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高質量篇一
呼蘭城的人很迷信,什么海龍王,什么叫魂說,說去還不是因為大泥坑。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團圓媳婦,小團圓媳婦就沒有那么幸運了,才十二歲,正是活潑的事候,卻千里昭昭來到這里當童養媳。她還經常遭到婆婆的毒打,婆婆說是為了讓她懂規矩。后來女孩快被他們折磨瘋了。就給她洗熱水澡,迷信昏倒了,潑醒,醒了再洗,洗了三回,活活把人折磨死了。
《呼蘭河傳》作者是蕭紅,原名張瑩,著名作家茅盾稱這本書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她逃離了家族的囚籠后,便一直在逃亡,她一次次離開,一次次踏上新的征途。
當我了解到蕭紅的一生的時候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
在呼蘭河這座小城,發生了大大小小的事。我不能讀出對生活的消極,只讀出了蕭紅對祖父的懷念。
讀完了《呼蘭河傳》我知道了,不要迷信自己犯下很嚴重的錯誤。
呼蘭河傳讀后感高質量篇二
大家都應該有自己喜歡看的書吧,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一本書是: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主要講的是一座小城,它的名字叫呼蘭河。在呼蘭河這座小城里生活著各樣的人:“我”的祖父、鄰居們……及它的年中盛事。
在呼蘭河生活著一個不幸的人,她就是小團圓媳婦。她本來是一個活潑開朗的人,嫁到了老胡家后,受到了百般折磨后生病了。生病本來就應該找醫生,可是老胡家卻對她使用了許多稀奇古怪的“醫療方法”,她最后被折磨致死。在這件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生病就應該找醫生治療,迷信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在呼蘭河還有一些年中盛事,野臺子戲就是其中之一。在這個重要的年中盛事里,唱戲的人一唱就是三天,所以一到了唱戲的時候,可并不是簡單的看戲,而是呼朋喚友,熱鬧的很。
呼蘭河的人們生活平凡、不幸,但他們并沒有放棄生活的希望,而是頑強地生活著。他們頑強、堅持,不放棄自己生活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呼蘭河傳讀后感高質量篇三
“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茅盾。
讀了《呼蘭河傳》后,感觸頗深。作者蕭紅以平淡的語言、真摯的情感,用童年的視角將我引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
在那個小城里,“人與城”“少女與老人”“生者與逝者”“愚昧與人性”交織在一起。讀著它,會感受到一條悠悠的小河,緩緩地從容地流淌著,時而濺起幾朵機智的幽默的浪花。如此平緩的語言,就像一個純樸的女孩兒正向她的小朋友講敘她所迷戀的地方,真切直率,卻令人神往。就是用這樣的文字,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諳世事的“我”、慈祥和藹的祖父、性情古怪的有二伯、可憐的小團圓媳婦和淳樸善良的馮歪嘴子。
小團圓媳婦,剛被接到胡家的時候,臉龐是黑黑的,眼睛是笑笑的,可是不久,因為婆婆的毒打,人們的愚昧無知,封建迷信社會的壓迫,這么活潑可愛的小人兒死去了。
“他們的父母生他們下來,沒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他們吃飽穿暖,但他們吃不飽穿不暖,逆來了,順受了,順來的事卻一輩子都沒有。”蕭紅道。這樣話看似隨口道來,卻寫出了窮人唏噓世道不濟,沒有憤怒的控訴,字里行間卻在鞭撻著當時社會,勾略出了窮人凄涼麻木的生活狀態。
