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音樂教學設計教案篇一
通過對四季中不同季節景色的對比,讓學生觀察比較出每個季節獨有的景物和色彩,以及這些色彩帶給人們的感覺。
選擇一個或幾個季節,用油畫棒繪畫出四季的不同景物,從中對每個季節加以區分。
通過對大自然的描繪,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四季、熱愛生活的情感,培養學生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力。
通過將詩畫相結合,讓學生領悟畫中意境,了解詩中意思。通過對四季歌的學生,加深美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加深對美術中“美”的理解。
通過讓學生將詩與畫相聯系起來,通過對詩歌的理解,能夠想象、繪制出有意境的畫面。
通過用畫作詩,給詩配畫,加深對四季的情感,激發學生對詩文的學習興趣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將詩畫相結合,感受畫中意境,了解詩中意思。
:在創作中假如自己對詩文的理解。
1課前導入
在上課之前,老師想給同學們看四張卡片。現在,老師想說,用一種顏色代表一個季節,那么你們會給每個季節搭配什么樣的顏色呢?(紅、黃、藍、綠顏色的卡紙)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每個季節的顏色有初步了解。
2、不同顏色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
1)對于春天和夏天,我想大家都沒有爭議,春天草木叢生,秋天果實豐收(圖片)
2)為什么用紅色表示夏天,用藍色表示冬天呢?
當你們看到紅色的時候,你們會想到什么?
師:炎熱,熱情,火,燃燒,暖和
當你們看到藍色的時候你們會想到什么?
師:大海,天空,寒冷
3)那么我們可不可以用紅色來表現冬天,藍色來表現夏天呢?
師:像紅色、橙色、黃色這些我們看了之后會讓我們感覺到溫暖的顏色,我們就叫做暖色調;藍色、青色這些看了之后感覺到寒冷的顏色,我們就叫做冷色調。
設計意圖:了解不同色彩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同時讓學生對冷暖色調有了初步的了解。
3、引出題目
那么,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們就用這四種顏色給我們帶來的不同感受來欣賞一下四季的美景。
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一下——《四季歌》。
4、 看西瓜、雪人的圖,分組討論。
剛才,我們說到可以用紅色代表夏天,那我想請問下同學們在夏天的時候我們都能夠看到什么東西呢?(出示夏天的圖片)
師:滑冰、堆雪人、打雪仗、下雪、冬眠。
5、 小組討論,春天和秋天可以描繪什么樣的景色。
春:小燕子、桃花、梨花、迎春花、放風箏、百花齊放、打高爾夫
秋:金黃稻穗、火紅楓葉、菊花、桂花、大雁南飛、水果熟了
設計意圖:拓展學生的思維,發揮想象力。引起學生對每個季節有哪些獨特的事物的思考。
6、 欣賞優秀作品,拓寬學生思路
(1)欣賞優秀的學生作品,讓學生們自己發現畫面上有什么東西
(2)欣賞大師作品
設計意圖:通過對優秀作品的欣賞,能夠讓學生對畫面的完整感有個了解,知道什么是好的畫。
7、作業練習,教師指導
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季節進行創作
(要求:抓住這個季節的色彩特點以及主要事物)
學生創作,教師巡回指導
8、作品展示
將學生中優秀的作品拿到投影儀上面觀看,并且讓學生自己分析自己的作品。
9、 課后延伸
收集有關四季的材料(詩歌、圖片)
音樂教學設計教案篇二
教學內容:1、唱《采菱》
2、聽《夢里水鄉》《采紅菱》
3、表現《采菱》
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用優美動聽的聲音演唱《采菱》,表達對水鄉和江南景色的贊美和熱愛。
2、通過學唱和欣賞江南的歌曲,學生能夠了解江南音樂的旋律特點,感受江南音樂的風格。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鼓勵學生加入到集體表現歌曲的形式中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優美婉轉地演唱歌曲,并能初步感受江南音樂的旋律特點。
教學難點:1、切分音和附點音符的掌握
2、表現歌曲
教具準備:鋼琴、多媒體課件、節奏卡片
教學過程:
1、教師創編:2/4 ?x xx x x︱ x x x‖
東 小 的同學 你 們好!
