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國高考文言文閱讀真題匯編
(附完整答案和解析)
(全國甲卷、全國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浙江卷)
【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 4 小題,19 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題。
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帝以問寇準,準曰:“不知誰為陛下畫此二策?”帝曰:“卿姑斷其可否,勿問其人也。”準曰:“臣欲得獻策之人,斬以釁鼓 ,然后北伐耳! 陛下神武,將臣協和,若大駕親征,敵當自遁;不然,出奇以撓其謀,堅守以老其師,勞佚之勢,我得勝算矣。奈何棄廟社 ,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潰,敵乘勝深入,天下可復保耶?”帝意乃決,因問準日:“今虜騎馳突,而天雄軍實為重鎮,萬一陷沒,則河朔皆虜境也。軌為可守?”準以王欽若薦,且曰:“宜速召面諭,授敕俾行。”欽若至,未及有言,準遽曰:“主上親征,非臣子辭難之日,參政為國柄臣,當體此意。”欽若驚懼不敢辭。閏月乙亥,以參知政事王欽若判天雄軍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緒同其母蕭氏遣其統軍順國王蕭撻覽攻威虜、順安軍,三路都部署擊敗之,斬偏將,獲其輜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復為州砦兵所敗。撻覽與契丹主及其母合眾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擊其游騎。契丹遂駐兵陽城淀,號二十萬,每縱游騎剽掠,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志。是時,故將王繼忠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為然,遣李興議和。帝日:“朕豈欲窮兵,惟思息戰。如許通和,即當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詣契丹軍。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韓杞持書與曹利用俱來,請盟。利用言契丹欲得關南地。帝曰:“所言歸地事極無名,若必邀求,朕當決戰! 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宜許之。”契丹猶覬關南,遣其監門衛大將軍姚東之持書復議,帝不許而去。利用竟以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成約而還。(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釁鼓,指古代戰爭時殺人或殺牲取血涂在鼓上以舉行祭祀儀式。
B.廟社,廟指宗廟,社指社稷,廟社在古代常用來借指國家朝廷。
C.閏月,農歷逢閏年加一個月,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
D.輜重,文中指行軍時隨軍運載的軍械、糧草、被服等軍用物資。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契丹軍隊南侵宋朝,面對強致,寇準堅決反對退避內地,提出應當嚴懲主張避戰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駕親征。
B.寇準舉薦主張避戰的王欽若鎮守天雄軍,并告誠欽若:皇上決定親征,臣子不可辜負圣意。欽若驚懼不敢推辭。
C.契丹軍隊屢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虜、順安軍,又攻北平礱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軍迎頭痛擊。
D.在戰局有利的情況下,宋朝皇帝為了息戰,主動提出議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軍中談判,最終與契丹達成盟約。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 分)
(1)每縱游騎剽掠,小不利輒引去,徜徉無斗志。
(2)若欲貨財,漢以玉帛賜單于,有故事,宣許之。
【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參考答案】
10.選C.解析:本句意為:九月,契丹大舉入侵,當時因為契丹敵寇深入中原,朝廷內外都震驚駭怕,召集群臣詢問應對策略。王欽若是臨江人,請求皇帝駕臨金陵暫避。陳堯叟是閬中人,請求皇帝駕臨成都暫避。“入寇”是入侵之意,“時”作后句的時間狀語,應在“時”前斷開,排除AD。“王欽若/臨江人”“陳堯叟/閬州人”是兩個判斷句,“臨江人”和“閬州人”均為賓語,在其后斷開,排除B。故選C。
11.選C. 解析:“閏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個月”錯誤,閏月加于某月之后叫“閏某月”。故選C。
12.選D.解析:“宋朝皇帝為了息戰,主動提出議和”錯誤。原文“是時,故將王繼忠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為然,遣李興議和”可見,并非宋朝皇帝主動議和,而是契丹主動議和。故選D。
13.(1) (5分)常常縱使游動騎兵搶劫掠奪,稍稍失利就撒退,來回游蕩沒有斗志。評分參考:譯出大意給3分;“每”“引去”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評分細則:譯出大意給2分,“每”“輒”“引去”三處,每譯對處給1分。“每”譯為“常”“經常”“常常”等,給1分。把“輒”譯為“就”“總是”等,給1分。把“引去”譯為“微退”“撒離”“撒去”“微回”“退去”“退兵”“逃走”“逃離”“離去”“離開”等,給1分。
(2)(5分)如果想要貨物錢財,漢朝曾賜給匈奴單于玉帛,有先例,應當答應他們。評分參考:譯出大意給3分:“故事”“宜”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執行細則:譯出大意給2分:“若”“故事”“宜”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參考譯文:
九月,契丹大規模地入侵宋朝。當時因為敵寇深入宋境,朝廷內外震動驚駭。宋真宗召集群臣詢問應對的方法謀略,王欽若是臨江人,請求皇帝前往金陵;陳堯叟是閬州人,請求皇帝前往成都。皇帝因此詢問寇準,寇準說:“我不知道是誰替陛下謀劃的這兩個計策呢?”皇帝說:“你姑且判斷這兩個計策是否可行,不要問出計策的人是誰。”寇準說:“臣想要抓住提出計策的人,殺了他把他的血涂在鼓上,然后北伐!如今陛下神明威武,武將文臣團結和諧,如果您親自領兵出征,敵人應當自行逃跑;如果不這樣做,那就出奇兵來打亂敵人的計劃,堅守陣地來使敵人困乏疲憊,從疲勞和安逸的敵我形勢來看,我們有必勝的把握。為什么要拋棄宗廟社稷,想要到楚、蜀之地呢,問題在于人心潰散,敵人趁著勝利的形勢深入宋境,天下還能夠保得住嗎?”皇帝的心意就決定了,于是詢問寇準說:“現在敵人的騎兵快跑猛沖,而天雄軍實際是重鎮,萬一被攻陷,那么黃河以北的地區都成為敵人的地域了。誰能夠擔任守將?”寇準舉薦王欽若,并且說:“應該快速召見他當面曉諭,授予詔令讓他前去。”王欽若到了之后,還沒來得及說話,寇準急忙說:“皇上親自領兵出征,現在不是臣子躲避危險辭難的時候,參政是國家的掌權之臣,應當體察這個意思。”王欽若驚慌恐懼不敢推辭。閏月乙亥,(皇上)讓參知政事王欽若兼任天雄軍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緒和他的母親蕭氏派遣遼統軍順國王蕭撻覽,攻打威虜、順安軍,三路都部署擊敗遼軍,斬殺遼軍副使,俘獲了遼軍軍用物資。遼軍又攻打北平砦及保州,又被州砦兵打敗。蕭撻覽與契丹主及其母親聚集兵眾攻打定州,宋兵在唐河抵抗,攻擊遼軍游騎。契丹于是在陽城淀駐守軍隊,號稱二十萬,常常縱使游動騎兵搶劫掠奪,稍稍失利就撤退,來回游蕩沒有斗志。這時,降遼舊將王繼忠對契丹進言議和的好處,契丹表示認同,派遣李興議和。皇帝說:“我難道想要濫用武力嗎,只想著停止戰爭。如果答應溝通議和,立即派遣使者去往契丹軍中。”冬十月,派遣曹利用到達契丹軍營議和。十二月庚辰,契丹使者韓杞持書與曹利用一起來到澶州,請求訂立盟約。曹利用進言契丹想要得到關南土地。皇帝說:“遼所說的歸還土地的事極其沒有理由,如果一定求取,我一定決戰!如果想要貨物錢財,漢朝曾賜給匈奴單于玉帛,有先例,應當答應他們。”契丹還覬覦關南,派遣遼監門衛大將軍姚東之持書復議,皇帝沒有答應他,他就離開了。曹利用最終用十萬兩白銀、二十萬匹絹定成盟約回來了。
【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道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執法,朕復何憂!”胄前后犯顏執法,言如涌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鄃令裴仁軌私役門夫,上怒,欲斬之。殿中侍御史長安李乾祐諫曰:“法者,陛下所與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獨有也。今仁軌坐輕罪而抵極刑,臣恐人無所措手足。”上悅,免仁軌死,以乾祐為侍御史。上謂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蓋欲思之詳熟故也。而有司須臾之間,三覆已訖。又,古刑人,君為之徹樂減膳。朕庭無常設之樂,然常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斷獄,唯據律文,雖情在可矜,而不敢違法,其間豈能盡無冤乎?”丁亥,制:“決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進酒肉,內教坊及太常不舉樂。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由是全活甚眾。其五覆奏者以決前一二日,至決日又三覆奏。唯犯惡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嘗與侍臣論獄,魏征曰:“煬帝時嘗有盜發,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訊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斬之。大理丞張元濟怪其多,試尋其狀,內五人嘗為盜,余皆平民。竟不敢執奏,盡殺之。”上曰:“此豈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節選自《通鑒經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B. 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C. 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D. 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犯顏,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諫的執著態度。
B. 抵極刑,抵刑即處刑,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體示眾的極端刑罰。
C. 減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災等讓自己感到內疚的情況時,常食素或減少肴饌。
D. 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員,大理寺是我國古代掌管刑獄的官署。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戴胄認為法律是國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條例,若皇上敕令與法沖突,應以法為準繩,唐太宗聽從了戴胄的意見,并高度評價他的看法。
B. 裴仁軌因私事使喚門夫,唐太宗要處死他,李乾祐說法律為皇帝與天下共有,不可輕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軌死罪,以乾祐為侍御史。
C. 唐太宗認為死刑關乎人命,如果機械執行法條難免會出現冤案,于是加強死刑覆奏,讓判決更為審慎,這一舉措使許多人得以活命。
D. 魏征說,隋煬帝濫殺無辜,張元濟不敢諫諍;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導致了隋朝滅亡,因此告誡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訓。
