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學生安全教育文章題目篇一
文章從高校保衛工作實踐的角度,分析了對大學生開展安全教育 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就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體系、形式和內容提出了對策。
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安全意識
近年來,高校校園安全和大學生安全問題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已納入社會主義法制軌道。1996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安全教育管理若干規定》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應將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納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此外,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學校學生行動準則(試行)》、《高等學校校園秩序管理若干規定》、《普通高校學生安全教育管理暫行規定》等法規中,也都明確了高校在大學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權利和義務。這從 法律 層面將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依法治校確定為高校的法定義務,推動了高校各級組織對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管理工作。
然而,在工作實踐中,我們發現,高等院校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尚存缺失,大學生的安全狀況、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等現狀不容樂觀。
安全狀況方面,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建設步伐的加快,高校對外交流機會增多,辦校規模和招生人數擴大,高校及其周邊治安狀況日趨復雜,各類刑事、治安案件時有發生,不安全因素增多。據統計,2001年全國58所高校共發生刑事、治安案件11725起,平均每校202起,發案率占管轄人數的3.45‰,占師生員工總人數的4.87‰;立案5736起,立案率49%(2002年10月在浙江召開的全國特大規模高校保衛工作會議)。以我校為例,2000年至2005年,校園區共發生刑事案件共45起,其中有13起涉及學生生命財產安全,占全部發案總數的約30%。
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方面,有調查顯示:52%的大學生曾在寢室違章使用電器、71%的大學生不知道如何使用滅火器、43%的大學生對安全防范懷有僥幸心理;80%的受調查人員的消防觀念僅僅局限于火警電話119或發生火災后等待消防隊員的撲救,對于消防監督、火災隱患整改、火場逃生和疏散以及如何加強消防工作感到茫然;63%的受調查人員對消防防范工作認識不清或持無所謂的態度。
上述局面的形成因素較多,客觀方面:第一,高校與國際接軌,校園實行開放式管理,校外人員進出校園流量猛增;第二,高校后勤社會化,校內外聘人員、臨時工增多,進校經商的校外人員增多;第三,隨著 經濟 社會的 發展 ,學生的娛樂和消遣方式呈多樣化,校園及其周邊的娛樂場所迅速增多,但配套的規范管理還不到位,各類娛樂場所成為治安事件和事故的多發場所;第四,高考制度改革后,大學生的年齡差距增大,其生理與心理差異很大,在應試教育和獨生子女兩大背景下,大多數當代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普遍缺乏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范基本常識,部分學生心理素質較差,遇到挫折或失敗時,易走極端,導致事故發生。
主觀方面表現為高校在大學生安全教育中缺位,具體表現為:部分高校管理層對大學生安全教育的認識不足,安全教育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得不到體現;安全教育在高校各部門中權責劃分不明晰,二級學院認為安全教育是保衛部門的工作,而保衛部門或是認為安全教育是學院和教育部門的責任,或是因“無權管轄”而興嘆;現有安全教育無體系可言,沒有規范的教材,沒有固定的課時和相應的學分,沒有專職教師從事安全教育,因此,多數的大學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任務來了一陣風,任務走了都輕松”;安全教育經費不足,安全教育與其他課程相同,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而現實中,鮮有高校能夠將安全教育作為一個常規項目給予足夠的經費支持,導致不少好的安全教育活動無法開展,或不能滿足年輕受眾的需求。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學生安全教育,這項工作應當包含哪些內容,又該如何開展?
