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強;唐朝中央集權削弱;北宋進一步加強;元朝完善并發(fā)展。從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的過程,可以看出始終伴隨著兩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二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
1、漢朝: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于一身,位高權重。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重用身邊工作人員,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 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行政),繼而又有中書省(草擬和頒發(fā)皇帝詔令)、門下省(審核政令),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3、隋唐時期:唐朝中央的三省中書、門下和尚書,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zhí)行;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吏(官吏考核任免)、戶(戶口賦稅)、禮(禮儀)、兵(軍政)、刑(刑法)、工(工程)六部。
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三省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chuàng)造,此后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4、北宋: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5、元朝:中書省是最高行政機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相權得到加強。元朝后期,宰相的權勢越來越大,有時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繼承。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