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大學生幾乎不去圖書館,大學閱讀調查:超三成大學生認為學校缺乏讀書氛圍,還有三成幾乎不去圖書館今天小編特意整理了關于大學生圖書館使用情況調差問卷的相關信息,快隨小編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三成大學生幾乎不去圖書館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近日,教育調查咨詢機構麥可思研究院進行了“大學師生日常閱讀習慣研究”,回收926份有效問卷,其中教師564份,學生362份,旨在了解今天大學師生在工作、學習之外的日常閱讀習慣。
紙書仍然是師生閱讀首選
麥可思研究顯示,電子產品雖能輕松裝下浩如煙海的文字,但紙書仍然是師生讀書首選(教師:45%,學生:40.3%),其獨有的閱讀感受或許是其他媒介難以替代的。
不過,如影隨形的手機已然成為不可忽視的“閱讀利器”,35.6%的教師和40.3%的學生認為手機是最主要的閱讀媒介。
在大學師生偏愛的閱讀類型方面,“文學”(教師:56.2%,學生:78.7%)、“人文”(教師:61%,學生:43.4%)、“社科”(教師:40.2%,學生:31.8%)是大學師生工作、學習之余最常閱讀的書籍類型。
超半數大學生課外日均閱讀不足一小時
在閱讀時間上,近九成受訪大學師生日均讀書時間在3小時以內。具體來看,42.2%的大學教師日均讀書1小時以內,46.6%的大學教師日均閱讀1至3小時。日均讀書時間不足1小時的大學生比例超過半數(54.1%),讀書1至3小時的學生占比為34.3%。
再來看讀書數量,接近七成的大學教師每月至少能看完一本書,過半(51.6%)教師每月讀書1至3本。每月能讀完一本書的學生比例為58.3%,月均讀書量在1至3本的學生超過四成(42.8%)。
哪些因素影響大學生的課余閱讀時間和數量呢?研究發現,電子產品或許是“罪魁禍首”。在影響學生閱讀時間的主要因素中,“電子產品干擾(手機游戲、短視頻、電視劇等)”位列第一(79%),第二是“課業負擔較重”(58.8%),第三是“學校缺乏讀書氛圍”(36.2%)。
師生的書籍來源以“自己購買”為主
對大學師生閱讀書籍來源研究顯示,師生的書籍來源以“自己購買”為主(教師:56.9%,學生:48.1%),其次是“網絡資源”(教師:30%,學生:32.3%)。只有8.9%的教師和15.7%的學生在本校圖書館借閱書籍。
繼續分析師生前往圖書館的頻率發現,50.7%的教師表示自己“幾乎不去本校圖書館”,每學期去2至3次圖書館的教師比例僅兩成(22%)。學生群體對圖書館的利用率稍好于教師,“幾乎不去”的學生占33.7%,“每周至少去2至3次”的比例為23.8%。
雖然學校圖書館近在咫尺,可為什么師生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研究發現,“提供更加豐富的專業書籍”(教師:66.1%,學生:57.7%)和“打造優美的閱讀環境”(教師:46.8%,學生:50%)是師生對本校圖書館提出的兩大改進建議。此外,教師希望本校圖書館“制定更人性化的借閱政策”(43.4%),學生希望本校圖書館“增加暢銷書數量”(45.9%)的比例也較高。
疫情中大學師生“深閱讀”比例更高
2個月多來,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足不出戶成了常態。麥可思也對疫情期間師生的閱讀時間和內容傾向進行了分析。
數據顯示,75.3%的教師和49.2%的學生表示疫情期間自己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增加了,而且近四成教師表示閱讀時間“顯著增加”。
在閱讀內容方面,長篇小說、專業書籍之類的“深閱讀”是多數教師(66.5%)和學生(54.1%)的選擇。偏向幽默故事、微博等“淺閱讀”的比例較低,均為20.7%。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網小編整理的全部關于三成大學生幾乎不去圖書館和大學生圖書館使用情況調差問卷的內容,想了解更多大學生的最新資訊請持續關注我們可圈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