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智量:翻譯人生痛與樂》現代文閱讀原文
他翻譯的作品有數百萬字。但他說,自己不是專業人員,翻譯只是副業。有深切到不能釋懷的痛與淚,有洞悉世事人性后依然天真動人的愛與笑,有從少年起就多病的身體和向晚愈發豐沛的精神。人海漂浮八十余載,歷經妻離子散和起落沉浮,墻上掛著屠格涅夫的一句“你想要幸福嗎?先得學會受苦。”他更清楚記得上大學那年母親的叮囑:“做人要憑良心!”——他就是王智量先生。
俄語翻譯的困苦窘境
前不久,上海市作協和華東師范大學校友會舉辦了“智量先生文學生涯六十年”紀念活動。送給與會者的紀念品,是先生的回憶錄《一本書,幾個人,幾十年間:我與〈葉甫蓋尼·奧涅金〉》。
《奧涅金》稱得上是王智量文學翻譯的代表作。對《奧涅金》的迷戀始于上世紀50年代初,那時他是北京大學西語系第一屆俄語專業學生,硬是把這部長篇詩體小說全部背誦下來,直到晚年依然可以脫口而出。1956年,調入中國社科院的他開始翻譯《奧涅金》,試譯的十段十四行詩得到了著名詩人何其芳的首肯和指點。但在隨之而來的運動中,他被“湊數”增補成右派分子,有人畫了一幅漫畫:躺在棺材里的他手里還拿著一本《奧涅金》,棺材蓋子上寫著“白專道路”。
從那時起整整20年,王智量妻離子散,先被下放到河北、甘肅農村,后無奈“逃”回上海,在街道小廠搬運鋼板、在黃浦江邊扛木頭,靠打零工貼補家用,最困難時靠兄嫂接濟和典賣家當挨日子,從菜場拾菜葉、買做飼料的碎米充饑。在這樣的生存環境里,讀普希金和《奧涅金》,琢磨如何將原詩的節奏韻律更好地傳達出來,仍然是他的每日功課。
““””結束,百廢待興。有關方面擬重出“世界文學名著叢書”,著名外國文學專家戈寶權力薦王智量的譯本。這份在持續20年的翻譯中不斷打磨的譯稿,終于得見天日。30年來,這部《奧涅金》譯本屢次重印,王智量也因此在普希金誕辰200周年時,獲得了俄國政府頒發的普希金紀念章和感謝狀。
不只是《奧涅金》,還有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兒》、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的《貴族之家》、狄更斯的《我們共同的朋友》……智量先生從俄、英、法文直接翻譯過來的20多種譯著廣受贊譽。他翻譯的《我們共同的朋友》是目前唯一的中譯本。今年倫敦書展,這個譯本被我國政府作為禮物,贈送給英方。
呼吁重視翻譯 尊重翻譯工作
這些年翻譯作品所處的窘境,讓王智量憂慮。此前
他翻譯《屠格涅夫散文詩》,近4萬字的書僅拿到600元稿費,合同續簽時,他希望將稿酬稍提高一點,他要求每千字增加1元“以示尊重”,結果卻遭毀約,譯稿被人稍加“改寫”就堂而皇之地出版了!《我們共同的朋友》自90年代合同到期后也未續版權。“一個翻譯每天頂多譯二十行詩歌,按千字70元計算,稿費僅幾十元。我是教學、研究之余愛好翻譯,如果是專業人員,如何能體面生活?”一有機會,王智量就呼吁重視翻譯、尊重翻譯。
王智量率真、熱情、敏銳、感情豐盈。84歲,說起尊嚴被踐踏的痛楚,艱辛年代里母親、兒女受拖累,一些師長的知遇之舉和萍水相逢者的關心接濟,仍會潸然淚下;說起生活的點滴趣事和普希金、屠格涅夫,又每每流溢出陽光般燦爛的笑容,讓人依稀想見,當年他面對學生朗誦詩作時的情景。
1978年調到華東師大工作時,王智量已經50歲,十多年后退休,隨子女移民澳洲,轉居美國。不過,他在70多歲時回到了國內。理由是:“我要回來做事。”于是,有寫大饑荒年代西北農村的長篇《饑餓的山村》等幾部小說、回憶錄的創作,有喬伊斯、帕斯捷爾納克等人的詩文翻譯。按他的話說,是“有一點精力就拼命做”,哪怕暫時無人出版,寫作、翻譯卻是“幾十年憋著的東西”,不寫不快。他相信,對歷史的反省和記錄,對文化“真東西”的傳承,不可或缺。
《王智量:翻譯人生痛與樂》現代文閱讀題目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A.屠格涅夫的“你想要幸福嗎?先得學會受苦。”是王智量一生的真實寫照。痛苦的人生經歷給了他許多積淀,讓他對歷史有更多的反省和記錄。
B.《上尉的女兒》《貴族之家》《饑餓的山村》《奧涅金》《我們共同的朋友》……眾多譯著體現了王智量對翻譯工作的熱愛。
C.王智量先生翻譯的《我們共同的朋友》多次重印后,被我國政府作為禮物贈送給了英國,表明作者翻譯質量高,深受讀者的歡迎。
D.本文以王智量的精神品格為經,以他一生中的遭遇和譯著為緯,充分展示了這位作家、翻譯家和學者的氣度和風骨。
E.《奧涅金》這本譯著成為了王智量的代表作,主要是因為它經過了王智量持續20年的不斷打磨,差不多耗費了他前半輩子的光陰。
(2)請結合王智量的經歷和表現,說說在他身上哪些地方分別體現了他翻譯人生的“痛”與“樂”。
(3)王智量身上有哪些可貴的品質?請結合文本具體分析。
(4)有人說,連命都保不住了還談什么精神。請結合王智量的經歷并聯系社會現實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