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更漏子·鐘鼓寒》古詩詞鑒賞篇一
鐘鼓寒,樓閣暝,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閉,小庭空,落花香露紅。
煙柳重,春霧薄,燈背水窗高閣。閑倚戶,暗沾衣,待郎郎不歸。
譯文
鐘鼓寒重,樓閣晦暗,月光照著金井邊的古桐。深深的院落緊閉,小小的庭院空寂,落花沾著香露鋪滿了一地殘紅。
煙柳重重,春霧淡薄,在高閣臨水的窗前,燈光就要漸漸熄滅,眼見天色就要亮了。她百無聊賴地倚靠著門戶,眼淚暗暗地落下來沾濕了衣裳,她苦苦等待情郎歸來,他卻遲遲不歸。
注釋
更漏子:詞牌名,雙調四十六字,上下片各六句,兩仄韻、兩平韻。
鐘鼓寒:傳來的鐘鼓聲似乎帶著寒氣。
暝:昏暗。
古桐:老桐。
金井:以銅為欄的井。
燈背:意思是掩燈。
水窗:臨水之窗。一作“小窗”。
暗沾衣:即暗中流淚沾濕衣服。
郎不歸:一作“歸未歸”。
賞析:
上片一開始,詞人就借助于豐富的想象,給這位思婦造成一種孤獨的氛圍,一個寂寞的環境,在“鐘鼓”之后著一“寒”字,而冷清之意全見:在“樓閣”之后綴一“瞑”字,而昏暗之色如繪。加上那輪淡淡的冷月,照在井邊的老桐樹上。多情的思婦獨立小庭,無語凝思。這是從女主人公的視覺來寫客觀的景物。深深的院落關得緊緊的,小小的庭除顯得空蕩蕩的,她佇立閑階,逐漸看到露兒滴了,紅色的花瓣帶著濃郁的香氣悄悄地落了下來,從而把自己的寂寞生活跟落花的飄零命運聯系起來。這是從女主人公的感覺來寫客觀景物的。客觀景物都帶有思婦主觀的感情色彩,即景即情,亦人亦物,不知何者為人,何者為物,何者為景,何者為情,渾然一體,妙合無垠,使湊者從中得到很好的審美享受。這個意境,跟李白《菩薩蠻》的“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極其相似。該詞讓那個脈脈含情的思婦隱藏在畫面之外,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思婦的內心世界,讀來韻味無窮。
下片是從時間的推移上,繼續用景語來烘托思婦的愁緒。露重霧稀,楊柳低垂,已是黎明的景象,而那個思婦仍然背著燈兒,守著窗兒,渴望著她的心上人。這“燈背水窗高閣”,恰到好處地表現思婦幽居獨處而產生的孤獨黯傷的心理。“閑倚戶”三句,“倚戶”為了“待郎”,淚下“沾衣”,是因“郎不歸”。“閑”是無事可做,但這里的“閑”又不是無事可做,“街戶待郎”便是極要緊的事,不過表面看上去似乎確是無事可做。“暗沾衣”的“暗”,乃是昕望不遂,悲從中來,淚下沾衣而不自知。可謂無一字不加意著力。如果說“鐘鼓寒”三句,是“月上柳梢頭”的薄暮,那么“深院閉”三句,就是“燈火已三更”的深夜,而“煙柳重”三句,則是“曙色東方才動”的黎明了。從時間的推移上,表明思婦凝望之久,癡情之重,在滿懷希望的期待中,逐步走向失望的過程。“待郎郎不歸”是作者點睛之筆,又是思婦傷心之語。執此句以回讀上文,更感覺其中步步置景設色之妙。
全詞以景語為主,只在結尾三句寫到女主人公的神態、心態,以此點明主題,強化景語效果。用疏鐘、淡月、墜露、昏燈等景物,造成一種凄涼寂寞的氛圍,又用紓緩、低沉、嗚咽、斷續的旋律,加深思婦的無可奈何的愁思。形式上雖然沒有出現愁苦的字眼,骨子里卻充滿著哀怨的感情。
