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文明端午節日記篇一
相傳,古時候有一位愛國詩人屈原,由于反抗壞人的殘酷迫害,于5月初五那天投江自殺了。百姓們便組織小船到江中探尋屈原的尸體,同時,為了不讓詩人被魚蝦吃掉,就把粽子投到江里喂魚蝦,好讓魚蝦吃飽不去吃詩人。后來,大家為了紀念他便把5月初五這天叫做端午節。
又由于5月初五有兩個“五”,所以民間有很多跟“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塊的。大家用藍、白、黃、黑、紅五種線系在兒童的手腕和腳上,稱“長命縷”。孩子子系上這種線會給他們帶來好運。
在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的門上插菖蒲、艾草等東西,讓這部分東西給大家帶來平安;在這一天,大大家為大家籌備了水,在水里放了些艾草,給大家淋浴,期望大家一年不生病。
每逢端午節,大家把屋子打掃得干干凈凈的,灑下艾草水,把毒蟲殺死。
我的介紹,你喜歡聽嗎?
文明端午節日記篇二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要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要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五毒”形象的剪紙做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
端午節要帶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是用棉制品和絲線繡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次絲線象征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端午節要吃粽子。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文明端午節日記篇三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周,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么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
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后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后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后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么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采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著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床后,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后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里,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里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文明端午節日記篇四
端午節在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又叫端陽節,這時候有很多奇特習俗,接下來,此時就讓我來為你們介紹介紹一些習俗吧。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就是一首有關端午節的民謠。
全國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粽子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此時至于內含的東西,則根據各地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等等。到了端午節,我們可就能一飽口福了。
端午節的許多習俗與“五”這個數字緊緊地聯系在一齊。
比如說端午節那一天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
端午節小孩要佩戴香囊,傳說有辟邪之意,實際就是用來當佩飾用的,以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扣成索,做出各種不同形狀,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南京過端午,每家都會準備一盆清水,在里面加兩枚鵝眼錢和一些雄黃,家里的大大小小每個人都要用這種水洗臉,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眼疾!
看了我的介紹,你們明白一些有關端午節的習俗了嗎?
文明端午節日記篇五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后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關于紀念屈原的傳說,至于還有什么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人們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才可丟掉。媽媽告訴我說,據老人們講,這樣可以避免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剛到五月,家里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粽葉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端午前一天,媽媽就開始動手包粽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粽子也并不簡單。
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干、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媽媽總是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困意,熱鬧的人們來來往往,真的像過年一樣。
回到家,吃著雞蛋和蘸糖的甜粽,心里美滋滋的。
文明端午節日記篇六
芬芳的樹葉和喜慶的氣氛中總有一絲傷感。
端午節假期,我一直在家,做“苦工”每天家里的活好像都是我的。只有我媽媽回家了,她才能做家務。
很累,但是感覺很真實,不空虛。每天太陽照在我的被子上,就暖和起來,伴隨著爸爸的吼聲,我開始了新一天的家務。
吃完媽媽的早飯,爸爸躺在床上開始給我下命令:“去,把鍋碗瓢盆洗干凈。”
沒有任何反抗,我只能這樣做!鍋碗瓢盆一定要洗干凈,不然我又要洗了,連電腦手機都不能動。
洗完就可以放心玩一段時間了。其實也不安全。只要爸爸看到我玩手機,就要說我很無奈,那又怎么樣?午飯前,你需要拖地板。做完了才能走,不然又要拖。
晚上,我還要收拾房間,好無奈。我知道,這一切只是為了養成一個好習慣。但是這些工作不是給我未來的妻子做的嗎?不是單身漢。咳咳,生活中,如果沒有這些喜怒哀樂,又不加點油、鹽、醬、醋,那該有多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