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小平明確提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鄧小平的這一系列重要論斷,說明了
A
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會體現資本主義特征
B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是劃分社會制度的標志
C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對經濟活動調節各有優勢
D
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
鄧小平明確提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鄧小平的這一系列重要論斷,說明了
A
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會體現資本主義特征
B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是劃分社會制度的標志
C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對經濟活動調節各有優勢
D
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
BCD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的結合。由這一結合而形成的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它必然體現社會主義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
1、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觀調控上,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擴展知識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既是改革開放實踐的必然結果,也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理論探索的重要成果。
1978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我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我們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1979年,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實踐中摸索,實施的改革方針政策實際上是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理論,盡管這一理論仍然堅持計劃經濟的總框架不變,但是,必須按照尊重和利用價值規律的要求來進行經濟活動已開始成為人們的共識,從而現實經濟活動也逐步納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商品經濟的發展軌道。
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的觀點。
1992年十四大正式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