小團圓媳婦的故事寒冷、悲愴、寂寞、蒼涼,但有些人和事,在這迷信封建的社會中不被包括,仍透露出些許的溫暖。例如,馮歪嘴子。
在馮歪嘴子成親后,他的幸福生活遭到了鄰人們的羨慕和嫉妒,謠言層出不窮,他受盡了奚落和嘲諷。然而他的妻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后不久死去,當大家又準備看他笑話時,他卻鎮定下來,他覺得在這世界上一定要生根,要將兩個孩子撫養大。在他看到大兒子已會拉驢飲水,小兒子也會拍手笑時,他看到了活著的希望。馮歪嘴子是生活的強者,是抗爭者。他的身上閃耀著戰斗的韌性。
蕭紅描繪了一個童話的王國,雖然語言仍不失其質樸,卻著了重濃的色彩,色調斑斕,生機躍動,彩蝶飛舞,金光閃耀。而我也正漫步其間,接受靈魂的陶冶。正是這美麗的花園,組成了作者童年的快樂,自由的生活、造就了作者的熱情奔放,而又堅強剛毅的性格。
《呼蘭河傳》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歷經百媚世俗的滄桑感,是在艱苦環境中敢于拼搏的斗爭精神。同時警示我們遠離封建迷信、摒棄封建習俗。
這是一部散文敘事大作,也像一首敘事詩。有的故事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有的故事帶給我們希望與光明。書中精彩光亮之處比比皆是,層出不窮。
“就像太陽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見陽光,但瞎子卻感到實在的溫暖了。”
呼蘭河傳讀后感高質量篇四
一本我從開始讀就覺得作者寫作沒用什么技巧的書,很多句子我覺得就是她心里想便寫上去了,就是你乍一看覺得可以更好措辭,回味看又覺得莫名契合,也許下一次看我又會覺得這樣用不喜歡。感覺像是想到哪寫到哪,經常會脫離原來的軌跡聊到另外一件事上,最終又回過來點題才能醒悟過來寓意。最喜歡的片段是祖母過世時她第一次離開后花園,望著家門外車水馬龍的街道,她想的是“是不是我以后也可以一個人走很遠?”
很多人認為她童年的悲苦造就了她成年后的思想新潮及對舊時禮法的反叛精神。
我也不知道這個觀點是不是太想當然了,悲苦的童年帶來的大部分都是唯唯諾諾的順從,毫無自我意志的臣服。當然我也不能百分百的咬死一定是這樣,但至少從她的文字中我看出的是她放大了自己前期的苦難,眾所周知她不喜歡祖母是因為祖母曾經用針刺她。但前提是她愛用手戳祖母心儀的窗戶紙,一個不夠還要戳上一整排。所以即使之后祖母給她糖、豬腰、川貝吃,縱容她把家里庫房里的陳年舊物一件件翻出來把把玩到壞掉,可她還是不喜歡祖母。
她并不是一個容易被討好滿足的孩子。
對于祖父的愛,更多是因為這個老人對她的溺愛吧。街上泥坑淹死的小豬仔、鴨子,總是會拿回來裹黃泥烤給她先吃。“別光是吃肉,裹點鹽粒,再裹點韭菜花,要不容易膩。”祖父時時刻刻盯著她,怕她吃不夠,又怕她吃撐了。以至于在不相信鴨子不掉進泥坑也能吃的年紀,就明白了鴨肉比豬肉好吃,不那么肥。
祖母過世后她更是每日跟著祖父,彼時祖父給她讀詩,從清晨要一直拖沓半晌,米粥不愿意喝,要祖父掰回苞米讓廚子烤來吃,烤制過程中喝了兩碗米粥,苞米倒是吃了兩口就喂了大黃狗。
所以我并不認為她的童年很悲慘,也并不認為她只得到了來自祖父一絲絲的愛。只能說,比起祖父對她全神貫注的愛,其他人對她太漠視,太束縛。
甚至覺得文章中,她的行為和她的文字是不一樣的。她的文字顯得更像是一個旁觀者,故事里那個小女孩與她相距甚遠。童年時的她其實是天真活潑的,更因為天生聰慧所以能敏銳地發現祖父對自己的疼愛以至于提出很多要求。那些感悟仿佛更像是氣息奄奄時的回溯感悟,是因為祖父離世后的反思與蛻變。
她的文字中無數次提到“悲苦”和“悲涼”,所以武斷地表示她并不苦那就是我無知了。但我并不認為她的苦是來自于幼時生活,更多應該是來自于天生的敏感——所以對于所處時代的痛苦感知更加深刻。
