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一
《資治通鑒》問世于北宋年間,是由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主持編纂的。我從小只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還不知道,他竟然是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司馬光前前后后總共花費了19年的時候,完成了這部史書巨著,主要的編纂工作全由他一個人負責,書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的心血結晶。他為了這部書殫粗竭慮,《資治通鑒》成書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翻開這本書,第一個故事,就是“韓趙魏三家分晉”。智家想立智瑤為繼承人時,智果曾經說過:智瑤有好多優點,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心胸狹隘,不能寬厚待人。但是智家不聽智果的勸告,智果為了躲避災難,脫離智氏,改姓為“輔”。
果然跟智果說的一樣,智瑤狂妄自大,他說:“災禍只能由我帶給別人。我不給他們降臨災禍就罷了,誰敢給我呢?”但是,愚蠢的智瑤卻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滅掉了整個智氏家族,只有改姓的智果得以幸免。
書中說,一個人多次犯錯誤,結下的仇怨不會在明處,應該在它表現出來之前就提防,賢明的人處理小事都非常謹慎。這就是平時老師教我們的“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差不多吧?自己滿足已獲得的成績,并且狂妄自大起來,這樣的人,怎么才能持續進步呢?
《資治通鑒》的每個故事里,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英雄人物,用他們的人生經歷,喻之有理地向我講述了淺顯又深奧的人生道理,三寸之舌比百萬之師還要厲害的毛遂,有氣魄有擔當卻英年早逝的英雄霍去病,堅忍不拔、忠于朝廷的蘇武,忍辱負重、嶄露頭角的韓信……歷史的長河興衰盛敗,都會發人深省,令后人受益良多。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一部《資治通鑒》讓我了解了歷史,也懂得了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二
這幾天,我利用暑假時間讀完了《資治通鑒》這本書,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氣勢的盛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殺傷力的還是反間計。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國末期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挑戰人類最脆弱的部分。因為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
飯不常也。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喂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鑒》里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三
有些慚愧的說,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居然沒有怎么仔細閱讀過中國的歷史,一直都無法由衷的感觸些什么。但當我通讀過《資治通鑒》后,我發現心中竟不住的洶涌澎湃。那些歷史情節,仿佛歷歷在目。
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北,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亞巴爾喀什湖西南,擊斬匈奴郅支單于,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膽敢冒犯強大中國的,距離再遠,也要誅殺!”豪氣上干霄漢。
千年之下,我們仍聽到這個聲音,為之熱血沸騰。英雄們為了解放,為了和平,揭竿而起,奮勇抗敵,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國最終向中國臣服,并不是全因為中國有此力量,更關鍵的是匈奴內部分裂。而這再一次向歷史證明:一個不能團結的國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單于的人頭,也不會懸掛高竿。
然而當中國前程似錦的時候,我們的君王們開始享受起衣食無憂的奢侈生活。在荒淫無度的生活背后,浮現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暴君,昏君還有那些腐朽的偽善的爪牙。他們的殘忍,他們的自私,讓我汗顏;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讓我觸目。于是人們在亂世中學會可自救。
中國帝王被殺,不自楊廣開始,但楊廣被殺,卻是人民自救——聚眾起兵、反抗暴政的結果。也是歷第一次,人民自救轉變為官員和軍人自救的結果。楊廣能力的高強,使人驚駭,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時間,就毀滅其父楊堅建立起來的富庶強大無比的帝國,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時間,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將勇士反叛,沒有人能做得到這些,而楊廣卻做到了,他的獎狀是一條絞繩。
每次政變,都引起屠滅三族的慘劇;每次兵變,更是死人山積——壽春一連發生三次叛亂,幾乎空城。詭詐、殘忍、勾心斗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榮華富貴,卻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錦的前程,卻看不到人民苦難。今天還是炙手可熱的神圣人物,明天霎時間變成國家蟊賊,全家斬首,還把千萬無辜的男女老幼,也帶入刑場。官員的尊嚴靠赤裸裸的軍事力量維持,是和非、對和錯,全看你是勝是敗?人性急劇墮落,種下未來更悲慘命運的基因。
面對暴君的暴行,我們如果沉思,會忽然間汗流浹背。因為,如果換一下位置,我們真的可能就是他!這是多么可怕,權力能改變人性、扭曲人性、消滅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權力的毒酒,美女都會變成青面獠牙,何況本來就有一顆邪惡的心靈,我們痛恨他們之余,還為他們痛惜:為什么讓他們服下這種毒酒!
