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學習語文時不僅僅是關注課堂上的內容,對于課堂外的知識也應該有所了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陳立仁的關于中秋舞火龍閱讀答案與解析,一起來看看吧。
中秋舞火龍
陳立仁
被稱為“二龍頭”的戚海大來到“大龍頭”卞家明家,直嚷嚷: “你這個大龍頭就不能出
出頭,趁著我們這把老骨頭還沒散架,在中秋再玩一玩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具有傳統特色的民俗活動,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據民間傳說,
1880年,銅鑼灣大坑地區遭受了特大風災,災后有一條大蟒蛇四處作惡,居民深受其害,于是居民們就組織起來全力搜捕,終于在一個晚上打死了大蟒蛇。沒想到,幾天以后,大坑地區就瘟疫流行,持續了十來天,重病和死亡的人不計其數。直到農歷八月十四中秋節前夜,有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夢見觀音菩薩,讓居民們在中秋節晚上舞火龍來驅散瘟疫……急病亂投醫,居民們趕緊集資,用珍珠草扎一條長長的草龍,又在龍身上插滿點燃的長壽香,人們在鑼鼓聲中舞動著行走,就像一條火龍在銅鑼灣幾十條大街小巷飛舞……說也奇怪,連舞了三個晚上,瘟疫逐漸消散了。于是,中秋舞火龍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成為習俗。只是,近年來這舞火龍的習俗漸行漸遠,差不多就要被人們忘記了。
卞家明沉思著點頭說: “兄弟,玩一把那不是大事,我在想啊,這舞火龍總不能在咱們這些人手中斷了代呀!”
戚海大頓時神色黯淡了下來: “這個,這個……我還真沒想過,只是……”
卞家明說: “報上說內地城市重視歷史文化,不忘鄉愁,我想了很多,咱這舞火龍也傳承一百多年了,雖說是民間的玩意兒,也算得上是歷史文化吧!咱是龍的子孫,認真玩一把,請電視臺來做一個片子留下來,讓子孫后代有個念想。”
戚海大聽著,笑逐顏開,猛一拍桌子,說: “好想法,咱這就做起來……”
農歷八月十五說到就到了,這天傍晚,擔任舞火龍總指揮的卞家明呼地舉起五色的龍圖案督察旗,發出了指令: “十八響炮仗點放,鑼鼓齊鳴,插香嘍!”緊接著,急促的鑼鼓聲響起,一條火龍舞動翻騰著開始在大街小巷前行。卞家明揮舞著督察旗,眼睛隨著晃動的紅繡球翻轉,還不時中氣十足地大聲喊叫著。火龍翻滾得令人眼花繚亂,一會兒是“火龍滾沙”,一會兒是“飛虬朝日”,一會兒又是“游龍戲珠”……廣場上的人群也沸騰了,響起陣陣喝彩聲,民眾的喊聲越激揚,火龍舞動得越活躍,在燈光下閃著紅火,穿梭在沸騰的人群里。
“大龍頭,大龍頭!”隨著響亮的喊聲,給這次舞火龍最大贊助的銅鑼灣食品商號的吳老
板走了過來,緊握著卞家明的手說: “一個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光靠你大龍頭和二龍頭起勁是很難維持的,要想讓它發揚光大,就離不開民眾的支持,要讓民眾記得,讓民眾喜歡……”他接著說,“我聽我父親說過,抗戰時期的一個中秋節前,您的父親操演了祖宗的舞火龍絕技,在一條飛舞的火龍里藏滿了炸藥,在鑼鼓喧天中舞動到了汪精衛集團設在香港的機關報《南華日報》社門前,突然沖進去,火龍爆炸,摧毀了這家漢奸報紙,之后又刺殺了《南華日報》社社長、漢奸林柏生,使在香港的漢奸走狗大為恐慌。撤離時,您的父親為了掩護其他愛國人士,被特務殺害了。這么多年,舞火龍一直讓我父親魂牽夢縈!父親臨死前還對我說,他有生之年沒能再看到舞火龍,遺憾哪……”吳老板堅決果斷地表示:“舞火龍絕不能在我們手里斷了代,我支持你們,把舞火龍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卞家明的眼睛濕潤起來,握著吳老板的手,搖了又搖。
(選自《小小說選刊》2017年第19期)
4、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秋再玩一玩舞火龍”的建議雖然是“二龍頭”戚海大首先提出來的,但對舞火龍這件事他沒有“大龍頭”卞家明想得深遠,說明兩人的思想境界是不同的。
B.“認真玩一把,請電視臺來做一個片子留下來,讓子孫后代有個念想。”卞家明這樣說的言外之意很明白,那就是今后是不會再有人舞火龍了。
C.小說對八月十五晚上舞火龍的情景描寫得非常細致、精彩和生動,廣場上觀眾的熱
烈反應更使舞火龍的熱鬧氣氛達到高潮。
D.贊助商吳老板對卞家明說的一番話語重心長,飽含情感,表現了他對舞火龍這一民
俗活動的熱愛和希望將其傳承下去的決心。
5、小說第二段詳細插敘了民間傳說,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
6、小說描寫的“中秋舞火龍”民俗活動具有什么現實意義?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