對于盂蘭盆節的放河燈,她看到的是盡頭的蒼涼。熱鬧的院子,她看到的是人群吵鬧聲后的默默不語。第一次面對車水馬龍的街道,她想的是今后是不是會一個人去更遠的地方。咿咿呀呀的戲臺,唱得不入流的戲詞,著實要問起來,卻是不知所答了。
我曾經寫過一段話:“小鎮里平日戰戰兢兢的女教師厭倦了家鄉的生活,決心搭上凌晨的火車去往寒冷無垠的北方一座無人識她的城市重新生活。車廂里零星的乘客中有一人一直執著地與她攀談,不知如何拒絕的她絞盡腦汁也無法拒絕,突然心生絕望。這個乘客的存在讓她意識到那座陌生的城市毫無意義,懦弱和善良將永遠禁錮住她的自由。”
這段話九分適應蕭紅,為什么是九分呢,因為她多了一分叛逆。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光,她其實還是想逃脫的,她想離開香港去新加坡,不僅僅是害怕香港遭到戰火波及,更多的是因為她在香港也十分孤獨,期望去到新加坡能夠重新開始,草草結束她的人生于她是不甘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alice的故事,就是那只頻率和其他鯨魚不一樣的灰鯨。這就是我的答案,我覺得,即使去了新加坡她也不會解脫,因為活在那個時代,對于她來說自由早已被禁錮,悲哀無人傾聽。
關于團圓姑娘,那是另一個故事,一個邪靈狂歡的故事,只是我暫時不想再說了,太困了。關于她的那些愛情,我也不想說,男人在這樣一個故事里出現的意義不大,有的人天生悲傷孤單!
呼蘭河傳讀后感高質量篇五
《呼河蘭傳》是作家蕭紅的一部長篇小說,從一種特殊的程度上來說,是蕭紅的一部絕世之作。這部作品在思想上繼承了魯迅對中國人民性質的剖析與批判;在題材上,開創了介于散文、詩歌與小說之間的一種體裁樣式;在語言上,文字娓娓道來,樸實清新,沉郁感傷。因此,這部作品無論在思想、體裁還是語言上,都有著很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因此,我為自己買到了一本好書所高興。我也推薦同學們來閱讀一下這本書。
自從讀過這本書之后,我知道了:人最關鍵的是要繼續生存下去,另外,還要有一種自由,就像故事的主人公一樣,快樂的生活,每天天亮就起床,天黑就睡覺,從小無拘無束,就像小猴在森林里玩耍,就像蝴蝶在花叢中飛舞,這是什么?是自由,其實,也是一種享受。
在這個村里,有一種自私的精神,村里有一個大坑,別人都不肯去修理,生怕花自己的錢財,而這個坑,害死了多少人?就連牛、羊它都不肯放過,都要結束他們的生命這也太殘忍、太無情了。這使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兩個兄弟,住在一間房子里,墻經過風吹雨打,而破了個洞,哥哥對弟弟說:“弟弟,你去修吧,哥哥太累了!”弟弟又回答哥哥:“哥哥,你去修吧,我還小!”事情過去了一個多月,他們兩兄弟誰也不肯去墻上補洞。終于有一天,房子撐不住了,煞那間,房屋倒塌了。哥哥和弟弟都萬分后悔。你想想了,區區一個洞,會帶來這么嚴重的結果,他們后悔也晚了,真是:“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在明日,萬事成蹉跎。”呀!
《呼河蘭傳》這篇小說真是一本既神奇、又好看、又好玩的一本長篇小說。
呀!
讀了這本書,我又悟出了許多道理,例如:不能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做事;做事要有一定的規則和計劃;自由,是一個人最大的需求和需要。從小,父母就應該放任我們、盡量不管我們,不要做什么事都要經過家長的同意才肯做。
愛讀書,既可以哺育你的靈魂,增長你的智識,開闊你的視野,還可以增強、提升你的寫作能力。你所喜愛的一本書就像一個朋友、一位老師、一個溫暖的家庭。
讓我們以一種寬廣的胸懷來召喚一份真情、一份溫暖。讓震撼心靈的華彩美文,滋養我們的精神、生命與靈魂。
呼蘭河傳讀后感高質量篇六
早就想看蕭紅的巔峰之作《呼蘭河傳》了,一拖再拖,現在終于才看。套用她的一句口頭禪,“那才好看呢!”
