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對海洋經濟的發展給予了極高的重視,將海洋經濟定位為全省“四大經濟”的支柱之一,并致力于將漁業培育成重要的產業。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典型交流發言(優質7篇),大家快一起來看看吧!
“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典型交流發言(優質7篇)
“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典型交流發言一
xx緊緊圍繞“兩個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現代化先行)奮斗目標,堅持數字引領、變革重塑,統籌安全與發展,以“兩大改革”為抓手,大力實施涉海涉漁領域安全生產系統治理促進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高水平安全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出了一條改革破難、除險保安、產業共富的漁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一、強改革,著力破解漁業發展難點堵點。一是加快推進數字化改革。實施國家漁船漁港精密智控建設試點,建設漁船安全精密智控系統(浙漁安),通過重塑管理流程、重構制度體系、重建責任體系,實施漁船全生命周期和船員全職業周期在線管理,實現海上漁船安全閉環智慧化監管,推動漁業安全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為全國漁業智治和平安漁場建設探路闖關。建設漁業產業大腦,推進政策制度重塑和業務流程再造,實現主體全上線、地圖全覆蓋、數據全貫通、業務全閉環、服務全集成、一碼全管控,探索“產業地圖+產業大腦+未來漁場”發展模式。二是深入實施國家漁業綜合管理改革。率先開展漁業職務船員改革,調整優化最低職務配員配備,完善船員培訓考試發證,提高船員實操技能,保障船適航人適任;率先實施全縣域限額捕撈試點,探索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路徑;加快漁業互助保險改革,加強海釣、漁家民宿等新業態培育,促進資源、環境、產業、民生統籌協調發展。
二、保安全,著力維護漁區社會經濟和諧穩定。一是壓實責任。全力打好涉海涉漁安全生產“春雷行動”,梳理明晰部門、屬地、村企和船東船長的責任清單115項,嚴格實行“日通報、旬調度、月評價”制度,強化工作督查、執法檢查,健全責任追究、安全生產與保險理賠掛鉤等機制,推行鄉鎮聯村、村聯船和“鄉鎮+”綜合管理模式,壓緊壓實四方責任。二是本質提升。開展海上“千萬工程”和“病老”漁船專項整治,實施“萬名船長”能力提升等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共培育安全示范漁船427艘,淘汰“病老”漁船970艘,整治淘汰帆張網漁船303艘;培訓漁船船長16812人,開展商漁船防碰撞專題警示教育412場次,舉辦萬名船長安全大宣講云直播活動,近7萬人次參加現場直播,網上收看上百萬人次,有效提升了漁船本質安全和船員安全素養。三是智控加持。構建“1+3+1+N”(1個漁業數據倉、3張基礎網、1套漁船船員碼、N個多跨場景)漁船安全精密智控體系,優化商漁船碰撞預警、重點漁船管控等5個多跨場景應用,做到“險可警、船可視、人可核、危可救、違可打”。8月1日開捕以來,“浙漁安”系統日均發送海上漁船各類預警1.5萬次,動態干預漁船6000余艘次。在xx年以來的多次臺風、寒潮中精準指揮漁船安全轉移36.2萬航次,救助涉險漁船816艘次、漁民6778人。
三、促發展,著力保障漁民漁區共同富裕。一是種業強基。打好種業翻身仗,育成28個國家新品種,構建了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體系,羅氏沼蝦、中華鱉、灘涂貝類等10余個優勢品種和11家企業機構入選國家水產種業陣型企業名單,形成了一批水產種業集聚區。二是設施增地。加快推進“機器換人”,大力推廣工廠化循環水、“跑道魚”等智能化設施養殖,畝均產量和效益分別提高20%、50%。大力發展深遠海設施養殖、島礁圍欄等新型模式(每立方水體增加效益258元),培育大黃魚優勢產業集聚區,年產值近40億元,成為沿海漁民的共富魚。三是模式增效。推進生態高效漁業技術變革和模式創新,推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62萬畝(畝均增效3000~5000元),創新龍游“龍和模式”、三門青蟹等新型生產經營模式,推動“水塘變股權、漁民當股東、收益有分紅”,促進漁民共同富裕和集體經濟發展。四是融合發展。做強做優舟山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建設好溫嶺、岱山等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延伸發展預制菜、漁業觀光等新產業新業態。如長興縣洪橋鎮通過漁文旅融合發展,實現戶均增收4.9萬元,促進了擴中提低。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向江河湖海要食物”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此次會議精神,深化漁業綜合管理改革,守牢漁業安全底線,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和農村農民共同富裕先行提供xx方案!
