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愛的教育故事讀后感推薦語篇一
這本書主要講了李姬賽的爸爸在她五歲的時候自殺了。而梧羅的媽媽也在一天清晨失蹤了。他們倆的人生也在外婆家生活的那一刻起就不一樣了。他們在尋找真相的過程中,姬賽終于有勇氣面對爸爸自殺這一事實,而梧羅也因為他的堅強與豁達,成為學校的“風云人物”。
放下書,我掩卷沉思,歐伯恩揪出姬賽爸爸自殺這一事實,使多年來對爸爸的愛與恨和滿腹委屈,一瞬間崩潰,像決堤一般潮涌。而梧羅面對母親突然失蹤的打擊、輿論的壓力和自身的缺陷,沒有使他變成一個問題少年,而使他變成一個聰明、堅強、熱情、勇敢、豁達的少年。再想一下,生活中有沒有像他們一樣堅強的人呢?有,但不多。在哈爾濱居然有為了兩千塊錢而跳樓的成年人。他是何等的脆弱,跟梧羅簡直有天壤之別。一個十二歲的小孩便能承受住母親失蹤的打擊,而一個成年人竟然為了兩千塊錢而跳樓。這不是缺乏勇敢造成的嗎?
前不久電視報道,有位年輕女子在深圳打工,回家時不知道路,而且沒有路費。她便到電視塔上想自殺,正被巡邏的武警看到,便派人在下面喊話:“別跳樓啊,有什么困難我們幫助你。”后面則有三名武警突然抱住她,對她說:“小妹,這樣不值得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呀。為了你,我們上來的時候險些掉下去,摔的粉身碎骨。你看下面多少雙眼睛關注著你。”下面也在喊:“姑娘,你下來,有什么事情我們幫助你。”在大家的關注下,這位姑娘在武警戰士的護送下,走到了地面。在大家的關懷下回到了老家。與家人團聚,走向新的生活。
我們現在生活在和諧社會,需要人人互相關愛,救助輕生女子的事情不就是愛的陽光普照的結果嗎?
陽沁辰:
愛,好比一個環,把一顆顆心聯系在一起。只要友好相處,就像文章中的卡隆,看見有人欺負耐利,卡隆就“拔刀相助”,把欺負耐利的人都“打”跑了,像這種精神,我們應該學習,保護弱小的同學。
而我也知道了,要和同學友好相處,不打架,不罵人,不欺負別人,做好好學生。如果我看見有人困難,買不起書,我會把我的錢拿去幫助他的。以前自己每次穿漂亮衣服,是為了自己那顆虛榮心,讀完這本書,讓我我還知道了,穿漂亮衣服是不能炫耀的。
陳宇: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愛的故事》,事情是這樣的,1953年10月的一個暖和的星期天的早晨,大約五點鐘的時候,美女阿姨下床之后,就從這個世界消失了。最初,我們和姬賽——好奇。面對母親突然失蹤的打擊,輿論的壓力和自身的缺陷,美女阿姨的兒子梧羅會變成一個怎樣的少年呢?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我們面前出現的,是一個聰明、堅強、勇敢、豁達且極具正義感的男孩子,一個讓人耳目一新的形象。面對種種不幸,他沒有一味地消極回避,而是選擇勇敢地面對。盡管他知道希望渺茫,但他內心依然相信母親并沒有真正離他而去,某一天,她也許會回來,或者用他們共同熟悉的方式來和他聯系,給他講述那“兩個世界交會之外”的故事。
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做人要勇敢的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