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七年級地理課本篇一
1、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
3、通過使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4、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氣候和地形特點
1、學會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方面描述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證。
2、學會分析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在地里環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而總結出一個區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學會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區域之間的差別與聯系。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獅城是那座城市嗎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在哪個國家嗎
讓我們一起到東南亞去旅游,你就會得到答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七年級地理課本篇二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如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學會看地圖。
2、初步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運用比例尺換算實際距離,了解圖例與注記的含義。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看地圖、運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繪圖能力。
2、通過學習運用地圖認識周圍環境和地域,提高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高計野外旅行線引導學生豐富課余生活,提高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掌握地圖的三要素,懂得辨別方向,運用比例尺換算實際距離,了解圖例和注記。教學難點
弄清比例尺大小與所表示的范圍、內容詳略之間的關系。
探究、合作
課前布置學生繪制學校平面圖
一、導入
要求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準備的自己繪制的學校平面圖,教師選幾名代表抽查,同桌之間也相互檢查。
二、課前熱身
1、師:地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呢?
點撥:用繪繪平面圖的方法,把地球表面某一區域的景物,按一定比例縮小,并用符號畫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文字就成為一幅地圖。
請幾位同學對照自己的地圖介紹一下所在的學校。
2、全作探究
(1)整體感知
師:你還見過哪些地圖?地圖有多少種?你會看地圖嗎?請同學們圍繞這些問題自學課本p6~10。
(2)四邊互動
互動1:在龐大的地圖家庭中地圖分為幾類?各有哪些類型?
明確:地圖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前者包括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自然植被圖等,后者包括工業圖、農業圖、商業圖、交通圖、人口分布圖等,另外還有電子地圖等之類的地圖。
盡管地圖種類繁多,內容不一,但每幅地圖都是按一定比例把地理事物縮小后,用符號、文字來表達地理事物的。
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互動2:閱讀地圖,一定要學會辨別方向,你知道地平面上有哪些方向嗎?(教師在黑板上面畫一個“米”了開,要求學生把方向標上。)
東南西北要用字母表示。
除了以上方法以外,還有其他方法確定方向嗎?
明確:有的地圖用指向標批示方向,指向標箭頭一般指方向北方,沒有指向標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來確定方向。
學生將自己繪制的地圖拿出來,分組交流:學校大門、辦公樓、池塘、花壇、食堂等各在什么方向?如何在野外判定方向?(教師指導學生閱讀p8“確定平面方向”)
你還有其他的確定方向的方法嗎?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獲了幾種確定方向的方法呢?
互動3:在一般的地圖里,按一定的比例將地理事物縮小,縮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比例尺如何計算呢?指名學生根據小學的收獲寫出比例尺的計算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提示:圖距與實距之間經常要進行單位換算:1千米=100000厘米
師:比例尺有哪三種形式?
明確:比例尺有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三種形式。
練習:學生分組全作、討論轉換表達的形式。
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
1︰300000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250千米0 20 40
學生討論后匯報答案,教師指正。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p10活動第2題,計算實際距離。
