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研讀多數,在諸多文章中有很多細節處值得我們細細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華文化自信的主體考量與闡釋》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中華文化自信的主體考量與闡釋》閱讀原文:
文化自信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現實性的文化生命機能,是人類社會實踐在個體生命內部建構的高級文化結構,也是人類主觀能動性和文化創造性的具體表現。
從大的方面看,中國學人最關注的一直是文化發展的物質條件與客觀環境,并由此形成了“物質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觀語境。但在某種意義上,“物質在前,精神在后”的思維定勢在當下不僅相當流行,而且已成為影響當代文化研究的一個深層病癥,很多虛假的學術問題與錯誤判斷正是由此而生。
就中國文化發展的現狀而言,在文化發展的物質條件與外部環境解決以后,主體方面的素質與能力正在變得更加重要。而對文化發展主體因素與語境的忽視與無知,在某種意義上正是當代文化思考和建設出現過多混亂與鬧劇的根源。要想深入探討中國文化發展問題,首先要做的是進行“從客觀到主體”的語境調整。中國文化的發展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同時也需要主體必須具有一定的特殊結構或達到相當的發展水平。
對于文化自信這種文化生命機能也是如此。自近現代以來,人們普遍將中國文化自信的衰落歸結為物質條件或社會制度等“硬件”方面的問題,這是形成文化發展客觀語境或經濟決定論的重要原因。而從主體語境開始則意味著,需要一種什么樣的主體條件,才能理解或完成中華文化自信的當代建構。由此可知,主體語境構成了文化自信的研究、闡釋與現實重建的深層理論框架。
在主體語境中,文化自信的消長取決于其作為文化生命機能的性質與存在方式。在邏輯分析上,主體可細分出知識、倫理與審美三種文化生命機能。但正如康德說審美機能在人類身上“總是很薄弱的”,真正影響主體文化生命的建構與實踐的是知識與倫理機能。知識與倫理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內在條件,也是文化自信發生和消長最重要的主體基礎。
在考察中華文化自信的歷史流變時,不難發現一種相當普遍的矛盾現象。一方面,在面臨國家、種族與文化興亡的緊要關頭,中華民族很容易通過文化認同和召喚生發出排山倒海般巨大的精神力量,這在歷史上是屢試不爽的。但另一方面,這種巨大的主體力量與激情又不夠堅實或不能長久持有,在某些特定環境下很容易被腐蝕或自我糜爛掉。
由此可知,盡管影響文化自信的原因很多,但缺乏一個堅實可靠的理性主體基礎,無疑是中華文化自信不能長久或容易腐爛變質的重要原因。(摘編自劉士林《中華文化自信的主體考量與闡釋》)
《中華文化自信的主體考量與闡釋》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化自信與個體生命或主觀能動性具有高度相關性,其建構的主體語境很重要。
B.中國學人過重關注物質條件,以致出現了文化研究的諸多虛假問題與錯誤判斷。
C.文化自信離不開經濟與環境等物質條件,但更依賴主體素質與能力的發展水平。
D.由于中華文化自信缺乏知識與倫理的堅實基礎,因此其巨大精神力量容易消褪。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先從概念界定出發,為下文的論述提供了堅實的共識基礎。
B.文章針對“客觀語境”而提出“主體語境”并作出了有關闡述。
C.文章能夠結合中華文化的矛盾現象來論證主體語境的建構價值。
D.文章在批判問題的基礎之上,具體論證了主體語境的建構路徑。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物質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觀語境容易導致文化研究中的“經濟決定論”。
B.要進行“從客觀到主體”的語境調整,必然要求深入地研究主體建構的問題。
C.在文化自信的主體語境實踐中,重點應該抓住知識和倫理兩種文化生命機能。
D.文化自信受多種因素影響,要在物質條件成熟后,更加重視主體語境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