對這位民國才女,想說的只有心疼。老天不公,像這樣純真而又才情滿滿的女子,最應該有一個真正愛她的人捧在手心的,可她一生顛沛流離,命運悲慘,屢屢在同一個地方跌倒,讓人唏噓不已,以至于只活到三十一歲。
她死的時候說“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留下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真的是太過悲涼。
《呼蘭河傳》寫的是她童年家鄉的人和事,看似天真自然的語言,平淡之中卻充滿入木三分的諷刺和批判,對村民愚昧靈魂的哀嘆,對封建思想的無情控訴,在那個年代,她的立場是憤怒的,反抗的。
像是孩童的喃喃自語,她隨性地瀟灑地表現了語言的自然美,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就像她說的,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她若愿意長到天上去,也沒有人管。
矛盾說,《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副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而她沒有寫盡的,最該是她凄婉的人生。
呼蘭河傳讀后感高質量篇七
我讀過許多人物傳記,比如《喬丹傳》、《勒布朗詹姆斯傳》、《莫奈和他的眼睛》、《倫勃朗1842》等。我發現人物傳記都是為大人物而寫的,例如超級明星和杰出藝術家。
傳記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主要記錄和敘述偉人的生平事跡,往往根據口述、回憶和史料等加工而成,一般不虛構。虛構的傳記并不是沒有,例如查爾斯?狄更斯寫的《匹克威克外傳》,還有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國最著名的人物傳記應該是《史記》吧,例如《高祖本紀》和《廉頗?藺相如傳》都記載了赫赫有名的歷史故事。
我在寒假讀的《呼蘭河傳》卻很特別。作者蕭紅并不是為某個人作傳,而是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小城呼蘭河城作傳。她筆下的人物既不是達官顯貴,也不是英雄豪杰,而是一群生活在小城的普通百姓。
整本書分為七章。第一章描寫了小城的大致風貌。文中寫道:“城里除了十字街外,還有兩條街,一條叫東二街,一條叫西二街。這兩條街從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長。這兩條街上沒什么好記載的,有幾座廟,有幾家燒餅鋪,有幾家糧棧。”可見呼蘭河城的安靜和荒涼,沒有生機。
第二章深入到了小城的精神生活。呼蘭河畔的人們雖然對生活本身毫無熱情,卻對神鬼保持著極大的興趣。腳步遲滯面容麻木的他們把跳大神和放河燈演繹成了地方盛事。“先說大神。大神是會治病的,她穿著奇怪的衣裳,那衣裳平常的人不穿;紅的,是一張裙子,那裙子一圍在她的腰上,她的人就變樣了。開初,她并不打鼓,只是一圍起那紅花裙子就哆嗦。從頭到腳,無處不哆嗦,哆嗦了一陣之后,又開始打顫。她閉著眼睛,嘴里邊嘰里咕嚕的。每一打顫,就裝出來要倒的樣子,把四邊的人都嚇得一跳,可是她又坐住了。”作者此處的描寫始終圍繞著“哆嗦”“打顫”,仿佛在冷眼旁觀看客們的無知和荒謬。
第三章作者細致回憶了她在自家后院度過的那些時光。“我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蜂子、蝴蝶、蜻蜓、螞蚱,樣樣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這種蝴蝶極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花園里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新鮮漂亮。”這些有顏色、有聲音、有動感的文字已經拋下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灰色調,把她的后院變成了一個讓人行動和心靈都無比自由的國度。
可是,“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第四章從這一句開始又轉回到沉重的基調——歡樂童年轉瞬即逝。“磚頭曬太陽,就有泥土來陪著。有破壇子,就有破大缸。有豬槽子就有鐵犁頭。像是它們都配了對,結了婚。而且各自都有新生命送到世界上來。比方壇子里的似魚非魚,大缸下邊的潮蟲,豬槽子上的蘑菇等等。”作者意識到了萬事萬物之間某種特定的關系,意識到舊生命死去,新生命到來。