13. 把文中面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
【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參考答案】
10.選C。解析:其中“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以”作謂語,“選人多詐冒資蔭”是主謂短語作賓語,之間不能斷開,可排除AD項。“未幾有詐冒事覺者”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指代前文所說“詐冒事覺”這一類人,共同作“有”的賓語,之間不可斷開,而下一句“上欲殺之”,“上”指皇上,是下一句的主語,引領一個新的句子,要單獨成句,可排除B。這句話的意思是:戴胄為人忠誠清廉、公平正直,提拔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為候選人大都對自己的做官資歷造假,下令他們自首,不自首的人判處死刑。沒過多久,有偽造做官資歷的人被發現了,圣上想殺他。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應當流放。”故選C。
11.選B。解析:此題考查理解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抵極刑”,極刑即死刑,“抵”意為達到,意即達到判處死刑的地步。沒有尸體示眾之意。故選B。
12.選D。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項曲解文意,斷章取義,根據原文“此豈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可知,隋朝滅亡是因為皇帝無道和大臣不盡忠兩個原因造成的,而不僅僅是大臣的原因。選項中的“正是”絕對化了。
13.(1)但是皇上已經知道不能這樣,再按照法律裁決,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啊。”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結合上下文語境,整體理解句意,注意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要翻譯準確。“既”,已經;“斷之以法”為狀語后置句;斷,裁決 ;“此乃……也”,為判斷句式。“忿”,憤怒;“信”,信用。
(2)(這些)都是由門下省督察。有依據法律判處死刑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記下情況上報朝廷。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省略主語;覆視:督察、審查;“當”,判處;矜:同情憐憫,聯系《陳情表》“愿陛下矜憫愚誠”;聞:使動用法,使……知道(知曉),上報,聯系《陳情表》“謹拜表以聞(上)”。
參考譯文:
皇上(唐太宗)認為兵部郎中戴胄忠誠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皇上認為舉薦入選的官吏中,多有偽造資歷者,下令這些人坦白自首,不自首的就處死。不久,有個偽造資歷而未自首的人(被發現了),皇上要處死他。戴胄上奏說:“依照法律,(這個人)應當被流放。”皇上大怒:“你只管遵守法律,卻讓我失信于天下嗎?”戴胄回答道:“皇上的命令多出于一時的喜怒,而法律則是國家用來公布于眾,取大信于民眾的根據。皇上痛恨選拔的人當中有偽造資歷的行為,所以要殺他們。皇上已經知道不能這樣,再交由法律裁決,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說:“你擅于依法辦事,我還有什么值得擔憂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嚴格執法,爭辯的言論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決斷。天下就沒有了冤案。
鄶縣縣令裴仁軌私自役使門夫,皇上(唐太宗)大怒,想要斬首裴仁軌。殿中侍御史長安李乾祜上諫言:“法律是陛下和百姓們共同遵守的,不是您一個人獨有的。現在縣令裴仁軌犯輕罪卻判處死刑,我擔心天下人以后會不知所從。”皇上(唐太宗)龍顏大悅,免除裴仁軌死刑,任命乾祜為侍御史。
皇上對近侍大臣說:“我認為死刑極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慮的緣故。可是負責的官吏在片刻之間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處決犯人,君主為此撤掉音樂演奏,減少膳食。我的宮庭里沒有常設的音樂,然而常常為此而不吃酒肉,只是沒有制定法令。再者,百官斷案,只依據法律條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違法,這當中怎能完全沒有冤枉的呢?”(貞觀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詔:“判決死刑犯,二天之內要五次回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許上酒肉,內教坊和太常寺不許奏樂。(這些規定)都由門下省督察。有依據法律應當處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記下情況上報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處決前一二天(兩次回奏),到處決當天還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惡逆罪(惡逆是十惡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
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討論訴訟案件,魏征說:“隋煬帝時曾發生盜竊案,隋煬帝命令于士澄逮捕竊賊,稍微牽連是非難斷的,全都拷打審訊迫使服罪,總共二千多人,隋煬帝下令全部處斬。大理寺丞張元濟奇怪竊賊如此之多,試著查究他們的罪狀,(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盜賊,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張元濟)最終沒敢堅持(公道)奏報(真相),把所有人都殺掉了。”皇上說:“這豈只是隋煬帝無道,那些大臣也沒有盡忠。君臣全都這樣,怎么能夠不滅亡!你們應該以此為鑒戒!”