真的感謝司馬光先生,假使沒有《資治通鑒》,時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提供一個輪廓;作為一個讀者,我是何等幸運。問題是,讀史者的幸運,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運,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為我在這里聽到了太多官員的假話謊言,和太多人民的哭聲喊聲。這就讓我在緬懷歷史的同時,也該從中學到些教訓,不讓歷史重蹈覆轍。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四
最近閱讀了一本白話版的《資治通鑒》,隨著閱讀的進行越發感覺這部書字字珠璣。
《資治通鑒》是北宋多學科通才司馬光花費19年編寫而成的橫跨16個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巨著。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打響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槍,但是不到半年陳勝就被殺身亡。司馬光在評價失敗的原因時,分析道首先是陳勝在時機不成熟時著急稱王,再就是濫殺熟人,親近苛刻督查的人,將領們帶兵攻占土地回來,凡是與命令不相和的,就把他們逮捕治罪,從而導致將領、朋友都不親附他。
楚王韓信因勢力過大引起劉邦的不安,進而用計捉住韓信,封了個沒有實權的淮陰侯。劉邦問韓信他能帶多少兵,韓信說:“陛下你不過能帶十萬”,而說他自己帶的兵越多越好,劉邦笑他說:“越多越好,那你為什么被我捉住哪?”,韓信說:“陛下你不會帶兵,但很會帶將”。
公元前265年,秦國發兵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人要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做人質才肯發兵,太后舍不得,就沒有答應。觸龍勸說:“為什么國君的兒子被封了侯就都沒有好結果呢?因為他們俸祿豐厚,卻沒有為國家流汗,地位崇高,卻沒有為國家立功。如今您抬高長安君的地位,卻不趁現在您還在時讓他多為國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長安君將憑什么在趙國存身哪?”趙太后聽后就同意了長安君做人質的`要求。而《資治通鑒》記載的漢文帝時,吳國太子入京朝見,陪皇太子喝酒賭博,因為賭博爭棋態度不恭,被皇太子用棋盤砸死。朝廷把吳太子送回吳地,吳王劉濞生氣的說:“天下都是劉家的天下,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好了,何必送回來?”又送回去,葬在長安。喪子之痛最終導致吳王挑起七王之亂。
《資治通鑒》是一本巨著,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五
如水的月光打在素凈的白紙上,月光微涼,頃刻間就流轉在字里行間。柔光輕輕盈盈的如蜻蜓點水般落在塵封的文字里,落在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里。
眼前,矗立起一個高大挺拔的身影。他站在銅鏡前,一件一件任由內侍為他穿上皇帝冠服,中衣中褲,羅縠單衣,玄衣降裳,襭夾,黼黻腰帶,通天冠——自此,一個統一的多民族集權時代來臨。
我隔著五千年時光模模糊糊的看著他,我撫摸他,試圖喚起沉睡已久的他;我以眼淚祭奠他,祭奠他那驚心動魄、功齊三代的人生。
我看著那字里行間的驚心動魄,似一幅潑墨山水,一筆一畫都驚心。曾幾何時,年少輕狂的他在不知不覺間成長為一個篤定威嚴的君王,并六國,奪九鼎,稱皇帝,統一天下;制郡縣,征四方,修長城,力保疆土;度同制,整交通,開溝渠,發展經濟;書同文,行同倫,收客卿,進化思想……這皋牢百代的功業耗費了他的一生,我仿佛看到了他眼中朦朧間的絲絲晦暗,和手指尖暗淡的血色。三色堇開花了,它的身影搖曳在阿房宮冰涼的玉階上。燦爛如陽,妖冶如血。
愛江山更愛美人,有愛情的君王才更生動。我的眼前再次出現了他的身影,這千古一帝歷經狼煙,已然滄桑落寞。他站在阿房宮的玉階上,迎著夕陽,是在想念那善良美麗的阿房女嗎?遠方傳來了飄飄渺渺的歌聲,“日夜背負著相思的重擔,讓英雄氣短就唯有愛,假如半生奔走最后留不住紅顏知己為伴,就算手握無邊江山也有憾。逞好強縱有淚不輕彈,酒一干滿懷苦心已酸,世間最難為鐵膽柔情男兒漢,難為男兒漢……”
秋風驟起,一夜間合歡落了滿地,當最后一抹血色的殘陽融進黃昏里,阿房宮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也燒毀了他的千古功業,雖然并沒有阿房女。
歷史匆匆,跨越千年,舊塋新墳,上演著功與過的悲喜劇。歷史,終究只有真正經歷他的人最清楚、。但是我看他,就如同看舊友,他就站在那,帶著五千年的風霜雨露,帶著五千年的毀毀譽譽,我尊重他,我敬仰他,我膜拜他,一直到天長地久!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六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一冊厚書,書名叫《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作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撰寫的一本政治、歷史、文化、軍事于一體的編年體形式的巨著。“資治通鑒”標題的含義就是“鑒于古時發生的事情的教訓,以加強現在的統治與管理。”雖然成書時間距離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可是里面的道理仍然可以沿用至今。
這本書第一卷開篇就寫出了能成就大事的關鍵。其中有一句話講出了道理:“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謂此類也。”意思就是“沒有哪件事情不是由一些細微的事引發的,能成大業的人目光長遠,能利用一些細微的變化來預測事情,從而預防它;而普通人的目光短淺,等到事情已經發生了,再去補救它。如果在剛有征兆時就撲滅它,就可以事半功倍;而等到事情已經發生了再來補救,往往竭盡全力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對我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最近除了抗疫之外還有件大事,那就是抗洪救災。但是戰士們不會總是在大壩前加固堤壩,而是在大壩的后方尋找出水孔。因為有句古話說的“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可能普通人認為一個小小的小孔,不會有事的。但當洪水到來時,這個小小的小孔可能會越沖越大,最后導致整個大壩被沖毀。就需要更多的財力和物力來修好大壩。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是這樣的。有一次,我在寫作文時,把“必”字少寫了一“丿”,爺爺卻很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我說:“不過就是少寫了一‘丿’嗎?為什么要這么認真呢?”爺爺說:“如果你的‘必’字寫錯了,那么有這個偏旁的字你都會寫錯。你看,這個‘密’字也寫錯了。所以,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小錯誤,不能等到錯誤變大了再來改正。”
