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即將到來,不少家長會為自己的孩子購買禮物,但是近期盲盒類型的禮品不斷增多,造成了一些影響,有消費者協會提醒家長,警惕“文具盲盒”引發孩子購買成癮,這是怎么回事呢,快和小編一起來看看。
文具盲盒或使孩子成癮
隨著“盲盒經濟”的風行,“萬物皆可盲盒”似乎大有成為常態之勢。如果說商家推出盲盒的初衷在于創新,是為了給消費者帶來不同的購買體驗,那么如今在兒童市場大肆泛濫,讓一些中小學生沉迷其中、欲罷不能,多多少少已經出現了引誘和傷害的端倪了。盲盒作為一款“泛二次元”經濟代表性衍生品,以極大的不確定性刺激著孩子們的消費欲望,表面上看非常時尚,其實是某些商家在利用兒童的心理機制讓孩子成癮,讓自己牟利。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原理稱為“操作性條件反射”,指一個人行為的結果會影響該行為的增多或減少,如果是獎勵性的,行為就增加,稱為“正強化”;結果如果是懲罰性的,行為就減少,稱為“負強化”。對于購買盲盒的兒童來說,打開盲盒獲得想要的文具是一種“獎賞”,所以在打開盲盒的那一刻,會正強化購買盲盒這一行為,正是這種不確定的購買結果,會刺激著兒童不斷購買。
而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成人對煙、酒、毒品等物質的成癮,還是兒童對盲盒的成癮,都有相似的生物學機制,均與人類動機相關的中腦邊緣多巴胺獎賞系統有關,都是通過增加“獎賞系統”多巴胺分泌,讓人產生快感,最終成癮。也就是說,兒童購買盲盒時的“正強化”一次又一次刺激著獎賞系統多巴胺釋放,成癮的可能性就一次次增強。并且,中腦多巴胺獎賞系統受大腦前額葉調控,而兒童大腦前額葉尚未發育成熟,因此更容易受到影響而成癮。
兒童一旦購買盲盒成癮,可能有四種表現:一是“明顯過度”,比如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琢磨,把零花錢全部用于購買盲盒;二是“戒斷反應”,比如不買盲盒就非常難受,夜不能寐,甚至情緒低落,不愛學習;三是““耐受性增加”,比如買盲盒的頻次逐漸增加,從一個星期買一個就能滿足,發展到每天買一個才能踏實,最后每天買好多個心里才舒服;四是“負性后果”,比如每天只想著買盲盒和拆盲盒,而不想參加其他娛樂活動。
多部門提醒家長注意引導
針對盲盒市場出現的各種亂象,中國消費者協會發文提醒消費者,不能只抱著投機或者中彩票的心理購買盲盒,不應過分沉迷,切勿跟風與攀比,要結合自身經濟能力、消費需求和興趣愛好等,理性消費、量力而行,多一分理智和冷靜,少一分盲目與沖動。新華社也發表評論稱,當抽盲盒成為一種風潮,就有可能打開“潘多拉的魔盒”,一些假冒偽劣、過期庫存商品乃至違法違禁物品也隨之冒出。“盲”盒不能“瞎”賣,更不能假借一個“盲”字來損害消費者權益。兒童節挑禮物注意!多部門警示,這東西或使孩子成癮。
作為父母,工作再忙,也應隨時關心孩子,一旦發現孩子有“盲盒成癮”的跡象,應及時制止,正確引導。作為學校,應強化理念,加強教育,讓孩子們正確認識金錢的作用,理性消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作為相關管理部門,應加強監管,肅清行業發展,規范盲盒的應有邊界。如此多管齊下,為學生們營造一個潔凈的空間,以確保孩子們的健康消費。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的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有關六一盲盒的相關報導,孩子需要的是陪伴,再好的禮物也不及父母的陪伴,最后小編祝大家萬事如意。
【文具盲盒或使孩子成癮 多部門提醒家長注意引導】相關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