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家長應注意哪些問題,幼升小,意味著孩子開設進入一個需要努力拼搏奮斗的學習時期,也以為著一個學生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正式開始,因而如何擇校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國幼升小存在著哪些問題?家長又改做哪些功課進行規避呢?小編收錄整理了一些信息,供大家參考。
幼升小家長應注意哪些問題
最近熱播的影視劇《陪你一起長大》通過平凡家庭迸發的生活與教育沖突,以及溫馨的親情互動,再次引發了社會對“養娃、育兒”的關注。
第4集一經播出,引發了一波#幼升小家長有多拼#的熱議,聚焦幼升小家長眾生相:劉濤、胡可飾演的寶媽組隊請教牛娃媽,幼升小之路看齊“別人家的孩子”。為了選上去好學校抓住一切機會,鉚足了勁搶推優,爭名額,打探各路消息,有必要這么拼嗎?
劇中”接地氣兒“的升學問題,也是現今萬千家庭關注的熱點。尤其是即將進入4月,北京的升學政策即將公布。無論是幼升小、小升初還是中考,大家都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來。
其中描述了家長們為了學區房費盡心血,不同條件的家庭對待孩子教育的不同態度以及為了孩子能夠上一個好的小學,不惜拉下臉皮去“訛人”的種種,讓我們看見在當代強壓環境中的新生代家長對待孩子教育問題時的處理方式。
作為觀眾的我們,會認為劇中所表現的,為了孩子小升初都要如此費盡心思的行為有些過度夸張。身為家長,在如今大環境下,應該如何理性對待孩子的升學問題呢?
四組家庭代表了中國家庭教育的眾生相
《陪你一起長大》中四組不同背景的家庭在面對“幼升小”階段的態度和做法,基本可以代表現在大部分家庭的教育現狀。四種模式下生長的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下接受同樣的“壓力”,到底該如何準備,為孩子制定正確的升學方案?
一、常規模式:“擠破頭”vs“佛系”
蘇醒和奚彬是最普遍的家庭教育模式,嚴母慈父型:擔心兒子不能成功進入心儀的小學,媽媽時刻了解最新變動,無心與丈夫的約會,多方打聽。相比焦慮到睡不著的媽媽,爸爸則顯得從容許多,坦然地說道“畢竟孩子又不是沒學上”。
這也是現今最大眾化的家庭教育狀態,工作繁忙之余,時刻關注學校招生狀態,托關系找后門想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好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相反爸爸比較“佛系”,畢竟九年義務教育他覺得孩子的學習能力提升不能只靠學區、名校,而是隨著不斷成長逐步提升自主意識。
3月中旬上海市中考錄取政策改革,全市實施重點院校的分配模式,按區重點模式執行。不選擇生源的初中學校,保障各區實驗高中至少一個名額。由此可見教育逐漸均衡化成為趨勢,想要在一眾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只有提升孩子自身的能力才是王道,才能無懼政策調整,從容面對升學。今年還有一些省市的政策未公布,希望各位家長切勿盲目追隨片區,還是要選擇最合適自家孩子發展的學校才對。
二、“公主”模式:專職早教,全面開花
林蕓蕓和顧家偉則是另一種家庭構成方式,即男主外女主內。丈夫忙事業負責賺錢養家,妻子在家做全職太太,負責女兒的教育和生活。生活上一心將女兒打扮成小公主,完全幫助孩子定位成家長心中的“別人家孩子”。學習各種課外班,讓女兒從起跑線上就領先于人,多才多藝、光鮮優雅。
“媽媽,開放日那天我為什么要表演三個節目???”孩子不理解自己為什么要表演那么多節目,林蕓蕓上前安慰:”新月,媽媽和你說過,從你一出生開始,就在和同齡人賽跑,如果你沒有特別之處,那怎么能在起跑線上比同齡人跑得更快,贏得更漂亮呢。”
這種的教育情況屬于條件比較富裕的精英家庭,傾向于多方面選擇,全方面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將來也是希望可以往國際教育方向培養,對于升學擇校各個方面都要高人一等。
最近網上一份上海5歲牛蛙幼升小簡歷在 “雞娃圈 ”爆火,為了申請上海一個知名的國際學校,簡歷足足有15頁,簡直是吊打一票985畢業生。熟背100首古詩,英語書年閱讀量是500本。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讀過萬卷書,也行了萬里路。家長也同步”自雞“,為了上個好學校簡直是內卷到極致。
如此將壓力強加給年幼的孩子,本該肆意揮灑童真的年紀,被各種補課班占領。幼兒園就開始四書五經琴棋書畫,甚至幼升小,小升初也像高考一樣焦慮和疲憊。家長的視野和格局才是孩子的起跑線,與其如此辛苦,不如適度安排孩子的素質學習,注重孩子的學習狀態,挖掘孩子的個人潛力并加以培養,這才能真正達到目的。
三、經驗模式:拿以往經驗養“二胎”
何景華和蔣博是二胎家庭的代表,因為已經有了頭胎的經驗,所以試圖用同樣的方法培養老二,但因為孩子的不同性格和家里老人的干預,家庭教育也是陷入難題。
很多時候,家長都會拿著經驗說話,比如“老李家的兒子就是從小就學奧數,后來拿了競賽第一名,高考加了分”。其實經驗只是經歷,不能照搬放在自己家孩子身上。