《資治通鑒》里還有很多道理,希望同學們細細品讀!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七
暑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資治通鑒》,受益匪淺,讓我愛不釋手。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一段段歷史情節,猶如身臨其境,歷歷在目。然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歷史教會了我一個為人處事的道理----謙虛。
“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術高明,騎術精湛,身懷絕技,無所不通,文筆優美,思維敏捷,還有意志堅強、勇敢果斷的品質。但他卻妄自大,目中無人,當著韓、魏兩家說:“汾河、綘河原先能夠象晉水淹沒趙一樣淹沒你們兩家啊!”結果卻是韓趙魏三家聯合滅亡了智家。同此可見,做人必須要謙虛謹慎,一旦狂妄必將招來殺身之禍。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的故事,從另一面告訴了我們,唐太宗貴為天子,卻能以謙虛的態度,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治理國家。他任人為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征,以謙和之心應付他人的勸諫,創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豐功偉績載入史冊,被后人稱道。
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提高,這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陳詞濫調,卻是為人處事的至理名言。從(資治通鑒)中許多故事能夠看出,為人處世謙虛,能夠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紛爭與憂擾,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間,我報名了星樂培訓學校的奧數尖子班。因為前幾次測試,我都得了滿分,所以我有點飄飄然,驕傲了起來,結果最終幾次測試我只得了90分。看到教師在試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謙虛的重要性。
以史為鑒,應對當今復雜的社會,謙虛依然是一種美德。我們應當懷著一顆謙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對社會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對別人的感激。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八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題記
我喜歡讀歷史,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很多時候我們對現實的問題或者時代的躁動不安一籌莫展,覺得我們走進了現實的死胡同,根本無路可走。這時候,我們不妨回頭看看歷史,接近經典的史書、閱讀經典的史書、品味經典的史書,看看幾千年來歷史河流里古人們給我們留下的智慧。正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看看千秋萬代歷史偉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和教訓,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探討我們大學生的人生規劃,總能發人深省,獲益良多。歷史的車輪滾滾,億萬生靈在歷史的足跡下都顯得如此渺小。但司馬光用自己的生花妙筆,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永恒的著作,永享后人的敬仰和萬世的榮光!這就是《資治通鑒》。
我之所以選擇讀《資治通鑒》,主要是因為《資治通鑒》歷史地位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了解我國古代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的重要歷史典籍,在順利完成后,便立即成為史學著作的典范,受到歷代學者的共同贊許。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先生更是評價《通鑒》時說:“司馬溫公《通鑒》,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結構之宏偉,其取材之豐贍,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勢不能不據以為藍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溫公亦偉人哉!”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司馬光他們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九
暑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青少版《資治通鑒》,受益匪淺,讓我愛不釋手。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一段段歷史情節,猶如身臨其境,歷歷在目。然而,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歷史教會了我一個為人處事的道理----謙虛。