《更漏子·鐘鼓寒》古詩詞鑒賞篇二
更漏子 原文及鑒賞
更漏子
晏幾道
柳絲長,桃葉小。
深院斷無人到。
紅日淡,綠煙晴。
流鶯三兩聲。
雪香濃,檀暈少。
枕上臥枝花好。
春思重,曉妝遲。
尋思殘夢時。
鑒賞
《白雨齋詞話》稱此詞婉轉纏綿,深情一往,
《宋詞選釋》也稱其景麗而情深,皆為深透之語,道出了此詞的藝術風格所。全詞以閑雅的筆調和深婉的情致,抒寫了春日閨思的情懷,創造出一種純美的詞境。
上片以輕倩妍秀的筆觸,描寫室外美好的`春景。
起首三句描繪柳絲長長、桃葉細嫩、深院空寂的景色,烘托春日寂靜的氣氛。無人到上加一斷字,便有怨意,為結處寫情作了鋪墊。歇拍三句寫院中的景物:淡淡的紅日照進院子里,濃綠的樹叢籠罩著漠漠輕煙,傳來了流鶯三兩聲鳴囀。一淡字,寫出春天初陽的特色。空中水氣彌漫,故太陽淡而無光。綠煙,指草木間的煙靄。末句以鶯聲反襯深院的寂靜。
過片三句,轉寫室內的情景:閨中人雪白的肌膚透出了濃香,臉上淺紅色的嬌暈也消褪了,那繡枕頭上、低壓著枝梢的花兒十分美好。雪,喻女子瑩白的肌膚;檀暈,淺紅色的妝暈。上兩句暗示閨人一夜獨眠,輾轉不寐,故妝殘暈少。枕上句,隱喻閨人之美,故見枕上花枝而益增棖觸。三句語淺情深,含蓄蘊藉,深婉曲折,頗為耐人尋味。結拍三句,春思,猶言春情、春愁,指閨人春日的情思。曉妝句,意與溫庭筠《菩薩蠻》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相近,而情韻似更勝,真能寫得出尋思的神理。春日里,閨中人閑愁深重,起床后也遲遲不愿去梳妝獨自尋思清曉的殘夢。這三句含而不露,無限幽怨盡不言之中。詞中人夢境的內容,作者沒有道破,這就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空間和無窮的回味。
《更漏子·鐘鼓寒》古詩詞鑒賞篇三
更漏子·背江樓古詩詞鑒賞
古詩原文
背江樓,臨海月,城上角聲嗚咽。堤柳動,島煙昏,兩行征雁分。
京口路,歸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銀燭盡,玉繩低,一聲村落雞。
譯文翻譯
背倚江邊樓閣,面對海上新月,聽城頭角號聲嗚咽。長堤在柳的舞姿中輕輕搖動,小島在暮煙里漸漸隱沒,兩行雁群紛飛似離別。
在那京口渡頭,他的歸帆已上路,正是花落春暮的時候。守著燃盡的銀燭,看天邊漸漸低垂的北斗,聽村落一聲雞鳴似把晨曲奏。
注釋解釋
更漏子:詞牌名。又名“付金釵”“獨倚樓”“翻翠袖”“無漏子”。雙調四十六字,前片兩仄韻,兩平韻,后片三仄韻,兩平韻。
角聲:號角之聲。角,古樂器名。
島煙昏:謂水中洲島夜霧朦朧。
京口:今江蘇鎮江。鄂本、湯本均作“西陵”。
度:雪本作“渡”,誤。
玉繩:星名,北斗第五星(玉衡)的北邊兩星。張衡《西京賦》:“上飛闥而仰眺,正睹瑤光與玉繩。”
創作背景
此詞有“歸帆渡”之句,當時飛卿自京口北渡長江歸家途中作。會昌二年(842年)春自吳中游越中,約同年秋折返吳中。此詞有“京口路,歸帆渡,正是芳菲欲度”等句,當是會昌三年(843年)暮春自吳中歸長安途中所作。
詩文賞析