“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典型交流發言二
xx省海洋與漁業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大食物觀”的重要論述,按照農業農村部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福海糧倉,推進漁區振興、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取得扎實成效。
一、高位推動、政策賦能,現代漁業建設開新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發展,將海洋經濟列為全省“四大經濟”之一,并將漁業作為重要產業加以培育。xx年,省委召開全省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省政府相繼出臺《“十四五”海洋強省建設規劃》《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漁港布局與建設規劃》《進一步加快漁港建設若干意見》《遠洋漁業高質量發展八條措施》《海上養殖轉型升級行動方案》等政策措施,為漁業高質量發展創造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積極對沖疫情影響,加強水產品穩產保供,在全國率先出臺“漁十條”,推進惠漁政策直達快享。近年來,全省漁業經濟年均增長速度5%,漁業產值占大農業比重30%以上;xx年水產總產量853萬噸,居全國第三。
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水產養殖實現高素質高顏值。優化養殖規劃布局,全省67個縣級和10個市級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全部編制發布,養殖證實現應發盡發。堅持質量興漁,推進水產生態健康養殖“五大行動”,養殖主體實現尾水治理達標排放或循環利用。全面實施海上養殖轉型升級,堅持統籌謀劃、明晰產權、創新機制、整體推進,奮力攻堅完成寧德海上養殖綜合整治任務,建成綠色養殖示范區,被評為國家審計署生態審計典型案例、全國水產養殖高質量綠色發展典型。開展大規模海上養殖設施升級改造,改造塑膠漁排73萬口、貝藻類筏式養殖50萬畝、新建深水大網箱4300口。加快推進“百臺萬噸”深海養殖計劃,已投建12臺套,居全國前列,推廣三倍體牡蠣深海養殖面積超20萬畝。大力發展碳匯漁業,開展全國首宗海洋漁業碳匯交易。
三、深耕細作、強鏈補鏈,產業融合邁上新臺階。做大水產加工業,創建閩東、閩中、閩南三大水產加工集聚區和30個產值超20億加工強縣,形成大黃魚、鰻魚等超百億元產業鏈7條。發展水產預制菜,打造“福漁”品牌,推動水產品有效對接市場,xx年水產出口78億美元,占全國水產出口總額36%,連續九年居全國第一。做強遠洋漁業,鼓勵“造大船、闖深海”,拓展發展空間,培優做強全產業鏈,加快xx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建設,主動融入“兩國雙園”建設。xx年遠洋漁業產量61萬噸,海外養殖面積超5000公頃,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做優休閑漁業,加快構建漁旅融合發展新格局,打造漁業產業強鎮,發展“漁人碼頭”新業態,培育“水鄉漁村”223家,金魚養殖規模全國第一。
四、加大投入、強基固本,基礎建設取得新進展。加速漁港建設攻堅,統一開展新一輪規劃226個漁港建設項目海洋環境外業調查,實行分級集中審批,創新建立“一縣一主體”項目建設機制,將漁港建設列入海洋經濟績效考核,加強統籌調度,推進漁港建設全面提速。xx歐厝、連江黃岐國家漁港經濟區獲批建設。加快水產種業振興,全面完成第一次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任務,實施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建設一批遺傳育種中心、種質資源庫、原良種場和水產種業基地,大黃魚、鮑魚等6個優勢特色種業規模全國領先。加強“智慧海洋”迭代創新,為全省1.3萬艘海洋漁船全部安裝北斗定位儀,率先研發漁船“插卡式AIS”,實施“寬帶入海”項目,為漁船配備高通量衛星電話,實現“看得見、呼得著”目標,獲省直機關年度績效創新考評第一名。
五、改革創新、擔當作為,行業治理展示新成效。深化“百千萬萬”漁安行動,推進百名干部駐漁港蹲點,建設千里岸線“空天地潛”海洋觀測網,開展萬名船員安全技能大培訓,落實萬艘漁船組織化全覆蓋,提升漁業生產本質安全水平。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實施標準化生產,全省4100個水產養殖主體全部納入“一品一碼”追溯系統嚴管,近年來產地抽檢合格率在99%以上。優化漁業保險“增點擴面提標”,首創開展水產養殖臺風指數、塑膠漁排、赤潮指數、大黃魚價格指數等保險,漁工漁船覆蓋率95%以上,遠洋漁船漁工實現全覆蓋,保費近4億元,提供風險保障800億元。
“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典型交流發言三