作者認為,“安全教育”就是教育管理者通過一定的教育實踐活動,使受教育者在突發狀態下,具備應急、應變能力、安全防范、防衛能力以及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狀態和抵御違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是應對社會發展形勢,確保校園乃至社會穩定的需要;是完善高等教育體系,提升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的需要;也是各高校進一步加強管理,降低安全管理成本的需要。理想的大學生安全教育,應當具備如下特點:
第一,安全教育主體權責明確。高校保衛部門,有特有的人力資源和對本校及周邊安全環境熟悉的優勢,應當成為高校中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責任單位。同時,高校內部各相關部門,如學生管理、教育、后勤保障等部門,應當根據各自的職能和特點,共同做好配合工作,最終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二,安全 教育 系統化、常規化。大學生的安全素質,包括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與 政治 素質、 法律 意識等一樣,是大學生自我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被列入大學生基礎課程中,并配給適當的學分。同時,教育管理部門,應當盡量為安全教育課程安排固定的課時和教師。通過上述措施,建立起安全教育的長效機制,避免形式主義。
第三,安全教育應手段豐富,能夠吸引年輕學生。由于安全本身的內涵與外延極廣,安全教育所涵蓋的內容也應相對全面,以使受教育者掌握盡可能多的安全知識,從而實現教育目的。同時,由于大學生這一群體的特殊性,安全教育手段應當豐富多彩,利用前沿的教學手段和技術,以保證受教育者參與的積極性。在我校的保衛工作實踐中,我們嘗試開展了貼近學生的主題征文、知識競賽和座談活動,均收到了良好效果。
如前所述,大學生安全教育所涵蓋的內容相當廣泛,涉及國家安全、治安安全、 交通 安全、 網絡 安全、心理安全等諸多方面,歸納起來,筆者認為,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應包含以下方面內容:
第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保護大學生遠離危險的思想保障。當代青年學生成長于新舊體制轉換的偉大變革中,在社會秩序多樣、價值觀念多元化因素影響下,其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的確立較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艱難。尤其是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還未成型,尚未適應社會生活,這導致他們的思想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一旦遇到誘惑,就可能出現違法違紀行為。所以,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應著力解決其思想上對“理論”、“理想”、“政治”的輕蔑和錯位,幫助大學生把握好人生的“航船”,學會用 科學 理論武裝自己,學會與他人正確相處。
第二,法制教育。良好的法律意識,為大學生形成安全意識、正確地選擇自我保護手段和防范法律風險提供有力支持。隨著我國 經濟 社會的深刻變革,社會主義法制進程也在加快進行。浩繁的法律條文,正在無聲卻有力的調整著我們的生產生活。通過選擇與大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開展教育活動,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法律意識,從而為大學生正確地保護和約束自我創造條件。從實踐看,除已被列入高等教育基礎課程的《法學概論》及其中包含的民、刑相關法律知識外,大學生安全教育還應包括《國家安全法》、《治安處罰法》、《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相關法律知識。
第三,安全防范技能教育。過硬的安全防范技能,是大學生抵御各種危險的最終屏障。對于大學生防范各種危險來說,僅具有安全意識仍顯不足。安全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突發狀態下,具備應急、應變能力、安全防范、防衛能力以及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狀態和抵御違法犯罪能力。”上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過程。教育者可采用案例教學等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在不同“危險狀況”下,如何進行正確操作,采取及時措施,防范危險。此外應著力通過訓練,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自衛技能,以防范可能發生的暴力危險,最大可能地降低危害。
總之,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是擺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課題,只有在實踐中不斷 總結 與思考,才能探索出一條與我國高等教育實際相適應的道路,才能真正地使廣大學生成為保衛工作的受益者,才能真正將高校的中心精力解放并投入到日常的教學和科研中去。
[1]劉勇.如何做好高校安全教育[j].科技資訊,2008,(6).
[2]黃進.關于高校安全教育的幾個問題[j].國土資源高等職業教育研究,2007.
[3]馬鳳寶.淺析高校安全教育的現狀和對策[j].高校后勤研究,2007,(6).
大學生安全教育文章題目篇二
