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政策為什么賦分,新高考改革,帶出了不少新的名詞,例如“走班”、“排課”等,而“等級賦分制”也是一個熱詞,具體是什么意思呢?小編收錄整理了一些信息,供大家參考。
高考新政策為什么賦分
為什么要實行等級賦分?
新高考改革后,學業水平考試中選擇性考試實行等級賦分,為什么要實行等級賦分呢?
由于再選科目中不同學科試題難度差異和報考相應學科的考生群體不同,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如,考生甲選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選考化學,兩人都考了80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選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選考化學考生的第100位。若簡單將他們各科成績相加計入考生總成績并進行比較,既不科學也不公平。因此,需要將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規則通過轉換得到等級分,以解決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問題。
目前不同省份轉換方式有細微區別,具體可參考自己對應省份公布的等級分轉換方法。
新高考等級賦分是什么意思?
新高考改革后,選考科目采用等級賦分,其中3+3模式高考省份,第1個3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考科目,采用原始分,第2個3為選考科目,采用等級賦分;3+1+2模式高考省份,3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考科目,采用原始分,1為物理或歷史,也采用原始分,2為另外兩門選考科目,采用等級賦分。
1、為什么選考科目要采取等級賦分?
由于選考科目中不同學科試題難度差異和報考相應學科的考生群體不同,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如,考生甲選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選考化學,兩人都考了80 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選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選考化學考生的第1000位。若簡單將他們各科成績相加計入考生總成績并進行比較,既不科學也不公平。因此,需要將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規則通過轉換得到等級分,以解決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問題。
2、選考科目如何進行等級賦分?
不同省份采取的賦分模式有細微區別,下面以第三批改革并采取3+1+2模式的湖北省為例講解:
再選科目每科原始分滿分為100分。轉換時以30分作為等級轉換的賦分起點,滿分100分。將每門選擇考再選科目考生的原始分從高到低劃分為A、B、C、D、E共5個等級,各等級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約為15%、35%、35%、13% 和2 %。將A至E等級內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轉換原則,分別轉換到100~86、85~71、70~56、55~41和40~30 五個分數區間,得到考生的等級分。等級分計算結果按“四舍五入”進行處理,以整數呈現。
(1)分數轉換參數表
等級 A B C D E
比例 約15% 約35% 約35% 約13% 約2%
賦分區間 100~86 85~71 70~56 55~41 40~30
(2)轉換公式
假設某同學思想政治學科原始分為81分,而該學科B等級的原始分分布區間為82~61,則該同學思想政治學科的原始分屬B等級,B等級的等級分區間為85~71,按照轉換公式該同學思想政治學科的等級分為:
高考3+1+2選科組合12種
在高考采取3+1+2模式省份中,選擇考科目組合理論上有12種,具體如下:
序號 物理類組合 序號 歷史類組合
1 物理、化學、生物學 7 歷史、思想政治、地理
2 物理、化學、思想政治 8 歷史、化學、思想政治
3 物理、化學、地理 9 歷史、化學、地理
4 物理、生物學、思想政治 10 歷史、生物學、思想政治
5 物理、生物學、地理 11 歷史、生物學、地理
6 物理、思想政治、地理 12 歷史、化學、生物學
考生如何確定選擇考科目?
一是考生可根據自身興趣、志向、優勢等因素,按照對各科的喜好程度進行選擇。
二是考生要結合報考院校相關專業選考科目要求進行選擇。
三是考生可根據所在高中學校的辦學條件、特色優勢等進行選擇。
以上是有關高考新政策為什么賦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伙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