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是指一種讀書、實踐后所寫的感受性文字。心得感悟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感悟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談談鄉村振興戰略的看法心得感悟篇一
一、如何培養一支懂規劃的工作隊伍。
1.政策建議:以村為單位,聘請鄉村規劃員。
2.工作建議:加大規劃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加大規劃引進人才落戶的住房優惠政策措施;建規劃人才培訓機制;規劃執法監督檢查機制。
二、如何傳承保護古村落、古建筑和民族村寨
1.政策建議:出臺有關法規,用強制性命令、強制性標準、強制性作措施,保護、修繕將歷史價值高且保存相對完好的古村落、古建筑和民族村寨;實行政府主責,部門主抓,轄區負責的工作機制。
2.工作建議:建議成立古村落、古建筑和民族村寨專門機構,統籌負責古村落、古建筑和民族村寨的發掘、申報、管理、保護、利用與發展;將所需經費列入各級財政預算。
三、關于鄉村社會建設的意見建議
1:如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政策建議:統籌考慮新農村基礎配套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改變現在新農村多頭推進為農口部門統籌推進,建立與之配套的工作機制。
2.工作建議:彰顯新農村特色,避免大而全;按照“宜聚則聚、宜散則散、保護生態、依山傍水”和“縣級攬總、鄉鎮主責、村(居)實施、農民主體”的原則,合理確定選址的集聚規模。
2:如何推動小城鎮協調發展
1.政策建議:出臺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相關政策;保護小城鎮“基因”,深化特色發展,做好小城鎮向特色小鎮邁進的無縫銜接;落實落后山區舊城“雙修”的金融政策,加大項目資金投入;放寬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
2.工作建議:堅持規劃先行,搞好頂層設計,統一、合理界定城鎮發展規模、功能定位、產業布局,全方位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避免“高大上”和雷同發展;積極吸納社會資本參與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經營。
談談鄉村振興戰略的看法心得感悟篇二
近日,中組部推出黨員教育電視系列片《美村三十六法》,以《做景觀天》為題的我縣古郊鄉錫崖溝村作為全省唯一村莊入選其中。
據了解,《美村三十六法》聚焦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美麗中國主題,講述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建設美麗鄉村的生動實踐,提煉出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之“法”。該片共36集,每集介紹一個村的典型做法,對于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錫崖溝村作為我省唯一一個入選《美村三十六法》的鄉村,以“做景觀天”為題,采用紀實的手法,展示錫崖溝村民在黨支部帶領下,不甘閉塞、艱苦奮斗、久久為功,歷時30年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了一條“掛壁公路”。走出大山后,錫崖溝村民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繼續秉承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利用自身紅色傳承、綠色生態優勢,以打造“避暑花園”為發展目標,以更加奮發有為的姿態開辟多種經營、發展旅游事業、大力興辦教育,不斷加強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小康村,解答了只要自強不息、自力更生,充分發掘自身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就能將區位劣勢轉化為獨特發展優勢,昂首闊步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征程上的時代課題。
在中國,農業的發展不是一個單一的產業發展,更需農民與農村的協同跟進,即所謂的“三農”,“三農”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側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系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系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若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素質無法提高,農民的生活環境得不到改善,從事農業生產的環境惡劣,就不能使農作物得到良好的培育,也不能提高生產效率與質量,更無法達到所謂的高質量現代化農業。因此,農業的發展,也可以說是建立在農村的發展與進步的基礎之上。作為現階段的農業發展也需要農村的現代化建設與實現與農業環境的協調發展,才能取得長遠的進步。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重要的發展戰略是在新時期農村發展中提出的一項重要的發展理念,這一理念明確的指出了發展農村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提出了現階段“三農”問題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了重要保障。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環境是習-很關心得問題,而目前中國已經進入到了脫貧攻堅決勝時期,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更是成為政府最關注的重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憧憬,關鍵就是要實現農村與城市的協調發展,補齊農村發展滯后的短板,建設好美麗鄉村,讓農村人也能夠共享改革開放的美好成果。
對于實現鄉村振興,十九大報告則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這比之前的統籌發展更加具體;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無疑給廣大農業經營者吃下了一顆“長效定心丸”;提出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更是切中了農村人才短板的要害;等等。對于這一系列的新政策帶來的不僅僅是農村發展的新希望,更是實實在在的政策幫扶。
在十九大精神的正確指引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這艘巨輪的領航中,我們將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破浪而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談談鄉村振興戰略的看法心得感悟篇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藍圖猶如一張答卷,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消滅剝削、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始終不變的追求和使命,如今到了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環節,全面小康社會這道大題即將得出答案,怎樣才能得高分,需要我們答到“點”上。英語單詞的point有論點、觀點、重點等含義,諧音“破硬特”,只有找準脫貧攻堅的關鍵點、結合點和發力點,才能讓貧困戶脫貧不返貧,走穩小康路。
脫貧攻堅需找準“破”的“關鍵點”。人們常說“不破不立”“置之死地而后生”,雖然每一個貧困戶致貧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思想上的“窮根”不除,脫貧攻堅就難以有持久的動力。因此要破除舊思想,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讓貧困戶走出“觀念上的貧困”誤區,實現從“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轉變,讓他們徹底消除“等靠要”思想,見賢思齊、人心思進,讓貧困群眾擁有改善困境的希望和信心,從而調動起他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斗志和激情。
脫貧攻堅需找準“硬”的“結合點”。萬夫一力,天下無敵。脫貧攻堅不是扶貧人員的“獨角戲”,而是各級黨委政府和整個社會的“大合唱”。要把“單兵作戰”變為“團隊戰斗”,形成“全民皆兵”的氛圍,匯聚起黨和政府、社會各界的合力,讓千千萬萬個你我他擰成一股繩,讓涓涓細流匯成百川成海的澎湃力量。在當下脫貧攻堅即將進入尾聲,但對貧困戶的持續幫扶和跟進不能丟,要通過“城鄉結對共建”“幫扶志愿服務”“農民工技能培訓”等一系列扶貧幫困措施,標本兼治、精準治“病”,讓貧困戶“硬”起來,真正實現“立”起來。
脫貧攻堅需找準“特”的“發力點”。如何讓貧困戶持續“保增收”和“穩增收”,需要根據貧困戶的不同地域、文化特點,針對性地開展培育和就業輔導等工作,建立長效幫扶機制,確保脫貧不返貧。要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扎實推進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著力提升鄉村產業扶貧水平,在打通貧困鄉村的路、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持續改善住房、上學、看病、養老等公共服務,讓農村環境美起來、產業旺起來、村民富起來,確保貧困戶端上“鐵飯碗”,走穩“小康路”。
每一名黨員干部都是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者、書寫者和見證者,只有答到點上,才能寫出滿分作文,交出讓人民滿意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