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具。它如同教學之旅的藍圖,精心規劃著知識的傳遞路徑。通過創造性決策,布局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從目標設定到方法選擇,致力于解決“怎樣教”的難題。它讓教學有章可循,為學生的成長搭建堅實橋梁,讓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之路上綻放獨特光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新課程語文教學設計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課程語文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主旨,體會人物形象美
2、鍛煉發現美的眼力,學會欣賞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課文理解,美點尋蹤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點撥、討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個家》
2、導語
“我想有個家”,這是每個人的心聲。家,一個多么溫馨的字眼,它是一個避風港,一個幸福的搖籃。它給了我們無盡的關愛和溫情。今天,我們一起跟著莫懷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這個四口之家的濃濃的親情。(板書課題)
二、朗讀課文,理解內容
1、聽讀課文,輕聲跟讀。(請同學們聽錄音朗讀課文,也可以輕聲跟讀)
2、問題探究
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課文中寫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來介紹。(說到三代人時點擊出現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說說“我”有一個怎樣的奶奶、怎樣的爸爸、怎樣的媽媽。
你喜歡這個家庭嗎?說說喜歡的理由。
作者講述這個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學生說出尊老愛幼時,點擊“尊、愛”。并要求學生找出有關語句讀一讀。并插問、
假如是父親或母親,當尊老愛幼不能兩全時,你會怎么做?
學生發言后,師小結、老人為養育我們,付出了心血,為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理應受到家人及全社會的尊重)
學生說出中年人的責任時,(學生說不出時,師說出中年人的責任)邊點邊小結、中年人是家庭的頂梁柱,他一肩挑兩頭,上要贍養父母,下要撫育子女,責任重大。
3、師小結、課文啟示我們、一家人要互敬互愛(點擊),家庭才其樂融融(點擊),家和萬事興。其實,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人與人之間也必須和睦相處,我們才能實現和諧社會的理想。
4、同學們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以小組為單位,談談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許同學們都有一個像莫懷戚一樣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細節也往往滲透著深情的愛,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里談談發生在自家的充滿親情事,讓你的同學與你一起分享)
5、代表發言。(3名,內容要有尊老也要有愛幼)
三、品讀課文,美點尋蹤
1、激發、剛才同學們講的故事非常感人。課文講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語言也樸素平易。但這樸實無華的小文章卻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因為文章中到處閃爍著美的光茫。下面我們就進行一項比賽——美點尋蹤。
2、學法點撥(課件)
所謂“美點尋蹤”就是找出課文中自己認為寫得最恰當、最生動、最形象的,給人強烈的美感、給人有力的感染、給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內容。
如生動的景物描寫;感人的精神;貼切的修辭;特色的句式;含義深刻的語句;精當的用詞……(以上內容指名讀)
舉例、美在對春景的生動描寫。
3、學生看書,用筆在文中圈點,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
4、美點尋蹤小組賽(一)
(當學生說到一個對稱句時,要求學生再找幾個句子品讀,特別是說到“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可問、這句子美在哪里?(一對稱;二表現兒子天真聰明。還防“也”字分析)
四、學法實踐
理解《金黃的大斗笠》的內容,尋找其中的美點。
1、速讀《金黃的大斗笠》。
2、談談對《金黃的大斗笠》內容的理解。
3、美點尋蹤小組賽(二)
要求找出美點,并能說說為什么美?
(品析幾個句子)
干干凈凈的藍天上,偷偷溜來一團烏云,風推著它爬上山頭。
樹枝掛滿綠葉,歌謠般親切、柔和。
烏云被太陽照得受不了,越縮越緊,于是擠下了雨。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樹,用力搖,搖得葉子嘩嘩響。
斗笠像個大蘑菇。
4、小結,評價。
五、師生總結
這一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六、課堂延伸
以《家庭瑣事》為題寫篇文章,要求寫出真情實感。
新課程語文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第四課《貓》第一課時。
教材分析:
《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文章結構嚴謹,條理清晰,以風趣親切,通俗曉暢的語言,表現了貓的性情,字里行間流露出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
這篇文章有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首先是表達了作者真摯的感情。老舍先生對家里的貓愛同兒女,因此無論是古怪還是淘氣,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愛。而且人與貓之間互相信任,和諧相處,創造出一個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實無雕琢的語言風格。在介紹貓的性格特點時,只是將事實具體地寫出,使貓的形象越來越豐滿,性格越來越鮮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會寫十三個生字,能正確理解并運用“貪玩”、“盡職”、“任憑”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是如何把貓的特點寫具體的,并表達出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
4、激起熱愛生活的情趣,激發課外觀察動物的興趣。教學重難點、
1、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出貓的性格特點的。
2、在閱讀中體會“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教學準備:
生——預習課文
師——多媒體課件
設計理念: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課題研究勢在必行,學校確立了“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教師點撥,解決問題——鞏固訓練,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本課設計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思維訓練為主線,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發展空間。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價值體現在教學關系上是教服務于學,師生關系上是師服務于生,從而造就了充滿生命活力,和諧高效課堂。
教學過程:
一、學法導課
1、同學們,當你遇到一段話,一篇文章的時候,你是怎樣讀懂它的?