十多年前爆火的 “哈佛女孩 ”劉亦婷掀起了一波”別人家孩子“的熱潮,基本家長人手一本的育兒經,讓很多孩子恨得牙癢癢。如今劉亦婷只是一個很平常的中產階級“美漂”,并沒有繼續十年前的輝煌。
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已經不是成績決定未來的時代。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宇宙,不同的孩子都有各自擅長的領域和特點,家庭教育也要從孩子的能力和興趣出發,才能得到最理想的效果。
四、底層模式:幾近空白的家庭教育
沈曉燕和李翔是一對離異夫妻,孩子的撫養權雖然在父親李翔手中,但為了孩子的成長,媽媽沈曉燕不得不打工賺錢承擔著更多撫養兒子的責任。
這組家庭反應了當今社會底層離異家庭的教育狀態。父親的置身事外,母親不得不打好幾份工為兒子創造理想的學習環境??赡茉谶@個群體的教育觀念中,工作繁忙教育大多依靠孩子的自律能力和學校的教育。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們應該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不能長時間的陪伴,也不要讓家庭教育成為空白。
面對家庭教育問題,四種家庭有不同的態度和方式,仔細去想,他們就是現實生活中這一階段家庭的縮影。劇集通過四組家庭的戲劇化表達,由此延伸出多種家庭教育模式,引發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問題,以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關系探討。
升學擇校要以發展目標和孩子定位為核心
提早準備,理智應對
剛下班回到小區門口,看到居民們圍繞著最新的告示欄,才得知今年的小學入學政策調整,并不是所有適齡兒童都能夠如往年一樣直接進入夏陽路小學。蘇醒匆忙地趕回家,鞋子也沒來得及就沖進房間,翻出戶口本……
在升學政策調整下,四個家庭使出渾身解數為孩子爭取更好的教育條件,由此引發大家對于升學擇校問題的思考。
在準備升學的前期,家長應該拒絕焦慮和盲從,依照自家孩子的真實情況和未來發展選擇合適的學校。在此之前,應該準備好申請提交的 “硬件 ”,時刻關注時間節點。
新浪教育提醒,以下是往年京籍、非京籍的升學提交材料供大家參考:
京籍:擁有北京各區學籍的小學畢業生是可以在本區直接小升初;符合各區跨區手續辦理條件,也可跨回戶籍地或家庭實際居住地入學。
非京籍:非京籍學生小升初需提供“四證”等材料,各位家長在孩子入學之前,務必準備齊相關材料,在平臺“非本市戶籍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證明證件材料審核入口”審核。避免耽誤孩子入學。非京籍有學籍的孩子原則上是可以在本區小升初。
“四證”主要包含:在京務工就業證明、在京實際住所居住證明、家庭戶口簿、北京市居住證(或有效期內居住登記卡)
從以上分析的四組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可以看出家長們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面對孩子的階段性升學擇校,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可以贏在起跑線上。但是家庭教育的盲目表現出一大漏洞:沒有考慮孩子。抱著為孩子好的說法,將個人理想加給孩子。教育應該以孩子的個人基礎為核心,挖掘孩子的個人潛力,培育有創造性的人才適應未來的不確定性。
在這個階段,家長焦慮的點具有很大共通性?;A教育階段對于孩子習慣的養成,潛力的開發都十分重要,選擇適合孩子發展的學校,是為之后的升學、考試、留學發展奠定基礎。所以升學擇校必須在正確的引導下制定方案。
升學擇校專家呂付國認為,家長選擇學校時,要提前考慮好各類學校的差別。從教學內容上來說國際化學校除主科外還注重特長培養,而國內更注重語數外等主科學習。以升學結果來說,要關注孩子未來在社會中,在工作中所處的環境,能夠適應什么樣的環境再做出選擇。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了幫助廣大的家長群體解決升學焦慮,新浪&微博2021國際學校春季擇校展已經在上海、青島舉行,下一站將于4月10日在北京與大家見面。
展會中北京朝陽區清華附中國際學校、北京青苗國際雙語學校、人大附中西山學校等名校齊聚一堂,邀請了知名升學擇校專家呂付國、連紅、王實、劉雷、韓少雄為大家帶來京城幼升小、小升初、中高考學業規劃、志愿填報及政策解讀。詳析國際學校的發展趨勢和一對一的現場專家咨詢,名額有限及時點擊預約。
人生是一場競賽,但孩子的身心也要平衡的發育。一味的盲從,并把不適合的課程壓力強加給孩子,最后變成了一句“爸媽都是為了你好,長大你就知道了”!家長們要樹立正確的擇校觀,就像龍應臺說過:“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以上是有關幼升小家長應注意哪些問題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