2、教師出示節奏卡片:2/4 x x xx x ︱x x x‖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美麗的圖片描繪的哪里的風景?(出示課件)
2、(師)你們能用語言來贊美美麗的景色嗎?
3、(師)如果讓你們為圖片配上音樂,你們會選怎樣的音樂?(優美、婉轉、抒情的)
4、聽音樂《夢里水鄉》,聽一聽老師選擇的音樂。
5、過渡語:(師)江南確實太美了,人杰地靈,水甜,心甜,歌更甜,你們聽一群孩子用動聽的歌聲在贊美家鄉呢。
1、初聽《采菱》,說說歌曲的情緒和歌曲的內容。
2、(師)你們采過菱角嗎?看看老師是如何采菱的。(教師邊唱邊表演)
3、介紹“菱角”的生長過程,小伙伴們采菱時的心情。(出示課件)
4、學唱歌譜。(出示課件)
(1)教師出示節奏卡片,教學生讀一讀。
(2)教師范唱歌譜,學生找一找切分音和附點四分音符。
(3)聽唱法學唱部分歌譜。(唱準切分音和附點四分音符)
(4)師生接口唱,學生在切分音和附點四分音符處接唱。
5、學唱歌詞。(一字多音的唱法)
(1)教師范唱。
(2)聽琴輕唱,說說難唱的地方。
(3)齊唱歌曲,注意演唱情緒。(教師在間奏處伴唱)
1、分三個小組練習,教師巡回指導。
第一組:變化演唱形式;
第二組:創編動作表演;
第三組:創編歌詞
2、分組匯報,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
(師)我們江南的音樂不僅好聽,形式也很豐富,同樣是采菱,還可以用不同的音樂情緒來表現,你們聽(放音樂《采紅菱》)(出示課件)
(師)江南的美景數不勝數,從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曾留有詩句贊美江南,最后老師把這首古詩《憶江南》送給你們,大家也可以回去找一找其他的江南知識,下節課大家一齊分享。(出示課件)
音樂教學設計教案篇三
聽音樂進教室:(多媒體播放《愛我中華》)
1、導言:
2、初聽:
(鼓勵學生欣賞樂曲后,根據感受發表自己見解:熱烈、奔放、歡快、載歌載舞……)好,就讓我們一同領略用如此炙熱的音樂語言來傾吐心聲的民族,有著怎樣燦爛的民族文化,請同學們通過彝族人網查找關于彝族節日、民歌、舞蹈方面的資料。(學生上網查找資料,教師播放《快樂的啰嗦》)
3、學生分組匯報,教師總結:
a.、節日:插花節、植樹節、祭龍節、賞花節、火把節……(多媒體播放火把節盛況) b、民歌:敘事歌、山歌、情歌、兒歌。(學生復習演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c、舞蹈:阿細跳月、打拽舞、煙盒舞。(舞蹈隊學生演示基本舞步) d.樂器:巴烏、嗩吶、月琴等30余種。(一學生用琵琶演奏《快樂的啰嗦》)
4、復聽:
我們在對彝族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請同學們在來欣賞這首《快樂的啰嗦》,同時分辨一下這首樂曲可分為幾段?(聽的過程中用身體表現音樂。)
5、分段聽:
a、教師出示主旋律,并請學生分辨其在第一樂段中出現了幾次? b、感受下一樂段,通過不同方式感受變化。 c、感受三樂段在力度,速度上的變化。 d、用a.b的形式表現音樂。
6、請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現喜歡的樂段:
同學們,今天的課讓我們走近了彝族,更走近了彝族的音樂文化,相信那炙熱豪放的音樂語言深深地打動了你、我以及在場的各位領導、老師,今后我們還要利用各種機會,更多的探究民族音樂文化的淵源,把民族音樂發揚光大!
四、師生再見:(多媒體播放《愛我中華》)
音樂教學設計教案篇四
1、感受、體驗進行曲的特點,能跟隨音樂行進并做出隊形變化。在活動過程中協調性和與他人的合作意識有所增強。
2、在音樂活動中,引起對入隊和隊活動的回憶與向往,對少先隊的認識更為全面,感悟到作為一名少先隊員的光榮感、責任感。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師生問好
三、欣賞《快樂的節日》
1、欣賞,感受歌曲的氣氛
2、欣賞,提問:你覺得歌曲中唱到的是什么節日?
