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小攀的作品一直是我們在進行語文學習時研讀的多數作品之一,在其文章中有很多細節處值得我們細細琢磨、深深品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茶》閱讀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茶》閱讀原文:
我的家鄉是“鳥龍茶之鄉”,以出產鐵觀音聞名,但我不敢說自己懂茶;尤其是在那些“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的種茶、制茶人面前,更是如此。從漫山遍野的草野之物,經歷采青、曬青、搖青、晾青、炒青、揉捻……整個艱辛復雜而微妙的過程,在天、地、人的作用下,青枝綠葉時的靈性才得以凝聚在緊索的條形上。只有陪伴始終,用心始終,方能懂得。所以,當有人知道我來自茶鄉,要我說一說茶之道或者品評某一泡茶的好壞時,我都會有一種“吾又何知”的惶惑。一泡茶有一泡茶獨特的個性、品性、靈性,不同的人沖泡會呈現出不同的韻味,即便是同一泡茶,在不同的時空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更何況每個人的味覺千差萬別,從何說起?
對于家鄉人來說,喝茶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存在,也許,這就是他們生性不喜多言的原因。日常生活中,家鄉人不可須臾無茶,早起洗漱后第一件事就是清洗茶具泡茶,飯后繼續喝茶,睡前仍在飲茶;或一家人圍坐聊天以茶助興,或兩人對坐談飲,或一人獨飲;但凡客來,必洗杯煮水沖泡,一杯新茶端上,熱氣騰騰,飲者嘖嘖有聲,齒頰含香,無言勝有言。裊裊茶香中,情義自殷殷。即使在工作的環境里,也常見茶具必備,忙碌的中間停下來呷一口茶,“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此樂盍極!
家鄉茶或許因其日常性而更近于禪宗。在閩南語系中,“喝”與“吃”經常是通用的,喝茶也可稱為吃茶。有一禪宗偈語“吃茶去”,可見自古茶禪確實一味。如日本人那種儀式繁復的茶道,反是得筌忘魚買櫝還珠了。家鄉人喝茶沒有那么多講究,熱水洗杯,第一道用來洗茶——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喚醒沉睡中的茶,第一道之后便可飲用,先敬尊長,從左到右,依次遞茶。茶具十分家常實用,底盤夠大能容,泡上半天也不用倒茶水,瓷質茶杯則比潮州工夫茶杯要略大,但又不像如今市面上許多千奇百怪大得過分的茶杯,這保證了一杯茶的分量適宜,在品飲時既不至于分量太少而不得要領,又不至于分量太大讓人有牛飲之感。
連母親這樣的外來人也愛上了喝茶。她是在印尼出生長大的廣東人(但從未回過廣東老家),能吃辣椒,愛吃咖喱飯,喜飲咖啡,20世紀60年代歸國后被分配到福建,最終落戶茶鄉,連飲食習慣也入鄉隨俗了,口味漸漸變得清淡,開始嗜茶。午睡后喝上一杯茶方覺神清氣爽,忙完家務喝上一杯茶才能解乏,大魚大肉后喝上一杯茶才可解膩。一家人團聚,沖上一道茶,沉默的父母,寡言的弟兄,難得一聚的姑嬸婆姨,一遞一接之間,情感隨茶香氤氳流淌開來……
記得童年時和伯父一家住在一起,夜晚,在仍未完成的四合院的露天曬場上,月光灑落下來,大人坐在高腳凳上,一邊泡茶一邊聊天。茶香絮語中,四五個小孩仰躺在鋪曬得滿地都是的茅草上望星空。深藍色的天幕里,繁星點點,連月亮都調皮地一眨一眨……父親給還在襁褓中的弟弟喝茶,他竟然每喝一口就“啊”一聲,似乎已經能很愜意地品出茶味了。也許正是這種深植于血脈中的飲茶之風的潛移默化,即便是如今遠離家鄉,我也不可一日無茶,而且幾乎所有的茶葉都來自仍在家鄉的父親的寄送。以至于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對于茶葉的選擇僅限于烏龍茶,甚至是非鐵觀音不喝。所謂“觀音韻”,應該是烏龍茶的最高境界,不僅有形,有色,有味,有香,還要有韻一一溫潤回甘,余韻悠長。比起這種“觀音韻”來,綠茶太腥了,紅茶太平了,普洱太怪了;同樣是烏龍茶類,單樅太嗆了,巖茶太素了……這其中可能不無偏見,由愛而生的偏見。
當然,這種個人偏愛大部分來自習慣性依賴,而這種習慣是天生的——天生我于烏龍茶之鄉,觸目所及都是茶。母親工作過的鎮醫院在一個小山坡上,順道往下走,不遠處就是茶站——專門收購茶葉的地方。有一次,在收茶的季節,看到茶站大廳里堆起了小山一樣高的茶葉,有工人赤腳站在茶山上,揮動竹耙子奮力梳扒。因此,覺得那才是最本真的家鄉茶。后來聽到有人大講茶道,從點兵、巡城發展到聞香、觀湯,等等,有許多拗口的儀式和稱呼,或者潮流興起喝這種茶那種茶,甚至于開發出系列所謂“茶配”……忍不住微笑。道可道,非常道也。
難得回了一趟老家,看到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茶,整個鎮子籠罩在一片不知今夕何夕的茶香中。但是,這里很快就要興建一個巨大的水庫,整個鎮將被淹沒在深深的水底。公社、醫院、茶站、銀行、派出所、糧站、車站——有的已拆建,有的則早成了廢墟。終有一日,只能在茶香里尋找夢中的家鄉了。
(有刪改)
《家鄉茶》閱讀題目:
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提到了日本人的飲茶之道,流露出作者對儀式繁復的茶道的批判和對家鄉茶日常性的肯定。
B.文章描寫了母親的飲茶,意在表現家鄉茶對一個外來人的浸染,作者也借此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C.文章追憶了作者童年時和伯父一.家住在一起的時光,意在表現家鄉茶的飲茶之風是深植于血脈之中的。
D.文章提到出現了大講茶道、拗口的儀式和稱呼、潮流茶、“茶配”等現象,作者認為這都不是真正的“茶道”。
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的語言風格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文章同時也使用了引用、疊詞、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雅俗共賞,富有韻味。
B.文章“記得童年時和伯父一家住在一起”一段,敘述、描寫、抒情和議論相結合,突出了作者對家鄉茶的情有獨鐘。
C.文章從家鄉的飲茶之風、家鄉茶的日常性、對人的浸潤等不同的層面來寫“家鄉茶”,體現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
D.文章多處使用了對比和類比,如把日本人的茶道和家鄉人喝茶對比,又把“觀音韻”與綠茶、紅茶、普洱等進行類比。
8.文章開頭提到作者不敢說自己懂茶,可在后文又寫了對“觀音韻”的感悟,這樣寫是否矛盾?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4分)
9.文章的結尾有何作用?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