關于此詞的`主旨,歷代學者看法有很大分歧。許多學者認為是寫閨中女子的懷遠深情。開頭三句,女主人公倚樓望遠,眼見海月初升,耳聽城上角聲嗚咽。這里暗寫一個“思”字;“角聲嗚咽”,烘托出愁情。接著三句,觸景生情,由近而遠分別寫到堤柳拂動,煙島朦朧,征雁兩行,層次井然,景中寓情,尤其是“兩行征雁飛”一句,寓當初分手情景,寫此時悠悠離情,蘊籍含蓄,頗為人稱道。
下片鏡頭變換,轉寫游子欲歸,以從對方寫來的方法來升華思婦的感情。換頭三句,從虛處落筆,以虛寫實,更見主人公此時離愁之深,相思之苦。“路”“渡”等詞,顯示了游子思歸的心意,日夜兼程,特別是“正是芳菲欲度”句,點明時候已經是暮春,良辰美景難再。末三句亦寫從夜到曉,是游子所見所聞,從銀燭孤照到村落雞啼,表明旅途的廣闊與清凄,也寫出了游子的孤寂與思親情緒。最后以景結情,韻味深長。
整首詞寫主人公的懷遠深情,沿著由夜到曉的時間流程,通過其所見、所聞、所感,從景象中透出,從旁處托出,層次分明,意境深沉。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此詞屬于羈旅行役詞,純為基于個人行旅生活體驗的自我抒情之作,而非類型化的代言體。全篇境界開闊,格調清新,與閨情詞不同。
《更漏子·鐘鼓寒》古詩詞鑒賞篇四
《更漏子》的詩詞鑒賞
【年代】:唐
【作者】:毛文錫——《更漏子》
【內容】:
春葉闌,春恨切,
花外子規啼月。
人不見,夢難憑,
紅紗一點燈。 偏怨別,是芳節,
庭下丁香千結。
宵霧散,曉霞輝,
梁間雙燕飛。
【作者小傳】:
(約公元913年前后在世),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唐進士,后任后蜀翰林學士,升為內樞密使,加為文思殿大學士,拜為司徒。其后被貶為茂州司馬。后蜀向后唐投降,毛文錫隨后蜀皇帝王衍一起入后唐,與歐陽炯等人以詞章任職于內庭。
【注釋】:
闌:殘,盡,晚。
丁香結:此處謂固結不開,猶人之愁固結不解。
【賞析】
子規聲聲,夜月沉沉,已經是夜闌人靜的`時候了。而人既不見,夢又難憑。獨對孤燈,徹夜無眠。轉眼“宵霧散,曉霞暉”,梁間雙燕,令人益增愁思。這首春宵懷人的小詞,情景兼融,婉麗多姿,為“花間”名篇之一。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上闋言春夜之懷人。質言之,人既不見,虛索之夢又無憑,則當前相伴,惟此一點紗燈,照我迷離夢境耳。下闋言春日之懷人,霞明霧散,見燕雙而人獨也。
栩莊《栩莊漫記》:如此首之婉而多怨,應為其壓卷之作。
《更漏子·鐘鼓寒》古詩詞鑒賞篇五
唐代 溫庭筠
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
香霧薄,透簾幕,惆悵謝家池閣。紅燭背,繡簾垂,夢長君不知。
譯文
柳絲柔長春雨霏霏,花叢外漏聲不斷傳向遠方。塞雁向南歸去令人驚心,雜亂的城鳥尋覓著棲巢,望著畫屏上對對金鷓鴣令人格外傷感。
薄薄的香霧透入簾幕之中,美麗的樓閣池榭啊再無人一起觀賞。繡簾低垂獨自背著垂淚的紅色蠟燭,長夢不斷遠方親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腸?