3、用歌曲的伴奏作為配樂,有感情的朗誦歌詞
4、聽聽唱唱
四、唱《中國少年先鋒隊歌》
1、聆聽歌曲,體會歌曲情緒
2、聆聽歌曲,作曲家介紹
3、設計簡單的節奏,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4、輕聲哼唱
5、齊唱,老師指出其不足之處
6、試輪唱
五、復習班隊會的流程
1、回憶班隊會的流程
2、班隊會程序演示
六、小結
音樂教學設計教案篇五
一、學唱歌曲《土撥鼠》。
二、綜合訓練:三聲部和唱片段。
三、欣賞:《歡樂頌》、簡介貝多芬。
一、啟發學生運用柔和、連貫的歌聲和悠長、平穩的氣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對土撥鼠的愛憐、親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觸三聲部合唱,要求保持音準和節奏整齊。
三、通過本課歌曲和欣賞曲的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德國音樂大師、交響樂之王貝多芬的生平、作品。
一、貝多芬畫像。
二、《歡樂頌》器樂獨奏、交響樂中重唱、合唱、管弦樂合奏錄音帶。
三、錄音機。
課時計劃:三節。(歌曲、綜合訓練二節,欣賞一節)
教學內容:
一、綜合訓練(十七頁中)第一、三聲部。
二、學唱歌曲《土撥鼠》。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歌曲《轉圓圈》。
1、用《轉圓圈》樂曲進行二部視唱練習。
2、無伴奏合唱,教師指揮。重點:兩個聲部的音準與和諧。
3、隨伴奏合唱。重點:速度、力度的變化以及表情的調動。
二、綜合訓練(十七頁)
1、內容簡述:這是一條三聲部發聲練習曲,選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三樂章第一呈示部主題。這個主題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為《念故鄉》,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鄉親人、期盼回到故鄉的一首歌曲。
2、教師范奏(范唱)第一聲部旋律。
1=bb 4/4
3、集體視唱第一聲部旋律。
4、哼鳴第一聲部旋律。
5、教師范奏(范唱)第三聲部旋律。
1=bb
6、由學生們唱第一聲部,教師唱第三聲部的二部視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穩,唱時一定要注意自己聲部的準確、清晰,還要注意傾聽另一聲部。
7、教唱第三聲部旋律。
8、將學生分成兩部分(可對半分),進行兩部視唱。
9、在二部視唱基礎上的二部哼鳴練習,注意音區的變化而引起力度的變化。
三、學唱歌曲《土撥鼠》。
1、歌曲簡介:這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在1789——1792年與家鄉波恩創作的許多歌曲之一。當時人們有隨身帶土撥鼠到處流浪的風俗習慣,就好比現代人在家中養狗、貓,并帶他們外出游玩一樣。這是一首表現流浪漢與土撥鼠相依為伴的歌曲。
土撥鼠,旱獺。
2、初聽演唱錄音。
3、6/8拍弱起節奏的練習。
4、視唱曲譜。
注意,帶弱起的樂節(二小節為一樂節)、樂句(四小節為一樂句),在樂節、樂句處須用急呼吸換氣。
5、按樂曲節奏讀歌詞,體會樂句與詞的關系,找出并標出換氣位置。
6、練唱歌曲。
注意前兩句與后兩句力度上的對比。
7、齊唱《土撥鼠》。
四、作業:
1、視唱《土撥鼠》樂譜。
2、用豎笛吹奏這個旋律。
下課。
課后記:本課三聲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聲部是從屬性質,主要以構造和聲背景為目的,讓小學生輕聲哼鳴的同時,注意傾聽整體音響效果。另外,當唱“啊”時,力度自然加強,不需要有意突出這個力度。
教學內容:
一、綜合訓練:(第十七頁)三聲部合唱片斷。
二、歌曲《土撥鼠》的演唱、處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歌曲《轉圓圈》。
1、分聲部視唱。
2、二部視唱練習。
3、二部合唱。
二:綜合訓練(第十七頁)。
1、按第一課時的聲部劃分,分聲部練第一、三聲部的視唱。
2、第一、三聲部的二部視唱練習。
3、用哼鳴的方法哼唱第一、三聲部的二部合唱。
4、從第三聲部的學生中抽四——六人,視唱第二聲部。
5、第一、二聲部的二部視唱練習。
6、第二、三聲部的二部視唱練習。
7、三個聲部的三部視唱練習。
8、三個聲部的三部合唱哼鳴練習,注意調整力度和速度。
9、條件較好的班級,用豎笛合奏這個三聲部合唱片斷。
10、欣賞:《故鄉的親人》(第五十七頁},注意體會想念故鄉、思念親人的那種憂傷心情。
三:《土撥鼠》的演唱、處理。