大學生安全教育直接關系到社會和諧、校園平安,關系到大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本文著重分析了目前我國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意義及現狀問題,并提出了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四重視”措施。
大學生安全教育 概念 教育管理
近年來社會上公共安全事故頻發,與高校相關的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事故等也出現了增加的趨勢,影響了在校大學生的正常學習和生活。為了應對安全新形勢,2004年4月,教育部下發通知: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強化師生安全意識。基于當前形勢的需要與國家相關部門的號召,部分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開始意識到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04年,北京林業大學在全國首開先河,把安全逃生課列為必修課并納入學分制。2006年,北京市教委召開“北京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會議”,要求大學生安全教育“進課堂、進教材、落實學分”。2008年,上海市頒布了全國首個《大學生安全教育大綱》。然而,對于全國大多數高校而言,大學生安全教育依然僅僅處于宣傳階段,遠未達到有計劃、有目標、規范化教育的層次。
安全,通常是指平安、穩定,與危險相對,是不受威脅、不出事故、沒有危險的一種狀態。安全教育,是針對遇突發性事件、災害性事故的應急、應變能力,避免生命財產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傷害時的自我保護、防衛能力,以及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狀態和抵御違法犯罪能力的教育。安全教育最初主要應用于工業生產領域,尤其是高危行業。隨著校園不安全因素的激增,教育領域也開始重視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
大學生安全教育,是指高等教育部門以國家法律、法規策等為依據,以促進大學生的人身安全與心理健康、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為教育目標,以安全責任、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為主要教育內容,通過新生入學教育、課程教育等為教育途徑,使大學生全面掌握安全知識與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識,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和社會需要而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
(一)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是實施依法治校依法治國的需要
從以往高校發生各類安全事件來看,大學生一方面容易成為傷害案件中的被侵主體——受害者,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成為傷害案件中的施害主體——施害者。在實施大學生安全教育中,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的安全知識和技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同時,更需要培養大學生安全責任觀,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當行為會對家庭、對學校、對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大學生是高校的主體,是國家的未來建設者,要實現依法治校、依法治國,必須從大學生安全教育入手。
(二)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是維護高校安全穩定的需要
創建平安和諧校園離不開校園主體,校園主體會對平安校園的建設起著決定性作用。大學生是高校主體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大學生安全防范意識的強弱、逃生自救技能的高低以及安全責任素質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校園治安秩序的好壞,關系著校園和諧穩定與否。因此,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是維護高校安全穩定的必然要求。
(三)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是高校開放辦學模式的需要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辦學理念的不斷轉變,大學校園從封閉式逐步轉化為開放式,校園與社會融合進一步得到加深。尤其是后勤服務社會化使得高校中人員結構變的更為復雜,潛藏著許多不安全因素,被盜、被傷害等案件有隨時發生的可能,給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影響。因此,要提高大學生安全防范意識,就必須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
(四)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是現代素質教育的需要
在如今校園安全事件頻發的大環境,缺乏安全責任,缺少安全知識,無安全防范意識,不具備逃生自救技能,已不符合“全面發展” 教育理念。