教師指導學生比較比例尺的大小(如1/300000和1/30000利用分母大小進行比較、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練習:比較中國地圖、北京地圖完成表格
中國地圖北京及其附近地區
表示范圍大小
地理事物詳略
比例尺大小
學生討論后教師點撥
明確:圖幅大小相同的地圖,比例尺魘表示的范圍小,內容詳細;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圍大,內容簡略。互動4:教師先指導學生閱讀p10圖例、快速、熟悉。然后搶答題目。
明確:我們熟悉了圖例、注記以后就可以在地圖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3、達標反饋:
(1)填空
在龐大的地圖家族中,把地圖分為(自然地圖)(社會經濟地圖)
地圖表示的內容雖各不相同,但都具備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
指向標的箭頭一般指向(北方)
比例尺有三種表達形式,它們分別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2)計算:把實際距離為600千米的地理事物,繪制在30厘米的圖紙上,該選用多大的比例尺?(1︰20xx 000)
某地圖的比例尺為1︰1000000,從甲地到乙地圖上距離為4.5厘米,請問甲地到乙地的實際距離是多少千米?(45km)
4、學習小結
(1)內容總結:請一名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
(2)方法小結:本節課主要采用了讀圖、比較、計算、合作討論等學習方法。
七年級地理課本篇三
1、 了解學習社會課的重要性;
2、 了解社會課的內容;
3、 了解社會課的學習目的;
4、 了解社會課的學習方法 。
教學教學重點和難點:重要性、內容、方法。
中國地圖、地圖冊、投影片、地理光盤。
(一)學習社會課的重要性
1、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里,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社會中進行的,一旦離開社會,任何人將無法生存。
2、 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的,社會生活越來越豐富;
3、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
4、 學好社會課,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建設家鄉,完成歷史責任,具有重要意義。
(二)社會課的內容(人與社會的關系)
1、 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位置、疆域、人口、民俗、氣候、資源、經濟、文化、交往。
2、 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 ;
3、 當今社會狀況:
(1) 路線、方針、政策;
(2) 當今世界上五大問題:
1) 和平問題;
2) 人口問題;
3) 糧食問題;
4) 資源問題;
5) 環境問題。
4.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三)要求:p.2(4點)
1.了解周圍的社會情況,了解中國的國情,理解社會科學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參與社會生活所必須的知識。
2、提高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和參與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文化活動以及進行社會交往的能力。
3、知道中國在歷史上曾經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一,…提高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確立艱苦奮斗、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4、初步學會進行簡單的社會調查。
(四)方法: p.3(3 點)
1、認真讀書。
2、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3、學做社會調查。
社會課課堂規范:
1、課前準備好《社會》課本、地圖冊、作業本、填圖冊與筆記本。(講述用途)
2、認真記好筆記。
3、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課中測驗。
4、作業要求,(作業本、填圖冊為必做)作業本評分每錯一題扣除10分,最低分為20分。交作業要及時。填圖冊填圖要求。評優、良、及格、差。
第一章 地 圖
第1~1節 地圖的語言
教材分析
地圖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有著極其廣泛的用途,讓學生掌握地圖的基本知識,具有閱讀、填繪地圖的技能,養成使用地圖的習慣,學會利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和獲取社會知識,是中學社會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本節是學生了解、掌握和使用地圖的基礎。教材安排了實地方向辯認和地圖上常用的三種定向方法等到內容,目的使學生區分實地和地圖方向的判別,并能根據一般、指向標、經緯網三種地圖,弄清“方向”問題,由于經緯網的概念對初一學生來講尚未建立,因此,教材從經線、緯線等到基礎著手,闡述了經緯網的意義,幫助學生學習掌握“經緯網定向法”這一難點問題。教材通過比例尺的三種形式和比例尺的換算,幫助學生了解比例尺的含義,關鍵使學生明確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的實地范圍的“大小問題”;教材通過常見圖例的列舉,目的讓學生讀懂地圖上各種符號表示“什么”問題。如果說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工具的話,那么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則是“工具”的工具。