近年來,在農業農村部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xx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海洋牧場是發展趨勢,xx可以搞試點”的重要指示要求,把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作為打造“海上糧倉”、發展海洋經濟、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累計創建省級以xx洋牧場示范區129處,其中國家級59處,總面積達9萬多公頃。
一、堅持規劃引領,推動發展模式由自發向統籌推進轉變。xx年,全國海洋牧場現場會在xx市召開,我省開啟試點任務。xx年,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海洋牧場建設現場推進會,對海洋牧場建設進行了再部署、再動員。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編制《xx省海洋牧場建設規劃》和《xx省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綜合試點方案》,確立了“一體兩帶三區四園多點”空間布局,全面推進試點工作。二是完善支撐體系。先后出臺《關于支持海洋牧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關于金融支持海洋牧場建設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啟動海洋牧場深海網箱養殖金融服務創新試點,探索“保險+信貸”模式,逐步形成了財政、金融、保險等相互配套的政策框架。全省累計投入省級以上財政資金約15億元,帶動社會投資40多億元。三是凝聚工作合力。成立海洋牧場專家咨詢委員會,將政府的政策優勢、科研機構的技術優勢、企業的資金和管理優勢、合作社的規模優勢、漁戶發展生產的積極性結合起來,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多方協作,實現共建共贏。
二、堅持生態優先,推動工作理念由資源獲取向生態養護轉變。堅持先“耕海”后“牧漁”原則,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構建漁業可持續發展體系。一是創新生態養護模式。以桑溝灣多營養層次生態循環為基礎,創新提出“721”養殖模式,大力推廣“藻—貝”“藻—貝—參”“藻—貝—魚”等生態模式,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效益協同發展。二是科學投放人工魚礁。以構件礁、藻礁等十余類人工魚礁為重點,建設人工魚礁區260余處、1900多萬空方。礁區建成一年后基礎生產力平均提升11.2%,物種多樣性指數最高提升60.5%。三是規范開展增殖放流。堅持公益性增殖放流、群眾性底播增殖和社會性放流放生等三位一體、協同推進,創新開展6月6日全國“放魚日”“碧水責任·云放魚”活動,打造全民參與的大養護、大放流格局。xx至xx年,累計增殖放流各類苗種226.8億單位。
三、堅持科技支撐,推動管理方式由傳統向智慧賦能轉變。以各類平臺為載體,助推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一是搭建信息化管理平臺。建成全國首個海底觀測系統,打造“透明海洋牧場”,初步實現了“可視、可測、可預警”。二是搭建功能拓展平臺。立足海洋牧場走向深遠海,引導海洋牧場企業與中集來福士等海工企業對接,建造多功能海洋牧場平臺60余座,有效解決了生態監測設備無穩定載體、海區管護人員無安全駐地等諸多難題。三是搭建種質創新平臺。實施種業扶優行動,遴選26家水產種業領軍企業,強化政策扶持,逐步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長牡蠣“海益1號”、刺參“安源1號”等一批適宜北方地區的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
四、堅持協同發展,推動產業由單一向多元融合轉變。一是推動深遠海養殖。全省大型深遠海智能養殖裝備達20臺套,初步形成了以深水抗風浪網箱為基礎,大型深水智能網箱和養殖工船協同推進的深遠海養殖新格局。“深藍1號”經過不斷改造升級,在離岸120多海里的黃海冷水團海域,成功實現規模化養殖大西洋鮭;全球首艘10萬噸級養殖工船“國信1號”已于今年5月20日正式運營;xx“百箱計劃”深遠海養殖試點扎實推進。二是拓展漁業多種功能。深入挖掘漁業文化、濱海旅游資源,推動“釣魚、游玩、餐飲、住宿”等多功能一體化發展,創建省級休閑海釣示范基地15處,打造了“海上度假村”“漁夫垂釣”等一大批特色鮮明的休閑漁業知名品牌。三是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大力推廣“大漁帶小漁”“漁旅共建”“牧場+海工”等合作模式,吸引大型國企、社會工商資本等積極參與建設,推動多種經營主體融合發展,促進漁業升級、漁民增收、漁村發展。
“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典型交流發言四
