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河南省水系結構篇一
各位領導,大家晚上好!歡迎乘坐我們的汴梁人家御河游船,我是你們的講解員,希望通過我的簡單介紹能夠讓大家對開封有一個新的認識。大家都知道我們開封是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七朝古都,從戰國時期的魏、五帶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以及北宋和金都是定都在開封,到現在已經有2700多年的歷史,特別是在北宋的首都東京開封,更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最為發達。最為繁榮的城市之一。七個古都、歷史名城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當然開封還有“北方水城”的稱號,特別在北宋時期,開封的水域面積占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有四條河道從京城穿過,流經城中的叫汴河,漕運東南方的糧食,凡是東南之地的土產也都從這里運入京城,無論公私所需,都依賴此河。我們熟悉的清明上河圖就是作家張擇端描繪的清明節前后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現在開封的水域面積雖然只有總面積的4分之1,但是這在普遍缺水的北方還是比較罕見的,所以開封也充分的利用其水運的優勢,投資3.5個億,連通四河五湖,打造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御河景觀帶,今天我們所要游覽的是開封水系工程的二期,從龍亭湖到包公湖,2005年開始規劃2006年投入建設,歷時7年,在今年的5月4日正式投入運營,全長1900米,有五個主題園區構成,共有11座橋梁,五座市政橋,六座景觀橋。
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就是開封著名的龍亭湖,占地710畝,也是大家熟悉的楊家湖了。在您左前方這座黃色的建筑就是開封著名的龍亭景區了。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的皇城就建在潘楊湖一帶,就是這片湖面底下啦,到了明朝的時候,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朱橚的在原北宋皇宮遺址之上建立了周王府,明末1642年被黃河淹沒,周王府毀滅,1659年在原周王府的遺址上修建了河南貢院,就是科舉考試的地方,清朝初年,不斷有人在這里挖掘古器物,由于積水和地下水的雙重作用,到1972年貢院的東西北就已經是水塘了,因此,也可以說潘楊湖形成于這期間,1734年,在貢院的基礎上修建了萬壽宮,內設皇帝牌位,每到重要節日,開封的官員要到萬壽宮來朝拜。清道光二十一年,黃河決口,水侵入城,龍亭左右,水深仗余。所以當地老百姓都說開封興于水也敗于水,北宋時期開封的漕運優勢使得開封經濟達到了歷史的巔峰,歷史上黃河的多次決堤也是開封遭受了滅頂之災。
現在我們通過的這座橋就是御河上的第一座橋,叫天波橋,由于天波楊府景區滆湖相望所以取名為天波橋。說到這我們不得不說北宋的一代名將楊業,山西太原人,從小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二十多歲便入仕太原的北漢政權,深受北漢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帶勇將,便派北漢滅忙的皇帝親信前去勸降,楊業悲憤的大哭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任命他為左領軍大將軍,此后,楊業在抗遼戰爭中屢建戰功,也引起一些邊防將領的嫉妒,在一次抗遼戰爭中,北宋開過功臣潘美的指揮不當,沒有及時支援楊業的軍隊,致使楊業戰死沙場,楊業戰死的消息傳到京城,朝廷上下,全城百姓都為他哀痛嘆息。楊業的后代也繼承了楊業的事業,為國征戰,兒子楊延朗,孫子楊文廣在保衛宋朝邊境的戰爭中都立了戰功,他們一家的英勇事跡受到人們的傳頌和贊美,民間流傳的故事就是根據他們的事跡發展起來的。
駛過這座橋我們也就進入了水系的第一個主題園區集錦園,我們可以看到兩邊還有很多未完工的古建筑,這些古建筑是是由建業大宏集團投資打造的集休閑、娛樂、餐飲、住宿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消費場所。
在我們通過的就是水系的最后一座橋了西司橋,坐落在西司廣場而的名,旁邊就是開封著名的西司夜市小吃一條街。橋的兩邊還有一些精美的雕刻,描繪的北宋東京的高度發達的手工業,像鈞瓷、汴繡的制作過程以及酒的釀造過程等。宋代的手工業也分為官營和私營兩大類,而官營手工業無論在生產規模還是組織分工等方面,都遠勝于私營手工業,官營手工業在古代封建經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且官營業手工業主要是為皇室服務,據估計,當時東京官營手工業者,不下上萬人,足見其規模之大,民營手工業較之官營手工業者其規模也要
小的多,但種類繁多,手工業者從事的行業涉及到當時人們生活的所有方面。
我們正前方就是開封的包公祠景區,包拯可以說是深入民心,包拯字希仁,北宋廬州府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包拯出生在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死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終年64歲出身官宦之家獨生子父親包令儀,母親為張氏父親曾進士及第,在河南商丘一帶做過地方官,后官至刑部侍郎北宋時代,寇準、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都曾幾起幾落,一生都在頻繁的升降中度過官場生涯。但包拯是個例外。他從縣令做起,三十多年間,做到樞密副使,除一次因“矢保任” 被降級已此外,官階一直升遷。這在大宋王朝的官場上十分罕見。究其原因,孝、廉、正、勤、公是其主要原因,孝,古代以孝治天下,提倡“百善孝為先”。包拯十年忘官,一心奉養雙親,謹遵封建孝道孝名遠播,清,封建時代的官員既是行政官,又兼司法功能。不僅要能處理日常政務,還要能審斷案子。包拯就是一位十分清明的行政官員,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天長縣知縣時曾判過一個“牛舌案”。廉拆除惠民河上花園亭臺全,疏浚河道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年)開封大旱,官井有限,民多渴死,包拯當時為權知開封府尹,指揮軍民在新舊城內開了390眼井,為老百姓解了燃眉之急。