【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4題。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對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給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為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惟有功者數人不降。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后,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召見,問以政道。對曰:“隋主好自專庶務,不任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稟受奉行而已,莫之敢違。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誠能謹擇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敗,以施刑賞,何憂不治!”上善其言,擢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上悅,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儻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 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 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 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甲子,甲為天干首位,子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紀年月日,文中是紀日。
B. 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的稱謂,歷代皇族例稱為宗室。
C. 海內,即國內,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
D. 庶務,指國家的各種政務,后來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的各種急務。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唐太宗贊同封德彝的意見,認為天子應該養育百姓,不應辛勞百姓以養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將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為縣公。
B. 在討論制止偷盜一事時,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認為應減輕賦稅,選用清官,使百姓衣食無憂,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的。
C. 唐太宗向張玄素詢問政事,張說隋亡在于君王專權,以致下諛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賢能之臣,考核成敗,賞罰分明,一定能夠大治。
D. 裴矩是隋朝的舊臣,進入唐朝后,忠于國事,不做面從之臣,敢于進言,對唐太宗的不當行為諫諍,受到唐太宗的認可和當眾表揚。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14. 文末《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評價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說的是什么道理?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
【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參考答案】
10.選B。解析:“強宗室”是“鎮天下”的目的,中間不能斷開,“故”表結果的連詞,引領下文,“故”前斷開,所以排除A、D;“雖”為連詞,經常用于句首,所以在“雖”前面斷開,“皆為王”作謂語,主謂間不該斷開;“遍封宗子”中“宗子”作賓語,“子”后斷開;“于天下利乎”,這是疑問句,承前省略主語“此(這樣做)”,獨立成句。據以上分析排除C。整句話的翻譯為:起初,高祖想以加強皇室宗族的力量來威鎮天下,所以與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遠房堂兄弟以及他們的兒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為王,達數十人。為此,太宗語氣和緩地征求群臣的意見:“遍封皇族子弟為王,對天下有利嗎?”故選B。
【2021年全國新高考Ⅱ卷】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薄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逖既入譙城,石勒遣石虎圍譙,桓宣救之,虎解去。晉王傳檄天下,稱:“石虎敢帥犬羊,渡河縱毒,今遣九軍,銳卒三萬,水陸四道,徑造賊場,受祖逖節度。”大興三年,逖鎮雍丘,數遣兵邀擊后趙兵,后趙鎮戍歸逖者甚多,境漸蹙。秋七月,詔加逖鎮西將軍。逖在軍,與將士同甘苦,約己務施,勸課農桑,撫納附,雖疏賤者皆結以恩禮。逖練兵積谷,為取河北之計。后趙王勒患之,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諸將不使侵暴后趙之民。邊境之間,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書仆射戴淵為西將軍,鎮合肥,逖以已翦荊棘收河南地,而淵一旦來統之,意甚怏怏,又聞王敦與劉刁構隙,將有內難。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喪父母,譙、梁間皆為立祠。祖逖既卒,后趙屢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圍譙。豫州刺史祖約不能御,退屯壽春。后趙遂取陳留,梁、鄭之間復騷然矣。(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祖逖北伐》)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B.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C.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D.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是古代長江下游軍事重鎮,為兵家所重。
