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論語》中的這段文字,回答問題。(4分)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3·8)
23.(1)子夏向孔子請教的是由《詩經》詩句引起的“素”與“繪”的問題,卻又問到了“禮”。
兩個問題之間有什么相同之處?(2分)
(2)從這個文段中可以看出子夏具有怎樣的學習意識?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教學思想?請
分別用一個成語作答。(2分)
閱讀《論語》中的這段文字,回答問題。(4分)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3·8)
23.(1)子夏向孔子請教的是由《詩經》詩句引起的“素”與“繪”的問題,卻又問到了“禮”。
兩個問題之間有什么相同之處?(2分)
(2)從這個文段中可以看出子夏具有怎樣的學習意識?體現了孔子怎樣的教學思想?請
分別用一個成語作答。(2分)
(1)繪畫的事后于素,先有了底子之后才能繪畫,這種“素”與“絢”的先后關系與“禮”和“仁”之間的先后關系是相通的,禮后于仁義,就是說,禮必須以道德修養為基礎。
(2)舉一反三;教學相長
文言文閱讀: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的范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文言文在中學課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學好文言文,首先,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不斷積累,熟練把握文言句式的應用,在熟讀和背誦的基礎上,能準確翻譯課文,加深課文理解,要有意識的提高自己的文學鑒賞、評價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難易程度上”應屬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幾方面:
1.能正確地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
2.能正確地將文言語句譯成現代漢語。
3.能理解并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課內部分只要有針對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種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
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準確理解詞義、翻譯句子基本原則:
是通過解釋詞語,理解句子的含義。
首先,必須準確把握文中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掌握文言實詞,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移、感情色彩的變化等)、通假字、詞類的活用(名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
虛詞著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則、乃、也、者、乎、然、焉、何、夫、爾等,其中出現頻率高更應重點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個。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及其特點。
掌握文言文中有別于現代漢語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有:
判斷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為”、“則”等,表示某種肯定或否定的判斷;
也有用“是”表判斷的)、省略句(省略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介詞或介賓短語)、倒裝句(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被動句(借助于被動詞,如“被”、“于”、“為……所……”表示被動;不借助被動詞,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動)。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譯的原則、方法和步驟。
翻譯文言句子是考試的難點,也是重點。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信(準確、忠實于原文、不歪曲、不遺漏、不隨意增減意思。)、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雅(簡明、優美、有文采)。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