包拯仕途很順利除了他本省的品行特別受老百姓喜愛之外,與其所處的社會大背景也是有很大關系的,我們知道趙匡胤通過黃袍加身坐上了皇帝的寶座,為了防止手下大將在模仿他篡奪皇位,就通過杯酒釋兵權奪取了大將的兵權,并提出了與是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國方略,所以文人在北宋是非常幸運的,武將則將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從而導致武力積弱不敵北方外敵,我們從宋朝的軍事制度就可以看出來,一般將帥用來指揮士兵,但是沒有調兵全,調兵全一般掌握在皇帝新人的宦官手里并且還有權利處死有不軌之舉的將軍代表皇帝對在外的將帥的監督和挾制。但是在明朝就不一樣了,農民出身的朱元璋依靠武裝斗爭奪取了政權,創建了大明王朝,由于朱元璋的人生經歷使得他缺乏統治者應有的儒雅,這樣一來他對讀書人懷有猜忌心里,終明一帶,只有兩位文人獲得封爵,一個是劉基就是我們熟悉的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一個是王陽明,被封為新建伯,這兩個人事典型的賢人、精英,但他們的受封不是應為他們的道德學問而是因為他們的軍工。人才不僅要有才能更重要的還要與你生活的環境你的領導來決定你是否發展的更好。
大家可以往您的右手方向看,這些黃色的柵欄打開的話我們就可以將船直接駛入清明上河園景區,體會一下宋朝的繁華景象,真得可以說是一趟穿越之旅。
陸福橋:位于西北大街與陸福街的交叉口,為什么叫陸福橋呢,由于修建水系的過程中,這條90米長的陸福街就從此消失了,為了紀念這條消失的古街所以起名為陸福橋。這座橋呢是仿造北宋開封的州橋原型修建的,州橋遺址就在我們中山路中段的三毛時代廣場附近,宋代汴河流經東京的里外城,河上有橋十三座,其中以州橋最為壯觀。當年州橋“兩岸夾歌樓,明月光相射”,每當月明之夜,晴空月正,登橋觀月的人群,紛至沓來,熙熙攘攘。人們俯,一時“州橋明月”被譽為一景。州橋是北宋時東京城內橫跨汴河的一座大橋,也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橋下汴水奔流,橋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兩岸商業十分繁榮,笙聲連成一片。在北宋時州橋兩邊夜市比較多,水滸中楊志怒殺潑皮牛二的故事就發生于此(砍銅剁鐵,刀口不卷,吹毛得過',叫'殺人不見血')。可惜,明末毀于水患。橋兩邊的浮雕主要描繪的北宋開封的娛樂生活,像傀儡戲,蹴鞠等,宋代的娛樂活動也包括宮廷娛樂和市民文化兩大部分,勾欄瓦肆是重要的的庶民游樂場所,內部由不同的專業藝人圈成許多小場子,即是勾欄,瓦子勾欄在開封的規模頗大,數量也比較多。
金奎橋:兩邊的雕刻主要描繪的是開封的市井商業生活,藝術的在現了北宋汴京一天的早市、夜市的商業場景。
春花園主要是以北宋的商業文化為主題。北宋的商業可以說是空前的繁榮,商業稅首次超過農業稅稱為東京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北宋以前,整個中國無論大都市或州縣市鎮,均嚴格實行坊市分離制度,坊是居民區,市為交易場所,坊市分離,各有不同的功能,唐朝首都長
安分為108坊,東西有兩個市,每個市大約有兩個坊的大小,可見市的規模不大,而且2000多年來,城門,坊門入夜關閉,一直有著較為嚴格的制度,隨著商業的發展,原來的坊市制度就無法適應都市人的生活要求,宋代的東京就打破了這一限制,人們開始城市大街開店擺攤,經營買賣,街巷四通八大,居民區與市場混一的制度逐漸形成。北宋初期,朝廷還對東京夜市規定三更以前必須結束,中期以后,夜市的時間隨著商業的發展而延長,有的夜市直至三更借宿五更又開始,有些繁榮的商業區完全取消了時間的限制,二十四小時營業,通宵不絕,這也是現在開封夜市發的的歷史原因。飲食業堪稱是東京最為發達的行業,商業的繁榮通宵的夜市,主要集中在飲食業,作為飲食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酒店,在東京占有突出的位置,也是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利潤最高的行業,酒樓一般有大小兩種,大的叫正店,小的叫腳店,北宋東京遍布酒店,為當時最大的行業,大型正店有72家,小酒店也有上萬家,酒店既是官僚士人聚會之處,也是歌妓出入之所,不少歌妓依酒店賣唱而生活,北宋皇城東華門外的樊樓是72家正店之首,共有五座樓,每樓三層,里面裝修也是富麗堂皇,規模大的正店更是集飲食、住宿、玩樂于一體,是綜合性的消費場所,頂級的星級酒店。從現在社會看,星級酒店多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現在開封有兩家五星級酒店,所以從北宋開封酒店的記載就能反映出其經濟發展水平。樊樓也是風流皇帝宋徽宗與李師師約會的地方,從北宋建立直到南宋滅亡的320年間一直戰亂不斷,但內地民生卻是極盡奢華,甚至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世風堪稱前世未聞,后世未見。
板橋,兩邊的浮雕描繪的是北宋時期老百姓的生活場景,人生大事等,想結婚,生子等。據史書記載,在女兒還沒生之前要父母要將嬰兒的衣物、包被等一起送過去叫做”催生“,待到臨盆分娩后,鄰居要爭相送來米、炭、醋之類的物品
河南省水系結構篇二
河南省水系
河南省地跨淮河、長江、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其流域面積分別為8.61萬、2.77萬、3.60萬、1.53萬km2。全省100km2以上的河流有493條。其中,河流流域面積超過10000km2的9條,為黃河、洛河、沁河、淮河、沙河、洪河、衛河、白河、丹江;5 000~10 000km2的8條,為伊河、金堤河、史河、汝河、北汝河、潁河、賈魯河、唐河;1000~5000km2的43條;100~1000km2的433條。按流域范圍劃分:100km2以上的河流,黃河流域93條;淮河流域271條;海河流域54條,長江流域75條。因受地形影響,大部分河流發源于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的山區,流經河南省的形式可分為4類:即穿越省境的過境河流;發源地在河南的出境河流;發源地在外省而在河南匯流及干流入境的河流;以及全部在省內的境內河流。
一、黃河流域河流
黃河干流在靈寶市進入河南省境,流經三門峽、洛陽、鄭州、焦作、新鄉、開封、濮陽7個市中的24個縣(市、區)。黃河干流孟津以西是一段狹谷,水流湍急,孟津以東進入平原,水流驟緩,泥沙大量沉積,河床逐年淤高,兩岸設堤,堤距5~20km,主流擺動不定,為游蕩性河流。花園口以下,河床高出大堤背河地面4~8m,形成懸河,漲洪時期,威脅著下游廣大地區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成為防汛的心腹之患。干流流經蘭考縣三義寨后,轉為東北行,基本上成為河南、山東的省界,至臺前縣張莊附近出省,橫貫全省長達711km。黃河在省境內的主要支流有伊河、洛河、沁河、弘農澗、漭河、金堤河、天然文巖渠等。伊、洛、沁河是黃河三門峽以下洪水的主要發源地。
