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為農民而建,鄉村要為農民而建,要讓美麗鄉村建設更接地氣,鄉建的最終目的是改善人居環境,提升群眾的幸福指數。農民才是農村的真正主人,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角,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管都應該由農民說了算”。
鄉村要為農民而建
廣袤鄉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農業發展的依托,是農民安居的家園。“十三五”時期是農村生活條件改善最為明顯的時期,基本實現村村通電、通硬化路、通客車和光纖4G網絡,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8%,城鄉居民基本醫療、養老保險基本全覆蓋。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鄉村建設發力的機遇期,正確把握鄉村建設的原則事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局。
鄉村建設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面對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要堅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充分發揮農業產品供給、生態屏障、文化傳承等功能。
鄉村建設要找準需要。比如,適應農業現代化需要,以高標準農田、水利設施等建設為重點,不斷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適應農村現代化需要,以交通、電力等為重點,逐漸形成城鄉互通的基礎設施體系;適應農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把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適應綠色發展需要,以環境友好型農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重點,繼續推進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
鄉村建設要把握重點。要把硬件建設好,在往村覆蓋、往戶延伸上下功夫,全面改善水電路氣房訊等設施條件,支持物聯網等新基建向農村覆蓋延伸,重點改善通自然村道路與冷鏈物流等既方便生活又促進生產的基礎設施,探索建立長效管護機制;要把軟件開發好,持續推進縣鄉村公共服務一體化,推動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資源在縣域內優化配置;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打造善治鄉村。
鄉村建設要縣鄉村統籌。推進縣鄉村公共服務一體化;適應農村人口結構和經濟社會形態的變化,強化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加快推動形成縣域統籌規劃布局、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加強鄉鎮公共服務功能,推動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在縣域內實現優化配置。
總之,鄉村建設不是一呼隆都去搞建設,要強化統籌、突出重點,把城鄉融合發展作為重要切入點,不同層級明確不同建設重點,滿足農民不同層面需要,實現功能銜接互補、資源統籌配置。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一定要尊重農民的意愿,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自下而上、量力而行,不搞強迫命令,真正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鄉村要為農民而建的相關資訊,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