鑒賞
這首詞是一首抒寫女子春夜相思愁苦的春怨詞。
詞的上片寫女子春夜難眠的情狀。作者由景寫起,以動寓靜。柳絲亦如情絲,細雨亦濕心田,如此長夜,思婦本已難眠,卻偏偏總有更漏之聲不絕。“驚”“起”雁、烏,更驚起獨守空房的相思女子。寂寞中聽更漏聲,仿佛石破天驚,甚至連畫屏上的鳥都已被驚起,女子的朦朧情態一掃而空,惆悵更重。上片寫景似乎單純,但處處都可見情,“驚”“起”的氣氛籠罩全片,為下片的敘寫情懷做了極好的鋪墊。
詞的下片直接寫人,以靜寓動。
香霧雖薄卻能透過重重的簾幕,正像相思的惆悵揮之不去,驅之還來。過片三句寫盡了閨中女兒悵惘寂寞的心思。最后三句說,任紅燭燃盡,把帳帷落下,本以為可以不再聽、不再看便不再思了,未料想,相思卻入夢,只是夢里有君君不知啊!下片寫人兼寫境,以女子的心境來寫女子的.環境,實際上暗中寫出了“君”的無情和冷漠,由“君”的“不知”更寫出了女子的“惆悵”和凄苦,是以情視景、以景見意的寫法,委婉含蓄。
全詞動中有靜、靜中寓動,動靜相生,虛實結合,以女子的情態反映相思之情的無奈和愁苦,語輕意重,言簡情深,含蓄蘊藉,曲致動人,是婉約詞的風格。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庭筠工于造語,極為綺靡,《花間集》可見矣。《更漏子》一首尤佳。
胡元任云:庭筠工于造語,極為奇麗,此詞尤佳。《花間集評注》引尤侗云:飛卿《玉樓春》、《更漏子》,最為擅長之作。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更漏子》與《菩薩蠻》同意。“夢長君不知”即《菩薩蠻》之“心事竟誰知”、“此情誰得知”也。前半詞意以鳥為喻,即引起后半之意。塞雁、城烏,俱為驚起,而畫屏上之鷓鴣,仍漠然無知,猶簾垂燭背,耐盡凄涼,而君不知也。陳廷焯《白雨齋詞話》:“驚塞雁”三句,此言苦者自苦,樂者自樂。
《更漏子·鐘鼓寒》古詩詞鑒賞篇六
更漏子·柳絲長
唐代:溫庭筠
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
香霧薄,透簾幕,惆悵謝家池閣。紅燭背,繡簾垂,夢長君不知。
譯文
柳絲柔長春雨霏霏,花叢外漏聲不斷傳向遠方。塞雁向南歸去令人驚心,雜亂的城鳥尋覓著棲巢,望著畫屏上對對金鷓鴣令人格外傷感。
薄薄的香霧透入簾幕之中,美麗的樓閣池榭啊再無人一起觀賞。繡簾低垂獨自背著垂淚的紅色蠟燭,長夢不斷遠方親人啊可知道我的衷腸?
注釋
更漏:古人用銅壺滴漏來計時,將一夜分為五更。
子:曲子的簡稱。
漏聲:指報更報點之聲。
迢遞(tiáodì):遙遠。
塞雁:北雁,春來北飛。
城烏:城頭上的烏鴉。
畫屏:有圖飾品的屏風,為女主人公居室中的擺設。
金鷓鴣(zhègū):金線繡成的鷓鴣,可能繡在屏風上,也可能是繡在衣服上的。
薄:通“迫”,逼來。
惆悵(chóuchàng):失意、煩惱。
謝家池閣:豪華的宅院,這星即指女主人公的住處。謝氏為南朝望族,居處多有池閣之勝。后來便成為一共名。韋莊歸國遙詞中有“日落謝家池閣”句。
紅燭背:背向紅燭;一說以物遮住紅燭,使其光線不向人直射。
鑒賞
這首詞是一首抒寫女子春夜相思愁苦的春怨詞。詞的上片寫女子春夜難眠的情狀。作者由景寫起,以動寓靜。柳絲亦如情絲,細雨亦濕心田,如此長夜,思婦本已難眠,卻偏偏總有更漏之聲不絕。“驚”“起”雁、烏,更驚起獨守空房的相思女子。寂寞中聽更漏聲,仿佛石破天驚,甚至連畫屏上的鳥都已被驚起,女子的朦朧情態一掃而空,惆悵更重。上片寫景似乎單純,但處處都可見情,“驚”“起”的氣氛籠罩全片,為下片的敘寫情懷做了極好的鋪墊。