1.問題探究法。從學生日常生活著手,思考實地方向辯別的種種方法,引入地圖上定方向的三種方法,一般定向法學生裝在小學時已經學過,地圖上添加了指向標以后,或者在南極點上建造一座房屋其四面朝向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然后歸納指向標、經緯度網定向法。
2.實物演示法。由學生自學實地定向法的四幅圖片和文字說明,并上講臺演示時鐘表盤圖確定實地方向;指向標定向法,可讓學生在參照點上畫指向標的方法,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經緯網定向法,需要演示經緯網地球儀,從中明確經線、緯線的指向和地球自轉方向,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掌握。
3、讀圖法。讓學生在中國政區圖上量杭州到北京的圖上距離,從而引入比例尺的概念、換算和比例尺的三種不同表示方式。然后讓學生觀察課本中三幅沒比例尺地圖反映出來和北京市區圖,說明比例尺有大有小,包容范圍有大有小,反映的內容有詳有略。最后了解圖示的常見圖例。
4.講述法。教師向學生講清楚地圖的最大特點是把廣闊的地球表面上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比例尺就是反映圖中所畫的地理事物較實地縮小的程度,其表示方法有三種。比例尺有大有小,采用大小不同比例尺的地圖,反映地理事物有詳有略,包容的范圍有大有小。圖例、注記內容比較簡單,可由學生自學,教師板畫鞏固。
教 案
1、 初步學會實地定向的方法;
2、 掌握地圖上的方向;
3.區分經線與緯線的不同特點,并了解經緯網的地理意義。
1教學重點:經緯網、東西半球、方向、比例尺、圖例、注記。
2.教學難點:經緯網定向法。
中國地圖、地球儀、經緯儀、地圖冊、投影片、地理光盤。
四、教學過程:
(一)地圖的概念
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方位和比例,用不同的線條、符號及顏色繪在紙上成了地圖。
(二)地圖的作用
勘察、筑路、航空、航海、旅游探險、科學研究、國際交往、行軍打仗。
(三)地圖的三大要素(稱地圖的“語言”)
方向、比例尺、 圖例與注記
1、方向 n
(1)常用的三種定向方法 : wnen
1)一般定向法: w e
上北下南 左西右東 wses
2)指向標定向法:用箭頭標出正北方;
3)經緯網定向法(最精確的定向方法):
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例:以極地為中心的地圖)。
(2)實地測方向:
1)太陽測方向(太陽自東向西)
住房坐北朝南;
獨立大樹:葉:南茂北疏;樹輪:北密南疏;
山坡:南面:繁茂、北潮濕背陽(多青苔)。
2)北極星定方向:指正北;
3)鐘表定方向:太陽:6時在e;12時在s;18時 在w;
①手表當時的時間數的1/2的數對準太陽,其12點處向北(24小時的表用正點計)
②對準太陽,時針與12點之間的夾角的平分線,即一頭指北,一頭指南。
(3)經緯線:
1)經線:
①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叫經線,也叫子午線;
②指示南北方向;
③呈半圓,長度相等。
2)緯線:
①與赤道平行的線叫緯線,赤道為最大的緯線圈;
②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③自成圓圈,稱緯線圈;
④赤道最大,極點為“0”,長度不等。
3)本初子午線:國際上規定,把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的那一條經線定為0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
4)東經度:(e)o0經線以東的1800為東經;
5)西經度:(w)o0經線以西的1800為西經。
6)東西半球:國際上習慣于用于200w和1600e的經線圈為東西兩半球的分界線;(我國位于東半球。)
(4)南北兩半球:
1)赤道:o0緯線,長40075km,把地球平分南北兩半球;
2)北緯:赤道以北至900n,也稱北半球;(我國位于北半球)
3)南緯:赤道以南至900s,也稱南半球。
(5)低、中、高緯度:
低緯度 中緯度 高緯度
o0~300 300~600 600~900
(6)經緯網:
1)經緯線相互交織構成經緯網;
2)作用:可以準確地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
(三)小結
通過設問,讓學生了解地圖上常用的三種方法中,普遍采用和最準確的定向方法分別是什么定向法。鞏固00經線和緯線、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線,以及中國所在半球的位置。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地圖上的比例尺;學會運用比例尺公式進行換算;理解大、小比例尺地圖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
2、掌握地圖上的圖例與注記;
3、 掌握讀圖的步驟。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比例尺的換算和常見圖例記憶。
2.教學難點:大比例尺、小比例尺及地理上反映的地理事物特征差異。
三、 教學準備
中國政區圖、市(縣)圖或鎮(街道)圖。
四、教學過程
(一)比例尺(縮尺) 圖上距離
1.表示公式:比例尺= 實地距離
2.三種表示形式:
(1) 線段式:(圖上1cm代表實地距離10km)
0 10 20 30km
(2) 文字式:圖上一厘米代表實地距離十千米
(3) 數字式:1:1000000或1/1000000;(1百萬分之一)。
3.比例尺的分類:
(1) 大比例尺:大于1:200000(二十萬分之一);范圍小,圖詳細;(學校圖)
(2) 中比例尺:1:20萬~100萬分之一(一百萬分之一);(市、縣圖)
(3) 小比例尺:小于1:1000000(一百萬分之一);范圍大、圖簡單(國家圖、世界圖)。
(二)總結:比例尺越大,圖中范圍越小,圖詳細;
比例尺越小,圖中范圍越小,圖簡單。
(三)圖例、注記;
1.圖例:為了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畫在地圖上,人們設計的一系列的符號叫圖例。
2.注記:地圖上用作說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數字。