“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術高明,騎術精湛,身懷絕技,無所不通,文筆優美,思維敏捷,還有意志堅強、勇敢果斷的品質。但他卻妄自大,目中無人,當著韓、魏兩家說:“汾河、綘河原來可以象晉水淹沒趙一樣淹沒你們兩家啊!”結果卻是韓趙魏三家聯合滅亡了智家。同此可見,做人一定要謙虛謹慎,一旦狂妄必將招來殺身之禍。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的故事,從另一面告訴了我們,唐太宗貴為天子,卻能以謙虛的態度,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治理國家。他任人為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征,以謙和之心應付他人的勸諫,創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豐功偉績載入史冊,被后人稱道。
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這雖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陳詞濫調,卻是為人處事的至理名言。從(資治通鑒)中許多故事可以看出,為人處世謙虛,可以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紛爭與憂擾,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間,我報名了星樂培訓學校的奧數尖子班。因為前幾次測試,我都得了滿分,所以我有點飄飄然,驕傲了起來,結果最后幾次測試我只得了90分。看到老師在試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謙虛的重要性。
以史為鑒,面對當今復雜的社會,謙虛依然是一種美德。我們應該懷著一顆謙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對社會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對別人的感謝。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十
《資治通鑒》,由司馬光主編,歷經19年才編寫成,是一部長達400萬字的史書,共294卷,記載了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得六年(紀元959年)征淮南,共計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而我閱讀的這本少年版《資治通鑒》,濃縮成了400頁左右,讓我讀出了古人所具有的品質: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守義、執著等,這種種品質,是我們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
《資治通鑒》通過講述一些明君賢臣或狡詐小人,揭示了一個個人生道理。讓我記憶猶新的故事有: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以應巨鹿之戰,可見其勇猛決心,一戰成名。但他太過自負,鴻門宴沒能刺殺劉邦,鑄成大敗,“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他的烏江自刎,令人惋惜。
個性剛烈的商鞅為達目的常常不擇手段,尤其是貫徹新法不遺余力,得罪了很多個人利益受到新法損害的人,最后以謀反這宗罪在車裂酷刑中結束了他波瀾起伏、轟轟烈烈的一生。
還有滿腔熱血的豫讓,他為了給自己親如手足的智伯報仇,竟喬裝成服苦役的囚徒混進宮內,潛伏在廁所中刺殺趙襄子,被發現后,他毫無懼色,直言不諱,卻被趙襄子欣賞放了他。第一次失敗后,他仍不改決心,用生漆涂滿全身,使渾身皮膚腫爛,毛發脫落,以改變自己容貌,又吞下燒紅的木炭,使聲音變啞,其痛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一日,他在街市乞討,連妻子都沒認出,還給他些許錢物。終于有一天,他打聽到了趙襄子的行蹤,便埋伏在趙襄子所要途經的橋下。誰知他的馬匹剛到橋邊就驚跳嘶叫,又被發現,便請求趙襄子把他的衣物脫下,讓豫讓刺幾下。豫讓面對他的衣袍,怒目圓瞪,視如仇敵,吼叫著,猛刺三下,便揮劍自刎,血灑橋頭了。
《資治通鑒》這本史書,讀完后令我感觸頗深,回味無窮。也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十一
當我拿到《資治通鑒》這本書時,我仿佛看見,歷史向我打開了一扇金光閃閃而厚重的大門。
《資治通鑒》問世于北宋年間,是由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主持編纂的。我從小只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還不知道,他竟然是這樣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司馬光前前后后總共花費了19年的時候,完成了這部史書巨著,主要的編纂工作全由他一個人負責,書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的心血結晶。他為了這部書殫粗竭慮,《資治通鑒》成書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翻開這本書,第一個故事,就是“韓趙魏三家分晉”。智家想立智瑤為繼承人時,智果曾經說過:智瑤有好多優點,但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心胸狹隘,不能寬厚待人。但是智家不聽智果的勸告,智果為了躲避災難,脫離智氏,改姓為“輔”。
果然跟智果說的一樣,智瑤狂妄自大,他說:“災禍只能由我帶給別人。我不給他們降臨災禍就罷了,誰敢給我呢?”但是,愚蠢的智瑤卻被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滅掉了整個智氏家族,只有改姓的智果得以幸免。
書中說,一個人多次犯錯誤,結下的仇怨不會在明處,應該在它表現出來之前就提防,賢明的人處理小事都非常謹慎。這就是平時老師教我們的“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差不多吧?自己滿足已獲得的成績,并且狂妄自大起來,這樣的人,怎么才能持續進步呢?