(一)洛河水系
洛河發源于陜西省藍田縣境,流經河南省的盧氏、洛寧、宜陽、洛陽、偃師,于鞏義市神北村匯入黃河,總流域面積19056km2,省內河長366km。省內面積17400km2。主要支流伊河發源于欒川縣熊耳山,流經嵩縣、伊川、洛陽于偃師縣楊村匯入洛河,河長268km,流域面積6120km2。伊、洛河夾河灘地低洼,易發洪澇災害。
(二)沁河水系
沁河發源于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由濟源市辛莊鄉火灘村進入河南省境,經沁陽、博愛、溫縣至武陟縣方陵匯入黃河。總流域面積13532km2,省內面積3023km2,省內河長135km。沁河在濟源五龍口以下進入沖積平原,河床淤積,高出堤外地面2~4m,形成懸河。主要支流丹河發源于山西省高平縣丹珠嶺,流經博愛、沁陽匯入沁河。總流域面積3152km2,全長169km,省內面積179km2,省內河長46.4km。
(三)弘農澗、漭河
弘農澗和漭河是直接入黃河的山丘性河流。弘農澗(也稱西澗河)發源于靈寶縣芋園西,河長88km,流域面積2068km2。漭河發源于山西省陽城縣花野嶺,在濟源市西北的克井鄉窟窿山入境,經孟縣、溫縣在武陟城南匯入黃河,全長130km,流域面積1328km2。
(四)金堤河、天然文巖渠
金堤河、天然文巖渠均屬平原坡水河道。金堤河發源于新鄉縣荊張村,上游先后為大沙河、西柳青河、紅旗總干渠,自滑縣耿莊起始為金堤河干流,流經濮陽、范縣及山東莘縣、陽谷,到臺前縣東張莊匯入黃河,干流長159km,流域面積5047km2。天然文巖渠源頭分兩支,南支稱天然渠,北支稱文巖渠,均發源于原陽縣王祿南和王祿北,在長垣縣大車集匯合后稱天然文巖渠,于濮陽縣渠村入黃河,流域面積2514km2。由于黃河淤積,河床逐年抬高,僅在黃河小水時,天然文巖渠及金堤河的徑流才有可能自流匯入,黃河洪水時常造成對兩支流頂托,排澇困難。
二、淮河流域河流
淮河流域的主要河流有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洪河、潁河和豫東平原河道。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均發源于大別山北麓,占省內淮河流域總面積的17.5%。左岸支流主要發源于西部的伏牛山系及北部、東北部的黃河、廢黃河南堤,沿途匯集眾多的二級支流,占省內淮河流域總面積的82.5%。左右兩岸支流呈不對稱型分布。山丘區河道源短流急,進入平原后,排水不暢,易成洪澇災害。
(一)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
淮河干流發源于桐柏縣桐柏山太白頂,向東流經信陽、羅山、息縣、潢川、淮濱等縣境,在固始縣三河尖鄉的東陳村入安徽省境,省界以上河長417km,淮河干流水系包括淮河干流、淮南支流及洪河口以上淮北支流流域面積21730km2。息縣以下,兩岸開始有堤,至淮濱,河長99km,河床比降為1/7000,河寬2000余米,由于淮河干流排水出路小,防洪除澇標準低,致使沿淮干和各支流下游平原洼地,經常容易發生洪澇災害。南岸主要支流有:浉河、竹竿河、寨河、潢河、白露河、史河、灌河,均發源于大別山北麓,呈西南——東北流向,河短流急。
(二)洪河水系
洪河發源于舞鋼市龍頭山,流經舞陽、西平、上蔡、平輿、新蔡,于淮濱縣洪河口匯入淮河,全長326km,班臺以下有分洪道長74km,流域面積12325km2。流域形狀上寬下窄,出流不暢,易成水災。汝河是洪河的主要支流,發源于泌陽五峰山,經流遂平、汝南、正陽、平輿,在新蔡縣班臺村匯入洪河,全長222km,流域面積7376km2。臻頭河為汝河的主要支流,發源于確山雞冠山,于汝南匯入汝河,河長121km,流域面積1841km2。汝河另一主要支流北汝河,發源于西平縣楊莊和遂平縣嵖岈山,經上蔡、汝南匯入汝河,河長60km,流域面積1273km2。
(三)潁河水系
潁河水系,位于河南省腹地,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河系。在河南省境內,潁河水系也俗稱沙潁河水系,以沙河為主干,周口以下至省境段也俗稱沙河。此處仍以潁河為主干記述。潁河發源于嵩山南麓,流經登封、禹州、襄城、許昌、臨潁、西華、周口、項城、沈丘,于界首入安徽省。省界以上河長418km,流域面積34400km2。潁河南岸支流有沙河、汾泉河,北岸支流有清潩河、賈魯河、黑茨河。沙河是潁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魯山縣石人山,流經寶豐、葉縣、舞陽、漯河、周口匯入潁河,河長322km,流域面積12580km2。其北岸支流北汝河,發源于嵩縣跑馬嶺,流經汝陽、臨汝、郟縣,在襄城縣簡城匯入沙河。全長250km,流域面積6080km2。沙河南岸支流澧河發源于方城縣四里店,流經葉縣、舞陽,于漯河市西注入沙河,全長163km,流域面積2787km2。汾泉河發源于郾城縣召陵崗,流經商水、項城、沈丘,于安徽省阜陽市三里灣匯入潁河,省界以上河長158km,流域面積3770km2。其支流黑河(泥河)發源于漯河市,流經上蔡、項城,于沈丘老城入汾河,河長113km,流域面積1028km2。清潩河發源于新鄭,流經長葛、許昌、臨潁、鄢陵,于西華縣逍遙鎮入潁河,河長149km,流域面積2362km2。賈魯河發源于新密市圣水峪,流經中牟、尉氏、扶溝、西華,于周口市北匯入潁河,全長276km,流域面積5896km2。其主要支流雙洎河發源于密縣趙廟溝,流經新鄭、長葛、尉氏、鄢陵,于扶溝縣彭莊匯入賈魯河,全長171km,流域面積1758km2。潁河其他支流尚有清流河、新蔡河、吳公渠等,流域面積在1000~1400km2之間。黑茨河源于太康縣姜莊,于鄲城縣張胖店入安徽,省境內河長107km,流域面積1214km2,原于阜陽市匯入潁河,現改流入茨淮新河,經懷洪新河入洪澤湖。
(四)豫東平原水系
豫東平原水系主要有渦惠河、包河、澮河、沱河及黃河故道。
渦惠河是豫東平原較大的河系。渦河發源于開封縣郭廠,經尉氏、通許、杞縣、睢縣、太康、柘城、鹿邑入安徽省亳州,省境以上河長179km,流域面積4226km2。其主要支流惠濟河發源于開封市濟梁閘,流經開封、杞縣、睢縣、柘城、鹿邑,進入安徽亳縣境匯入渦河,省境以上河長166km,流域面積4125km2。
包河、澮河、沱河屬洪澤湖水系。澮河發源于夏邑縣馬頭寺,經永城入安徽省。省內河長58km,流域面積1341km2。較大支流有包河,流域面積785km2。沱河發源于商丘縣劉口集,經虞城、夏邑、永城進入安徽省,省內河長126km,流域面積2358km2。較大支流王引河和虬龍溝,流域面積分別為1 020km2和710km2。