xx是“千湖之省、魚米之鄉”。近年來,我們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禁漁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農業農村部工作部署,堅決扛起生態大省政治責任和淡水漁業大省保供責任,全面落實禁漁工作要求,著力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開創出長江禁漁和漁業生產統籌發展新局面。
一、堅決扛穩“十年禁漁”責任不動搖。繼xx年禁捕退捕攻堅戰實現圓滿收官以來,全省上下按照農業農村部“三步走”總體部署,慎終如始、久久為功,堅持不懈打好“十年禁漁”持久戰。一是做到責任上肩,高位推動。切實擔負起長江十年禁漁的政治責任,做到持續高位推進。省委書記王蒙徽作出重要批示,省政府常務會議和省長辦公會專門研究審議長江禁漁與退捕漁民安置保障提升工作。各級黨政領導深入一線、靠前指揮,為推動禁漁工作提供堅實保障。二是做到人技結合,加強監管。圍繞“三年強基礎、頂得住”的工作目標,全省把握監管重點、聚焦裝備弱點,累計投入3.55億元,裝備一批執法碼頭、船艇和無人機等;投入4.07億元建設“天網工程”視頻監控系統88個,漁業綜合執法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三是做到以人為本,加強保障。堅持問題導向,針對退捕漁民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省級層面新出臺系列政策,退捕漁民3年過渡期生活補助政策已按標準兌現;省級財政從今年起對1705名巡護員,按每人每年1萬元的標準補助工資,以鄉鎮長和村長為主體的983名江段長、3455名岸線長已全員到位,為“十年禁漁”提供了強力支撐。四是做到嚴字當頭,鞏固成果。按照全鏈條、全區域、全時空監管方式,堅持嚴字當頭,全面建立省、市、縣三級常態化聯合執法機制。對新增“三無”船舶堅持零容忍,依法取締2.8萬艘。持續實施全環節高壓嚴打,相繼開展“亮劍”“春季護漁”“斷鏈”“明察暗訪”等專項執法行動。今年月均查處禁捕水域非法捕撈案件已降至8起,禁漁水域漁業資源快速恢復,監利斷面四大家魚魚苗發生量約50億尾,是禁漁前的5倍。
二、堅定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不松懈。立足發展新階段,把握發展新理念,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在大湖大庫漁業資源利用上,通過組建國有平臺和明確利用權限,促進統一經營與保護,一批實力強勁的新型經營主體應運而生;在池塘健康養殖上,依據規劃全面布局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示范點,推進漁業規模化、高質化、綠色化、信息化、景觀化轉型發展步入快車道;在養殖品種結構調整上,主抓長江七大品種的繁育攻關和養殖技術推廣,促進養殖品種結構深度調整和漁業養殖質效提升;在做大做強淡水魚(小龍蝦)產業鏈上,通過主抓二產補鏈強鏈,助推一產聯農帶農,促進三產提檔升級,補鏈強鏈效應明顯,xx漁業高質發展動能強勁。一是注重引導,轉變觀念。認真貫徹落實現代漁業發展理念,圍繞發展設施漁業,結合省情、漁情實際,進行制度性設計、標準化推進。在省委一號文件中,部署實施提升設施漁業行動;聯合10廳局,印發《關于加快推動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推進xx省漁業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明確推廣陸基工程化、池塘設施化、循環水養殖工廠化等現代養殖方式,進一步指明現代漁業發展路徑。二是項目帶動,示范引領。統籌資金采取獎補形式支持各地發展設施漁業,目前已建成圈養桶1330個、陸基圓池4916個、池塘跑道820條、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規模163萬m³,全省設施漁業規模達462萬m³,比xx年增長近6倍。全省經營主體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20個、投資額58.9億元。一大批在線監測、精準飼喂、智能增氧、自動凈化等數字化智能化水產設備被廣泛應用。三是因地制宜,補齊短板。針對山區漁業相對落后的問題,積極對接脫貧縣產業振興,充分利用山泉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陸基工程化、“零排放”圈養桶等高效生態養殖模式,可有效緩解丘陵山區“吃魚貴、吃魚少、養殖弱”的問題,成為我省漁業發展新的增長極。十堰市積極轉型發展,去今兩年已建擬建規模達120.1萬m³。
統籌推進十年禁漁和漁業產業綠色發展,是發展所需、民生所指、使命所系、職責所在。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強化責任擔當,創新發展思路,繼續鞏固xx淡水漁業大省的地位,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積極發揮荊楚作用、貢獻xx力量!