《資治通鑒》的每個故事里,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英雄人物,用他們的人生經歷,喻之有理地向我講述了淺顯又深奧的人生道理,三寸之舌比百萬之師還要厲害的毛遂,有氣魄有擔當卻英年早逝的英雄霍去病,堅忍不拔、忠于朝廷的蘇武,忍辱負重、嶄露頭角的韓信……歷史的長河興衰盛敗,都會發人深省,令后人受益良多。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一部《資治通鑒》讓我了解了歷史,也懂得了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十二
漢安帝元初三年(公元116年)至漢獻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跨度89年。
此時,漢王朝傳到漢獻帝手里,國運已走了400年時間。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來到漢獻帝這里,就已經離漢王朝的完全滅亡不遠。而對于普通民眾而言,三國亂世不是什么英雄豪情指點江山,而是人間地獄般的災難要到來了。
但漢王朝最后的滅亡又其前任王朝不一樣,并非是因為帝王的暴虐。要說像,倒是和前前任王朝——周朝更像一點。所以即便是在最后幾任執政者之下,還是出了很多名士隱士,且也得到了善終。
東漢末年的隱士:公元137年的冬天,漢順帝巡視長安,有個叫田弱的人向順帝舉薦法真這個人,稱法真精通儒家學說,但隱居鄉里,不肯出來做官,應該認命他為三公。于是順帝非常虛心地邀請他,前后四次征召,但法真始終不愿意出來。
公元159年,尚書令陳藩向漢桓帝上書,推薦五位隱居不肯出來做官的士人:徐稚,姜肱,袁閎,韋著以及李曇。漢桓帝對這些人都用非常周全的禮儀去征聘他們,但他們最后無一肯去應聘。
這里說說其中一人姜肱。
此人在鄉里以孝敬父母、慈愛兄弟而著稱。一次,姜和他的弟弟在夜晚碰到一伙強盜搶了東西準備殺了他們。姜就說,請你殺了我,保全我弟弟,他還小,沒有定親娶妻。弟弟卻說,請殺了我,我哥哥品德比我高,是國家的英才,我愿代哥哥一死。強盜聽后受到感動,最后只搶了東西而放了他們。等他們回到來,別人都看到這兩兄弟什么都被搶光衣服都沒有時覺得很奇怪,姜肱則用其他原因推脫不說,不肯指控有強盜。強盜聽聞后,感到非常慚愧和后悔,立刻到姜的家拜訪他,叩頭謝罪,并歸還了所有物品。姜不肯接受,還用酒照顧他們。漢桓帝聽說姜肱的事跡,就派畫工去畫出姜的畫像(可能是想用來宣傳正能量典型?)。但姜聽說后就待在房子里不出來,用被子蒙著臉,說自己有病不能吹風,于是最后畫工還是沒能見到他的面目。
后來,漢桓帝又征召一個叫魏桓的隱士。魏桓家長的人都勸他去應聘。魏桓卻這么說:
“接受朝廷的俸祿,追求高官,目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如今宮女數以千計,能縮小數目嗎?御用的好馬數以萬匹,能減少嗎?皇帝左右的權貴豪門,能排除掉嗎?”
