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優(yōu)質的心得感悟該怎么樣去寫呢?以下是我?guī)痛蠹艺淼淖钚滦牡酶形蚍段拇笕M軌驇椭酱蠹遥覀円黄饋砜匆豢窗伞?/p>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悟篇一
但是,史鐵生并沒有因此而放棄,雖然他不停的想關于死的事,但最終,地壇與母愛喚醒了他,在一次又一次與心靈中的死亡斗爭后,他最終決定活下去。他在地壇里思考人生,思考著母愛。“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但人總歸要活著,上帝給予我們生的機會,就必須活下去,無論命運如何,都要珍視這份生的機會,好好譜寫人生。
面對人生的苦難,有的人選擇了積極面對,有的人卻選擇了消極的逃避。古希臘荷馬雖雙目失明,但仍吟出《伊利亞德》和《奧特賽》;貝多芬雙耳失聰,但萊茵河畔仍飄響著《歡樂頌》荷蘭畫家梵高雖精神分裂度過了短暫的一生,但是他筆下《向日葵》仍唱響生命的贊歌。歷經磨難雖是不幸,但是只要能度過這道坎,不幸也就成為了人生的墊腳石,偉人們成功就是他們能將這坎坷作為人生財富,而更多的人卻倒在了困難面前。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愛他的母親,“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史鐵生遭遇了不幸,但他的母親是理解他,愛他的,自己心里承受著更重的痛苦,也為他的兒子著想,也要安慰她,時間晚了,他也會帶著年邁的身體到地壇中來找我。
每個人的母親都是如此,都對我們給予了無限的愛,但是我們從來都沒有為他們著想,母親叮囑我們好好學習卻當做耳旁風,告誡我們不做不該做的事卻不在意,當他知道我們成績退步,犯了錯誤后的自責卻從未被我們發(fā)現。從來都是母親為孩子卻沒有孩子為母親著想。
母愛是平凡的,是無私的,我們都馬上長大成人我們也應該多為父母著想。
人生路漫漫,有艱辛有汗水也有關愛,我們要譜寫自己的人生,體會這些關愛,積累磨練的財富,活出精彩。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悟篇二
史鐵生之所以能寫出《我與地壇》這樣一篇傾世絕作,我認為是他經歷了太大的苦難。正如因癌癥16歲就離開人世的輕狂少年子尤所說,人都應該到醫(yī)院去住一段時間。只有經歷了真正的苦難,在一個類似地壇一樣清靜的境地,人才有可能停下匆匆的腳步,反省一下自己曾經的遭遇,只有被命運逼到了生命的邊緣,人才有可能真正思索人生的意義——生死有何區(qū)別,人為什么活著,應該怎樣活,怎么面對苦難,怎么自我救贖。史鐵生倒是應該感想命運為她安排的苦難,不然,他怎么會對生命的奧秘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怎么會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如此深邃的思想、如此雋永的文筆,怎么會活得如此清醒、坦蕩?
我沒有經歷史鐵生經歷的深重苦難,當然也不會得到以上他得到的一切。但是,有一種東西,我們共享,全人類共享,那就是欲望。
欲望,是孩子小時候渴望長大、渴望游戲、渴望零食,是許多人工作后渴望業(yè)績、渴望地位、渴望權力、渴望名聲,是每個人渴望親情、友情、愛情……欲望是對目標、理想實現的渴望,人們?yōu)榱怂ψ非螅侨饲斑M的動力,是人活下去的動力。
人們用“欲壑難填”形容人的自私、貪婪。確實,因為無限膨脹的欲望,貪心的官知法犯法,奸商不擇手段。但這不是欲望的錯,是實現欲望的手段有問題。只要不侵犯到別人實現其欲望的基本權利,追求自己的總沒有錯。我們不能說要扼制人的欲望,因為“消滅欲望的同時也消滅了人性”,因為人生就是實現目標以滿足欲望的過程。
有多少人遁入空門后看破紅塵,自殺升天,遠至古代的君王,近至現今《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扮演者。他們失去了人性的最本質——欲望,因此生死對他們而言并無區(qū)別。看破紅塵的他們認為,人最終難逃一死,人生最終會變?yōu)橐黄摕o。可是他們只看到了人生的結果,而沒有看到人生這個過程的精彩。每個人都在追求結果,但每個人都活在過程中。
目標是我們想象中遙遠而美麗的彼岸,而欲望是我們的發(fā)動機,讓我們有勇氣、有力量、有意志與一路上所有的驚濤駭浪搏斗,同時創(chuàng)造出一次美麗的航行。即使彼岸遙不可及,即使彼岸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好,那又有什么關系呢?欲望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提供強大的動力讓我們創(chuàng)造一個人生的過程。更重要的是,這個屬于我們自己的過程,一旦產生,一旦被經歷,就無法被抹去,無法剝奪了。這樣,我們面對死亡也不必恐懼,因為人生之過程的精彩不會隨著生命的逝去化為烏有,它已融入我們的記憶中,讓我們無悔,讓我們坦然。
《我與地壇》的讀后感悟篇三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一篇散文,描寫的是作者人生中最失意、最低落的階段。讀完這篇文章后,最讓我感動的是那偉大的母愛。
作者的母親是平凡的,她像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疼愛自己的孩子,當作者發(fā)瘋一樣離開家時她內心十分擔憂,當作者忽然截癱時她情愿替兒子受苦……
但是,她又是不平凡的,當自己的兒子天天獨自往地壇跑時,她沒有上前攔住,也沒有要求兒子和她一起去,而是由著他做任何決定。她不是不愛自己的兒子,而是以另一種最苦最難的方式愛著。當他為兒子準備的時候,她多想問問兒子去地壇做什么,讓兒子也為她想一想。但是她沒有,她給了兒子最大的自由,讓他去自由安排未來的日子,給他獨處的時間,自己卻在家中承擔了太多太多的苦難。而做兒子的也真的沒有為母親想過仍舊每天去那個荒僻的院子,回來后不說一句話。
在擔心時,她也會去地壇尋找兒子的身影。在院子中繞了一圈又一圈,步履蹣跚,而作者卻在茂密的樹叢中,決意不去喊她,只是暗暗地看著她茫然而又急迫的神情。不管他是出于長大了的倔強還是羞澀,留給作者的都只有痛悔。直到母親逝世之后,他才開始反省,逐漸意識到,母親為了在這么大的院子中找到自己的兒子,曾經走過多少焦灼的路。園中不單單是處處有過作者的車轍,有過他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
因此,當我們真正頓悟一切的時候,往往是一切都來不及補救的時候。現在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親?有誰問過自己母親的喜好?當我們向母親要錢為好友買生日禮物時,有誰為自己母親買過生日禮物?可能大多數人會難為情,羞澀而
不敢。但是,勇敢去做吧,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羞澀而讓自己后悔一生。
所以,趁著我們還年輕,母親身體還硬朗,多陪一陪自己的母親,攜母親的手上街,為母親唱歌,記住母她的生日,給她一個驚喜,讓母親的人生歷程中有我們陪伴她一起走過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