2、學生交流,教師隨機板書。(讀,圈,畫,批等)你們可真會讀書呀,有這么多好的讀書方法。這節課,我們就試著用大家說的這些方法來學習第15課《貓》。
二、出示預習題。
1、上節課,我們已經知道了老舍先生筆下的貓與眾不同,它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學生交流,隨機板書。(古怪、淘氣)這節課就讓我們走近這只貓,了解它的特點吧!我們一起讀讀預學題。(出示幻燈片2)請大家拿起手中的書和筆,用這些方法開始我們今天的學習吧!
三、學生自學。
1、安排學生自主學習。
2、教師巡回指導。同桌互相檢查對方的學習情況。
四、匯報交流,教師點撥。
新課程語文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鄉愁作為人類普遍的一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一,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動人的一曲,因為他抒寫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一組意象,層層推進,生動形象地抒發了鄉關之思、故國之戀。全詩構思精巧,復沓手法以及疊音詞的運用更增強了詩的音韻美。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悟,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
2、通過比較賞析,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意象美。
3、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鑒賞能力,激發學生表達情感的欲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和把握詩中的四種意象。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聽一聽、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間多媒體播放音樂)
導語、同學們,你們從剛才的音樂中聽出了一種怎樣的情感呢?(鄉愁)是的,游子思鄉、故土難忘,這是人類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臺灣海峽將臺灣與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臺灣人民對大陸故鄉的思念與日俱增,對兩岸和平的渴望日趨強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詩作——《鄉愁》。(板書課題、作者,多媒體顯示全詩)
二、讀一讀、感受詩味,體會詩的情感美。
⒈教師示范朗讀。(多媒體配樂)
⒉學生自由朗讀,師指導、解疑。
⒊學生試讀課文。
⒋師生點評指導。
板書、母子別新婚別生死別故園別。
⒌把握詩歌主題。
⑴設疑、大家讀過不少抒寫鄉愁的詩,與一般鄉愁詩相比,這首詩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從哪兒可以看出?這一處該怎樣讀?
⑵補充資料圖片,進一步體會兩岸同胞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
⒍深情齊讀詩歌。
三、議一議、比較鑒賞,體會詩的意象美。
1、出示改詩,引導學生比較、品評。(多媒體顯示)
設疑、⑴鄉愁是一種大家都可能曾經體驗過可又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讀了原詩,你覺得余光中是怎樣將鄉愁形象地展現出來,使你對鄉愁有了一些具體的感覺?(運用了幾種具體的事物來表現)
⑵鄉愁怎么是郵票、墳墓?這些事物會使你產生怎樣的聯想?老師改寫的詩有沒有這種效果?
2、學生思考、交流、發言。
3、引導學生理解何謂意象。
明確、詩歌一般是通過創設意象來抒發情感的,創設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上加以表達的寫作手法。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上,使說不清道不明的鄉愁變得具體可感了,并且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4、美讀、想象情景,體會情感,讀出韻味。
四、寫一寫、拓展遷移,體驗人生的情感美。
1、請根據以下情境,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仿照詩句,用具體的事物來抒寫鄉愁。
①情境、中秋月圓之夜,作為一名住宿生,當你獨處寢室,這時,鄉愁是——。
②學生自創。
2、學生思考、創作、交流,師生共同點評。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仿寫詩歌。
板書設計
鄉愁(余光中)
新課程語文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理清三只貓不同的命運遭遇。
2、感悟作者的心路歷程和人生感慨。
3、聯系生活,感受身邊善待平凡生命的舉止。
課前預習:
貓、哺乳動物,面部略圓,軀干長,耳殼短小,眼大,瞳孔隨光線強弱而縮小放大,四肢較短,掌部有肉質的墊。行動敏捷,善跳躍,能捕鼠,毛柔軟,有黑、白、黃、灰褐色。據說貓還是老虎的師傅呢!