黃河故道是歷史上黃河長期奪淮入海留下的黃泛故道,西起蘭考縣東壩頭,沿民權、寧陵、商丘、虞城北部入安徽,省境以上河長136km,流域面積1520km2,兩堤間距平均6~7km,堤內地面高程高出堤外6~8m。主要支流有楊河、小堤河以及南四湖水系萬福河的支流黃菜河、賀李河等。
三、海河流域河流
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衛河干支流和徒駭河、馬頰河。徒駭河、馬頰河屬平原坡水河道。衛河及其左岸支流峪河、淪河、淇河、湯河、安陽河源出太行山東麓,坡陡流急,下游進入平原,水流驟緩,宣泄能力低,洪水常沿共產主義渠、良相坡、長虹渠、白寺坡、小灘坡、任固坡等坡洼地行洪滯洪,并頂托衛河右岸平原支流汛內溝、杏圓溝、硝河、志節溝排澇,常造成較重的洪澇災害。
(一)衛河
衛河是河南省海河流域最大的河流,發源于山西省陵川縣奪火鎮,流經河南省博愛、焦作、武陟、修武、獲嘉、輝縣、新鄉、衛輝、浚縣、滑縣、湯陰、內黃、清豐、南樂,入河北省大名縣,至山東省館陶縣秤鉤灣與漳河相會后進入南運河。省境以上河長286km,流域面積12911km2。衛河在新鄉縣以上叫大沙河,1958~1960年開挖的引黃共產主義渠,1961年停止引黃后,成為排水河道,該渠在新鄉縣西永康村與大沙河匯合,沿衛河左岸行,截衛河左岸支流滄河、思德河、淇河后下行至浚縣老觀嘴,復注入衛河。
漳河有南北兩支,南支濁漳河發源于山西省平順縣,為河南、河北兩省界河,流經河南省林州、安陽,于觀臺和北支清漳河匯合為漳河,向東至安陽縣南陽城入河北轉山東注入衛河。省內流域面積僅624km2,是安陽市的重要水源。
衛河的主要支流有:淇河是衛河最大支流,發源于山西省陵川縣,經輝縣、林州、鶴壁、淇縣,在浚縣劉莊入衛河,河長162km,流域面積2142km2;湯河發源于鶴壁市孫圣溝,經湯陰、安陽,于內黃縣西元村匯入衛河,河長73km,流域面積1287km2;安陽河發源于林州黃花寺,經安陽縣于內黃縣入衛河,河長160km,流域面積1 953km2。
(二)馬頰河、徒駭河
馬頰河、徒駭河是獨流入渤海的河流。馬頰河源自濮陽縣金堤閘,流經清豐、南樂進入山東省,省界以上河長62km,流域面積1034km2。徒駭河發源于河南省清豐縣東北部邊境、流經南樂縣東南部邊境后入山東省,省界以上流域面積731km2。
四、長江流域河流
河南省長江流域漢江水系的河流有唐河、白河、丹江,各河發源于山丘地區,源短流急,汛期洪水驟至,河道宣泄不及,常在唐、白河下游造成災害。
白河發源于嵩縣玉皇頂,流經南召、方城、南陽、新野出省。省內河長302km,流域面積12142km2。主要支流湍河發源于內鄉縣關山坡。流經鄧州、新野入白河,河長216km,流域面積4946km2。其他支流有趙河和刁河。
唐河上游東支潘河,西支東趙河,均發源于方城,在社旗縣合流后稱唐河,經唐河、新野縣后出省。省內干流長191km,流域面積7950km2。主要支流有泌陽河及三夾河。
丹江發源于陜西省商南縣秦嶺南麓,于荊紫關附近入河南淅川縣,經淅川老縣城向南至王坡南進湖北省匯入漢江。省境內河長117km,流域面積7278km2。主要支流老灌河發源于欒川縣伏牛山水廟嶺,向南經西峽縣至淅川老縣城北入丹江,河長255km,流域面積4219km2。支流淇河發源于盧氏縣童子溝,于淅川縣荊紫關東南匯入丹江,河長147km,流域面積1498km2。
河南省水系結構篇三
河南境內的河流(河南水系)河南省地跨淮河、長江、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其流域面積分別為8.61萬、2.77萬、3.60萬、1.53萬km2。全省100km2以上的河流有493條。其中,河流流域面積超過10000km2的9條,為黃河、洛河、沁河、淮河、沙河、洪河、衛河、白河、丹江;5 000~10 000km2的8條,為伊河、金堤河、史河、汝河、北汝河、潁河、賈魯河、唐河;1000~5000km2的43條;100~1000km2的433條。按流域范圍劃分:100km2以上的河流,黃河流域93條;淮河流域271條;海河流域54條,長江流域75條。因受地形影響,大部分河流發源于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的山區,流經河南省的形式可分為4類:即穿越省境的過境河流;發源地在河南的出境河流;發源地在外省而在河南匯流及干流入境的河流;以及全部在省內的境內河流。
黃河流經三門峽
一、黃河流域河流
黃河干流在靈寶市進入河南省境,流經三門峽、洛陽、鄭州、焦作、新鄉、開封、濮陽7個市中的24個縣(市、區)。黃河干流孟津以西是一段狹谷,水流湍急,孟津以東進入平原,水流驟緩,泥沙大量沉積,河床逐年淤高,兩岸設堤,堤距5~20km,主流擺動不定,為游蕩性河流。花園口以下,河床高出大堤背河地面4~8m,形成懸河,漲洪時期,威脅著下游廣大地區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成為防汛的心腹之患。干流流經蘭考縣三義寨后,轉為東北行,基本上成為河南、山東的省界,至臺前縣張莊附近出省,橫貫全省長達711km。黃河在省境內的主要支流有伊河、洛河、沁河、弘農澗、漭河、金堤河、天然文巖渠等。伊、洛、沁河是黃河三門峽以下洪水的主要發源地。
(一)洛河水系
洛河發源于陜西省藍田縣境,流經河南省的盧氏、洛寧、宜陽、洛陽、偃師,于鞏義市神北村匯入黃河,總流域面積19056km2,省內河長366km。省內面積17400km2。主要支流伊河發源于欒川縣熊耳山,流經嵩縣、伊川、洛陽于偃師縣楊村匯入洛河,河長268km,流域面積6120km2。伊、洛河夾河灘地低洼,易發洪澇災害。
洛陽洛河
(二)沁河水系
沁河發源于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由濟源市辛莊鄉火灘村進入河南省境,經沁陽、博愛、溫縣至武陟縣方陵匯入黃河。總流域面積13532km,省內面積3023km,省內河長135km。沁河在濟源五龍口以下進入沖積平原,河床淤積,高出堤外地面2~4m,形成懸河。主要支流丹河發源于山西省高平縣丹珠嶺,流經
22博愛、沁陽匯入沁河。總流域面積3152km2,全長169km,省內面積179km2,省內河長46.4km。
濟源沁河第一灣
(三)弘農澗、漭河
弘農澗和漭河是直接入黃河的山丘性河流。弘農澗(也稱西澗河)發源于靈寶縣芋園西,河長88km,流域面積2068km2。漭河發源于山西省陽城縣花野嶺,在濟源市西北的克井鄉窟窿山入境,經孟縣、溫縣在武陟城南匯入黃河,全長130km,流域面積1328km2。
弘農澗--靈寶的母親河 濟源--漭河(四)金堤河、天然文巖渠 金堤河、天然文巖渠均屬平原坡水河道。金堤河發源于新鄉縣荊張村,上游先后為大沙河、西柳青河、紅旗總干渠,自滑縣耿莊起始為金堤河干流,流經濮陽、范縣及山東莘縣、陽谷,到臺前縣東張莊匯入黃河,干流長159km,流域面積5047km。天然文巖渠源頭分兩支,南支稱天然渠,北支稱文巖渠,均發源于原陽縣王祿南和王祿北,在長垣縣大車集匯合后稱天然文巖渠,于濮陽縣渠村入黃河,流域面積2514km2。由于黃河淤積,河床逐年抬高,僅在黃河小水時,天然文巖渠及金堤河的徑流才有可能自流匯入,黃河洪水時常造成對兩支流頂托,排澇困難。
