自然、大方、親切判斷師生感情的融洽程度和教學氣氛的和諧程度,從語言是否生動流暢、文字是否規范簡明、板書是否工整美觀判斷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此外是心理特征方面,可以從學生對教師的角色期望衡量教師所應具備的心理品質。國家教委最近頒發的"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中,明確提出了作為教師在講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技能、書寫規范漢字和書面表達技能、教學工作技能(包含教學設計、使用媒體、課堂教學和教學研究等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方面的具體指標和要求。
4)與教材因素有關的指標
這方面可以從教材體系與學生實際水平之間的差距彌合的程度判斷其是否符合教學目標,是否有助于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是否對日常生活有實用價值,從授課過程中判斷是否精選了教材,選材是否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學科的特點,從講授的內容上判斷知識體系是否完整,條理是否清楚,層次是否分明,是否注意到了前后呼應和觸類旁通;從教材難易程度上判斷重點是否明確,難點是否可能解決。
5)與教學方法和管理因素有關的指標
在教學方法方面,要判斷所選用的方法是否符合學生的特點和教師的特點;能不能維持學生的注意和興趣,能不能促進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對排除影響教學順利進行的智力障礙和情緒障礙有沒有好處,能給學生帶來多大的滿足感。
在教學管理方面,要判斷學生是否有學習的需要和要求;學生是否樂意在這位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課堂秩序是否穩定,紀律是否嚴明;對偶發事件是否處理得當。
2、教學材料的評價指標
教學材料的范圍廣泛、種類繁多。目前教育技術界比較關注的是音像教材(這里含計算機課件)。對于這類教材,我國學術界
總結
過所謂"五性"的編制原則,它們實際上也是評價這類教材的基本標準。1).教育性 看其是否能用來向學生傳遞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服務。
2).科學性 看其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學科的基礎知識或先進水平。
3).技術性 看其傳遞的教學信息是否達到了一定的技術質量。
4).藝術性 看其是否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5).經濟性 看其是否以較小的代價獲得了較大的效益。
如果用戶感興趣,可以查看下面各類教學資料的評價指標,它們具體體現了上述的"五性"。
例1. 電腦繪畫作品評價
指標和標準
1).創造性
題材新穎,構思獨特,作品富有想象力
2).制作水平
恰當地運用特效處理
3).繪畫語言
形象生動、有視覺沖擊力、恰當地運用夸張或寫實的選擇和應用符合審美的標準
例2. 電腦動畫作品評價
指標和標準
1).創造性
題材新穎,富有想象力
畫面設計有創意、別具一格
2).內容
內容完整
主題突出
內容健康
3).制作水平
作品采用的制作技術先進、靈活、高效
根據內容的需要選用適當的制作技巧
畫面銜接流暢
載入時間適當
人機交互功能強
界面友好,圖標、按鈕、菜單、窗口等設計合理
聲音和畫面同步
4).美術
形象生動,造型活潑
色彩和諧
構圖美觀、平衡
幀與幀之間有較強的關聯性
5). 音樂
與主題風格一致,加強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