作者在第五六七章逐一回憶了團圓媳婦、有二伯和馮歪嘴子的悲慘故事。“周三奶奶則主張給她(團圓媳婦)吃一個全毛的雞,連毛帶腿地吃下去,選一個星星出全的夜,吃了用被子把人蒙起來,讓她出一身大汗。蒙到第二天早晨雞叫,再把她從被子放出來。她吃了雞,她又出了汗,她的魂靈里邊因此就永遠有一個雞存在著,神鬼和胡仙黃仙就都不敢上她的身了。傳說鬼是怕雞的。”團圓媳婦最終死在橋底下,殺死她的是亙古不變的愚昧。
馮歪嘴子死了老婆,“第二天早晨,正過著烏鴉的時候,就給馮歪嘴子的女人送殯了。”馮歪嘴子要自己照顧兩個孩子,“……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負著他那份責任。于是他自己動手喂他那剛出生的孩子,他用筷子喂他,他不吃,他用調匙喂他。”“照常”是說他的麻木,還是說他的堅強呢?在這個時刻,或許兩者都有。“大的孩子會拉著小驢到井邊上去飲水了。小的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死亡緩步離開,藤啊蔓啊花啊又光臨人間。
蕭紅在《呼蘭河傳》里讓我們看到了她的小城和她的后院,看到了她的親人和她的鄰居,看到了麻木的、迷信的、愚昧的人,看到了活潑潑的小生靈,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壓迫和被壓迫,也看到了最晦暗的人生里頭的一線光明。
呼蘭河傳讀后感高質量篇八
一開始讀,覺得味道怪怪的,老有一種調侃味道流露于字里行間;再往后讀,心情逐漸變得沉重起來,感覺作者的平實的敘述中似乎在揭示國民的劣根性,再后來,感覺就更復雜了,一時間覺得說不清楚。于是,去了解作者蕭紅,了解此書的創作背景。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筆鋒犀利,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并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作者在寫完《呼蘭河傳》兩年后去世,葬于香港的淺水灣。
《呼蘭河傳》是蕭紅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的。作者寫了她記憶中的家鄉,一個北方小城鎮的單調的美麗、人民的善良與愚昧。它在藝術形式上是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回憶式”的巔峰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她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呼蘭河傳》前四章,作者以畫家的筆墨描繪出呼蘭河的風俗人情畫面,可謂多姿多彩,生動自然,又創造出一種散文詩的意境,純樸清新,一種別樣的美。
“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飛著清雪。人們走起路來是快的,嘴里邊的呼吸,一遇著嚴寒好像冒著煙似的,七匹馬拉著輛大車,在曠野上成串的一輛挨著一輛地跑,打著燈籠,甩著大鞭子,……這批人馬在冰天雪地里邊竟熱氣騰騰的了。”多么典型的東北小鎮,多么有意境!
大泥坑子、賣麻花的、賣豆腐的、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逛廟會、祖父的后園、玫瑰花、狗尾草、火燒云……讀吧,小鎮的童年生活皆歷歷在目。“拉大鋸,拉大鋸,老爺(外公)門口唱大戲。接姑娘、喚女婿,小外孫也要去。”……聽吧,有趣的童年歌謠亦聲聲入耳。作者信筆寫去,自然而灑脫,毫不嬌柔造作。
小說的后幾章寫了漏粉的生活,雖貧苦卻能苦中作樂,讓人感到一種凄涼和悲哀。寫小團圓媳婦被折磨死,周圍鄰居評頭品足,使人既為他們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為他們被毒害不覺悟而痛心。最后寫王大姑娘同磨官馮歪嘴子的愛情,讓人不禁為他們的勇敢,為他們頑強的生命力而贊嘆。
特別欣賞作者的語言風格。讀文章,感受作者娓娓道來,感受語言中透出的機智的幽默。你絕不會因為一個個情景的有趣而歡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凄涼的,含著眼淚的。讓我們既同情呼蘭河鎮老百姓的的不幸,又原諒他們的麻木。
最喜歡“祖父的后園子”,有詩一般的意境,童話般的情調,有祖父的庇護、嬌慣、溺愛中那種悠然恣意的任性的成長快樂。真好!
合上書,覺著茅盾先生的評價真是太到位了,《呼蘭河傳》——如詩、如畫、如歌!