2天然文巖渠
金堤河
二、淮河流域河流
淮河流域的主要河流有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洪河、潁河和豫東平原河道。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均發源于大別山北麓,占省內淮河流域總面積的17.5%。左岸支流主要發源于西部的伏牛山系及北部、東北部的黃河、廢黃河南堤,沿途匯集眾多的二級支流,占省內淮河流域總面積的82.5%。左右兩岸支流呈不對稱型分布。山丘區河道源短流急,進入平原后,排水不暢,易成洪澇災害。
(一)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
淮河干流發源于桐柏縣桐柏山太白頂,向東流經信陽、羅山、息縣、潢川、淮濱等縣境,在固始縣三河尖鄉的東陳村入安徽省境,省界以上河長417km,淮河干流水系包括淮河干流、淮南支流及洪河口以上淮北支流流域面積21730km2。息縣以下,兩岸開始有堤,至淮濱,河長99km,河床比降為1/7000,河寬2000余米,由于淮河干流排水出路小,防洪除澇標準低,致使沿淮干和各支流下游平原洼地,經常容易發生洪澇災害。南岸主要支流有:浉河、竹竿河、寨河、潢河、白露河、史河、灌河,均發源于大別山北麓,呈西南——東北流向,河短流急。
淮河干流以北為廣大沖,洪積平原
淮南支流
(二)洪河水系
洪河發源于舞鋼市龍頭山,流經舞陽、西平、上蔡、平輿、新蔡,于淮濱縣洪河口匯入淮河,全長326km,班臺以下有分洪道長74km,流域面積12325km2。流域形狀上寬下窄,出流不暢,易成水災。汝河是洪河的主要支流,發源于泌陽五峰山,經流遂平、汝南、正陽、平輿,在新蔡縣班臺村匯入洪河,全長222km,流域面積7376km2。臻頭河為汝河的主要支流,發源于確山雞冠山,于汝南匯入汝河,河長121km,流域面積1841km。汝河另一主要支流北汝河,發源于西平縣楊莊和遂平縣嵖岈山,經上蔡、汝南匯入汝河,河長60km,流域面積1273km。
2位于河南省洪河支流滾河上石漫灘水庫(三)潁河水系
潁河水系,位于河南省腹地,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河系。在河南省境內,潁河水系也俗稱沙潁河水系,以沙河為主干,周口以下至省境段也俗稱沙河。此處仍以潁河為主干記述。潁河發源于嵩山南麓,流經登封、禹州、襄城、許昌、臨潁、西華、周口、項城、沈丘,于界首入安徽省。省界以上河長418km,流域面積34400km2。潁河南岸支流有沙河、汾泉河,北岸支流有清??河、賈魯河、黑茨河。沙河是潁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魯山縣石人山,流經寶豐、葉縣、舞陽、漯河、周口匯入潁河,河長322km,流域面積12580km2。其北岸支流北汝河,發源于嵩縣跑馬嶺,流經汝陽、臨汝、郟縣,在襄城縣簡城匯入沙河。全長250km,流域面積6080km2。沙河南岸支流澧河發源于方城縣四里店,流經葉縣、舞陽,于漯河市西注入沙河,全長163km,流域面積2787km2。汾泉河發源于郾城縣召陵崗,流經商水、項城、沈丘,于安徽省阜陽市三里灣匯入潁河,省界以上河長158km,流域面積3770km。其支流黑河(泥河)發源于漯河市,流經上蔡、項城,于沈丘老城入汾河,河長113km,流域面積1028km2。清??河發源于新鄭,流經長葛、許昌、臨潁、鄢陵,于西華縣逍遙鎮入潁河,河長149km,流域面積2362km2。賈魯河發源于新密市圣水峪,流經中牟、尉氏、扶溝、西華,于周口市北匯入潁河,全長276km,流域面積5896km2。其主要支流雙洎河發源于密縣趙廟溝,流經新鄭、長葛、尉氏、鄢陵,于扶溝縣彭莊匯入賈魯河,全長171km,流域面積1758km2。潁河其他支流尚有清流河、新蔡河、吳公渠等,流域面積在1000~1400km之間。黑茨河源于太康縣姜莊,于鄲城縣張胖店入安徽,省境內河長107km,流域面積1214km,原于阜陽市匯入潁河,現改流入茨淮新河,經懷洪新河入洪澤湖。
2漯河--沙潁河
(四)豫東平原水系
豫東平原水系主要有渦惠河、包河、澮河、沱河及黃河故道。
渦惠河是豫東平原較大的河系。渦河發源于開封縣郭廠,經尉氏、通許、杞縣、睢縣、太康、柘城、鹿邑入安徽省亳州,省境以上河長179km,流域面積4226km2。其主要支流惠濟河發源于開封市濟梁閘,流經開封、杞縣、睢縣、柘城、鹿邑,進入安徽亳縣境匯入渦河,省境以上河長166km,流域面積4125km2。
包河、澮河、沱河屬洪澤湖水系。澮河發源于夏邑縣馬頭寺,經永城入安徽省。省內河長58km,流域面積1341km2。較大支流有包河,流域面積785km2。沱河發源于商丘縣劉口集,經虞城、夏邑、永城進入安徽省,省內河長126km,流域面積2358km。較大支流王引河和虬龍溝,流域面積分別為1 020km和710km。
222
黃河故道是歷史上黃河長期奪淮入海留下的黃泛故道,西起蘭考縣東壩頭,沿民權、寧陵、商丘、虞城北部入安徽,省境以上河長136km,流域面積1520km2,兩堤間距平均6~7km,堤內地面高程高出堤外6~8m。主要支流有楊河、小堤河以及南四湖水系萬福河的支流黃菜河、賀李河等。
河南豫北黃河故道鳥類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三、海河流域河流 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衛河干支流和徒駭河、馬頰河。徒駭河、馬頰河屬平原坡水河道。衛河及其左岸支流峪河、淪河、淇河、湯河、安陽河源出太行山東麓,坡陡流急,下游進入平原,水流驟緩,宣泄能力低,洪水常沿共產主義渠、良相坡、長虹渠、白寺坡、小灘坡、任固坡等坡洼地行洪滯洪,并頂托衛河右岸平原支流汛內溝、杏圓溝、硝河、志節溝排澇,常造成較重的洪澇災害。
(一)衛河
衛河是河南省海河流域最大的河流,發源于山西省陵川縣奪火鎮,流經河南省博愛、焦作、武陟、修武、獲嘉、輝縣、新鄉、衛輝、浚縣、滑縣、湯陰、內黃、清豐、南樂,入河北省大名縣,至山東省館陶縣秤鉤灣與漳河相會后進入南運河。省境以上河長286km,流域面積12911km2。衛河在新鄉縣以上叫大沙河,1958~1960年開挖的引黃共產主義渠,1961年停止引黃后,成為排水河道,該渠在新鄉縣西永康村與大沙河匯合,沿衛河左岸行,截衛河左岸支流滄河、思德河、淇河后下行至浚縣老觀嘴,復注入衛河。
衛河從新鄉市穿過 漳河有南北兩支,南支濁漳河發源于山西省平順縣,為河南、河北兩省界河,流經河南省林州、安陽,于觀臺和北支清漳河匯合為漳河,向東至安陽縣南陽城入河北轉山東注入衛河。省內流域面積僅624km,是安陽市的重要水源。
衛河的主要支流有:淇河是衛河最大支流,發源于山西省陵川縣,經輝縣、林州、鶴壁、淇縣,在浚縣劉莊入衛河,河長162km,流域面積2142km2;湯河發源于鶴壁市孫圣溝,經湯陰、安陽,于內黃縣西元村匯入衛河,河長73km,流域面積1287km2;安陽河發源于林州黃花寺,經安陽縣于內黃縣入衛河,河長160km,流域面積1 953km2。
