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好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心得體會字篇一
從近日熱搜榜上#記者爬天梯報道懸崖村搬遷嚇哭#來看,對于懸崖村的貧困戶來講,異地扶貧搬遷勢在必行。雖然異地扶貧搬遷讓貧困群眾臉上有了燦爛的笑容,但是廣大黨員干部還需千方百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好異地扶貧搬遷的“后半篇文章”,讓貧困群眾的臉上一直掛著燦爛的笑容。
做好政策穩定,送上馬扶一程,讓異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有“信心”。“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懸崖村的貧困群眾得益于異地扶貧搬遷政策,搬到一片“新天地”,離“安居夢”越來越近。目標近在眼前,固然可期,但從長遠來看,異地扶貧搬遷是否成功,不僅要看能否“搬得出”,更要看搬遷群眾的錢袋子有沒有鼓起來。“一搬了之”只是走出了第一步,異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還需要繼續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做到扶上馬送一程。要實打實地改善搬遷群眾子女受教育的條件,確保醫療保障條件比原來的居住地有明顯改善,確保所有搬遷群眾應保盡保。要建立防止返貧的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強對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搬遷群眾的監測,提前采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此外,還要給予搬遷群眾更多更貼心的政策服務,讓他們既能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愛,也能體會到異地扶貧搬遷帶來的好處,從而有信心實現“搬得出、穩得住、住得下去”。
做好扶志扶智,激發內生動力,讓異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有“動力”。懸崖村的貧困群眾搬遷前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搬遷到陌生的環境后,就業壓力、身份認同、安置區管理等“不習慣”接踵而來,而這些“不習慣”隨時都有可能變成搬遷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因此要做好扶志扶智工作,以務實的作風為搬遷群眾提供更多貼心的服務,增強搬遷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幫助搬遷群眾樹立擺脫困境的斗志和勇氣,引導搬遷群眾牢固樹立“自強、誠信、感恩”的意識,激發搬遷群眾的內生動力。在扶智方面,根據搬遷群眾“缺什么,補什么”
的原則,有的放矢地為搬遷群眾提供就業培訓、就業指導、崗位推薦等服務,抓實抓細異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的每一項工作,努力變輸血為造血,讓搬遷群眾有致富奔小康的“動力”。
做好就業扶貧,促進自力更生,讓異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有“速度”。穩定就業是搬遷群眾生計保障的根本。要抓好培訓和就業服務
體系建設,不斷推進搬遷群眾全員培訓,讓搬遷群眾普遍擁有“一技之長”,讓他們在新的工作崗位上“能夠干、干得好”,對實現“穩得住、能致富”起到關鍵性作用;要拓寬穩定就業增收渠道,促進搬遷群眾充分就業;要采取上爭外引、以情招商等方式,積極動員外地客商投資辦廠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大力發展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要圍繞推動搬遷群眾生計方式的非農化轉變,通過就業指導、崗位推薦等方式,不斷提高搬遷群眾的勞動技能,讓貧困群眾能夠在搬遷后以工作撐起他們的新生活,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才能真正讓異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有“速度”。
“懸崖村”的變化只是四川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一個縮影。從望而生畏的藤梯到堅固安全的鋼梯,再到如今整體搬入鱗次櫛比的樓房,雖然“懸崖村”84戶村民完成了搬遷,住進了新房子,但是黨員干部還要主動作為,切實發展好后續扶持產業、助力搬遷群眾就業創業,引領搬遷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扎實做好異地扶貧搬遷的“后半篇文章”。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心得體會字篇二
清晨六點,818路公交車在川道村村委會門口發車了。發動機啟動的聲音,是川道村人一天開始的“訊號”。
“就跟一種約定似的,我早上送他們下山,晚上接他們上山,雖然不知道人家叫什么,但都面熟。”818路公交車駕駛員劉萬平說。
劉萬平是這個深山窮村里少有的“客人”,自從開上這趟車,他便在村委會找了間屋,晚上收工后直接住在山里。
川道村位于山東省濟南市南部山區柳埠街道最南端。想出村子,就必須走4公里左右的山路,步行要用四五十分鐘,如果誰家有急事,只能打電話從山下叫出租車上來,那就要花30多塊錢。
20__年12月,818路公交車將這個省級貧困村與仲宮鎮連了起來,一天4個班次,票價2元,65歲以上可以免費乘車。
“誰能想到,俺在村里還能聽到公交車的喇叭聲吶!”川道村村民楊盛芬說。