1、問答:《自新大陸》中的主題《念故鄉》、美國歌曲《故鄉的親人》與《土撥鼠》在內容和情緒上有什么共同之處?(都表現了游子飄零他鄉的孤獨、凄涼和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2、唱一遍歌曲旋律,要求學生區分歌曲的兩個段落,并說出它們在旋律和情緒上的異同。(前一段旋律平穩,感情比較平靜,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緒顯得較激動)。
3、朗誦歌詞,請學生指出語氣最為強烈的地方,(啊,土撥鼠),對照旋律(全取曲最高音“3”處),確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4、討論:應如何運用力度來表現這個高潮部分?(用較強的力度),整句是否都用較強的力度?(應隨旋律的起伏而作強弱的變化)。高潮部分出現了兩次,是否可以在力度上做一些不同的處理?(前一個高潮部分力度較強,抒發對土撥鼠十分鐘愛的強烈感情;而后面的高潮音則用較弱的力度來表現無可奈何的心情)。
在討論中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方案都可以試一試,唱一唱,讓大家進行比較,再得出結論。
5、有表情地演唱這首歌曲。
6、用豎笛練習吹奏這首歌。
四:小結本節課學習、練習情況。
下課。
課后記:《土撥鼠》這首歌的兩大特點: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從小節的第六拍弱起。啟發學生意識到這兩點,再去感覺基本節奏,自學起來會很方便。
教學內容:
一、復習、鞏固前兩課時學習內容。
二、欣賞:《歡樂頌》,簡介貝多芬。
較具準備:
一、貝多芬像。
二、錄音機。
三、用電子琴演奏的《歡樂頌》錄音;用童聲合唱的《歡樂頌》錄音;用重唱、合唱、管弦樂演奏(唱)的交響樂片段錄音。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第十七頁)三聲部發聲訓練,《念故鄉》片段。
(1)、三聲部的視唱練習。
(2)、豎笛合奏練習。
2、抽唱歌曲《土撥鼠》。
3、抽學生用豎笛吹奏《土撥鼠》。
小結、過渡:
這是貝多芬的一首小品、他還創作了許多內容更深刻、規模宏大的大型作品。
關于貝多芬的簡介,參看課本第二十一頁。
二:貝多芬經典名作片段欣賞。
1、交響曲:
(1)《命運》(貝五)第一樂章主部主題。
(2)《田園》(貝六)第一樂章主部主題。
2、奏鳴曲:
(1)《月光》第一樂章呈示部主題主題。
(2)《熱情》第一樂章呈示部主部主題。
(3)《春天》f 大調小提琴、鋼琴第五奏鳴曲第一樂章主部主題。
3、歌曲:
(1)《土撥鼠》a、用電子琴演奏的。b、童聲合唱的。
(2)《歡樂頌》a、用電子琴演奏的。b、童聲合唱的。c、交響樂(貝九)第四樂章重唱、合唱片段。
4、另外欣賞童聲合唱《念故鄉》。
三:邊聽邊想
1、再聽《歡樂頌》片段,并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感受(如:興奮、熱烈、雄壯、宏偉、激奮……)。
2、引導學生們將《歡樂頌》與《土撥鼠》從情緒、力度、速度、結束音、色彩等方面進行比較,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歡樂頌》 《土撥鼠》
情緒 熱情、歡(明)快 憂傷、低沉
力度 強 弱
速度 快 慢
結束音 1 6
色彩 明亮 暗
3、用以上比較法將本節課所欣賞的八首作品歸納:
(1)《歡樂頌》類:《熱情》、《春天》、《田園》及《命運》。
(2)《土撥鼠》類:《月光》、《念故鄉》。
4、齊唱《歡樂頌》、或吹奏。
簡單小結課堂學習情況。
下課。后記:通過對比,讓學生懂得同是貝多芬的作品,整體上感覺反差很大。不同音的使用(特別是結束音)所造成明暗效果是不同的。這也說明使用某些音或節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別的效果。
音樂教學設計教案篇六
教學內容:
1、聆聽樂曲聆聽歌曲飛越彩虹
2、學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
3、認識反復記號
4、做活頁習題
5、視唱練習
教學目標
1、能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發聲練習,演唱歌曲。
2、聆聽樂曲飛越彩虹,能哼唱音樂主題并用簡要的語言描述音樂中的意境與情景,能用動作表現旋律的特點和音樂中的獨特效果。
3、用歡快、舒展的歌聲演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并能與同伴合作用唱、奏、舞等形式進行表演,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對美好夢想的向往。
4、在學唱歌曲中認識和掌握,反復記號dc。
5、能按視唱練習的要求唱一唱,并找出帶有切分音的旋律。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發聲訓練
二、學習新課:
聆聽樂曲飛越彩虹
1、完整播放樂曲結合曲譜,聽了這首歌曲,你有哪些感受?