(二)馬頰河、徒駭河
馬頰河、徒駭河是獨流入渤海的河流。馬頰河源自濮陽縣金堤閘,流經清豐、南樂進入山東省,省界以上河長62km,流域面積1034km2。徒駭河發源于河南省清豐縣東北部邊境、流經南樂縣東南部邊境后入山東省,省界以上流域面積731km。
22河南省清豐縣普查登記東佛店馬頰河公路大橋
徒駭河風光
四、長江流域河流
河南省長江流域漢江水系的河流有唐河、白河、丹江,各河發源于山丘地區,源短流急,汛期洪水驟至,河道宣泄不及,常在唐、白河下游造成災害。
白河發源于嵩縣玉皇頂,流經南召、方城、南陽、新野出省。省內河長302km,流域面積12142km2。主要支流湍河發源于內鄉縣關山坡。流經鄧州、新野入白河,河長216km,流域面積4946km2。其他支流有趙河和刁河。
河南南陽白河仲景大橋
唐河上游東支潘河,西支東趙河,均發源于方城,在社旗縣合流后稱唐河,經唐河、新野縣后出省。省內干流長191km,流域面積7950km。主要支流有泌陽河及三夾河。
2潘、趙河畔的賒店古鎮
丹江發源于陜西省商南縣秦嶺南麓,于荊紫關附近入河南淅川縣,經淅川老縣城向南至王坡南進湖北省匯入漢江。省境內河長117km,流域面積7278km2。主要支流老灌河發源于欒川縣伏牛山水廟嶺,向南經西峽縣至淅川老縣城北入丹江,河長255km,流域面積4219km2。支流淇河發源于盧氏縣童子溝,于淅川縣荊紫關東南匯入丹江,河長147km,流域面積1498km。
2“南水北調”工程丹江口水庫
五、人工天河----紅旗渠
紅旗渠是一個人工修建的灌渠名稱,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縣),林州市處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歷史上嚴重干旱缺水。為了改變因缺水造成的窮困,林縣人民從1960年2月開始修建紅旗渠(原稱“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林縣是個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貧困山區。“水缺貴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門逼租債,窮人日夜愁”是舊林縣的真實寫照。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縣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決心,從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決大面積灌溉問題。
引漳入林”是林縣人民多年的愿望。經過豫晉兩省協商同意,后經國家計委委托水利電力部批準,在省、地各級領導和山西省平順縣干部群眾的支持下,在各級水利部門及工程技術人員的幫助下,縣委、縣人委組織數萬民工,從1960年2月開始動工,經過十年奮戰,先后于1965年4月5日總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條干渠同時竣工;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設。至此,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基本形成。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4萬畝。
紅旗渠以濁漳河為源。渠首位于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侯壁斷下。總干渠長70.6公里,渠底寬8米,渠墻高4.3米,縱坡為1/8000,設計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全部開鑿在峰巒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艱險。
河南省水系結構篇四
中國的水系(3)
影響中國河流發育的主要因素
從大氣降落到地表上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沿著陸地表面上的線型凹地流動而形成河流。流動的水和容水的槽是構成河流的兩個要素,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影響河流發育的因素最終都體現在“水”或“槽”的變化上。影響水量大小及其變化的,主要是降水、氣溫、蒸發等氣候因素;影響河槽形態的,主要是地形、地質、土壤、植被等下墊面因素。
此外,人類活動對河流也有一定影響。當然,氣候因素、下墊面因素和人類活動之間,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一)氣候因素
氣候因素是影響河流發育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它包括降水、氣溫和蒸發等要素,其中以降水最主要。
中國大部分地區屬于東亞季風區,東南季風帶來的暖濕氣團與北方的干冷氣團交綏,形成鋒面雨帶。這條雨帶接近東西方向,每年4、5月間,從華南向北方推移,7、8月份到達黃河流域和東北地區,9月份開始向南迅速退縮,10月份以后退出大陸。鋒面雨帶的推移是影響中國降水分布的主要天氣系統,在它的支配下,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而且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這就使中國河川徑流量也具有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夏季為洪水期,冬季為枯水期的基本特點。降水量多,有利于河網發育,因此河網密度也具有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的規律。
由于中國主要河流都是東西向的,與鋒面雨帶相平行,因此,當雨帶移至或停滯在某一河流流域時,往往上、中、下游同時接受大量雨水,使河流水量迅速增加,造成洪水猛漲的現象。而雨帶移走以后,全流域同時減水,又形成明顯的枯水期,從而使中國河流水量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洪、枯水流量相差懸殊。
此外,西南季風、臺風和低氣壓活動,也是影響中國局部地區降水的重要因素。西南季風是影響西南縱谷河流的主要天氣系統,一年四季氣溫較高,但旱季和雨季明顯,河川徑流集中在夏秋兩季,春季最枯。夏末秋初,臺風襲擊東南沿海地區造成臺風雨,使中國東南部的河流水量更為豐沛。夏秋季節,太行山、秦嶺等地低氣壓(氣旋)活動頻繁,形成急驟暴雨,不僅使黃河、海河等河流洪水猛漲,并且對流域內地表的侵蝕強烈,把大量碎屑物質帶入河流,使這一地區的河流成為著名的多沙河流。