大學生安全教育強調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其實就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教育,與現代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一致的。而且,當前大學生從小受到家庭的寵愛,普遍形成了較強的唯我獨尊意識與較弱的社會協調能力,較強的參與意識與較弱的承受挫折能力,較強的自我意識與較弱的自我保護能力的反差。加強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們適應環境、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重管理,輕教育
隨著校園安全事故的頻發,“安全重于泰山”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高校黨政領導和學校有關部門,認識到大學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意義。在思想上給予了高度重視,制定了安全工作制度,成立了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在管理上也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不斷地加強人防、物防、技防方面的投入,使學校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然而,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薄弱環節,往往被人們忽視。目前在高校中并沒有把安全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也沒有規范的安全教育課程,學生不了解安全的重要性,缺乏相關的安全知識。
(二)重形式,輕內容
當前校園安全事件頻發,安全教育與管理工作必須引起重視并得到強化,然而實際情況不容樂觀,仍舊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有研究表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上級安排了,就組織抓一抓,上級不強調,就擱置一邊;二是上級進行檢查時,就集中力量應付,檢查過后,就萬事大吉;三是發生重大案件和災害事故時就急抓,事情過后就放松不管。這現象在很多校園普遍存在,使得大學生安全教育留駐于表面、留駐于形式。
(三)重事后,輕預防
在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須未雨綢繆,切實做好預防工作。只有做好校園安全預案管理,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是,當前高校安全教育卻并非如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保衛處處長王有洪曾指出,完整的應急管理體制應包括“事前預防、事中處理、事后總結”三個階段,但傳統的觀念,使我們更注重“懲治”而忽視“防范”,注重“事后處理”、忽視“預案管理”是我國高校的。應急管理機制的普遍現象。
(四)重行為,輕心理
在大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過程中,教育者往往關注的是大學生的行為是否遵紀守法,對大學生的心理異常狀態常常忽視。有研究指出,我國高校大多數都沒有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對學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往往不夠重視,并且常把學生的一些心理問題當作思想問題來解決,結果曲解了學生。這樣不僅不能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反而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會導致他們逆反心理的產生。
(一)要重視大學生安全教育制度健全
大學生安全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化的工程,要確保其效果,就必須做到健全制度,落實責任。首先,要完善安全領導組織機制。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成與敗,關鍵在于黨政領導重視與否。高校黨政一把手作為校園安全構建的第一責任人,必須親自抓。其次,要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機制。
成立高校安全工作領導機構,形成黨委領導、部門具體負責的齊抓共管工作機制,落實責任人的相關責任,把安全責任落實到部門及個人。再次,要建立安全教育監督機制。實行規范化管理,使安全教育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讓每個部門、每個人都來關心安全問題。
(二)要重視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建設
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試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暫行規定》等法規中,明確了高校在大學生安全教育中的權利和必須履行的義務。然而,在現行大學生安全教育與管理中,高校普遍側重的是安全管理工作,對安全教育工作做的很少,如有也僅僅是停留在說教層面,如利用廣播、櫥窗、展板、講座等形式進行安全教育,沒有達到“進課堂、進教材、進學分”的層次。
如今,新的形勢要求高校必須開設安全教育課程,將安全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整體教學計劃,安排教學課時,通過規范化、系統化地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構建“安全知識教育+逃生技能演練+安全文化營造”三位一體的安全教育模式,使學生掌握安全知識和防范技能,提高安全素質。
(三)重視高校安全應急預案管理工作