請學生談談你怎么理解飛越彩虹,這個名字,當你看到這個名字時!
2、簡介電影綠野仙蹤的故事情節
3、跟琴用:飛翔的夢
做活頁習題第1題
1、分析題意
2、師生討論處理習題
視唱練習跟琴彈唱
三、課堂總結
1、課下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演唱歌曲。或用樂器演奏樂曲。
2、預習樂曲飛翔的.女武神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聆聽樂曲,飛翔的女武神
2、學唱歌曲小白船。
教學目標
1、能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發聲練習,演唱歌曲。
2、聆聽樂曲飛翔的女武神,能哼唱音樂主題并用簡要的語言描述音樂中的意境與情景,能用動作表現旋律的特點和音樂中的獨特效果。
3、用歡快、舒展的歌聲演唱歌曲,小白船并能與同伴合作用唱、奏、舞等形式進行表演,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對美好夢想的向往。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發聲訓練
二、學習新課:
聆聽樂曲飛翔的女武神
1、你認為哪一個樂段能表現的是女武神的形象。為什么?
2、聽出主奏的樂器。隨音樂用beng哼唱主題
學生邊唱邊隨音樂的節奏做右手揮拳的動作,以肢體語言表現內心的感受。
3、聆聽全曲
感受樂曲中忽上忽下的飛翔形象
飛越彩虹是通過音程大跳來表現的,飛翔的女武神$的則是通過旋律
忽上忽下來體現的
學唱歌曲小白船
1、初聽歌曲學生談初步感受
2、曲范唱。
設問:這是幾拍子的歌曲?歌曲表達的內容是什么?
3、節奏譜先徒手操作拍手、拍腿,然后加上打擊樂器(其中學生大部分仍是徒手)。
4、第一樂段曲調。
(1)教師范唱曲調(前16小節)。學生分兩組,一組三角鐵及拍手,另一組串鈴及拍腿,為教師范唱伴奏。
(2)學生學唱第一樂段曲調,教師用打擊樂為學生伴奏。
5、第二樂段曲調。
(1)教師分別范唱高聲部與低聲部曲調。
(2)高、低聲部的學生各自學自己聲部的曲調,教師巡視,重點指導低聲部。
(3)高、低聲部分別匯報自學成果。
(4)請兩位高聲部的學生與教師重唱(教師唱低聲部)。
(5)在教師指導下二聲部合成(注意二聲部的諧和)。可以先練一下平行三度的音階:
(6)配上打擊樂伴奏。
6、優美地、流暢地唱好全曲。
7、誦歌詞并討論歌詞的意境,以激發學生的想像。
音樂教學設計教案篇七
一、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桑塔露琪亞》選自人音版13 冊第四單元。本單元希望學生能夠對歐洲民間音樂感興趣,喜歡不同民族的藝術風格,能主動探索與其相關的音樂文化內涵。《桑塔.露琪亞》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又稱“那坡里”)的一首著名船歌。它是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勞按威尼斯船歌的風格創作而成的。歌詞將夏夜的美麗景色展示在人們面前。它使人陶醉,令人難以忘懷。 歌曲為c 大調、3/8 拍,中速稍快,由兩個樂段構成。歌曲的旋律優美而流暢,鋼琴的伴奏模仿著吉他的風格,再加上詞曲間有機的結合,給人以無比美好的藝術享受。
2.學生分析
進入初中,學生的審美能力逐步增強,應該接觸更多元化的世界音樂,在上一章了解了民族音樂之后,引入歐洲音樂,有助于學生區分各種音樂類型的特色,了解地理上帶來的文化差異。《桑塔露琪亞》是一首喜聞樂見的歌曲,很多學生都對這首歌曲比較的熟悉,這就為本課的教學提供條件。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和選擇教學方式方法,相信學生會喜歡這首歌曲,也會很快地學會這首歌曲。