“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典型交流發言五
“十四五”以來,xx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xx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提高漁業現代化水平,保障優質水產品供給,積極推動漁民持續增收,鄉村全面振興。
一、開展珠三角百萬畝養殖池塘升級改造,建設水產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我省珠三角地區養殖池塘面積大,傳統水產養殖業發達。為推動養殖業轉型升級,從xx年起,我省計劃用三年時間,在珠三角9市開展養殖池塘升級改造行動,以規模養殖場、連片養殖場為重點,推進100萬畝養殖池塘升級改造,建設30個示范性美麗漁場、10個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100個水產品質量安全智檢小站,推廣綠色、健康、生態養殖模式,實現提質、增效、穩產、減排、綠色的高質量發展目標。一是高位謀劃部署,統籌推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時任省委常委葉貞琴親自帶隊調研謀劃,將xx年確定為xx漁業轉型升級年。召開珠三角百萬畝池塘升級改造暨全省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現場會,全面部署開展池塘升級改造。省政府印發《珠三角百萬畝養殖池塘升級改造綠色發展三年行動方案》《關于加快推進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文件,銜接鄉村振興、國土空間、食品安全、水污染防治、萬里碧道等重要規劃,統籌組織實施。二是強化政府引導,帶動多元投入。通過加強財政資金投入,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金參與,形成“政府扶持、金融支持、企業自籌、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xx年統籌中央、省及市縣財政資金5.5億元,帶動企業自籌投入4768萬元,省農信聯社授信500億元,支持珠三角9市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工作。三是強化科技支撐,推動產業升級。充分發揮在粵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大水產養殖先進技術推廣力度。重點推廣集中連片池塘“三池兩壩”等14種尾水處理模式。組織開展魚塘種稻試驗研究,建設魚塘種稻綜合種養模式示范推廣基地。四是廣泛宣傳引導,鼓勵多方參與。通過利用公共媒體,廣泛宣傳水產養殖轉型升級的發展理念,全方位、多層次示范推廣,營造政府推動、主體實施、養殖戶自主參與、社會各級支持的良好氛圍。
二、掀起預制菜創制熱潮,開啟高質量發展新賽道、新征程。xx年以來,xx在全國率先組織化、系統化推進預制菜產業,取得了“品牌響了、行業興了、產品火了”等一攬子工作成效。一是堅持理論研究先行,出臺《預制菜十條措施》。經過“下產區、進工廠、走市場”等實踐探索,積極謀劃產業發展頂層設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加快推進xx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二是搭建聯合研發平臺,筑牢質量安全防線。發布預制菜18項關鍵技術,成立全國首個省級預制菜產業聯合研究院,力爭在3年內建成具有全國乃至全球影響力的預制菜全產業鏈研發平臺。發布預制菜七項團體標準,提升預制菜產品品質和食品安全水平等。三是壯大產業發展集群、培育龍頭示范企業。著力推動預制菜產業集群發展。2022年,共有11個預制菜產業園獲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立項。重點培育一批預制菜示范企業,涌現了國聯水產、恒興集團、雪印集團等十大頭部企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引領我省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四是創新聯農帶農機制,助力鄉村振興。我廳始終把聯農助農作為預制菜發展重要落腳點,搭建“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和現代農業的橋梁,建立健全現代農業企業與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湛江吳川布局百億烤魚產業鏈,打造“中國烤魚之都”,帶動羅非魚塘頭收購價升量長,為養殖戶每年帶來至少30億元的增收。
下一步,我省將認真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的部署,特別是xx副部長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強化創新,加快轉型升級,實現我省漁業產業振興、綠色發展、環境優美、漁民富裕。