詞的下片直接寫人,以靜寓動。香霧雖薄卻能透過重重的簾幕,正像相思的惆悵揮之不去,驅之還來。過片三句寫盡了閨中女兒悵惘寂寞的心思。最后三句說,任紅燭燃盡,把帳帷落下,本以為可以不再聽、不再看便不再思了,未料想,相思卻入夢,只是夢里有君君不知啊!下片寫人兼寫境,以女子的心境來寫女子的環境,實際上暗中寫出了“君”的無情和冷漠,由“君”的“不知”更寫出了女子的“惆悵”和凄苦,是以情視景、以景見意的寫法,委婉含蓄。
全詞動中有靜、靜中寓動,動靜相生,虛實結合,以女子的情態反映相思之情的無奈和愁苦,語輕意重,言簡情深,含蓄蘊藉,曲致動人,是婉約詞的風格。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庭筠工于造語,極為綺靡,《花間集》可見矣。《更漏子》一首尤佳。
胡元任云:庭筠工于造語,極為奇麗,此詞尤佳。《花間集評注》引尤侗云:飛卿《玉樓春》、《更漏子》,最為擅長之作。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更漏子》與《菩薩蠻》同意。“夢長君不知”即《菩薩蠻》之“心事竟誰知”、“此情誰得知”也。前半詞意以鳥為喻,即引起后半之意。塞雁、城烏,俱為驚起,而畫屏上之鷓鴣,仍漠然無知,猶簾垂燭背,耐盡凄涼,而君不知也。陳廷焯《白雨齋詞話》:“驚塞雁”三句,此言苦者自苦,樂者自樂。
賞析
這首詞表現了一個思婦在春雨之夜的孤寂境遇和愁苦思戀。
上片寫室外之景。首三句描寫春雨綿綿灑在柳絲上,灑在花木叢中的情形。獨處空閨的人是敏感的。外界的事物很容易觸動其心緒,何況是在萬籟俱寂的春夜。因此,當她聽到從花木上掉下來的雨滴之聲,猶誤以為是遠方傳來的計時漏聲。可以想象,思婦由于對遠人的眷念時刻縈系在心,無法釋然。故而心緒不寧,度日如年。那雨滴之聲就像是放大了的漏聲,對她來講就格外地刺耳。柳絲、春雨等本是濃麗之景。但在這里只是用來暗示思婦凄涼的心境,增強對比的效果。“驚塞雁”三句則進一步渲染思婦的這種心理感覺。人忍受不了這夜雨之聲的侵擾,那么物又如何呢。在思婦的想象中,即使征塞之大雁,宿城之烏鴉,甚至是畫屏上之鷓鴣也必定會聞聲而驚起,不安地抖動其翅翼。這幾句是移情于物的寫法,以驚飛的鳥來暗示思婦不安的心情。“畫屏金鷓鴣”乍一看似突亍鏗由室外移至室內,由聽覺變成了視覺。其實,描寫靜止的鷓鴣慢慢變得靈動起來,這種錯覺正好襯出思婦胸中難言之痛苦。
下片描寫思婦所居之室內情形。在蘭室之內,爐香即將燃盡.香霧漸漸消散,但卻依然能透過層層的帷帳。在這樣精致雅潔的環境里,思婦的心態卻只能以“惆悵”兩字來概括,可見其凄苦。這里“謝家池閣”泛指思婦居處。由于這些華堂美室曾經是思婦與離人共同歡樂的地方。現今獨自居住,物是人非,故其心理感覺就迥然不同。“紅燭背”三句則進一步描繪了在這孤寐無伴的夜晚。百無聊賴的環境下思婦之情狀。如何才能排遣心中綿綿不絕的離情,如何才能尋覓離人的蹤影。只有吹熄紅燭,放下帳帷,努力排除外界的干擾,進入夢鄉。然而“夢長君不知”,這又是一種多么可悲可嘆的情景。
全詞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思婦寂寞凄涼的心理狀態,深沉細膩的感情世界,幾乎都是從具體的物象中反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