應急預案,是針對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災害,為保證迅速、有序、有效地開展應急與救援行動、降低事故損失而預先制定的有關計劃或方案。《左傳》有言:“居安思危,思則有備,備則無患。”編制安全應急預案,完善應急機制、體制和制度,對于提高高校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履行教育管理職能,構建平安校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制定應急預案能為突發校園安全事件的預防和處置提供依據;加強應急預案管理有利于做出及時的應急響應,降低事故后果;應急預案能使高校日常安全培訓和演習工作更具針對性。應急預案的編制、評審強調各部門的共同參與,應急預案的發布和宣傳有利于全體師生員工了解可能面臨的重大風險及其相應的應急措施。加強應急預案的管理工作,是大學生安全教育課程建設的重要補充。
(四)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安全問題的核心在于心理安全,培養大學生安全意識、提高其心理安全適應能力及安全素質是高校重要的責任之一。高校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起一套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體系,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與心理健康咨詢輔導相結合起來。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通過心理咨詢的技術與方法,為那些心理上有問題的大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困惑、排憂解難,達到心理健康。對那些存在心理危機傾向與處于心理危機狀態的大學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降低危機事件對學生的傷害。
大學生安全教育文章題目篇三
一、生命視野下的大學生安全教育的意義
(一)創建安全文明校園的基礎工作
現如今大學校園充滿著一些負面能量,面對嚴峻的社會形勢,高校要針對自身的發展,采取一些積極而有效的治理方法,防止安全問題的發生。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是創建安全文明校園的基礎工作,要以學生和廣大教職工為中心,培養他們的安全意識,能夠具體落實到人、事。以此創建安全、文明的校園,才是和諧校園的重要舉措。有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安全問題才能夠減少,大學生受到危害的概率也會隨之下降。作為基礎性的工作,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要持久的開展下去,這樣才能創造出更加和諧的校園。
(二)確保高校安全和穩定的必要措施
在生命視野下,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是確保高校安全和穩定的必要措施,高校之所以開展一些工作都是為了學生,安全教育也不例外。根據相關調查發現,在高校發生的安全事件幾乎都與學生的安全有很大的關聯,這不僅僅對學生和所在家庭有影響,也給學生的安全工作帶來很大挑戰。而且高效的安全直接關系到社會能夠穩定,所以要在合適的時間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這樣才能避免一些同性質安全事件的發生,對社會以及高效的穩定起到關鍵作用。
(三)對大學生關心和愛護的具體體現
在生命視野下,能夠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是對他們的極大愛護和關心。保證大學生的安全是高校和國家的責任,這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源動力,必須從各個層面予以高度的重視。國家也頒發了許多規定保證學生的基本安全,例如《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暫行規定》,就指出高校要定期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輔導,這也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針對屢次發生的安全問題,政府也多次強調,要予以高度重視,防止類似事件的再發生,這些都是對學生的高度重視,要讓大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二、生命視野下的大學生安全教育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生命對于一個人至關重要,因此針對大學校園,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需要解決從以下幾個問題著手,才能保證大學生的基本安全。
(一)認識到位與措施落實相結合
高校應該從生命視野的角度出發,對大學生進行安全教育,這是社會發展和變革對于時代的需求。高校的有關部門,要以“安全重于泰山”的態度,對校園安全予以充分的重視,只有認識到位才能將措施落實到位。例如在校園發展資金上將安全防范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學安排上實行制度化的措施,這樣才能讓安全教育充分發展,切實保證大學生的安全。
大學生安全教育文章題目篇四
高校是社會知識和智慧的中心,被人們贊美為“求知圣殿”。然而,同人類社會一樣,學習和生活在“象牙之塔”中的大學生也難免會面對各種危險。今天就高校大學生可能遇到的幾種常見的安全現象作一簡要介紹,目的在于幫助大家進一步提高安全防范認識,掌握安全防范知識,加強自我安全保護,積極參與學校安全管理,共同維護和營造學校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
大學生的財產安全
一、大學盜竊案件的特征及防范措施
(一)大學盜竊案件及發案重點部位
