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這段時間可能大家都會經常聽到“內卷”這個詞,而“內卷”一詞近期還沖到了熱搜前十,那內卷是什么意思,它為什么會引起大量的反響,內卷效應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編來看一下吧。
一、內卷什么意思
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卷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于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你會不會時常有這樣的想法
日復一日,越混越入坑???
“內卷”一詞再次沖上熱搜前十!
起因近期綜藝《初入職場的我們》
蘇芒說內卷的本質是:欲望太高,惰性太強
大批網友根本不買賬
難道說,內卷是我們的錯咯??
什么是內卷?
內卷就是“向內演化,或繞圈圈”。更寬泛一點說,所有無實質意義的消耗都可稱為內卷。
舉個例子:
同學們每天放學花費一小時的時間寫完所有作業,剩余三小時玩耍時間。
但由于班上的課代表想好好表現,他做完一小時的作業后,再花費一小時時間來預習一下,最后只剩下兩小時玩耍時間。
老師聽說后,鼓勵了課代表,并在班上點名表揚了他
第一次月考,你們大部分人從85分進步到了90分,而課代表從85分直接到了100分,拿到第一
這叫“競爭”
第二個月,班長也要開始學習兩個小時了,于是第二次月考,課代表和班長都拿到了第一。
第三個月,課代表更加努力,每天花費三個小時學習,一個小時玩耍時間,于是你也開始努力了,不過你很懶,只想花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來學習,剩下兩個半小時玩耍。
最后你、課代表、班長都拿到了第一
由于都是第一了,所以第一名不再有價值,但是注意!!
你:學習了1.5小時
班長:學習了2小時
課代表:學習了3小時
這就是內卷!其實在超過1.5小時后,你們就已經開始內卷了。明明已經達到了目的,但你們因為某個原因,繼續消化游戲時間,使得競爭越來越激烈!
舉個例子
1、將簡單問題復雜化是內卷
例如,有些單位為了落實上級領導決定的項目,又要冠冕堂皇使整個決策過程看起來科學化,以應付審計和巡查,為此,大費周折,搞了一套又一套的科研報告,邀請了一批又一批的專家學者提意見和建議,開了一次又一次的評審論證會,窮折騰一番,其實項目早就由領導拍板決定了,這些龐大繁忙的工作,費錢費時又費力,把簡單問題搞得很復雜,目的只是補程序,把所謂決策科學化的圓圈畫完,這就是一種內卷。
2、為了免責,被動的應付工作也是內卷
每逢重大節日或敏感時期的前幾天,下級機構必須響應上級號召,組織大規模的安全生產(或維穩之類)大檢查。大家都明白,大部分領導可能連安全生產的資質證書也沒有,這些檢查未必有什么實際效果,但還得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完成這個固定動作,以期萬一出了事可以免責,這也是一種內卷。
3、與預期的目標嚴重偏離的工作也是內卷
社會上許許多多的創建評比就是內卷。因為這些評比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卻不能借助這些評比大賽來推動其預期的工作,無法實現其初衷,做秀成分多于實質效果。例如,某某創業之星大賽,又或某省幾個部門聯合搞的科技創新先鋒大賽等等,事實上,個人不會因大賽才去創業,科技企業也不會因為大賽才搞科技創新。大賽的初衷是推動個人創業和科技創新,但實際作用卻微乎其微,這種大賽當然是內卷。
4、限制創造力的內部競爭是制度性的內卷
例如,僵化的考試制度嚴重限制了學生的自由學習和成長的空間。學生為了考取高分數而被迫在教學大綱范圍內下苦功夫,限制的學生自由的靈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同時,為了比出高下,出題人只好把考試題目出得離奇古怪,比如某某起義誰開了第一槍,誰開了第二槍,誰開了第三槍等等無聊之極的考題,這就是內卷。
5、在同一個問題上無休止的挖掘研究是內卷
中國人對很多歷史名著的研究讓人咋舌,就這么幾本書,一兩百年來無數學者沒完沒了地去挖掘,你還能整出什么新東西來呢?但是研究仍在深入,精細還能再精細,沒完沒了。研究人員前赴后繼,內容卻不斷重復炒作,論文抄來抄去,不斷用曲解原著和牽強附會的佐證來標新立異,實際上都是那鍋里的一堆爛肉,這是典型的內卷。
無聲的悲哀
它慢慢消耗了我們的聰明才智和青春年華,磨平了個人的銳氣。
對個人而言,是一種無聲無息不知不覺的虛度;
對社會或機構而言,大量的人默默地做無用功,白白浪費了資源,降低了整體效率,削弱了對外的競爭力,導致巨大的人才浪費。
表面的精細、復雜、講究不等于高級,更不等于先進,那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假象,一種黑暗中無知的消耗,一種悲哀的精神寄托。
只有跳出圈圈,站在更高層次上的不斷向外突破、創新和創造,才能不讓那種精致的、繁復的、看起來特別敬業的內卷化狀態困擾我們,才能回歸到向上勃發的新常態上來。
最后
為國家的前途努力,并且放棄自己的利益,叫做奉獻。
為自己的前途拼搏,叫做努力。
對于日漸“內卷”的工作我們更應該學會,了解自身的價值觀、思考自身的優勢、提升自我的思維層次、確立目標、多學習、多試錯、多反思。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什么是內卷以及內卷效應所收集的相關信息,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熱點資訊請關注可圈可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