3.教學方法分析
1)、教法: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運用欣賞法、節奏訓練、情境創設等一系列方法,進行本節課的教學。注重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在愉悅的情緒中進行教學。
2)、學法:主要通過聆聽、欣賞、分析、表演等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相關資料,伴奏,電腦投影屏幕等
5、課時安排: 1課時
6、課型: 綜合課
二、教學目標 :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能夠對歐洲民間音樂感興趣,喜歡不同民族的藝術風格,并能主動探索與其相關的音樂文化內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習,運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協調感,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表現力。
3、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能夠感受、體驗歌曲的音樂情緒和風格,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桑塔露琪亞》,并初步認識船歌這一音樂體裁。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能夠把握歌曲情緒,運用輕快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桑塔露琪亞》; 掌握歌曲中的變化音,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2、 教學難點: 正確掌握歌曲中出現的變化音, 歌曲音樂情緒和船歌特點的演唱把握。
四、教學過程
(一)、準備階段:
1、 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2、 導入新課:
a、師:首先,請大家欣賞一組風光畫,請同學們仔仔細細的看。(老師播放意大利的風景圖片)
請同學們說說剛才看到的是哪個國家哪個城市的風光?(學生回答:意大利 威尼斯)
教師介紹威尼斯風土人情并提問:請同學們看一下,這種兩頭尖翹,平底狹長的小船在威尼斯它有一個特有的名字叫————貢多拉。(出示ppt圖片)
b、給大家講講威尼斯:
(二)、講練階段:
1、分層操練:
(1)師: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以往的學習生活中有沒有接觸過跟船有關的歌?
生: 《烏蘇里船歌》《黃河船夫曲》《小白船》等
(2)、讓我們聆聽一下我們最熟悉的《小白船》請同學們用肢體語言表現這首歌曲。(搖晃身體)
2、初步感受:
生:(歌曲都給人一種搖蕩感、輕松感、愉悅感)
(2)、這兩首歌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產生于不同的時期,但是卻帶給人們一些共同的感受。由此可見船歌這種體裁有它自身的特點。
教師總結:(出示船歌的風格特點ppt)船歌的風格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船歌的曲調淳樸流暢悠游自在,拍子通常為6/8或3/8拍以強弱有規律地交替起伏,描寫船的搖曳晃動。
(三)、歌曲學習:
1、節奏練習:(熟悉典型節奏)
2、學習歌詞:
a、歌曲描繪了什么情景?