55歲的楊盛芬有了第一張公交卡,“以前感覺被困在了山上,只能守著自己的兩畝地過日子。現在我坐公交車去鎮上的飯店干點零活,每個月能給家里多掙1000多塊錢。”楊盛芬說。
公交通了,老百姓致富的路子也通了。在川道村,像楊盛芬一樣每天坐公交車出門打工的還有10多人。村民們說,看病拿藥、走親訪友、置辦貨物都方便太多了。
人走得出去了,山里的東西賣得順暢了,村子也“活”了。
川道村是林果大村,年產山楂200萬斤。往年大伙只能等著別人上門收山楂,“當時人家就出3塊錢一斤,你也要不上價格,還不能不賣。”川道村黨支部書記張傳君說。
去年豐收時,村民每人一根扁擔、兩個果筐,扛著五六十斤山楂,坐公交車“運貨”到鎮上賣,每斤能多賣兩三塊錢。各家種的核桃、板栗也都賣出去了。
818路公交車有31個站,以途經31個村的名字命名。“站與站之間遠的間隔500米,近的也就200米,車上11個座位每趟都坐得滿滿當當。”劉萬平說。
山路難跑,開車不能分心,劉萬平還沒來得及仔細看沿途的風景,山上又是綠油油的了。
“一個人、一輛車、一條線”,劉萬平就這樣在大山與“外面的世界”之間,當村民們的“擺渡人”。
為了貫徹推進精準扶貧和城鄉一體化建設,濟南公交集團南部公司已相繼開通了10條“扶貧公交線”,將公交車通到了10個貧困村里,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坐上了公交車,偏遠的村莊和城市的聯系愈發緊密。
川道村已經實現全面脫貧。天氣漸暖,村民們最近商量著結伴去城里的商場購買服裝。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心得體會字篇三
我自選派到西窯村任第一書記已4個多月。幾個月來,通過對村集體資產清算和一家一戶的走訪,發現西窯村集體資產,除了一棟二層樓的辦公樓外,一無所有;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由此產生大批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貧困戶中有智障的,有殘疾的,有年老多病的、有身患絕癥的、有渴望走出困境的,這些更加驅使我用心用情去幫扶他們。
目前,西窯村主要是通過教育扶貧、社會保障、社會救助、慢性病門診醫療、大病保險、新農合和新農保等政策,支撐這一弱勢群體在溫保線上。精準施策,必須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必須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提供更加精準、完善的扶貧措施強化落實。如何用好用活扶貧政策,發展村集體經濟,助推貧困戶發展自主產業,讓貧困戶更好地享受到黨的惠農政策和扶貧開發的陽光雨露,使我陷入深深地沉思……。
用活政策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必須要有“第一桶金”,我們要充分用好惠農政策,用活扶貧政策,整合扶貧資金,發展集體經濟。一是積極爭取產業扶貧項目資金。如:種植優質稻、雷竹、茶油、花卉苗木,養殖稻田魚、稻田蝦等項目,爭取項目資金。二是通過流轉土地的方式,從村民手中盤活荒山、荒地,用于企業發展旅游、民宿和農業,收取服務管理費。三是爭取增減掛鉤項目,通過土地復耕,獲得收益,旱田每畝補助5萬元,水田每畝補助7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四是通過貧困戶小額貸款,整合資金。比如:有20戶貧困戶,每戶可以免息貸款5萬元,共計可貸款100萬,用于發展集體經濟。五是通過村里在外經商的鄉賢募捐資金,發展集體經濟。
借力發展
根據當地特色農業、民宿和旅游資源,引進大型公司企業,以土地入股和帶動貧困戶就業的方式,發展特色農業、開發旅游、民宿項目,增加村集體經濟。一是發展優質稻種植項目。同實力雄厚的農業開發公司合作,大面積種植優質稻。二是發展旅游、民宿項目。利用農村山清水秀、天然氧吧的資源稟賦,引進大型旅游發展企業,開發旅游民宿項目,同時,還可以帶動當地餐飲業,為村民增加收益,形成良性循環。三是開設廣告公司。同市里的大型廣告公司合作,在鎮里開設廣告公司,將鎮政府和各部門各單位的打印廣告業務向廣告公司傾斜,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選擇就地就近就業的發展項目。
抱團取暖
目前,村里許多貧困戶和農戶都想發展自主產業,主要是因為一沒有資金,二沒有技術,三沒有勞力,而擱淺。不少村民和貧困戶都單獨找我談過,想發展自主產業的事。有的想種植茶油、有的想種植白芨、有的想種植樹苗。鑒于這種情況,我左思右想,如果能使他們合作抱團取暖,這個問題就解決了。貧困戶主要是既沒技術,又沒勞動力,村民既有技術,又有勞動力,但苦于沒有資金,想發展自主產業很難。如果貧困戶用5萬元的小額貸款,同有技術和勞動力的兄弟或親戚合作,發展自主產業,抱團取暖,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我們要從內心深處懷著對弱勢群眾的關愛,宣傳扶貧政策,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和未來的規劃。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把貧困群眾當作親友,傾聽他們的訴求和想法,設身處地的謀劃、實事求是的規劃,保護他們的脫貧愿望和發展生產的積極性。組織上選派我們扶貧,我們不能以脫貧為目的,而要以此次扶貧為契機,在政策“脫奶”之前,培養貧困戶生存技能,增強貧困戶內生動力,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大力發展自主產業,鞏固脫貧成果,使貧困戶成為致富能手。有沒有用心用情幫扶,群眾是有感覺的;有沒有將工作落在實處,群眾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情幫扶,扶貧工作才會取得實效,更會體現出幫扶干部的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