青藏高原北部及西北內陸地區,因離海很遠,又有高山阻擋,東南和西南季風都不能到達,故屬非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很少,所以河流水量、河網密度都很小,使絕大部分河流成為內流河。造成內流區的原因,地形因素是一個方面,但降水量太少則是根本的原因。氣溫對中國河流的影響也是廣泛的,影響的深刻程度,西部大于東部,北方大于南方。中國西部高原、高山區的河流,多以永久性冰雪融水補給為主,河川徑流的變化,幾乎完全服從于氣溫的變化。北方地區緯度較高,太陽輻射較弱,冬季氣溫低,以降雪為主,所以北方河流有封凍和春汛現象。
氣溫對南方的影響,主要通過蒸發起作用。尤其在盛夏季節,華南、華中地區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高溫少雨,蒸發強烈,使河流水量減少。
(二)下墊面因素
水在地面上流動,必然受到地形、地質、土壤和植被等下墊面條件的影響,其中地形的影響最為主要。
在中國西部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以此為頂點向四面傾斜。在中國境內形成了向東、向南和向北傾斜的3個斜面,即太平洋斜面、印度洋斜面和北冰洋斜面,在這3個斜面上發育了注入這三大洋的眾多的河流。這3個斜面中,以太平洋斜面最大、最長,而且全部在中國境內。這就形成了中國西高東低的基本地形骨架,使中國具有“百川東流歸大海”的河川大勢。
呈階梯狀是太平洋斜面的地形特點,3個地形階梯之間的交接地帶,是中國現代最突出的三大隆起帶,地形的突變成為中國河流的3個發源地帶。
發源于第一階梯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的河流有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因為距海很遠,河流源遠流長,多為世界著名的巨川。
發源于第二階梯東緣,即大興安嶺—冀晉山地—豫西山地—云貴高原一線的河流,主要有黑龍江、嫩江、遼河、灤河、海河、淮河、西江、元江等。這些河流除黑龍江外,其它無論在長度、流域面積或河水流量方面,均次于源自第一階梯的河流。
發源于第三階梯——長白丘陵、山東丘陵及浙閩丘陵的河流,主要有圖們江、鴨綠江、沂河、沭河、錢塘江、甌江、閩江、九龍江、韓江以及珠江水系的東江和北江等。這些河流的長度和流域面積雖較上述兩類河流小得多,但由于面臨海洋,降水量多,河流水量特別豐富,不僅大多數河流的徑流深度遠遠超過上述兩類河流,甚至有些河流的年徑流總量與上述兩類河流也不相上下。
地形因素不僅影響河流的流向和發源地帶,還直接影響水流特性。在地勢陡峻的崇山峻嶺區,坡度大,河道匯流較快,洪水過程陡漲陡落,水流湍急,下切作用強烈,多形成深切河谷;在平原地區,水流緩慢,沉積作用較強,河道中多沙洲汊道。
地形對水系形態也有較大影響,例如三面高一面低的地形,往往形成扇形水系,如海河水系。
地形不僅能直接影響河流,還能影響降水。例如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地,可抬升氣流,形成地形雨,成為中國著名的多雨中心,使岷江水量驟增,成為長江支流中水量最多的一條。太行山區成為華北地區的多雨中心,也是因多地形雨的緣故。
流域的地質條件主要影響河網發育及地下水補給。地質構造復雜的地區,地層破碎,利于河網發育,河網密度相對較大,這是中國山丘地區河網密度大于平原地區的原因之一。較大的河槽往往沿著褶皺、斷裂帶或松軟的巖層發育,西南縱谷河流就是如此。流域內地下水的蓄存條件主要取決于地質構造和巖石性質。例如,中國西北山區經過幾次造山運動,有大量的斷層破碎帶,巖層中也產生了大量的節理裂隙,為蓄存地下水創造了條件,因此,祁連山和天山一帶的河流,地下水補給量可高達60%以上。而降水量最豐富的東南沿海丘陵區,因廣泛分布著不易透水的流紋巖和花崗巖,使地下水貧乏,不少河流無法得到地下水的補給。與此相反,黃土高原雖然降水量較少,但黃土疏松多孔,能夠蓄存大量的地下水,河流得到的地下水補給量反而普遍較高。
流域內土壤和植被狀況主要影響著河流的含沙量。黃土高原上的植被較差,黃土顆粒很細,耐沖性能差,因此凡是發源或流徑黃土高原的河流,都獲得了大量的泥沙補給。而中國廣大的南方和東北地區,植被良好,河流的含沙量就少得多。
(三)人類活動對河流的影響
長期以來,人們為了開發利用和改造河流,采取了各種措施,對河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隨著人類戰勝自然的能力的加強,這種影響將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根據對河流產生的不同影響,可將人工措施分為3類。(1)改造河床的措施,如開挖人工河道,人工裁彎取直,修筑堤防大壩等工程。例如,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成陸較遲,地勢平坦,不利于河網發育,但為什么這里的河網密度是全國最大的地區呢?就是因為人們為了發展生產、開挖了大量的人工河道。長江的荊江河段,彎道眾多,如果讓河彎自行發展,最后也會自然裁彎取直。但為了排洪和航運的需要,采取人工措施,加速了裁彎的進程。新中國成立后在荊江河段已經成功地進行了兩次
人工裁彎。中國主要大河(長江、黃河、珠江等)的下游、甚至中游河段都筑有大堤,約束河水,對河床演變起了很大的影響。黃河下游所以成為“地上河”,筑堤束水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2)減少河川徑流的措施,如引水灌溉,跨流域調水,水土保持等。
例如,為了治理淮河和海河,在中上游大量修筑水庫、塘壩,引水灌溉,使淮河和海河的水量顯著減少。甚至在洪水季節,天津附近的海河曾多次斷流。淮河也曾有斷流的情況出現。
(3)改變河川徑流分配的措施,如水庫、塘壩等各種蓄水工程及分洪、滯洪工程等。這些工程起到了削減洪峰,增加枯水期水量,調節徑流的作用,改變了原來河川徑流的分配狀況。例如長江的荊江分洪工程,1954年發揮了分洪、滯洪作用,有力地削減了洪峰,使武漢市免受洪水災害。
人類活動對河流的影響是復雜的,多方面的,有些是積極的,有益的,但有時也有消極的影響,對人類不利。今后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研究,擴大積極影響,消除不利影響,使河流更好地為人類造福。
河南省水系結構篇五
水系
河流
水系、河流
河南省地跨淮河、長江、黃河、海河四大流域,其流域面積分別為8.61萬、2.77萬、3.60萬、1.53萬km2。全省100km2以上的河流有493條。其
中,河流流域面積超過10000km2的9條,為黃河、洛河、沁河、淮河、沙河、洪河、衛河、白河、丹江;5 000~10 000km2的8條,為伊河、金