(描繪出星月交輝的寧靜夜晚,小船在海面上隨風搖曳的動態和威尼斯河道縱橫、舟楫往來的情景)
b、抒發了什么感情?(播放歌曲:抒發了船工歌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學習旋律:
請同學們跟音樂用“la”音輕聲唱一遍(注意反復記號)
4、填唱歌詞:
填唱歌詞注意;三拍子歌曲的強弱規律:(即:強弱弱)
(四)、歌曲處理
1、我們來欣賞由著名歌唱家演唱的這首歌,請大家比較一下。
(對比之后我們找出自己的不足。由于起伏感不夠唱不出搖曳感,除此之外,強弱處理也非常重要,看課本找出力度記號。)
2、按照記號完整唱一遍讓同學們小聲的用感情聽伴奏歌唱,老師劃著3/8手勢給出強弱弱的節拍提示,同時學生劃拍練習。
3、讓學生用歌曲應該的情緒放聲歌唱。老師給予點評。(多鼓勵,少批評)
4、也可以找幾個唱得好的同學上講臺表演。(多給表揚鼓勵,在有錯的地方老師可以一起跟唱)。
五、 學生對《桑塔.露琪亞》進行表演和在創造。
2、請同學們展示成果 。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威尼斯著名船歌——《桑塔.露琪亞》,了解了歐洲民間歌曲船歌的風格特點及節奏特點,并參與了創編表演,大家表現很不錯!音樂是世界的,每個國家地區都有極具特色的音樂,老師希望同學們在學習欣賞音樂時,也要有像大海一樣的胸懷,去容納所有美好的音樂。
七、作業布置
1)下去練習歌曲第二段。
2)去網上搜索和歐洲相關的藝術文化和了解歐洲歷史。
八、課后反思:
《桑塔露琪亞》兩段歌詞將夏夜的美麗展示在人們面前,它使人陶醉,令人忘懷。歌曲為c大調3/8拍,中速稍快,由兩個樂段構成。歌曲旋律優美而流暢,鋼琴伴奏模仿吉他的風格,再加上詞曲間有機的結合,給人以美好的藝術享受。
在設計教案時,我先從節奏入手,讓學生親自讀一讀,用手拍一拍,在唱歌時引導學生模仿威尼斯水城的船夫劃槳的動作或創編表演來配合歌曲演唱。這樣學生就能很容易的感受到船歌那“搖蕩”的特點。在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讓學生在欣賞意大利的風光,聆聽世界著名歌唱家演唱的不同版本的《桑塔露琪亞》。讓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飽滿,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歌曲的興趣。
總得來說,這節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創新性學習運用的很好。
音樂教學設計教案篇八
學習歌曲《小烏鴉愛媽媽》。
培養熱愛媽媽的情感。
活動過程
一、由“母親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
1、你們都知道5月的第二個周日是什么節日嗎?(母親節)
2、媽媽每天都在照顧我們,那你們都為媽媽做過些什么?(捶背、掃地、擦桌子、倒水)
烏鴉——是一種通體漆黑、面貌丑陋的小鳥,因為人們覺得它不吉利而遭到人類普遍厭惡。據說這種鳥在母親的哺育下長大后,當母親年老體衰,不能覓食或者雙目失明飛不動的時候,它的子女就四處去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喂到母親的口中,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并且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
二、歌曲學習
1、錄音范唱。
我們來聽一歌曲《小烏鴉愛媽媽》,聽一聽小烏鴉為媽媽做了什么事?
2、再聽錄音范唱,邊聽邊輕聲念歌詞。
3、學生隨錄音范唱輕聲跟唱。
4、逐句的跟老師讀歌詞。
5、跟伴奏試著哼唱。
三、表演
1、學生聽音樂自編動作。
2、學生帶上自制頭飾表演。
3、請表演好的學生上臺表演。
四、活動總結
2、教師加以鼓勵、引導“讓我們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來愛自己的媽媽”。
音樂教學設計教案篇九
1. 學唱歌曲《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 。
2. 學用1、2、3、5、6、1(高音)為節奏編創旋律。
1. 通過有感情地演唱《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 ,感受學生對老師的尊敬愛戴之情。
2. 通過編創旋律,掌握簡單的旋律發展技法,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1. 一字四音“啊”的演唱。
2. 倒數第八小節的正確演唱(敬 愛的')。
3. 能以崇敬的心情演唱歌曲,感受歌曲蘊含的師生關愛的情懷。
4. 旋律編創的音高走向問題。
1. 導入新課
讓同學們說說老師做的感人的事例,從而導入新課課題《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 。
2. 初聽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
