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無聲告白》讀后感100字篇一
告訴莉迪亞,我們愛她。告訴漢娜,我們也愛她。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漢娜。她可能沒有內斯那么愛學習,她可能不會考上哈佛,她可能不像莉迪亞那么聽父母的話。但她睿智,這就足夠讓我喜歡她了。當哥哥和姐姐的光芒遮住了她,她選擇躲在桌子底下,心里默念著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獨自做個觀棋不語的智慧家。
她知道姐姐的悲苦,理解她的悲苦,她也明白哥哥痛苦,她也知道杰克的善良,也知道杰克的無罪。她以局外人的身份洞察著這一切。
我最同情的人也是漢娜。莉迪亞失去了生命,她被瑪麗琳逼迫著成為醫生,學習自己不喜歡的科目,她被詹姆斯逼迫著和其他人一樣,要合群。至少,她們是關注著她的,多少人終其一生得不到他人的愛,多少人終其一生只想得到父母的關注。她愛家里的每一個人,收集他們的東西,雖然最后都被要了回去,她不氣餒,那我選擇他們不要的東西好了。終于,能和家里人聯系在一起了。
她的到來是瑪麗琳在離家出走的日子暈倒之后發現的。因為她,瑪麗琳被迫放棄夢想,回到家中。于是瑪麗琳把自己所有的理想強加到莉迪亞身上。從到來到成長,她都是被忽視的那個聰明的姑涼。
她的睿智來源于她缺失的愛,因為要減少自己的存在,所以她必須變的聰明,只有那樣她才能在家里愉快生活。
幸好,內斯,瑪麗琳,詹姆斯終于看到了她的存在。幸好,我喜歡的那個姑涼被人發現了她的光芒。
《無聲告白》讀后感100字篇二
沉默而別扭的父母,木訥的老大,被寄托全家希望卻無力承擔的老二,和習慣于在家毫無存在感的老幺。這是不是另一種stereotype呢。
還不算太晚。莉迪亞在碼頭上許下新的承諾,這一次,是對她自己許的。她將重新開始。她會告訴她的母親,夠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遠當不成醫生,那也沒關系。她還會告訴母親,還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項鏈和書還給父親,她再也不會把只有撥號音的聽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會假裝成另一個人了。從現在開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雙腳懸空的莉迪亞——她一直都被別人的夢想深深吸引——突然發現了宇宙中華麗閃耀的各種可能性,她決心改變一切。她要對杰克說對不起,告訴他,她永遠不會講出他的秘密。既然他能如此勇敢,清楚地明白自己是誰、想要什么,那么,也許她也能。她會告訴他,她理解他。
她要對內斯說,他走了也沒關系,她會沒事的,他不必再為她負責,也無需擔心。然后,她就讓他走。
許下最后一個承諾的時候,莉迪亞明白了她要怎么做,如何重新開始,從頭開始,這樣,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獨了。
明天早晨,她要問問內斯哈佛的事情,那里是什么樣的,她要讓他講講他遇到的人,上過些什么課。她要告訴他,他會在哈佛度過美好的時光。
她低頭看著湖水,黑暗中仿佛空無一物,只有黑幽幽的顏色,一片巨大的虛無在她腳下鋪展開來。沒關系的,她告訴自己,然后,她就跨出小船,走進水中。
《無聲告白》讀后感100字篇三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讀《無聲告白》有感。——題記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我最喜歡的是徐滬生在知乎上的回答——人生最可怕的事情莫過于成為了別人想讓你成為的人,而非你自己想成為的人。
《無聲告白》中就有一個可悲的女孩——莉迪亞,在如花的年紀經歷了這件最可怕的事情,死在了十六歲的邊緣。
莉迪亞原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哥哥的疼愛,有妹妹的羨慕,因為長得像母親,成了父母畢生夙愿的傳承者,可是年輕的她不堪重負,在一個夜晚投湖自盡。
讀完全書,我一直在想,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愿望到底是什么?是愛情之間再無種族之分?還是女性能夠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可是倘若只因這些愿望便剝奪莉迪亞自由成長的空間,是否有些太過殘忍?將自己的志愿強加在子女身上,用道德和愛壓制子女的反抗,是否有些太過自私?
教育不是生產同一種擺件的機器,應該是一位雕刻大家,在他的手下能誕生各種各樣卻鮮活有思想的孩子,讀后感《真正的自己——讀《無聲告白》有感》。莉迪亞本能像一個普通女孩般成長,無論是成為醫生也好,家庭主婦也罷,命運也是由她一筆一劃鐫刻而成,而非像故事中那樣順著父母既定的路線去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