大學盜竊案件是指以大學生的財物為侵害目標,采取秘密的手段進行竊取并實施占有行為的案件。盜竊犯罪是高校中常見的一種犯罪行為,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今天我們以大學生宿舍為重點,簡要介紹高校盜竊案件的表現形式,基本特征以及預防措施,以提高大學生特別是新生的防范意識,加強對自身財物的保管,不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從而減少盜竊發案,避免財產損失。
(二)大學盜竊案件的主要形式
1、內盜——是指盜竊作案分子為學生內部人員及學校內部管理服務人員實施的盜竊行為。根據有關資料統計,在高校發生的盜竊案件中,內盜案件就占一半以上。作案分子往往利用自己熟悉盜竊目標的有關情況,尋找作案最佳時機,因而易于得手。這類案件具有隱蔽性和偽裝性。
2、外盜——是相對內盜而言的,是指盜竊作案分子為校外社會人員在學校實施的盜竊行為。他們利用學校管理上的漏洞,冒充學校人員或以找人為名進入校園內,盜取學校資產或師生財物。這類人員作案時往往攜帶作案工具,如螺絲刀、鉗子、塑料插片等,作案時不留情面。
3、內外勾結盜竊——即學校內部人員與校外社會人員相互勾結,在學校內實施的盜竊行為。這類案件的內部主體社會交往關系比較復雜,與外部人員都有一定的利害關系,往往結成團伙,形成盜、運、銷一條龍。如某高校學生聶某在學校附近網吧上網時結識了周邊無業青年蔡某,并很快成為了好朋友。一天蔡某問聶某有沒有什么搞錢的方法,聶某說自己學校自行車好搞,并答應自己在本系同學中低價銷售自行車,蔡某當然高興,于是很快達成一致。蔡某用同樣的方法在不遠的另一學校也找到了郭某,三人臭味相投立刻行動,三天功夫聶某搞到了8輛自行車交給蔡某,蔡某又交給聶某由郭某轉移過來的5輛自行車銷售。幾天時間內兩個學校被鬧得人心惶惶,造成被害同學生活不便,心情極為煩躁。
(三)大學盜竊案件的主要特征
一般盜竊案件都有以下共同點:實施盜竊前有預謀準備的窺測過程;盜竊現場通常遺留痕跡、指紋、腳印、物證等;盜竊手段和方法常帶有習慣性;有被盜竊的贓款、贓物可查。由于客觀場所和作案主體的特殊性,高校盜竊案件還有以下特點:
1、時間上的選擇性。作案人為了減少違法犯罪風險,在作案時間上往往進行了充分的考慮,因而其作案時間大多在作案地點無人的空隙實施盜竊。
上課時間。學生以學習為主,每天都有緊湊的課程安排,沒有上課的學生大部分也上圖書館學習或進行課余活動。因此在上課期間,特別是上午一、二節課,學生宿舍里一般無人,盜竊分子一般都深知此規律,并抓緊這一時間作案,因此這一期間是外盜作案的高峰期。
課間時間。課間休息僅10分鐘,學生在下課后一般都會走出教室輕松,很少有同學回寢室,作案分子特別是內盜作案人員會利用此時機,在盜竊得手后繼續回教室上課,給人以沒有作案時間的假象。
夜間熟睡后。經過一天的學習、活動,大家都比較疲憊,而且學校一般都有規定的熄燈時間,所以上床后很快入睡。盜竊分子趁夜深人靜,室內人員熟睡之際行竊,特別是學生睡覺時不關寢室門窗,這更是給小偷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生入校時。新生剛入校時,由于彼此之間還不太熟悉,加之防范意識較差,偶爾有陌生人到寢室來也會以為是其同學的老鄉或熟人,不加盤問,這給作案分子有可乘之機。
其它還有軍訓、學校舉辦大型活動等期間,學生宿舍活動人員少,易被盜;校園發生和處置突發事件時,往往人們注意力集中到某一點上而無暇顧及其它,盜竊分子往往是乘虛而入,乘混水摸“魚”。
2、目標上的準確性。高校盜竊案件特別是內盜案件中,作案人的盜竊目標比較準確。由于大家每天都生活、學習在同一個空間,加上同學間互不存在戒備心理,東西隨便放置,貴重物品放在柜子里也不上鎖,使得作案分子盜竊時極易得手。
3、技術上的智能性。在高校盜竊案件中,作案主體具有特殊性,高智商的人為多,有的本身就是大學生。在實施盜竊過程中對技術運用的程度較高,自制作案工具效果獨特先進,其盜竊技能明顯高于一般盜竊作案人員。
4、作案上的連續性。“首戰告捷”以后,作案分子往往產生僥幸心理,加之報案的滯后和破案的延遲,作案分子極易屢屢作案而形成一定的連續性。
5、手段上的多樣性。盜竊分子往往針對不同環境和地點,選擇對自己較為有利的作案手段,以獲得更大的利益。
⑴順手牽羊——是指作案分子趁人不備將放在桌椅上、床鋪上等處的錢物信手拈來而占為己有。
⑵乘虛而入——是指作案分子趁主人不在、房門抽屜未鎖之機行竊。較之“順手牽羊”,其手段更為毒辣,行竊胃口更大,往往造成的損失更慘重。
⑶窗外釣魚——是指作案分子用竹桿、鐵絲等工具,在窗外或陽臺處將室內衣物、皮包鉤出,有的甚至利用鉤到的鑰匙開門入室進行盜竊。
⑷翻窗入室——是指作案分子利用房屋水管等設施條件翻越窗戶入室行竊。作案人竊得錢物后往往是堂而皇之從大門離去。
⑸撬門扭鎖——是指作案分子利用專用工具將門上的鎖具撬開或強行扭開入室行竊,入室后作案人又用同樣的方法撬開抽屜、箱柜等。這是外盜分子慣用的主要手段主要,他們下手毒辣,毫不留情,只要是值錢的東西都不放過。
⑹盜取密碼——是指作案人有意獲取他人存折與信用卡密碼并伺機到銀行盜取現金。這類手法常見于內盜案件,并且以關系相好的同室或“朋友”作案較多。如某高校學生李某報案稱她在建設銀行存款3800元被人分四次盜取了3700元,經過調查認定作案嫌疑人為桂某。桂某與李同住一寢室,平時關系不錯,在一次結伴到銀行取錢的過程中,有心的桂某記住了李某的信用卡密碼,于是伺機作案并得手。
6、動機上的復雜性。
⑴追求享樂擺闊氣——這類作案在大學生內盜案件中占絕大部分比例。少數學生受“金錢至上”等價值觀的影響,以至見錢眼開,見利忘義,貪圖虛榮,不擇手段。比享受、比吃穿,花錢如流水,久而久之打起了歪主意去行竊,這樣錢來得快捷又省事省力,還可以繼續擺闊。
⑵經濟透支無來源——有少數學生本來經濟條件不好,加之花銷大,債臺高筑,又沒有新經濟來源支持,怎么辦呢?個別學生最后就只有實施行竊,逐步走向犯罪的深淵。
⑶尋求報復泄私憤——這類盜竊作案人僅僅是出于對他人或對集體的一種報復。有的是出于變態的不平衡心理,看不慣有錢的學生大大方方地花錢而進行偷盜,有的則是因為與同學有其他矛盾轉而去偷他的錢物,并加以損毀,從中獲得快意。
⑷心理扭曲變態狂——這類作案人心理扭曲變態,患有盜竊癖,偷盜只是為了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有癮。
(四)大學盜竊作案人的主要伎倆
盜竊分子進入室內作案的主要目標是現金,包括存折和匯款單;其次是手機、電腦主件、隨身聽、相機等高價值又方便攜帶的物品;再次是價值較高的衣物。盜竊分子進入室內后,往往是先開抽屜,其次是開箱倒柜,再次是翻褥子枕頭。老練的盜賊往往搜尋既快、又細、又準,放在枕芯里、褥子下、屜子底部的現金,也難逃其“毒手”。
