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流浪地球》讀后感300字篇一
小說很精彩,但我更喜歡電影的版本。
作為一個物理白癡,我只有以下這些感想:
1.如果我們當下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但這種優越的生活條件是建立在后代子孫痛苦之上的,我想我們這一代人也不會覺得高興。本書的'男主提到,當他聽到那首贊頌太陽的歌時,想到將來他的第一百代子孫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星球,感動到流眼淚,即便第一百代子孫的福祉是建立在前九十九代子孫的痛苦之上的。
2.在看到電影里莫斯向全球宣布“流浪地球”計劃宣告失敗時,里面有的人用槍自殺;有的人則稍微幸福一些,能跟家人相擁,度過最后的時光。我則握著我的愛人,試圖記住他臉龐上的每一根毛發,每一條皺紋。雖然這只是電影,雖然還沒有到世界末日,但影片結束時我由衷地感到幸福,能握著自己愛人的手,而且大家都還活著。真是太好了。
因為我是又感性,又矯情,物理又不好的人,所以在我看來,整部戲的內核就是在表達家人的重要性。
如果問我死前我最想做什么事?我想應該就是這件了——再好好看你一眼。
《流浪地球》讀后感300字篇二
電影很棒,卻并不棒在電影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社會意義,開創性且完成得還不錯,便成就了票房奇跡。
但我始終認為,文藝作品的社會意義不該高于其藝術價值。
很多人并不這樣覺得,覺得一定要有深刻意義要影響社會到什么程度才能堪稱偉大堪稱經典。但是這樣的標準本身就太過于功利性,文藝作品給人帶來的力量不是標語性,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文藝作品是給人以靈魂上的共振,再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意識形態的。甚至很多時候,文學作品是滯后性的,是在思想萌發之后才有相應的作品產生。所以,一昧追求一部電影或者一本書籍能有多大影響力,是我一直不認同的評價標準。
因此,電影并不讓我覺得符合高票房的.期望。
而電影過后反觀原著本身,卻讓我驚喜。深度比電影高出幾個等級,篇幅雖然短小精悍,但好像比起三體在文學敘述上的流暢性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文中很多地方對人類依然是一針見血,集體無意識下的憤怒被諷刺得淋漓盡致。地球派真的是錯的嗎?無法被證實。
但世上只能存在一個真理。
很值得一看的大劉作品,推薦。
《流浪地球》讀后感300字篇三
太陽系即將毀滅,人類將地球家園推離太陽系軌道,往半人馬星系去,歷時2500年,100代人。這時,人們會發現,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對功名利祿,出人頭地的追求都無甚意味,職位和金錢都不再值得耗費思慮,就連愛情都無價值,親情也可以隨意舍棄。人生價值的排列僅僅在于去往逃生道路上,那條長長隊列的先后。
而人類的可悲在于對生命的`感悟,并不能致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懸崖勒住馬轡,看見碎石自馬蹄處墜入無盡不見底的深淵的那一刻,那一剎,才能突然體會到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圓餅圖上,把它從一輪新月瞬間標注成了一個圓盤。
但還好。生活,生命的意義會在煉獄時頓悟,也會在天堂里發現。
看慣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如置身隔絕凡塵的世外桃源,亦會豁然開朗,看向遠方。亦會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實則輕如鴻毛的塵事,而是著眼人類不過短短幾十年的壽命本身。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只道生活,無顧功名,大概與此無異。
保護好地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