1、如此親密的”接觸”,你有過嗎?(學生自由談論)
小結、我們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親密的接觸過不同種類的小動物,甚至愛上了他們。然而有一位作家卻在和小貓幾次親密”接觸”后就再也不愿養貓,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隨著鄭振鐸學習這篇課文——《貓》來揭開謎底。
(設計意圖、由一幅有趣的圖片談起易勾起學生的興趣,同時提出了一個疑問、作者也親密接觸過小動物,卻為何不愿再養小動物,以此導入到文本中去,水到渠成。)
教學過程:
一、文中作者有幾次養貓經歷?三次的結局總是怎么樣的呢?
三次;失蹤或死亡
二、把握”遭遇”“感悟”“歷程”
過渡語、三次養貓的結局為什么總是失蹤或死亡呢?難道作者不會養貓嗎?我想,這其中必有復雜的原因吧!
1、我們就來看看作者第一次是如何養貓的。
(1)同學們覺得這只貓的最大特點是什么?有具體的根據嗎?
很活潑;(學生自由尋找并抓住重點語句談論)
(2)這樣的一只貓,“我“喜歡嗎?但是這種快樂長久了嗎?
我坐在……微笑……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
(3)當聽說小貓死了,我的心情如何?
(感著一縷的酸辛)、”我”喜歡這只小貓,所以當它突然離去時,”我”感到”一縷的酸辛”。
2、不管怎樣這只小貓還是離”我”而去了,那么”我”又是如何化解心中這份酸辛的呢?(向別處要一只新的小貓)那這一次的境況又是如何的呢?
(1)與第一只小貓相比,這只小貓的”性格”是如何的呢?你能具體說說你的理由嗎?它如此的有趣和活潑,那”我”喜愛這只小貓的嗎?
更有趣更活潑;(學生具體談論)
(2)看來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它了,那么當有一天它突然失蹤了,你猜”我”會怎么樣?
找出反映”我”當時的心理變化(狀況)的語句。
(4)盡管作者企圖存在僥幸心理,但是結果還是殘酷擺在了面前,他的心情如何?
悵然憤恨
小結、”我”喜愛這只小貓,所以當它被人捉去后,”我”十分的悵然和憤恨。
3、第二次養的黃色小貓被人捉去應該說令”我”傷心不已,但俗話說的好時間是撫平心靈創傷最好的藥。”我”最終又養貓了嗎?
(1)這只貓是如何得來的?我家為何要收養它?
追問、(一只流浪貓)(同情、可憐它)
(2)這只小貓與前兩只相比最大的特點是什么?(難看、憂郁)
(3)如此難看、不活潑的小貓在”我”家受歡迎嗎?雖然它如此地不受歡迎,但是也有引起我們”留心”的時候,你能找出來嗎?它在”凝望”什么呢,僅僅是那對黃鳥嗎?
(不大喜歡、若有若無)那只花白貓對于……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凝望著。
(4)然而就是這一”凝望”埋下了禍根,后來發生了什么事情?當”我”得知芙蓉鳥被害的第一反映是什么?”我”判斷是誰干的?為何說”一定是貓”?真的是它嗎?說說你的證據。
(芙蓉鳥遇害事件)
(5)于是,”我開始覺得我是錯了”,”我”錯在了哪里?(冤枉了它)
(6)此時,心情又是如何的呢?(要求找出描寫心情的小節)
小結、”我”冤枉了這只流浪貓,所以當它被”我”一棒打跑并死去后,”我”很難過。
全文小結、作者之所以不愿再養貓,從表面上講是因為他曾經愛過貓,而且愛得很深,以至于失去得太痛苦;也曾經恨過貓,而且恨得太沖動,以至于終身遺憾。從根本上講是因為他有一顆愛心——把世間所有的生命當作生命的愛心,即善待身邊一切普通、平凡甚至微乎其微的生命的心。
(設計意圖、通過一個個小的切入口來一步步從不同角度解讀三只小貓的不同命運遭遇,同時在此過程中穿插作者情感的解析,使之渾然一體,當然重點語句的品味又將增強文本解讀的語文味)
課堂練習:
1、我想,我們身邊肯定也有許多愛好并且善待小動物的人和事,也許就包括你自己,同學能談談他們嗎?
