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老人與海讀后感篇一
老人準備啟航。經歷了八十四天的一無所獲,在第八十五天,他獨自前往從未有人踏足的深海捕魚。在海上,老人發(fā)現(xiàn)了一條大馬林魚,經過艱難的搏斗,老人終于在第三天早晨將魚刺死。返回途中,老人遭到到了鯊魚的五次襲擊。他歷經千辛萬苦,終于把馬林魚的骨架運回港口。
海明威的文筆簡潔,樸實,如同一位歲月滄桑的老人,充滿了智慧與哲思。他用平淡的語言,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簡單又深邃的故事。
如彩鉛般細膩的筆觸,錯落有致地描繪出了老人的形象——瘦削卻又硬朗結實,雖然一無所獲,眼睛卻“同海水一樣藍,帶著歡快的、從未被擊敗過的神采。”這雙眼睛,如一面鏡子,體現(xiàn)了老人樂觀,陽光的精神。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是風雨,鑄就了老人如鋼鐵般頑強的意志;是風雨,給予了老人如火焰般熾熱的心。風雨不但沒有打敗他,還使他的意志變得更加堅定。或許,老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贏家,他并沒有躲過鯊魚猛烈的攻擊,僅運回了一個骨架,但他并沒有向海洋屈服。在精神上,他贏了。風雨似一把把刀劍,刺入老人的身體,阻擋著老人的步伐。但他,仍然是那個不會被困難所折服的老漁夫。桑地亞哥那堅忍不拔的精神,似熾熱的火把,照亮了我們:人的身體可以經歷艱難困苦,疾病傷痛乃至死亡,但是精神絕不能夠被打敗,精神遠比肉體更加重要。
老人總會夢到一個幻象——薄暮中,幾頭獅子出現(xiàn)在金黃的沙灘上,如同小貓一般嬉戲,溫馴而又活潑。夢境中的獅子不僅僅是老人渴望擁有年輕時的力量的象征,還是老人硬漢形象的催化劑。現(xiàn)在,捕魚對老人來說,不單單是一種謀生的方式,更是一種挑戰(zhàn)自然,得到自尊的方式。
在茫茫黑夜的大海中,渺小的人類正與強大的自然做搏斗。如同面對變幻莫測的人生。
夜悄悄地織上天空,天變成了濃濃的黑藍。星灑在那其深如海的黑藍里。它們極有規(guī)矩的擺著,好似一只悠哉的獅子……
老人與海讀后感篇二
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這個故事來自于我們五年級下冊的語文書,它是我這學期的第一篇文章,講述了一段特別的友誼,這篇文章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本文主要講了一位年邁的老人與海鷗之間的友誼的故事:一個平凡的、家境貧寒的老人,為了給海鷗喂食,每天步行二十里路來到翠湖,看望他的“兒女”們。但是有一天,老人去世了。當海鷗們看到老人的遺像時,竟開始自發(fā)為老人守靈,表達了海鷗們對老人深深的愛。
文章的詞語雖不“華貴”,但在平凡中卻讓我們讀懂了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愛,看到了他們純潔的心靈。老人雖然很貧窮,但他依然省下錢堅持為海鷗買餅干、雞蛋,對海鷗比對自己還要好;十幾個冬天,不管刮風還是下雨,老人都堅持趕到翠湖去看望海鷗。不管從哪兒,都能看出老人對海鷗的一片愛。老人那純潔善良的心靈讓我感動不已。
海鷗是老人唯一的“家人”,老人對海鷗的愛,它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在老人遺像前,它們也學著人們的樣子,站成了兩行為老人守靈,因為,它們已經把老人也當做自己的“家人”了。雖然文中沒有說海鷗掉下了眼淚,但我相信,此時在它們心里一定痛苦極了,淚水在心里慢慢地、無聲地掉下來。
通過作者的描寫,我喜歡上了海鷗。它們不但有純潔的外表,更有著純潔的心靈,善良的它們是通人性的,老人叫它們的名字,它們都聽得懂;老人對它們的愛,它們都感受得到;老人把它們當做“兒女”,它們也一定把老人當做了自己的“父親”。所以,在為老人守靈時,它們輪流來到空中與老人近距離接觸,井然有序,一點兒也不慌亂。
讀著這篇文章,我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個動物故事——《盲人與狗》。和老人與海鷗一樣,主要講了一只忠誠的黃狗,每天陪伴著它的盲人主人,還接送主人上下班。可是有一天,主人去世了,但這只黃狗不相信事實,依然每天準時來到站臺等待主人,直到去世從不間斷。
文章里的這位老人雖然已經去世了,但他與海鷗之間的友誼故事不會被人們忘記,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不會從我們的腦海里抹去,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愛,動物和人類就能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