(四)小結
1. 讓學生歸納這兩節課學習了哪三方面的內容,教師歸納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是地圖最基本的語言,也稱地圖的三要素。但地圖的語言十分豐富,除所講的以外,還有地形圖中的等高線、等深線、氣候圖中的等降水量線等等,我們今后在學習中逐步加以了解。
2.隨堂練習:
《填圖冊》第一頁1~2,第二頁2。
七年級地理課本篇四
本節課是前兩節氣溫和降水知識的概括綜合,也是前兩節知識的延伸與深化,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加強環境教育。
1、知識積累與疏導:了解“氣候”的概念并能區別“氣候”和“天氣”,世界上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及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認知率達100%。
2、技能掌握與指導:說出影響氣候的因素,學會收集有關氣候的數據,運用圖片、地圖、填表、觀察、比較、歸納總結、探究的方法獲取知識。利用率達100%。
3、智能提高與訓導:通過觀察圖片地圖中發現問題,共同探討,學會與老師合作、學生合作,能舉例說明氣候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互動率達100%。
4、情意修煉與開導:如何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以及對氣候災害預防和減災。討論活躍熱烈又有序,提出問題、探究意識積極性高。投入率達95%。
5、觀念確認與引導:認識氣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加強環境意識的教育。認同率100%。
(教學目標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慮本課教學的思路,有利于課堂教學評估,但是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各教學目標之間是協同和合為一體的。)
對氣候影響的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不容易準確分析各類型的氣候特征及分布。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探究活動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錄像:看幾幅不同氣候的景觀圖片
教師:
⑴同學們是否去過或看到過這些地方?你能從畫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氣候?
⑵同學們通過觀察,你們對氣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誰能描述我們南通的氣候特點嗎?
⑷誰能知道氣候與天氣有什么不同?
(通過生動形象的畫片,讓學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出問題,學生相互討論交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才能形成教學問題場。)
探究活動二:合作學習,分析圖表。
學生:看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
教師:設疑世界上有多少種氣候類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圍,比較各地的氣溫和降水有什么特點?
學生:分組討論,分析圖表。
學生:邊歸納總結邊填表。
(通過設疑,觀察,給學生相互交流的機會,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創設學生發問討化,研究問題,通過歸納總結,給學生表達思維的機會,初步形成個體意境場。)
探究活動三:分析因素,加深認識。
錄像:觀看資料:⑴氣溫、降水量圖;⑵實例。
教師:提問,比較各地氣候有何特點?說明原因。
學生:小組討論、總結。
教師:最后歸納,氣候受地形、緯度、海陸等因素的影響。
(通過師生、生生互動作用,探究發問,然后小組討論匯報,歸納總結出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探究活動四:實例分析,鞏固提高。
1、學生:從舉例、自身體驗出發,氣候對不同地方人們的生活、生產的影響。
2、教師:引導學生完成相應的思考活動題。
(學生在以上探究活動和實例的討論中初步形成個體意向場,初步達到了教學目標。)
氣候的地區差異
世界氣候的分布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⑴緯度位置⑵海陸位置⑶地形等
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⑴生產活動⑵生活
判斷表示天氣還是氣候:
狂風暴雨( )晴空萬里( )
四季如春( )春光明媚( )
填出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⑴海南終年如夏,南通四季分明。( )
⑵青藏高原緯度較低,但是氣候寒冷。( )
⑶天津的年降水量比烏魯木齊多。( )
探討:面對全球變暖的趨勢,人類應該怎樣做?
學生姓名(略)
本堂課不是傳統的45分鐘的上課,而是有上課前準備活動。學生為了上好這堂課要收集的有關氣候問題的資料來作為自己的觀點。課后還有相關知識的開放題。
教學過程中注意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獨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一個學生的深層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這堂課的教學不落俗套,是教學方式的大膽創新,教師以新課程的理念為指導,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促進了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以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