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三國演義讀后感200字篇一
這本書寫的是亂世中,北魏、東吳、西蜀三國鼎立的局勢。東漢末年,亂世紛爭,各路諸侯投其所好,西蜀的趙、張、關、黃、馬五虎,北魏的五子良將,東吳的父子紛紛上陣,紛紛擾擾了千百年,最后被東晉統治。
這本書看似清楚的故事卻隱藏著種種心機,使我研究最久的人便是諸葛亮了。
在大家心中,諸葛亮往往是神機妙算、處變不驚的英雄形象,而我感覺蜀國諸事背后,跟諸葛亮有無可脫離的關系。
關羽敗走麥城,我覺得是諸葛亮的計謀的關系。因為劉關張桃園結義,所以在西蜀,關羽和張飛是受法律管制之上的,再加上關羽十分驕傲,有點瞧不起諸葛亮,所以諸葛亮利用他的這一性格。關羽敗走麥城之前,諸葛亮囑咐太多,他不屑一顧,沖動的與吳國打仗,最后落得犧牲戰場。
魏延是一個智勇雙全的人,但在三國中卻不常提到。在某次戰役中,他與諸葛亮一并戰線,攻打魏國。魏延提出兵分兩路,我想諸葛亮該是知道這樣的好處,但是他并沒有采取。事后,司馬懿評價:如若按魏延說的做,魏軍定會全軍覆沒。因此,我感覺諸葛亮微微有些偏向曹操。
證明諸葛亮偏向曹軍的原因還有一些:赤壁之戰中,曹操大敗,逃走華容道,諸葛亮明明可以抓走曹操,但在這關鍵時刻卻放走了他,這讓我疑心大增。
三國亂世,心機極重,現實生活中,如果人人可以考慮如此周到,便不會上當受騙了,諸葛亮固然聰明,可是他的心計我們常人卻無法猜測,人都說“諸葛近妖”,我們若深入研讀其人,又該有許多不一樣的發現吧。
四年級三國演義讀后感200字篇二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更是本家喻戶曉的好書,讓人愛不釋手。這段時間,我如饑似渴的拜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品讀之間,我被書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住了,猶如身臨其境。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從桃園三結義到吳末帝孫皓投降的期間,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故事,比如“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漢壽侯五關斬六將”“用奇謀孔明借箭”“孔明三氣周公瑾”等。其中,最讓我受啟發的故事是“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孫權讓呂蒙率兵去攻打荊州,陸遜利用關羽的驕傲用計,讓關羽放松警惕,把荊州的大部分人馬調去攻打樊城,致使荊州被呂蒙的軍隊占領了。這個故事體現了陸遜的聰明機智,關羽的驕傲自大。
在“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個故事里,我的心情不由自主隨著故事的情節此起彼伏。當我讀到陸遜向呂蒙獻計時,我暗暗為陸遜的聰敏叫好;當我讀到關羽把荊州的人馬調走時,我對關羽的粗心大意感到失望;當我讀到呂蒙占領荊州的時候,我不禁嘆惜——唉,這都是因為關羽自恃英雄、驕傲自大之后果。
“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我期末考試時粗心大意的事情:在我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數學期末考試。在考試前,監考老師叮囑我們一定要仔細讀題,認真檢查,然后就把試卷發了下去。我一看試卷,題目好簡單,就把老師的話當成了耳邊風,快速地寫了起來。寫完試卷,我也不檢查,就在座位上熬時間。“鈴鈴鈴”,交卷時間到了,我得意洋洋地把試卷交了。過了幾天,當我一看我的成績單,我頓時驚呆了——我才得了93.5分,如果我不驕傲自大,粗心大意的話,我一定會得滿分。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我們做人一定要謙虛,不要輕視別人,也不要驕傲自大、粗心大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錯誤。這就是所謂的“滿招損,謙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