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喧鬧與幽靜閱讀答案,喧鬧和幽靜是兩個正好相反的詞,我們也可以從題目中了解到作者的一些別出心裁。隨著人的性格不同,喜歡的環境也會有所不同。
喧鬧與幽靜
①那天我開車去了城市郊外,在僻靜處的一塊石頭上坐下來。四周闐無人影,靜悄悄的,田間玉米絮絮在微風中輕輕擺動,不知名的秋蟲唧唧有聲,天上白云仿若一團棉絮緩緩飄移。“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我喜歡這樣的幽靜,眼神空茫,啥都不想,腦子里的一些濁物雜質絲絲縷縷抽離而去。這種發呆,看似石化枯坐,實則凝神排毒,讓我特別享受。
②我住的房子兩居室全部臨街,而且這街是一條城市連接高速公路的主干道,每日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白天還好,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汽車呼嘯而過的聲音被格外放大了,“唆——嗖——”每過一輛,都像在神經線上碾過,躺在床上,眼晴盯著天花板,根本無法入睡。待好不容易被極度疲倦帶入夢鄉,“吱——”一聲急驟刺耳的剎車聲,讓我猝然驚醒,小心臟撲通撲通一陣亂跳,就再也難以成眠。這種喧鬧,不僅導致神經衰弱,時間久了恐怕還會讓我有罹患心臟病之虞。
③陶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你看,古人生活里最主要的喧鬧也是“車馬喧”,只好以精神法聊以自慰了。而今天除了“車馬喧”,還有建筑工地的打夯聲、水泥攪拌聲,公園里大媽跳舞嘭嚓嚓的音樂聲、高亢嘹亮的歌聲,人聲、市聲,等等,各種聲音共同構成了鼎沸的水分子,咕嘟咕嘟冒泡。即使躲在清靜的房間里,杜門閉窗,如果屏息諦聽,仍然有關抑不住的各種雜音侵擾耳朵。
④其實,喧鬧與幽靜都是―種真實的存在狀態,可人們似乎更喜歡幽靜,而不喜歡喧鬧。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心境,產生不同影響。喧鬧仿佛一場夏天的急雨,聲勢浩大,轟轟烈烈,然而經常只是濕濕地皮,浮于表面,難以從根本上潤澤大地,深潛其里。而幽靜卻如同春夜的細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真正“喂飽”大地的雨大抵都是不聲不響的。人的耳朵管聽,眼晴管看,喧鬧的狀態會擾亂人的視聽,在幽靜之中所見所聞才會清楚明白。所以,諸葛孔明說“非寧靜無以致遠”,翁同穌也說“每臨大事有靜氣”。
⑤深秋時節,我同妻子到一位朋友山里別墅去玩,對喧鬧與幽靜有了更深切的別樣的體味。朋友花了50萬買了大約2000畝的山地,筑房建屋,植樹種菜,成了名副其實的“山大王”。坐在二層的大露臺上,極目遠眺,遠山如黛,山嵐輕籠,山坡綠樹茂密蔥蘢,有微風習習拂面,頓感騁懷愜意,有如神仙。臨近中午時分,我獨自一人沿著蜿蜒的山路往深處走去,耳邊只有潺湲的山泉流水聲,樹上或悠長或短促的蟬鳴鳥叫聲,越發增添了幽靜之感。入夜躺在床上,所有的聲音都睡去了,安靜得似乎只有呼吸的聲音。這種幽靜又和城郊截然不同,是完全的徹底的幽靜,靜得有些讓人發慌。卻原來,有聲音的幽靜才是活的幽靜,可責的幽靜,沒有聲音的幽靜豈不是死寂?如此住了兩宿,“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我的“舊林”“故淵”是鼎沸如煮的城里。我忽然覺得那建筑工地的打夯聲、水泥攪拌聲,公園里大媽跳舞嘭嚓嚓的音樂聲、高亢嘹亮的歌聲,人聲、市聲,等等,才是熱氣騰騰的人間生活。人是社會人,如果離群索居,自我隔絕,短期尚可修心養性,久之則會蛻變為自然人,這種幽靜恐怕只能育出不諳世事的傻瓜。
⑥正如錢鐘書的“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里的人想出去,對待喧鬧與幽靜的態度亦如此。無論是在城里城外,還是在心里心外,都真實地存在著喧鬧和幽靜兩種環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的,無須逃避,接受就好。一味喧鬧,或者一味幽靜,這世界恐怕就顯得索然無趣;一味在意喧鬧,或者一味喜歡幽靜,我們的心境也會為外界所役。喧鬧和幽靜,雖是外部的客觀存在,卻也是內部的主觀臆造。如同陶淵明所說“心遠地自偏”,身居鬧市也能在內心筑起一道幽靜的風景;同樣,身處偏遠也可能內心喧鬧不止。坦然面對外部環境,在兩者間根據心靈的需要自如轉換,居于一種更安然自在的狀態,方是智者。 (文/劉江濱,根據命題需要有刪改。)
題目
1.第①段中,作者說自己在城市郊外“看似石化枯坐,實則凝神排毒”。請根據①~③段內容說說這里的“排毒”指的是什么。(4分)
2.從第④段的比喻描述中,可以看出喧鬧、幽靜能給人帶來怎樣的影響?請簡要概括。(4分)
3.處于深山別墅中,作者對“幽靜”“喧鬧”有怎樣的新認知?請根據第⑤段內容分別作簡要概括。(6分)
4.第⑥段中,作者主張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喧鬧和幽靜”?為什么?(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