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隆中是湖北省襄陽市的招牌,當年臥虎藏龍,今天名揚天下。
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三國時期,群雄爭霸,民不聊生,諸葛亮在此躬耕苦讀勵志成才之時,胸懷大略的劉備羽毛未豐,被曹操那哥們追殺的四處奔逃。劉備苦于麾下無帥才良將,這時候有人給他推薦了諸葛亮。于是,他領著關羽張飛兩位兄弟,千里迢迢來到了隆中。戰火硝煙的歷史由此鮮亮起來,金戈鐵馬,風云變幻,到了今天的國富民強的新時代,隆中已演化為一處風景名勝之地,招蜂引蝶,引得億萬國人來此探訪尋幽,以此走進歷史的又一個深處。
當年,我在襄渝鐵路線上一個雞毛小站從事供電工作,因為小站毗鄰著湖北省,距襄陽市僅有四個來小時的火車歷程。某個星期天休息時,我一個人乘夜間火車一路搖搖晃晃抵達襄陽市,次日一早又趕公交車第一次走進了隆中。當時的它像一位落魄的隱士,衣衫破舊,離群索居,躲藏在一片光禿禿的山凹里,僅僅是幾件破敗的茅草屋,荒草叢生,毫無歷史的韻味可言。
此次,我再次走進隆中。初秋時節,大地五彩斑斕,一片豐收的景象,正是游山玩水探古訪幽的最佳時機。當從襄陽火車站始發的直達旅游班車把我拉到隆中門前時,記憶中的殘破一掃而光,青山雄立,溪水縱橫橫,古林翳日,花枝招展,鳥語妙音。總之,已經變成了山水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的旅游景區了。迎面是一道高大雄偉的牌坊,正中鐫刻著三個醒目的紅色大字:古隆中。我沿著青石鋪墊的俑道上上下下游覽時,兩旁濃密的樹木灑出幽深意濃的景象。當我來到諸葛亮當年吟詩作畫的茅屋前,如同諸多古舊農家小屋所表現出來的特征一樣,木質的門窗,屋頂上泛著陽光的茅草,沉靜而又安詳。屋前隔著一條小河,河上架著一座木質小橋,我憑橋而立,觸景生情,恍然看見了一個人頭戴羽巾,黑衣黑褲,踏著細碎的步伐悠然而來。沒錯,你猜對了,此人正是千古風流,把腐朽化神奇的一代奇才諸葛亮,飄飄然然,宛若神仙。我知道,跟著他就會走進一段風起云涌的歷史,觸摸到一個個叱咤風云的人物,聆聽到一段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但更多的是他的激越往事,正如一首古詩所言:
伏天高臥,三顧起隆中。
割宇宙,分星宿。
借江東,視東風。
端坐舌戰徂公,激公瑾,連子敬。
呼翼德,揮白羽,楚江紅……
往事越千年,全都匯集在這片青山綠水中間。因此,當我繼續行進在一條條俑道上時,不敢大口喘氣,生怕聲音大了,驚嚇到這里的一草一木,因為這些花花草草和我一樣,對這片故居的主人充滿了難以言表的敬仰!而景點卻不少,可惜都是現代人移花接木來的山寨版,毫無新意,不看也罷。
實際上,從一個人生命的本質來講,這處故居的主人已經被人們給神化了,虛虛假假,存活在億萬人民的理想與現實之間,呼風喚雨,高風亮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如同這片被人精心打造的景區,一半人一半神,卻又充滿了商業化的味道。但有一點不容置疑,來此游覽的人生出對諸葛亮幾多敬仰的同時,想象著劉備兄弟三人來此拜訪的情景,劉備是如何小心謹慎畢恭畢敬,關羽是如何鄙視滿臉傲慢,張飛那哥們是如何耐不住爆燥的性情,想闖進茅廬放一把火,驚醒正佯裝酣睡的諸葛亮……
一句話,歷史已經給這處鄉村茅廬賦予了永不磨滅的皓皓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