B. 遺民,指改朝換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淪陷區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 部曲,原指古代豪門大族和將領招募的私人軍,文中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
D. 傳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曉諭聲討的文書,傳檄即傳布檄文。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祖逖力請北伐,時任左丞相司馬睿雖無北伐之志,但仍然盡力支持,這堅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發誓:若不能收復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 祖逖北伐,先在譙城遭石虎圍攻,幸得桓宣救;后鎮雍丘,屢次派兵邀擊后趙軍隊,使后趙疆土日益縮小;又為攻取河北練兵積谷,與后趙相持。
C. 大興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為鎮西將軍。祖逖與將士同甘共苦,嚴于律己,廣施恩惠,勉勵督促農桑,安撫接納新來歸附的人,不論貴賤都加以禮遇。
D. 祖逖死后,后趙頻頻侵犯河南地區,攻陷襄城、城父,包圍譙城,豫州刺史祖約抵擋不住,退駐壽春,后趙攻取陳留,梁、鄭之間又重新陷入了騷亂。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
14. 文中說到“邊境之間,稍得休息”,具體原因是什么?請簡要說明。(3分)
【2021年全國新高考Ⅱ卷參考答案】
10.選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從前,范陽有一個叫祖逖的人,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少有大志”是“范陽祖逖”的謂語和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中夜”是“聞雞鳴”的時間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B;
“琨”是“蹴”的賓語,“覺”補充“蹴”的狀態,緊密相連,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故選C。
【2021年高考浙江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答謝景山①書
[宋]蔡襄
襄頓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數十篇,其間景山所稱道而仆所不愿為者,因事往問,幸而時中,欲景山思而從之,不敢陳于文辭也。近蒙示書,盈千百言,引喻稱類,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終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過之大者也。
某嘗病景山好稱學韓杜筆,語于人,今而曰:“既師其意,又師其辭,何患?且嗜退之文辭,欲誘人同所樂也。”某謂由道而學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為文之本,文為道之用。與其誘人于文,孰若誘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書主文辭而言,故有是云,襄豈敢鄙文詞哉?顧事有先后耳。襄之為文,無能過人,其句讀高下,時亦類乎古人,無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務以文詞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為無枉。古之人重其自進,我仕且困墜,求知于人無愧。”又云:“在數頃田,必歸耕海上。”景山何樂于自進,而勇于自退乎?是未離乎躁也。妄者易進而難退,狷者難進而易退,妄與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進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進為比,苛有異于襄之說,雖前世重人,襄不從矣,其稱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魯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顛躓,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憤意外之橫辱。”斯亦景山未之思與?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賢者之規,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賢者之說,吾畏而且愧焉;其言異于是,吾將憫之,豈暇受而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憤之心日益損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茍也。襄又復而讀之,益悲,豈行己之謬與?如景山且不能見信,尚何望于眾人?雖然,襄無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窮泰,不得而知之,為學遠近,力窮則已,其所自信者,不卻行而利動也。今日視前日,猶能樂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慮益廣,豈肯舍所樂而從所恨哉!
