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常說父愛如山,也經常用大山來形容父愛的偉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遠山》的原文以及閱讀理解答案和題目,一起來看看吧。
張世勤《遠山》
莽莽蒼蒼,四面青山。孤獨的牛車,遠遠望去像一個小黑點,在大山深處移動。
父親剛逝,他的心情低沉而憂郁。今天天氣放晴,他該出山,但他只能一個人駕著牛車出山了。
他和父親在這深山里已經二十多年,習慣了每天植樹、護林、砍柴、賣柴這一套步調,從未感覺到日子有絲毫的單調,現在,父親不在了,從今天開始他得習慣一個人出山。
山路崎嶇,又是一個轉彎,轉過彎去就是一個長長的緩坡,然后再轉彎。這條山路他早已爛熟于心,每到一處轉彎,他都要提醒父親:爹,轉彎了。可他再也聽不見父親的回答,父親的確是不在了!
不知什么時候,車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個轉彎處。這種情況從前還未有過,他說,咱們趕路吧,牛卻仍然未動。他撫著牛,竟看到牛眼里閃著迷惘。這頭牛,當年是父親接生的,難道它還記著父親對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親,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唉,爹,轉彎了。
沒想到,這一說,牛邁開步子,熟練地轉過彎去。他終于明白,牛跟他一樣,都習慣了父親坐在車上,習慣了每到轉彎處的提醒,現在到了轉彎處,他不說話,牛就有些慌,不知該怎么辦。也許,他和牛都需要一個轉彎的過程。明白過來之后,接下來的路就順暢得多了。到轉彎處,他還是像往常一樣,給父親說一聲:爹,轉彎了。這么喊,又像是喊牛。望著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覺得把它看作
父輩,似乎也沒什么錯。父親和牛的秉性是一樣的。
過了些日子,他再次從山外回來的時候,牛車上不再那么空蕩蕩的了,而是坐著一個年輕的女人。
年輕的女人穿著紅紅的上衣,充滿著對大山的新奇。過去,出山進山,遠遠看去都是一個小黑點,而現在卻是一抹鮮紅。這抹紅,在青山綠水之間,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輕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認識的。每次木柴裝車后,他都要帶上一種小山果,紅紅的,是他打柴時順手摘下的,不為賣錢,只供人品嘗。半品半嘗之間,木柴也就賣出去了。后來年輕的女人就來了,問他,賣的?他說,不是,隨便讓人吃的。真的?真的。第二天,他剛擺下攤,一小堆紅山果紅紅地映著。年輕女人又來了。她說,你怎么不賣呢?他說,山里有的是,不值錢。
第三次來的時候,年輕的女人問,你叫什么?他說,叫青樹。住在山里?是的。你不覺得枯燥嗎?不枯燥,山里有山雞、野兔,山樹上有櫻桃、山楂……什么都有。年輕的女人說,你怎么不問我叫什么。他便問,你叫什么?年輕的女人說,我叫紅苗。
此后,每次紅苗都很準時地來到青樹的攤前,一邊與青樹拉呱,一邊吃著紅山果。青樹覺得賣柴原來挺有意思,怎么過去就沒覺得呢!
紅苗決計要跟著青樹進山了。紅苗坐在牛車上向大山深處走去。新鮮的空氣裹挾著她,藍天白云籠罩著她,她覺得天地一下子寬廣了。她對青樹說,我想告訴我爹。青樹說,怎么告訴,他聽不見。紅苗說,我喊。綿延的群山讓紅苗柔軟的心情無限地舒展。她兩手打個弧放在嘴邊:爹,我轉彎了。
牛聽了紅苗的話,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轉彎,青樹忙撫著牛頭,輕聲說: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牛似乎明白了青樹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幾下眼皮。
第二天,青樹要去打柴,紅苗說今天不打柴了。今后也不打柴了。青樹不解,紅苗說我們可以種菜、賣山果。山果是山樹自己結的,摘下來,是順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賣呢?紅苗說樹不也是自己長的嗎?山果咱們也可以自己種啊。
青樹第一次駕著空空的牛車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斷地跟牛說轉彎了,也像是給自己說。
在這大山深處,青樹知道,轉一個彎,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樣的樹,開一壁不一樣的花。是不是過日子的路也要這樣走,要不斷地轉個彎才好呢?
一年后,青樹栽培種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鎮上的搶手貨。紅苗像做窩的小鳥一樣勤快,開發出的品種有二三十個之多。青樹出山的牛車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棗,色彩繽紛。打這,去一趟山外,青樹就會裝回一袋子錢。
這天青樹從山外回來,豐盛的菜肴讓他想到了爹留下來的酒葫蘆。喝了酒的青樹抓著紅苗的手,對著群山,高聲大喊:爹。房前的老牛便“哞”一聲。青樹喊:爹,我轉彎了。房前的老牛便“哞”一聲。
4.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與鑒賞,最恰當的一項是(3 分)( )
A.小說開頭對大山環境的刻畫,既有靜態描寫,也有動態描寫,為下文情節作了鋪墊,奠定了全文孤獨憂傷的感情基調。
B.青樹在父親去世前“從未感到日子有絲毫的單調”,說明了青樹的孝順,也體現了青樹的因循守舊,為紅苗的出場作鋪墊。
C.小說開頭“孤獨的牛車”像“一個小黑點”,后文紅苗的上衣是“一抹鮮紅”,二者形成對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與生活的轉變。
D.作者極力渲染了山間景色的美麗與山間生活的美好,這深化了小說回歸自然的主題,反映出作者對鄉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5.小說中的紅苗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5 分)
6.小說以“遠山”為題,有人認為以“轉彎”為題更恰當,你認為“遠山”與“轉彎”哪一個更好?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