大家都回到說:“不能。”
魏桓慨然長嘆說道:“讓我活著前去應聘,死后再送回,對你們有什么好處呢?”于是,他就繼續隱居不出。
試想如果是現在,直接送公務員或者編制工作給各位,會有人不要嗎?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十三
“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資治通鑒》作為吸收歷代興衰成敗君王得失的一面鏡子。作為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家之筆的名著古書,不單有名家編寫,更有那成千上萬的愛好者,我就是其中之一。
“名家手中出名書”《資治通鑒》的作者就是北宋著名的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當然,編寫史書那就需要淵博的知識,多而廣的歷史文獻,所以,司馬光從小就發奮讀書,努力增加自己的歷史知識,為今后編寫《資治通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書中上表周威烈王,下至周恭帝,共跨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共分二百九十四卷,三百萬字。文章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描寫,例如:劉邦,字季,高鼻梁,眉骨突起如龍顏,左大腿上有七十二顆痣。對人友愛寬厚,喜歡施舍財物,心胸開闊,素有大志。司馬光通過寥寥幾筆的人物形象描寫,反襯出往后劉邦統一天下的關鍵所在。
《資治通鑒》作為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家之絕筆名著古書,寫作技巧也不遜于司馬遷。其書中有這么一段:當漢武帝處死昭平君后,但仍然悲痛難忍,周圍的人也一起跟著傷感不已。待詔官東方朔上前祝賀漢武帝:‘我聽說圣明的君王治理國,獎賞不回避仇人,懲罰不區分骨肉。《尚書》上說:‘不偏向,不結黨,君王的大道,坦蕩平直。’這兩項原則,古代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都非常重視,而夏禹、商湯、周文王三王都難以做到,如今陛下卻做到,這是天下的幸運!我東方朔捧杯,冒死再為陛下祝賀!”開始,漢武帝對東方朔非常惱火,接著又覺得他說的是對的,將東方朔任為中郎。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司馬光編寫此書的精煉,同樣是一句祝賀之詞,卻被寫得意味深長,令人回味。同時,也反映出東方朔的機智,漢武帝善于用人,聰明果斷的一面。可見司馬光的文字功底可謂深厚。
《資治通鑒》(讀書筆記 )作為一面照亮君王得失成敗的鏡子,那就肯定少不了對歷來荒淫君主的斥責。其中就有一段:吳主每次宴會群臣都要把大臣們灌醉,他設置了黃門郎十人,專門負責搜集大臣們的過失,嚴重的被判刑、處死,輕的也要罪狀記錄下來。古代君王有多少荒于宦官、黃門,司馬光以“黃門郎十人”數字中,突出了當時奸臣當道,君主無能的歷史場景。
讀史讓人明智,自從我閱讀了《資治通鑒》后,對歷代君王的性格有所了解,更加詳細的知道了中國的歷史文化。《資治通鑒》是司馬光其卓越貢獻的結晶。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十四
《資治通鑒》是我國一部偉大的編年史書,作者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司馬光,《資治通鑒》讀后感。這套書非常厚重,五號的字,足足有4本,每本4000頁,雖然譯文占了很大的篇幅,但還是可見司馬光在編此書時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第一次看到《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在我六歲的時候,那時我在書房亂翻,無意間看到了外包裝是金黃色的《資治通鑒》。我小心翼翼地打開一看,發現里面都是些“臣光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東西,我一點兒都看不懂,最后我還是找到了一點有意思的東西——地圖。這張地圖生動地向我展示了戰國時期中國勢力的分布,非常好看,看完這一本,又接著看第二本……半天看下來,我對春秋、戰國、漢朝、南北朝乃至宋朝的地圖都了如指掌,還了解了中國朝代的變化,這對以后的我有非常大的幫助。