“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典型交流發言六
xx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現有稻田面積2310萬畝,保水田1627萬畝,其中超過1000萬畝的保水田適宜發展稻漁綜合種養。近年來,我區深刻領會和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食物觀”的重要指示精神,將稻漁綜合種養產業作為穩糧增收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累計投入資金超過3.2億元,摸索和總結出xx“稻漁生態綜合種養十大模式”,全區稻漁綜合種養總體規模達120萬畝。從2016年起,我們主動對接服務xx螺螄粉原料供給,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億元支持稻螺綜合種養。截至目前,xx市螺螄養殖面積超過6萬畝,產量超過1.8萬噸,產值超過2億元,有力助推“小米粉”形成“大產業”,僅xx年xx螺螄粉全產業鏈銷售收入就超過500億元。
一、打好“決策”牌,打造產業發展“新引擎”。xx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稻漁綜合種養產業,主要領導先后作出指示批示,政府針對性出臺了《xx稻漁綜合種養業發展規劃》《關于加快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針對稻螺種養強調采取整縣推進方式,根本上保證了螺螄養殖的高起點定位。xx市印發了《大力推進xx螺螄粉產業升級發展的實施方案》《加快推進xx螺螄粉高質量發展工作總體實施方案》及《xx螺螄養殖技術規程》《螺螄養殖基地建設規范》等政策文件和行業標準,用工業化理念和產業化思維謀劃推動產業發展,形成了螺螄品種選育、健康養殖、基地建設到飼料加工全體系的稻螺綜合種養技術標準體系,確保xx螺螄粉產業向標準化和規范化方向邁進。
二、打好“資金”牌,樹立示范引領“新標桿”。我廳積極統籌漁業油價補貼政策調整專項資金和科技創新驅動發展重大專項資金,按照“打造樣板、示范引領、以點及面、全面覆蓋”的工作思路,努力培育新型規模化生產主體。截止目前,全區累計建成200畝以上連片高標準稻漁種養示范基地210個,每畝給予財政補助資金3000元。為調動農戶積極性,我們鼓勵有條件的市縣,銜接鄉村振興資金補助螺螄養殖。xx市在自治區基礎上,還對發展“xx三江模式”稻螺養殖的額外補助1000元/畝,對發展低產田主養螺螄的額外補助1200元/畝,對發展稻(藕)田套養螺螄的額外補助500元/畝。截至目前,xx市已認定xx螺螄粉原材料(螺螄養殖)示范基地7個,總面積3248畝。
三、打好“專家”牌,掌握提質增效“金鑰匙”。一方面,充分發揮“稻漁綜合種養院士工作站、工作基地”效能,整合漁業、水稻等相關專家,建設專業人才隊伍,通過印發資料、舉辦培訓班、深入現場等形式,為農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另一方面,組建了自治區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組,圍繞螺螄粉產業發展需求,對螺螄養殖多項關鍵技術展開研究。目前,已經確定螺螄養殖的主推品種,總結出“稻+螺”“稻+螺+蝦”等成熟養殖模式,研究低成本田螺發酵飼料制作方法1個,研制螺螄發酵飼料、發酵真空包裝飼料、顆粒飼料3種。在xx市螺螄養殖核心示范基地,稻田畝產鮮螺超過1300公斤。
四、打好“融合”牌,筑牢產業鏈條“壓艙石”。第一,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鼓勵農戶以勞動力、土地、資本入股,不斷深化利益聯結,聯農助農裕農成效顯著,全區螺螄養殖戶超過8萬人,人均養螺年增收超3000元。第二,利用召開座談會、現場會、走訪調研等形式,為螺螄粉生產企業與螺螄養殖企業搭橋牽線,促進產銷銜接。鼓勵企業發展螺螄精深加工,研發以螺螄為主料的螺螄小吃、螺螄菜品并推向市場,搶占水產預制菜發展橋頭堡。第三,注重品牌建設,強化文旅結合,提升“xx螺螄”知名度。先后舉辦多屆xx螺螄文化美食節,通過開展嗦螺大賽、廚藝大比拼、田螺姑娘評選等活動,推廣螺螄美食,宣傳螺螄文化。結合“稻魚節”“多耶節”等xx傳統節日,將稻螺綜合種養與侗鄉、苗鄉的農耕文化和山水景觀無縫銜接,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和增加產業附加值。
“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典型交流發言七
xx是千河之省、西部水產大省。近年來,我省堅持把建設“魚米之鄉”作為推動川魚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健全政策體系,強化工作舉措,推動“一地雙業、一水雙用、一田雙收”,走出一條“穩糧、增漁、促收”的新路子。