2、以”我與(小動物名稱)的故事”為題寫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片斷。
新課程語文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能分角色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2、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學重難點:
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學程序: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咱們一起來背誦識字四里的成語,好嗎?
2、識字四里有一個成語叫坐井觀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成語故事。
教師板書課題、坐井觀天。
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一齊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好嗎?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問題
(1)這篇課文寫的是誰和誰的故事?
(2)他們為什么事情而爭論不休?
3、請同學們看61頁插圖,說出青蛙坐在(),小鳥落在()
4、教師板書
小鳥
青蛙
三、再讀課文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在文中用線劃出青蛙認為天有多大的句子,用破浪線劃出小鳥認為天有多大的句子。
2、指名讀青蛙的話教師板書、井口大。
3、指名讀小鳥的話教師板書、無邊無際。
4、無邊無際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說一句話嗎?
5、同樣都是看天,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鳥認為天無邊無際,他們的看法相差那么大,為什么?
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來做個實驗。
學生拿一本書,卷成圓筒狀,然后透過圓筒看天花板,學生說說自己平時看到的天花板與今天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6、大家觀察得很仔細,也善于動腦筋,那你們想想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學生說一說。
7、指名最后兩段,教師指導進行感情朗讀。
8、青蛙認為自己不會弄錯,它錯了嗎?我們怎樣才能讓青蛙知道自己錯了?
學生說一說。
9、假如你是青蛙,有一天突然跳出了井口,它會看到什么?
會說些什么?
學生說一說。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咱們都喜歡分角色朗讀課文,下面咱們來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好不好?
同桌互讀,男女互讀。
五、總結
如果讓你選擇,你會做哪一個小動物?是在天空中飛翔,見多識廣的小鳥,還是整天自以為是的井底之蛙?為什么?
教學反思、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對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一寓意,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這一課內容較簡單,因此,我決定讓學生自己讀讀課文,自己來處理相關問題。學生動手畫相關句子,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出感情。這種感情不是單靠單純的模仿和朗讀技巧的訓練得到的,而是在學生入境入情、充分閱讀、感悟的基礎上,自悟出來的,有了語感讀出來的。因此,在本節課上,我讓學生多方式朗讀,目的是讓學生讀中感悟。在本節課上,我對每一個問題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每一個問題的設立要達到既要有思考價值,又要能引起學生興趣。改變了簡單的問答式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互相釋疑,合作釋疑,培養他們勤思善問的習慣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語文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調查、交流、查閱等形式,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2、創設情境,分組活動,人人參與,促進學生積累語言、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3、通過活動,增進同學間的友誼。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探討名字中的語文現象,領略祖國語言的文字魅力。
教學難點:根據同學名字的特點贈言,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1、廣泛收集我國古今名人的軼事。
2、向父母等長輩詢問自己名字的來歷、意義等,看誰獲得的相關信息多。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每個人都有一個名字,這個名字伴隨著我們的一生。每個名字都蘊藏著語文,這節課我們將要進行“口語交際”,主題是“名字中的語文”。
二、自讀“口語交際”提示,明確交際目標
1、自讀提示:了解本次口語交際的內容。
(1)學生自讀提示。
(2)討論交流口語交際的要求及內容。
2、師生共同卻東各項交際要求及內容。
三、小組交流
(1)就小組成員名字中不懂字向本人提問。
(2)把長輩給自己起名字時發生的故事說給小組成員聽。
(3)說說當你知道父母為自己起名字的用意后有什么感受。
四、猜想性評價
1、教師列出若干本班學生的名字,請學生進行猜想性評價,本人驗證。
2、教師相機引導歸納。
五、創意性表達
1、了解你最感興趣的同學的名字的來歷。
2、根據其特點寫贈言。
3、全班交流評價。
六、交流平臺
1、交流自己手機的我國古今名人名字資料。
2、吧大家收集的資料裝訂成冊,課后傳閱。
七、小結歸納
通過口語交際,加深了學生間的相互了解,了解了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感受了名字所散發吃飯胡來的文化氣息,領略了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你還有那些收獲呢?自己歸納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