盜竊分子一旦被發現以后,其主要的脫身伎倆有以下五招:一是騙,推說是找人,如同學信以為真,不認真盤問,就被其蒙混過關。這類情況多發生在新生報到或學生開學或放假時期。二是逃,趁只有一兩個人發現,還未曾對其形成合圍之勢,立即逃之夭夭。這類情況多發生在學校舉辦大型活動或上課期間。三是混,有些作案分子因深入宿舍偷盜,一時逃不出來,往往是先逃出發現者的視線,躲藏在廁所、陽臺、樓梯拐角等處,然后從容離去。這類情況多發生在學生下課或大量學生返回期間。四是求,裝出一副可憐模樣,哀求私了放過他(她)。五是兇,鋌而走險,掏出兇器相威脅。這類情況雖不經常發生,但在捉拿盜賊時,同學們對這一招應有必要的思想準備,防止發生意外。
(五)大學盜竊案件的防范措施
1、居安思危,提高自我防范意識。一般防盜的基本方法是人防、物防和技防。其中“人防”是預防和制止盜竊犯罪唯一可靠有效的方法。對大學生而言,提高防范意識,做好防盜工作,這不僅是個人的事,也是全校師生共同關心的大事。只有人人參與其中,群防群治,才能真正有效控制和防范盜竊案的發生。事實上發生在大學生周圍的盜竊案件大部分是由于大學生自身的防范意識淡薄而引起的,不注意對自身財物的保管,給盜竊作案分子以可乘之機。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應從以下幾個環節上加強安全意識培養,提高防盜能力。一是對于大額現金不要隨意放在身邊,應就近存入銀行,同時辦理加密業務,將存折和印鑒、密碼、身份證分開存放,最好不將自己的生日、手機或家庭電話號碼、學號作為自己的存折或信用卡的密碼,防止被他人發現盜取。二是對貴重物品如手機、快譯通、照相機等,不用時最好鎖起來,以防順手牽羊者盜走。三是不要怕麻煩,隨手關窗鎖門。四是相互關照,勤查勤問,對陌生人要多留一個心眼。五是積極參與安全值班,共同維護集體利益。
2、遵守紀律,落實學校安全規定。為營造一個安全學習環境,學校有關部門都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來規范大家的日常行為,但有些同學常常為了自己個人的一時之便,置學校的紀律于不顧,違反規定,結果給自己和大家造成財物損失。一是不隨意留宿他人。大學生因在宿舍違規留宿造成被盜的例子很多,應該從中吸取教訓。日常生活中,同學、老鄉、朋友來訪本是很正常,但有些同學對來訪的人并不十分了解,又礙于情面,寧可違反學校的有關規定,也不做對不起朋友、老鄉的事,江湖義氣實不可取。來客一時無法離校,學校和周邊都有招待所可以接待,萬一客人要在宿舍留宿,也應向有關部門報告,并辦理相關登記手續,這應該是大學生很正常很禮貌的行為。二是愛護公共財物,保護門窗和室內設施完好無損。有些同學在平時忘帶門鑰匙后為圖省事,毀鎖開門,還有部分學生將衣柜,書桌損壞。這些公物損壞后又不報修,使寢室的門、柜形同虛設,起不到任何保護財物的作用。
3、提高修養,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根據有關調查研究表明,盜竊作案分子盜竊欲望的產生在許多情況下一般是受到盜竊目標的誘惑與刺激,加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給盜竊作案分子提供了機會。如大額現金有意無意在人面前顯現,價值貴重的單放機、照相機、隨身聽任意擺放在室內等,這都是盜竊案件易于產生的原因,所以加強自身財物保管是減少被盜的有效途徑。一是注意團結,友好與人相處,形成互相幫助的風氣。二是謹慎交友,克服講哥們義氣,少交酒肉朋友,防止引狼入室,甚至同流合污,成為盜賊的幫兇。因此大學生在交友過程中要特別慎重,擦亮眼睛,以免留下終生悔恨。
(六)發生盜竊案件后的應對方法
1、保護現場,及時報案。一旦發生被盜案件以后,不要驚慌失措,應迅速組織在場人員保護好現場,并及時向學校保衛部門報告,不得先翻動、查看自己掉了什么東西,否則將現場有關的痕跡物證破壞了,不利于調查取證。
2、發現可疑,及時控制。如果自己發現可疑人員,一定要沉著冷靜,應主動上前詢問,一旦發現其回答有疑問,要設法將其穩住,必要時組織學生圍堵,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防范盜賊狗急跳墻,傷及學生。在當場無法抓獲盜賊的情況下,應記住盜賊的特征,包括年齡、性別、身高、胖瘦、相貌、衣著、口音、動作習慣、佩帶手飾等,以便向公安保衛部門提供破案線索。
3、及時報失,配合調查。如發現存折被盜,應當盡快到銀行掛失。知情人員應當積極配合公安保衛部門的調查取證工作,有的人對身邊發案采取事不關已,高高掛起,不愿多講的態度;有的人在調查人員詢問時不敢提供有關情況,怕別人打擊報復,怕影響同學的關系等等,這些都是錯誤的,給偵查破案工作帶來許多困難,往往也貽誤了破案的最好時機,使犯罪分子逍遙法外繼續害人。
二、大學詐騙案件的特征及防范措施
(一)大學詐騙案件及其危害性
大學詐騙案件是指以大學生為作案目標、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財物行為的案件。這類詐騙案件由于它一般不使用暴力,是在一派平靜甚至“愉快”的氣氛下進行的,大學生往往容易上當。詐騙案件發生后,侵害了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學生心身受到沉重打擊,輕者令學生煩惱或陷入經濟困境,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無法順利完成學業;重者則會使有些受害學生自殺輕生或導致連環的治安及刑事案件發生,其危害性極大。
(二)大學詐騙案件的表現形式
1、社交詐騙。隨著高校與社會聯系的不斷加強,大學生為了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而進行各種人際交往是必要的,但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有的大學生忘記了社會上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被某些心懷叵測的人的表面現象所蒙蔽而上當受騙。社交型詐騙主要發生在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過程中如交友、家教、實習、娛樂等。
2、擇業詐騙。大學生畢業時面臨著找工作,應聘擇業的問題。在擇業活動中,有的大學生缺乏基本的警惕性,忽視了這方面的安全問題,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假招聘誘使畢業生失去金錢,甚至人身自由。