一、強化政策保障,高位部署推動。一是堅持規劃引領。省委省政府將“魚米之鄉”建設納入全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重點在xx平原、川南、川東北布局建設“魚米之鄉”100個以上;在川南布局建設稻蝦綜合種養產業帶,實施“早蝦出川南”行動;在成渝毗鄰地區布局打造100萬畝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帶,共建“巴蜀魚米之鄉”。二是堅持高位推動。省委連續兩年在一號文件中部署“魚米之鄉”建設,建立“省領導分產業推進、市抓縣、縣管園”推進機制,明確一位省領導聯系指導推進川魚產業發展。xx年以來省領導先后召開5次會議研究部署推進。三是堅持政策支撐。省政府設立“魚米之鄉”省級財政專項,每年投入1億元,每縣支持1000萬元建設“魚米之鄉”。并把“魚米之鄉”建設與高標準農田、現代農業園區、宜居鄉村等涉農項目整合統籌實施。
二、強化試點示范,規范標準建設。一是開展試點示范。xx年以來,按照“先建后補”方式,在32個縣市區開展“魚米之鄉”建設試點,鼓勵因地制宜探索實踐,已形成“稻漁共生”溝凼式、“稻蝦輪作”平田式、“設施漁業+稻田”種養循環式等三種成熟模式推廣建設。二是健全標準體系。制定《xx省稻漁綜合種養技術指南》,發布山區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稻魚稻鰍等養殖技術規范10個,明確溝坑占比、糧食產量、產品質量等要求,推行標準化生產。xx年,“魚米之鄉”核心區水稻均產1060斤/畝、漁業產值2280元/畝,比單一種糧效益平均提高1倍以上。三是培育特色品牌。緊緊圍繞地域特色抓品牌建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已培育“王家貢米”等稻漁米綠色有機品牌18個,“富利香鰍”等水產品牌10個,創建“隆昌稻田蝦”等稻漁公共區域品牌11個。
三、強化科技支撐,健全服務體系。一是健全科技創新體系。依托川農大、省農科院等高校及科研單位,選育1個稻漁專用水稻新品種“天泰優808”、1個水產新品種烏鱧“玉龍一號”,篩選推廣優質水稻品種8個、水產品種10余個。我省稻漁生態種養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獲得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xx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是健全推廣應用體系。建立專家工作站和“新農人”技術服務專合社,全面構建“科研機構+專家工作站+社會化服務隊伍+產業基地”的農技服務體系,今年已累計向經營主體提供養殖、種植、病害防控等技術咨詢服務上萬人次。三是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在核心重點區域,積極扶持壯大稻漁良種繁育、農機服務、市場銷售等領域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機構50余家,為農戶提供全產業鏈標準化服務和技術支持。
四、強化資源統籌,促進產村相融。一是與現代農業園區統籌結合。優先在“魚米之鄉”建設區域,布局建設水產、糧油園區,建成稻漁類省級星級園區4個、市縣級30個,隆昌市和開江縣稻漁園區納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培育,初步形成國、省、市、縣四級稻漁現代農業園區梯次發展格局。二是與“美麗xx•宜居鄉村”建設統籌結合。按照“種養循環、生態宜居”思路,將宜居鄉村建設項目優先安排在“魚米之鄉”建設區域,核心區域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90%,行政村垃圾、污水有效處置率分別超過96%、70%。三是與文化旅游康養統籌結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聯動打造餐飲垂釣、文化旅游、休閑康養、漁事體驗等新業態,積極開展小龍蝦節、稻漁節等特色活動,xx年全省累計舉辦特色活動100次以上,有力促進了區域產業融合發展。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本次會議精神,特別是xx副部長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聚焦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重要使命,加快推進“魚米之鄉”建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漁業高質量發展貢獻xx力量。
以上就是可圈可點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典型交流發言(優質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可圈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