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子產品泛濫的今天,使用電子產品布置作業下達任務,這似乎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關于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不超總時長30% 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的相關訊息,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不超總時長30%
教育部近日制定2021年全國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重點工作。其中要求堅決控制義務教育階段校內統一考試次數,小學一二年級每學期不得超過1次,其他年級每學期不得超過2次。教學和布置作業不依賴電子產品,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實施網絡游戲總量調控,探索符合國情的適齡提示制度,采取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時間。確保中小學生在校時每天1小時以上體育活動時間。嚴格落實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有序組織和督促學生在課間時到室外活動或遠眺等。
電子產品對學習的利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進步,電子產品已走進了中學生的生活里,電腦游戲更成為了許多中學生生活中的必需品.其中手機更是讓孩子們愛不釋手,手機短信更是被稱作“第四媒體”。在校園和課堂上頻頻響起的手機鈴聲,也讓老師和家長們感到憂慮。中小學生是否需要手機?學校是否應該拒絕手機?世界各國都在關注這些問題。如今,學生在校園里打電話的、發短信的隨處可見。中學生用手機是利是弊,引起校方和學生家長們的極大關注。在我們學校也有一些老師向我提議,由德育處以學校的名義發出通告,嚴禁學生帶手機等電子產品進入校園。對這個問題我也很慎重,前不久廣西省某學校因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學校予以重罰給予開除學籍處分,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電子產品為什么這么受中學生的青睞以及它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值得我們去探索,去研究。它是一把雙刃劍,有的孩子因為玩電腦游戲而成為21世紀的人才,更多的是因此而成癮,無法自拔. 它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它的好處卻鮮為人知,這使得我們深刻地意識到電腦游戲很值得去深入研究,所以我們準備下周召開一場辯論會:“電子產品對中學生的利與弊”。
作為電腦的一個副產品――電子游戲,也悄然走進我們的生活,并以其豐富多彩,新穎刺激的界面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和青睞,其中尤以在校的青少年為游戲的主力軍。學生過度沉迷于游戲中,無節制的玩電子游戲不但浪費時間,而且更重要的是耽誤了學生的學業。面對電腦游戲帶來的負面影響,人們對電腦游戲的看法逐漸趨于極力的反對,他們認為電腦游戲是”電子海洛因”,老師教育學生要遠離“電子海洛因”。許多老師反映,有的學生上課接手機,影響自己也影響老師和同學。有的學生偷偷發短信,壓根兒不注意聽講。已經發現多名學生因迷戀發手機短信成績下降。也有同學反映,雖然我上課的時候會關機,但是身邊的同學都在發短信,而且一收到好玩的短消息還會叫我看,同樣會分散我的注意力,這就像是一種氣氛,讓人身不由己。
學生帶著些電子產品還會引發攀比心理。有家長反映,孩子考上高中就非讓媽媽掏4000多元買了一個智能手機,這已是他上中學以來換的第五個手機了。只要手機新款一出來,總有許多中學生纏著父母買。給孩子買吧,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不給孩子買吧,怕同學瞧不起孩子,難為了家長,助長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不超總時長30% 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的相關訊息,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更多教育訊息請關注可圈可點教育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