a. 設問:歌曲給你什么感覺?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b. 討論后,老師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三段歌詞
3. 再聽歌曲,讓學生說說,歌曲用怎樣的聲音、力度、速度、旋律表達對老師的尊敬,熱愛之情。
4. 學唱歌曲:
a. 跟著伴奏學唱歌曲旋律
b.代詞入曲
c.說說歌曲兩部分旋律的演唱方法:
第一部分:主歌旋律平緩,音區比較低,可用稍慢的聲音,稍弱的力度來演唱。
第二部分:副歌的第一句旋律比較高,適合用較強的力度演唱,以表達內心的激動。
最后一句,隨著旋律級進下行,力度可以逐步減弱,用以表達孩子們對老師的熱愛。
5. 學用1、2、3、5、6、1(高音)為節奏編創旋律。
老師引導學生學用劃旋律線的方法來編創有節奏的旋律。
6. 小結。
音樂教學設計教案篇十
一、 教學內容:
1、 樂清民歌《對鳥》
2、 介紹山歌及特點
3、 創編歌詞及表演
二、 教學目標
1、 過對溫州民歌《對鳥》的學唱。感受溫州鄉土音樂的魅力,增強學生對地方音樂的喜愛。
2、 分析比較山歌的風格特點,并用明亮的歌聲表達歌曲歡樂,爽朗的情緒。
三、 學重點難點
重點:感受山歌具有高亢,嘹亮,悠長,奔放,節奏自由的特點。
難點:用樂清方言來演唱《對鳥》及創編歌詞
四、 教材分析:
由于我國民族眾多,地理環境差異大,語言和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生產方式都有所不同,從而導致了音樂風格,藝術特色,演唱方法以及藝術表現手法的迥異。溫州民歌的藝術特色之一是因地處沿海山區,故形成多散板式的民歌。它的旋律優美,高亢,樸實,華彩,歌唱者可以根據其聲音條件,充分發揮其演唱才能和演唱風格。
五、 教具準備
錄音機 幻燈片 大歌紙 道具(在教室旁邊用椅子和桌子搭成兩座山)
六、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 學生隨溫州民歌《叮叮鐺》的音樂進教室。
2、 師生問好。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營造氣氛
(二)基本教學
1、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是什么地方的音樂呢?(溫州民歌《叮叮鐺》)對,很多同學都熟悉它并會演唱這首歌。我請一位同學來唱唱。那誰還知道我們家鄉還有什么鄉土音樂呢?(………)哦,原來同學們知道的還不少呢。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也是溫州非常有名的山歌《對鳥》(出示大歌紙)請同學們仔細的聽一聽,想一想,它是用溫州什么地方的方言來唱的。(樂清)那這首歌中那些歌詞跟溫州話不同。
2、出示歌紙,讓學生自己試著去念一念。
“介姆”“過”“打”“胭脂”“唇”這幾個字與溫州話區別比較大
a:介姆:樂清方言,什么的意思
b:天主鳥又名 雞鳥
c:長尾巴丁:嘴似鸚鵡,尾長似鳳凰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的試念來趨動學生的好奇心,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好歌詞做好準備。
3、學唱這首歌
a 師無伴奏范唱
b 師對學生進行口頭傳唱。唱好下滑音(銅 綠 鴿 夾嘴這幾個字)
c 學生學會后由第一排對第二排,一排排接下去傳唱。
設計意圖;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學生不一定要會唱曲譜這一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口頭傳唱以及學生排與排之間的傳唱,充分體現出民歌口頭傳唱的這一特點,而教師的范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4、介紹山歌及特點并與勞動號子的區別
a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民歌之一勞動號子的節奏,演唱形式,曲調的特點(出示幻燈)
勞動號子
節奏:
固定
演唱形式:
一領眾和
曲調:
粗獷有力
5、 齊唱《對鳥》
6、 創編歌詞與表演唱師:我們知道民歌在歌詞上有不斷創新的過程,那么老師請同學們展開想像也來即興創作歌詞怎樣。
a 小組討論,要求在小組中先試唱
b 每組有由兩名學生來表演,先問后答的形式
c 匯報時,先演唱,再問學生“你們聽出他們那些地方體現出山歌的特點。”
d 同學們你們在山上邊勞動邊唱歌過嗎?我請兩位同學登上這兩座山進行勞動,用上我們今天所學的《對鳥》和你們創編的歌詞,一起來體驗山野勞動的愉快心情(先表演《對鳥》,再表演自己創編的歌詞)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氣氛。同時對山歌特點的理解也起到了加深鞏固的作用,并做到了初步運用。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對鳥》的學唱和表演,我們初步掌握了山歌的特點及與勞動號子的區別,還學會了幾句樂清話,以后老師還會帶著你們去熟悉更多的溫州鄉土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