后來,我漸漸長大了,對于《三國志》、《史記》等古籍的了解也越來越多,那本在我小時候幫了我很多忙的《資治通鑒》也被我重新誦讀,里面那些我小時候還不怎么理解的字句現在都準確地知道了,讀后感《《資治通鑒》讀后感》。我知道了“臣光曰”的意思其實是“臣司馬光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意思是“天尊貴,地卑微,于是陽陰由此確定”。
我還發現了里面的許多非常好看的故事,比如漢高祖劉邦滅秦立漢的故事就很好看,那里面講了楚漢相爭的故事,日前在熱映、我也看過的電影《鴻門宴》就是根據這里改的。我最敬佩的就是劉邦,他有懷仁之心,很會籠絡人心,最終逼使項羽自殺、創造了四百年漢朝。不過我覺得項羽太不懂得收買人心了,老是殺人,后來竟使曠古奇才韓信投奔了劉邦。在最后,項羽被劉邦圍在烏江時,不聽烏江亭長勸:“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可他卻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然后就自刎了。這多可惜啊!項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東之后,好好治國,還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在我閱讀《資治通鑒》的這里的時候,甚至是閱讀原文時,都非常地流暢,我不得不佩服司馬光。他用詞既簡練又傳神,讓人一看就懂。
《資治通鑒》這本偉大的編年史書應該永遠受到我們的熱愛與敬仰。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十五
近來讀《資治通鑒》,發現一則有趣的故事,說的是漢末建安17年,曹操征討關中,留世子曹丕守鄴城,并讓謀士程昱輔佐,讓國淵任居府長史,主管留守事宜。大部隊西征后,河間——今河間市,以驢肉火燒聞名——田銀、蘇伯反叛。曹丕想親征,程昱勸阻,說只是一群烏合之眾,沒必要大動干戈,因此派將軍賈信平叛。果然很快禽殺為首的田銀、蘇伯,余眾一千多人投降。有人主張將這些人都殺了,以儆效尤,依據是:“公(曹操)有舊法圍而后降者不赦。”程昱、國淵不同意,程昱說:“此乃擾攘之際,權時之宜。今天下略定,不可誅之;縱誅之,也應該先打報告。”于是向曹操請示,曹操果然不殺,而且很贊賞程昱的做法。程昱、國淵的仁心,活了一千多人的命。
等到國淵寫報捷書的時候,斬首多少,與報告數完全相同。曹操很奇怪,因為舊例,都是夸大數目,以一為十,也就是說,斬首一個,書上寫十個。曹操于是詢問國淵這樣做的原因。國淵說:“征討境外敵寇時,多報斬首數量,夸大戰績,可以震懾民眾,宣示武功。而河間在我們境域之內,百姓都是我們自己的屬民,田銀等人叛逆,雖然戰勝他們是有功的,但我私下里感到恥辱。”曹操很高興,提升國淵為魏郡太守。
這則故事,除了說明古人也知道戰爭內外有別,內戰是恥辱的。其次,還解釋了我多年一個疑問。即:“故事:破賊文書,以一為十;”
以前讀史書,一直奇怪,比如長平之戰,秦軍白起坑殺趙兵四十萬。秦末項羽坑殺秦軍二十萬。總想,這幾十萬人,殺的過來嗎?如今看了這個故事,原來是以一為十。打個一折,殺四萬人,人頭滾滾,也是令人震驚的。
戰國之前,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征戰,還講點仁義,統計戰功時,按人的耳朵記功,叫做?。等到商鞅變法,驚世駭俗,用人頭記功,殺一首級升一爵,從此徹底禮崩樂壞。人頭難得,因此殺良民冒功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統計人頭時,常發現有婦女、小孩的頭,殺戮太重也不好,因此,以一為十的慣例就出現了,一直沿用至清朝。我是相信這個故事的。所以戰勝者寫的殲滅敵人的數量都是要打折扣的,打多打少,就看你的判斷能力了。
即使今天,官方也是喜歡報喜不報憂的,反而是一些野史可信度較高。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十六
《宋詩紀要》里這么寫道:“磋砣莫遺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
讀史明鑒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而《資治通鑒》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哪怕是這個信息流飛速的時代,它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本書就像一位老師一樣,教會我們信義、勇敢、執著等道理。
《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著的一本著名的編年體史書,它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多的一部巨著!