呼蘭河傳讀后感高質量篇九
暑假中,我讀了《呼蘭河傳》,全篇介紹了女作家蕭紅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讓我感受到了多彩的風土畫,比如火燒云。
了解了蕭紅的背景后,我挺同情她的,她的家人都不疼愛她,她感受不到任何親情。只有祖父疼愛著她,給予她關愛,就像蕭紅自己所說:"從祖父哪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惡外,還有溫暖和愛。"
我很喜歡蕭紅對小花園的描寫以及和祖父生活場景的敘述。蕭紅以一個小孩子的視角去觀察小花園,各種動物、各種植物,一切對她來說都是新奇的,都是十分有趣的事物。她在花園里的生活狀態是多么自由,就像她所寫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把谷穗當作狗尾草扔掉,祖父只是大笑,然后耐心地教她辨認谷穗。和祖父勞動時,她時而去追蜻蜓,時而去捉螞蚱。這些生動的畫面,都是因為有祖父的疼愛,所以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這也讓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她也這樣疼愛我。她十分喜歡織毛衣、做針線。從小到大,我的毛衣都是外婆給我織的。外婆還給我做布鞋,穿在腳上十分舒服,而且還透氣。每次都會在鞋面上繡各種小花,有荷花、梅花、小雛菊……可漂亮了,無論誰看見了都要忍不住夸贊一番。
我覺得我比蕭紅幸運很多,我不僅有外婆疼愛,還有爸爸媽媽和哥哥,而她就只有祖父給予她溫暖和愛。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關愛,需要快樂的童年,在愛的滋潤下健康、幸福地成長。
呼蘭河傳讀后感高質量篇十
《呼蘭河傳》是民國才女蕭紅對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描寫的是在松花江和呼蘭河邊一座叫做呼蘭的小城里發生的故事。作者描寫了很多當地的社會社會風貌和人文風俗,有歡樂也有苦痛,既有對封建社會里的惡習和體制的控訴,也有對國家和人民未來的出路和希望的思考,用自己的筆大家了封建統治者。很明顯,她是一位愛國的作家,因此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鼓勵和支持!
書中的呼蘭河小城,人們對生活已經沒有抱任何希望,他們沒有理想,對生活也沒有熱情,似乎在封建統治階層的壓迫和剝削下,已經變得麻木不仁,對遭受苦難的勞動人民也變得冷漠不關心,這種心態和精神狀態對于我們的國家來說簡直是災難。而即便是生活在苦難中,他們對封建迷信卻十分篤信,他們對這一世的生活的失望,而將自己的精神信仰和期望都放到來世,我們可以說他們非常無知,但設身處地的思考,也反應了底層人民生活的艱難和無奈!
蕭紅在書中也描寫了一些傳統風俗給童年生活帶來的快樂,例如跳大繩、唱秧歌、放河燈等等,而這些優秀的民俗其實是對精神的寄托和美好的祝愿,卻并沒有被我們后人好好的繼承,也是非常可惜的。
讀了這本書,我被蕭紅的才情打動了,她的文字雖然寫得看似平淡,描寫了呼蘭河小城里普普通通天的人和他們的生活,但樁樁件件都是對封建社會的黑暗進行了控訴和痛斥,對于人們的思想教育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也表達了自己的愛國之情。
我們要珍惜今天的明主社會,享受著前人無法獲得的幸福生活!
呼蘭河傳讀后感高質量篇十一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是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評價,也是我打開蕭紅童年記憶之門的鑰匙。
《呼蘭河傳》主要講述了作者蕭紅的童年時期,在她的家鄉呼蘭河城里發生的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故事。
令我感覺最溫暖的是第三章,祖父的園子。在這個園子里,作者就像那園子里的倭瓜,黃瓜,蝴蝶一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在這里,“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這也讓我想起了我那七彩的'童年,童年永遠是最純真,最美好的歲月。
令我記憶最深刻的是第五章,講述了率真可愛的小團圓媳婦被愚昧迷信的婆婆給活活折騰死的事。我憐憫小團圓媳婦的悲慘境遇,痛恨無知的婆婆,也讓我了解了當時舊社會深入骨髓的封建迷信思想。我很慶幸自己沒有生活在那個年代。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回憶錄,里面有美的,丑的;有善的,惡的;有七彩的,灰色的;也有愚昧無知的從中我也悟出了家庭溫暖以及知識和眼界的重要性,也為自己能生活在新中國而感到榮幸,并立志為之努力奮斗!
