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畢業季,論文可讓不少大學生禿了頭,從選題初稿定稿查重答辯,每一關都讓畢業生們痛苦萬分,論文查重價格依舊上漲又是雪上加霜。知網的定價權為何如此穩固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隨著畢業論文提交高峰季的到來,畢業生對于論文查重的“聲討”也接近峰值。說“聲討”,其中絕大比例的聲音還是認為論文查重費用高,而且價格還不斷跳漲,就此一項就花費不低,造成了不小的經濟負擔。
為了嚴防學術不端,各高校都設置了不同的論文重復率紅線,碰線輕則影響答辯重則直接延遲畢業。為了在最后決定性的那次查重中盡可能不碰線,幾乎所有學生都會提前自查,除了部分高校的學生可享用1-2次校方提供的免費查重服務外,絕大多數學生不得不求助第三方淘寶店家。由于知網查重系統只對接機構用戶,這些店家多通過盜用或“收購”高校等機構內部倒騰出來的賬號資源開展生意,明顯的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一漲再漲,由此產生了文章開頭出現的煩惱。
對于畢業生來說,論文查重是剛需,而知網因為“收錄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實現核心期刊獨家占有率高達90%以上”“唯一經國家批準正式出版博士學位論文”而成為剛需中的剛需。雖然也有其他數據庫提供查重服務,但因收集的論文資源無法比知網相比,準確率也受影響,高校最終只以知網的查重結果為準。因此有評論指出,論文查重幾乎已成為一種壟斷服務。
進一步深究的話,知網“剛需中的剛需”的絕對競爭優勢,也即對中文論文資源的近乎壟斷,則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有媒體梳理,國家支持既包括中國知網創立之初,其前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的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被作為國家標準下發執行,還包括之后教育部關于要求本科以及研究生論文進行檢測等政策的發布等等。前者的政策效應是讓知網的學術資源集合成為可能,后者則是創造了知網查重服務的市場。
在國家政策便利及支持下形成壟斷資源及壟斷地位,并在壟斷資源及地位的基礎上開展壟斷服務,這種商業化是否完全沒問題,合理的邊界在哪里?反觀其最初承載的建設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重任,公共利益在其商業運營中是否得到了應有的體現和維護?這些也是至少每年一次的論文查重“聲討”背后一直被質疑的問題。而在畢業生關于“降重后論文四不像”的吐槽,也指向目前知網提供的論文查重服務不夠精細化的問題,言外之意是,其所提供的壟斷服務不足以支撐壟斷價格。
查重漲價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每到畢業季,這件事都會被翻騰出來說上一番。不過,年年說,年年依舊。說到底還是因為,知網的市場地位和由此支撐的定價權是如此穩固,至少短期內很難可以看到被動搖的跡象。
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學術資源的整合和共享方面我們就束手無策。尤其是對那些作為學術資源主要生產者的高校來說,有責任也有義務推進學術資源獲取的便利化,這種便利化既應該包括獲取的低成本,還應包括獲取的多渠道。借用動物福利學的一個概念來描述,那就是“豐容”。也唯有通過學術資源聯通共享的“豐容”,才有可能讓知網聲討不再明年見、年年見。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 知網的定價權為何如此穩固的相關信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資訊敬請關注可圈可點教育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