3、商業詐騙。隨著社會生活日益新潮和多樣化,一些學生在購買日常的生活用品,緊俏物資等商業活動中,一味苛求物美價廉,而對推銷人的認識和推銷過程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識和經驗,常常被騙,枉費錢財。
(三)大學詐騙作案的主要特征
1、手段上的智能性。詐騙分子在高校作案行騙時,一般都是利用豐富的知識、技能經驗,經過精心的策劃,設置誘餌,使受騙者落入圈套。常常使用科技性高,迷惑性強的手法提高誘騙效果。
⑴科技性高——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利用互聯網進行詐騙,一些遠程匿名公司及個人通過互聯網購物交易渠道向學生提供計算機設備,信用卡賬號等信息,讓學生直接匯款或復制信用卡賬號進行款項劃拔,達到騙取錢財的目的。
⑵迷惑性強——詐騙分子在高校行騙,大都能摸準學生的個人心理,他們有著多次作案的經驗,且能分清情勢,隨機應變,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2、方式上的多樣性。高校詐騙案件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作案人會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詐騙。
⑴假冒身份,流竄作案。詐騙作案分子行騙時都會偽裝自己的身份,常常假冒老鄉、同學、親戚等關系或其他身份,或利用假身份證、假名片,騙取學生信任而作案。騙子為了既能騙得財物又不暴露馬腳,通常采用游擊方式作案,得手后立即逃離。還有的以騙到的財物、名片、信譽等為資本,尋機作案,再去詐騙他人,重復作案。
⑵投其所好,引誘上鉤。詐騙作案分子行騙時往往先是套話,利用學生急于就業或出國等心理,應其所急,施展詭計而騙取財物。
⑶真實身份,虛假合同。詐騙作案分子利用高校學生經驗少,急于賺錢補貼生活心理,常以公司、真實的身份讓學生為其推銷產品,事后卻不兌現酬金而使學生上當受騙。這類案件在高校有所增加,由于沒有完備的合同手續,處理起來比較困難,往往得不償失。
⑷借貸為名,騙錢為實。詐騙作案分子利用人們貪圖便宜的心理,以高利集資為誘餌,使部分教師和學生上當。個別學生常以“急于用錢”為借口向其他同學借錢,然后揮霍一空,要債的追緊了就再向其他人借,拖到畢業一走了之。
⑸以次充好,連騙帶盜。詐騙作案分子利用學生“識貨”經驗少又圖便宜的特點,上門推銷各種產品行騙,一旦發現室內無人,就順手牽羊,溜之大吉。
⑹招聘為名,設置騙局。詐騙作案分子利用學生勤工助學的需求設置騙局,騙取介紹費、押金、報名費等,或是利用大眾傳播工具等到處作虛假廣告,騙取培訓費,學雜費等,然后又以各種理由拒絕退款。
⑺騙取信任,尋機作案。詐騙作案分子利用一切機會與大學生拉關系、套近乎,或表現出相見恨晚而故作熱情,或表現出大方慷慨而朋友相稱,騙取信任,了解情況,尋機作案。
3、目標上的選擇性。詐騙分子在高校中行騙,一般與受騙人都有過較長時間的正面接觸,既可能有面對面的交談,也可能有信函交往,還有可能是通過網絡來認識的。只有與作案人有過比較多的接觸才會將其作為詐騙目標,伺機作案。作案人常選擇求人幫忙,輕率行事的;疏于防范,感情用事的;貪圖便宜,財迷心竅的;思想單純,防范較差的;貪圖虛榮,遇事不夠理智的;貪小便宜,急功近利的。
(四)高校詐騙案件的防范措施
1、保持健康心態,樹立防騙意識。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學習法律法規,掌握一些預防受騙的基本知識及技能,善于辨別真假,對自己要潔身自好,嚴格要求。
⑴不貪私利,不圖虛榮。作為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時刻加強自身理想、道德、情操的陶冶,自覺拒絕金錢,名利的誘惑,不貪私利,不圖虛榮,增強抵御誘惑的能力。
⑵知心知彼,心明眼亮。大學生在與陌生人的交往中,要認真審查對方的來歷,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智處事,觀其行、辨真偽,三思而后行。比如大學生在擇業活動中,對意向性單位的基本狀況、工作性質要多了解,不能因為工作難找就對已找到的工作崗位輕率相信,必要時可進行實地考察。
2、克服主觀感覺,避免以貌取人。作為大學生,在各種交往活動中必須牢牢把握交往的原則和尺度,克服一些主觀上的心理感覺,避免以貌取人。具體的說,不能單憑對方的言談舉止,儀表風度,衣著打扮等第一印象即“首因效應”妄下判斷,輕信他人;不能只認頭街,只認身份,只認名氣,而不認品德,不認才學,不辨真假,應更多地實質考察和分析,不被表面現象所蒙蔽。
(五)發現詐騙疑點時的應對措施
詐騙犯罪分子總是心虛的,因此,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一旦發現對方有疑點,就應當果斷采取應對的措施,切不可輕率從事,防止受騙。
1、觀察判斷,有效識別。在發現對方疑點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認真仔細地觀察對方的神態表情,舉止動作的變化,看對方的言談,所持的證件以及有關材料與其身份是否吻合,以此識別真假。必要時可以找同學或相關人員商量,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忠告,或者通過對方提供的電話、資料予以查證核實。
2、巧妙周旋,有效制止。在發現疑點無法確定真假而又不愿意輕易拒絕時,要有禮有節,采取一定的談話、交往策略,注意在交鋒中發現破綻,通過與其周旋印證自己的猜測。必要時,還可以采取一些嚇唬的言辭,使對方心存顧忌,不敢貿然行事。
(七)大學生受騙后的處置方法
1、平靜心態,及時報案。受害人無論是否因為自己的過錯(如貪財、無知、輕信、粗心大意)而受騙,都要保持積極的心態,從受騙的噩夢中回到現實,吸取教訓,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切勿“啞巴吃黃連,有苦肚里咽”。
2、提供線索,配合調查。已經被騙并向有關部門報告的,要注意對作案人員遺留下來的文字資料、身份證件、電話號碼等證據予以保留,并積極向學校保衛處和公安機關提供詐騙嫌疑人的體貌特征、與其交往的經過等線索,配合調查,追繳被騙的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