呼蘭河傳讀后感高質量篇十二
這個寒假我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和《呼蘭河傳》我覺得,《呼蘭河傳》這本書正如那些評論家所說,用一句話來說:這是本好書!
有的人的童年是快樂的,有的人的童年是驚險的……蕭紅的童年也是快樂的。
《呼蘭河傳》講的內容與現在無關,對未來也無關,只是蕭紅對童年的回憶罷了。她沒放大美和丑,也沒縮小美和丑。呼蘭河里的人有時善良,有時邪惡,有時丑惡,有時純真。它還是一部東北民間文化的說明書,讓我們知道了上個世紀的風土人情。
《呼蘭河傳》它不光是一部好書,還是一本讓人可以穿越時空去領略上個世紀的風土人情的旅行書!
呼蘭河傳讀后感高質量篇十三
這是一條感懷的河流。祖父和他的后花園是我寂寞童年的慰藉。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飛上天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摟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黃瓜愿意開一個黃花就開一個黃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這是我童年的亮色,是愛的開端。甚至堆滿破舊東西,塵封的后房也成為了我消遣的地方。屋內,慈祥而又有童趣的老祖父在念誦唐詩;窗外,大街小巷,每一籬笆圍起的茅舍,充滿了嘮叨、爭吵、哭笑乃至夢囈。這些仿佛都靠著呼蘭河傳入了多年后離鄉的蕭紅之耳。天邊的火燒云好似仍在燃燒,嘁嘁喳喳,把往日的寂靜都沖散了,個個街道都活了起來。這都在蕭紅灰黯的幼時添了原始的粗線條的色彩。
這也是一條充溢著悲哀的河。東二街道上的大泥坑,是人們吃瘟豬肉的幌子;為鬼而作的跳大神、唱戲、廟會是呼蘭河人精神上的盛舉;還有那些個性不斷被受到壓抑的人們,就如我家的長工二伯,儼然是個阿q。這里的人們愚昧、麻木、自私、迷信,他們在病態的社會里隨遇而安,死水一般地生活。因此,與之前不同的小團圓媳婦便不能被人們所接受。我們憎惡,但我們也同情那狠狠管教小團圓媳婦的婆婆,因為她也是照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一個犧牲者。這個社會最終使小團圓媳婦一個高大結實、不過十二歲的女孩兒被與她無冤無仇的婆婆和街坊送回了老家。呼蘭河人當然多是良善的,他們對小團圓媳婦做的事也沒有害人的意思,他們只是按照他們認為的最合理的方式解決之前怎么辦就怎么辦,但這種殘忍的善良卻更令人發指。他們過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頭的生活。是凡過去的,都算是忘記了。未來的他們也不怎樣積極地希望著,只是一天天的平板地、無怨無尤地在祖先給他們準備好的口糧之中活著。吃人的封建思想已經滲透進民族意識與心理之中,成為歷史的力量、多數的力量。他們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到寒涼就在他們身上,他們想擊退寒涼,卻因此遭遇悲哀。
這還是一條不斷的河流,就如呼蘭河人,一直都是頑強的,也極容易滿足,他們都像最低級的植物似的,只要極少的水分、土壤、陽光甚至是沒有陽光,也能夠生存。生命力特別頑強,這是原始性的頑強。其中最頑強的莫過于磨倌馮歪嘴子,他在妻子難產死后,在魯迅筆下的看客的目光中,仍堅忍地悉心撫養兩個孩子。但我們找不出什么特別的東西來形容除了生命力特別頑強。春夏秋冬走一遭,生老病死都沒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老了也沒有什么關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生吞;走不動了,就癱著。病,人吃五谷雜糧,誰不生病呢?死,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誰死了都有人哭,哭了一朝或三日,就總得到城外去,挖一個坑就把這人埋起來。埋了之后,那活著的仍舊回家照舊地過日子,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夢魘似的生活。因愚昧保守而自食惡果,也因此自得其樂。
呼蘭河人就像呼蘭河,傍河而生,因此有了河的韌性與堅韌,也有了河的亙古與長久。蕭紅的文字也像呼蘭河,稚拙而富有靈氣。
我們以真心換真心,借此穿越時光的阻隔,跨越審美心理的障礙,看見過去的本真,時間的永動,空間的永存,就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