在秦紀中,我看到了秦王掃六合,一統天下的壯舉;在漢紀的泱泱文風中,我知道了兩漢的興衰;在三國紀中,我看到了亂世的演進;從唐紀中,我看到了國家的的鼎盛;在五代紀中,我看到了五代十國的更迭......它記錄了各個王朝從繁華到衰敗的印痕;它記錄了各位優秀的帝王,如“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等;它記錄了各位賢明的臣子,如商鞅等;它記錄了各位英姿颯爽的武將,如霍去病等......可見它的知識范圍多么的廣泛。各個朝代,各位名人,在這本書中為我們編織出一個真實的世界,讓我忍不住為它沉醉,為它癡迷。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小時候家住墳墓附近,孟子就學著做喪事的人裝神弄鬼,孟母見這情景覺得這里不適合他們居住,于是帶著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孟子學著商人買賣的樣子吆喝,于是孟母覺得這里也不適合孟子居住,就搬遷到書院旁邊住,孟子學著學生們的樣子讀書寫字、彬彬有禮。于是孟母認為這里適合居住便定居在這里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知道了家庭環境對人的重要性,就像三字經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差不多,但是生活環境的不同,人長大后的性格也就不同了。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要多去對我們身心有幫助的地方,例如圖書館、運動場等等,而不是網吧、游戲廳等不良場所。這樣才能健康成長。
時間很快會過去,等到了人生的結局時才想到讀書,縱使是后悔也沒用了。
我們能從這本書中看到智慧、陰謀、勇武,也能在其中看到殘忍、人性的掙扎與固守。無數精妙絕倫的故事值得我們細細地品味和深深地思考,無數深奧的道理等著我們去理解,或許這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真諦吧。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十七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眾多的史書記載了其浩瀚的歷史,描述了國家興衰,朝代更替的過程以警示后人。
《資治通鑒》就是其中一部著名的史書。它是由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主編完成。《資治通鑒》記述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的歷史。
通觀全書,我認為人民的力量是最重要的,是最強大的,民為國家繁榮昌盛之本。中國歷史上不乏許多強盛的大一統王朝,它們能一統天下,就足以證明其強大,但也有一些存在時間非常短的大一統王朝,那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些王朝迅速滅亡呢——就是人民。
細讀之后不難看出,這些王朝的君主都不重視人民,他們加重人民的徭役與賦稅實行苛政,暴政,他們肆意斂財,揮霍無度,窮兵黷武,使無數百姓失去土地,失去家園,走上造反的道路,這個國家也迅速覆滅。
但中國歷史上也不乏長久強盛的國家,他們屹立數百年而不倒的原因也是人民。他們實行輕徭薄賦,與民生息,注重節儉的政策。他們還鼓勵人民積極生產,糧食的儲量也就多了,國家日益強盛起來。
唐太宗曾經說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就如同人民而舟就是國家。若是統治者重視人民,讓人民過得幸福,富足,那么國家也就會更加強盛;反之,國家就會被人民所顛覆,走向滅亡。
宋朝時期,歐陽修,蘇軾和范仲淹都有一種“民本”思想,也正是因為這種思想,宋朝的君主們較為重視人民,而宋朝也延續了幾百年。
當今的中國和共產黨也十分重視人民,建國之后,實行土地改革,將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改革開放時期,黨和國家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分田包產到戶,給了農民生產自主權,再次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村開始富裕起來,而國家也日益強大。
孟子一直主張: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而這也正是一個國家想要富強所必須遵循的思想。現在的中國應更重視人民,才會越來越富強!
讀資治通鑒有感600字篇十八
“《資治通鑒》精采篇章頂醍醐。謀身良師處世友,知古論今人生福”
逝者如斯而不舍晝夜,這是歷史。回顧歷史的長河,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歷史中總是喜憂參半,而中華文明又是唯一一個歷史上未曾中斷的世界文明,足夠我們去學習。
北宋涑水先生司馬光我最敬愛的一位史學家。他的代表作《資治通鑒》是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馬光編寫這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光陰。這本書主要通過介紹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地告訴清廉,正直,剛強的入仕品質。我的體會,在當今仍然不失為一本為人處世的指導準則。
戰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才人輩出,叱咤風云人物何其多。然而殺傷力最大,成本最低的還是這個時代慣用的反間計。的確,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便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在戰國中,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中原之地,富蔗而傲視諸侯,若能留住孫臏這戰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何愁霸業不成。損失慘重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國成為唯一能夠和秦國抗衡的國家。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導致四十萬大軍被秦坑殺。《資治通鑒》中記載了太多的史事和反間計有關。畢竟何人不疑,不疑何人。它永遠是人類精神中最脆弱的部分。在當今仍然挑戰者我們,試問我們非圣人,若處在其中一位,誰能做到真正的不疑。
江湖代有才人出,《資治通鑒》中不得不提的是謀臣志士。手搖蒲扇的諸葛孔明,“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公瑾,鍥而不舍,多次上疏的賈誼,料事如神之張良,歷史是棋局,他們便是旗手,各顯身手,上馬博弈,移兵退卒。這便是司馬光的主題思想之一;英雄贊歌,忠君護主。
書中記載,周顯王四十八年,錄孟嘗君門人公孫戍懷私念而進諫,孟嘗君不計較他的私念卻采用他的諫言。“又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于外者,疾入諫!”這是司馬光肯定孟嘗君能夠諫言的原因。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安,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擊斬匈奴單于,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