與景山別久,思一相見,以道所懷,今雖諄諄其詞非求勝于景山蓋陳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為非是也誠以為非是幸亦語焉襄不敢憚煩于屢告也。不宣。襄頓首上。(選自《全宋文》)
【注】①謝景山:謝伯初,字景山,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進士,官許州法曹,有《謝景山詩集》。②佛肸(xǐ):人名,與孔子同時。
14.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特唱于人 唱:稱道,贊揚。
B. 某嘗病景山好稱學韓杜筆 病:批評,不滿。
C. 君子皆不由也 由:遵循,遵從。
D. 而恨其所不至 恨:遺憾,后悔。
15.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困于道者多矣 移其栗于河內
B. 委乎天而特用者也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C. 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 其翼若垂天之云
D. 以道所懷 作《師說》以貽之
1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作者認為,“道”是“文”的銀本,“文”是“道”的體現,對謝景山沉溺文辭,倒置文道的寫作傾向,抱有質疑、商榷的態度。
B. 謝景山年過四十,仕途不順、感嘆世間少有知己伯樂,怨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進,卻又輕言放棄,常常急躁不安。
C. 作者希望謝景山能潛心向道,增進才識,不輕易為他人言語議論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進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D. 本文采用逐層辯駁的手法,表達作者淡泊名利,樂學自信,溫厚雅正的處事態度,行文真誠坦蕩,理直氣剛。措辭精確凝練。
17. 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今 雖 諄 諄 其 詞 非 求勝 于 景 山 蓋 陳 己 之 所 守 抑 未 知 景 山 以 為 非 是 也 誠 以 為 非 是 幸 亦 語 焉 襄 不 敢 憚 煩 于 屢 告 也
18.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話。
(1)既師其意,又師其辭,何患?且嗜退之文辭,欲誘人同所樂也。
(2)襄又復而讀之,益悲,豈行己之謬與?
(三)根據《<論語〉選讀》所學結合下面材料,完成21-22 題。(6分)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論語·陽貨》)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21.(3分)
(1)第一則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愛人;在“顏淵、季路侍”章中,孔子表達了自己“愛人”的志向,其具體內容是什么?(2分)
(2)第二則材料中,孔子說憎惡四種人,另舉一個孔子“惡人”的例子。(1分)
22.有觀點認為,第三則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惡人”,就是“能夠使人有好名,能夠使人有惡名”。試舉例分析。(3分)
【2021年高考浙江卷參考答案】
14.選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A.本句意為:只是您能帶頭倡導他人。唱,通“倡”,倡導。故選A。
15.選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辨析文言虛詞含義及用法的能力。A.介詞,被;介詞,到。B.連詞,表并列;連詞,表轉折C.副詞,表假設,如果;動詞,像。D.兩個“以”都是連詞,表目的,來。故選D。
16.選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原文內容的能力。“不攀附孔、孟圣人”錯誤,原文“其稱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可見,作者并不是要求朋友不攀附孔孟,而是請朋友不要相信前世重人所說的孔孟也汲汲營營試圖自謀仕進的說法,并為孔孟辯解他們不過“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并非自謀仕進。故選C。
參考譯文: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譯文】 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
【原文】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論語·陽貨》)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譯文】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人嗎?”孔子說:“有。厭惡宣揚別人缺點的人,厭惡以下謗上的人,厭惡勇敢而無禮的人,厭惡一意孤行而頑固不化的人。”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