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研讀多數,在諸多文章中有很多細節處值得我們細細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與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著根本的區別》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與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著根本的區別》閱讀原文:
人與建筑截然分離,是歐洲建筑文化的一個根本性前提。對歐洲人來說,建筑是人之外的觀賞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歐洲教堂盡高大深邃之能事,遠遠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間的居室,而神絕非人,所以建筑仍然與人分離。西方的哲學思想主張征服自然,其教堂、宮室、競技場、歌劇院等建筑中難見人與自然的和諧。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大體型、大進深、大層高、大面闊,與自然接觸的外墻與窗面積較小。西方建筑中連有限的花園也造得與自然相對立,它從總體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對稱嚴謹,樹木也修剪成幾何體型,花卉和灌木則被修剪成地毯狀的模紋花壇,如凡爾賽宮中的花園。這同崇尚“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中國古典園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為文化內涵的中國古典建筑則是以人為主,在這里建筑與生活是一體的,建筑隨生活而變,以生活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觀者,人與建筑相分離。中國傳統哲學的主流是人與自然和諧,“道法自然”的觀念見于各類建筑。法自然而極變化之能事,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氣候、地形、材料、生態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點。鄉鎮民居多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體現出日照、風體、綠化共享的功能,極力與大自然、與人相和諧。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還有一個十分明顯的差別,那就是中國宮殿類建筑十分發達,而西方宗教類建筑十分繁榮,兩者強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與其他人類文化一樣,也是以人神間的沖突與調和作為其永恒的文化主題的。
中國長久以來以“人”的觀念為中心,而西方則一直以“神”的觀念為中心。中國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未出現過神權凌駕于一切的時代。中國人信教也信神,但又總是把神和人擺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則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實就是一部神廟和教堂的歷史。雖然中國建筑以“人”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為中心,但在這兩類文化的價值觀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暫時的。正因如此,中國建筑發展了木結構材料,而西方建筑發展了石結構材料。石結構的長久性與木結構的短暫性都充分說明了中國建筑以“人”為中心的理念。
從審美來看,中國古典建筑以木為材,在質感上顯得樸素、自然而優美;而以石為材的歐洲古典建筑質地堅硬、沉重而陽剛十足。因此,以木為材的中國建筑比以石為材的歐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調;比較起來,冰冷的石材會使建筑與人的關系顯得略微有些緊張。
(摘編自趙慧寧《中西傳統建筑文化分析》)
《中國與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著根本的區別》閱讀題目: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西方建筑呈現出人與建筑的“分離”或“融合”的迥異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學思想的影響。
B.中國建筑在必須面對自然時,不是像西方那樣把建筑看作征服自然的手段與方式,而是努力融滲在自然中,與自然對話。
C.對于歐洲人來說,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觀賞品,但對于中國人來說,建筑等同于生活,具有很強的實用功能。
D.人神之間的沖突和調和作為一種永恒的文化主題,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現之一就是宮殿類建筑和宗教類建筑的各自繁榮。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門見山,立足比較的思路,采用總分的結構,從兩個大的方面談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別。
B.文章在論證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點時,都運用了相當豐富的具體建筑實例,增強了真實性和準確性。
C.用哲學思想和文化命題來作為支撐論點的依據,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內涵。
D.“天人合一”思想對中國建筑的影響是本文反復強調和重點論證的一個方面,哪怕是宮殿類建筑也體現出人本特色。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西方的教堂、歌劇院等建筑具有大體型、大進深、大層高等特點,而外墻和窗戶的面積則相對小得多,這是與自然截然分離的體現。
B.中國古民居“法自然而極變化之能事”,鄉鎮民居呈現出字、曲尺、三合院、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都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道法自然”的觀念。
C.中國的宮殿是一種將帝王的權威神化了的建筑,宮殿建筑的發達,與中國人把神和人擺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觀念有關。
D.中西方建筑的木結構材料和石結構材料呈現出質樸和陽剛的不同審美風格,這是以“人”為中心和以“神”為中心的不同價值觀念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