堤河、史河、汝河、北汝河、潁河、賈魯河、唐河;1000~5000km2的43條;100~1000km2的433條。按流域范圍劃分:100km2以上的河流,黃
河流域93條;淮河流域271條;海河流域54條,長江流域75條。因受地形影響,大部分河流發源于西部、西北部和東南部的山區,流經河南省的
形式可分為4類:即穿越省境的過境河流;發源地在河南的出境河流;發源地在外省而在河南匯流及干流入境的河流;以及全部在省內的境內河
流。
一、黃河流域河流
黃河干流在靈寶市進入河南省境,流經三門峽、洛陽、鄭州、焦作、新鄉、開封、濮陽7個市中的24個縣(市、區)。黃河干流孟津以西是一段狹
谷,水流湍急,孟津以東進入平原,水流驟緩,泥沙大量沉積,河床逐年淤高,兩岸設堤,堤距5~20km,主流擺動不定,為游蕩性河流。花園
口以下,河床高出大堤背河地面4~8m,形成懸河,漲洪時期,威脅著下游廣大地區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成為防汛的心腹之患。干流流經蘭考
縣三義寨后,轉為東北行,基本上成為河南、山東的省界,至臺前縣張莊附近出省,橫貫全省長達711km。黃河在省境內的主要支流有伊河、洛
河、沁河、弘農澗、漭河、金堤河、天然文巖渠等。伊、洛、沁河是黃河三門峽以下洪水的主要發源地。
(一)洛河水系
洛河發源于陜西省藍田縣境,流經河南省的盧氏、洛寧、宜陽、洛陽、偃師,于鞏義市神北村匯入黃河,總流域面積19056km2,省內河長366km
。省內面積17400km2。主要支流伊河發源于欒川縣熊耳山,流經嵩縣、伊川、洛陽于偃師縣楊村匯入洛河,河長268km,流域面積6120km2。伊、洛河夾河灘地低洼,易發洪澇災害。
(二)沁河水系
沁河發源于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由濟源市辛莊鄉火灘村進入河南省境,經沁陽、博愛、溫縣至武陟縣方陵匯入黃河。總流域面積13532km2,省內面積3023km2,省內河長135km。沁河在濟源五龍口以下進入沖積平原,河床淤積,高出堤外地面2~4m,形成懸河。主要支流丹河發源于山
西省高平縣丹珠嶺,流經博愛、沁陽匯入沁河。總流域面積3152km2,全長169km,省內面積179km2,省內河長46.4km。
(三)弘農澗、漭河
弘農澗和漭河是直接入黃河的山丘性河流。弘農澗(也稱西
澗河)發源于靈寶縣芋園西,河長88km,流 域面積2068km2。漭河發源于山西省陽城縣
花野嶺,在濟源市西北的克井鄉窟窿山入境,經孟縣、溫縣在武陟城南匯入黃河,全長130km,流域面積1328km2。
(四)金堤河、天然文巖渠
金堤河、天然文巖渠均屬平原坡水河道。金堤河發源于新鄉縣荊張村,上游先后為大沙河、西柳青河、紅旗總干渠,自滑縣耿莊起始為金堤河
干流,流經濮陽、范縣及山東莘縣、陽谷,到臺前縣東張莊匯入黃河,干流長159km,流域面積5047km2。天然文巖渠源頭分兩支,南支稱天然
渠,北支稱文巖渠,均發源于原陽縣王祿南和王祿北,在長垣縣大車集匯合后稱天然文巖渠,于濮陽縣渠村入黃河,流域面積2514km2。由于黃
河淤積,河床逐年抬高,僅在黃河小水時,天然文巖渠及金堤河的徑流才有可能自流匯入,黃河洪水時常造成對兩支流頂托,排澇困難。
二、淮河流域河流
淮河流域的主要河流有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洪河、潁河和豫東平原河道。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均發源于大別山北麓,占省內淮河流域總面積 的17.5%。左岸支流主要發源于西部的伏牛山系及北部、東北部的黃河、廢黃河南堤,沿途匯集眾多的二級支流,占省內淮河流域總面積的
82.5%。左右兩岸支流呈不對稱型分布。山丘區河道源短流急,進入平原后,排水不暢,易成洪澇災害。
(一)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
淮河干流發源于桐柏縣桐柏山太白頂,向東流經信陽、羅山、息縣、潢川、淮濱等縣境,在固始縣三河尖鄉的東陳村入安徽省境,省界以上河
長417km,淮河干流水系包括淮河干流、淮南支流及洪河口以上淮北支流流域面積21730km2。息縣以下,兩岸開始有堤,至淮濱,河長99km,河
床比降為1/7000,河寬2000余米,由于淮河干流排水出路小,防洪除澇標準低,致使沿淮干和各支流下游平原洼地,經常容易發生洪澇災害。
南岸主要支流有:浉河、竹竿河、寨河、潢河、白露河、史河、灌河,均發源于大別山北麓,呈西南——東北流向,河短流急。
(二)洪河水系
洪河發源于舞鋼市龍頭山,流經舞陽、西平、上蔡、平輿、新蔡,于淮濱縣洪河口匯入淮河,全長326km,班臺以下有分洪道長74km,流域面積
12325km2。流域形狀上寬下窄,出流不暢,易成水災。汝河是洪河的主要支流,發源于泌陽五峰山,經流遂平、汝南、正陽、平輿,在新蔡縣
班臺村匯入洪河,全長222km,流域面積7376km2。臻頭河為汝河的主要支流,發源于確山雞冠山,于汝南匯入汝河,河長121km,流域面積
1841km2。汝河另一主要支
流北汝河,發源于西平縣楊莊和遂平縣嵖岈山,經上蔡、汝南匯入汝河,河長60km,流域面積1273km2。(三)潁河水系
潁河水系,位于河南省腹地,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河系。在河南省境內,潁河水系也俗稱沙潁河水系,以沙河為主干,周口以下至省境段也俗稱
沙河。此處仍以潁河為主干記述。潁河發源于嵩山南麓,流經登封、禹州、襄城、許昌、臨潁、西華、周口、項城、沈丘,于界首入安徽省。
省界以上河長418km,流域面積34400km2。潁河南岸支流有沙河、汾泉河,北岸支流有清潩河、賈魯河、黑茨河。沙河是潁河的最大支流,發源
于魯山縣石人山,流經寶豐、葉縣、舞陽、漯河、周口匯入潁河,河長322km,流域面積12580km2。其北岸支流北汝河,發源于嵩縣跑馬嶺,流
經汝陽、臨汝、郟縣,在襄城縣簡城匯入沙河。全長250km,流域面積6080km2。沙河南岸支流澧河發源于方城縣四里店,流經葉縣、舞陽,于
漯河市西注入沙河,全長163km,流域面積2787km2。汾泉河發源于郾城縣召陵崗,流經商水、項城、沈丘,于安徽省阜陽市三里灣匯入潁河,省界以上河長158km,流域面積3770km2。其支流黑河(泥河)發源于漯河市,流經上蔡、項城,于沈丘老城入汾河,河長113km,流域面積
1028km2。清潩河發源于新鄭,流經長葛、許昌、臨潁、鄢陵,于西華縣逍遙鎮入潁河,河長149km,流域面積2362km2。賈魯河發源于新密市圣
水峪,流經中牟、尉氏、扶溝、西華,于周口市北匯入潁河,全長276km,流域面積5896km2。其主要支流雙洎河發源于密縣趙廟溝,流經新鄭、長葛、尉氏、鄢陵,于扶溝縣彭莊匯入賈魯河,全長171km,流域面積1758km2。潁河其他支流尚有清流河、新蔡河、吳公渠等,流域面積在
1000~1400km2之間。黑茨河源于太康縣姜莊,于鄲城縣張胖店入安徽,省境內河長107km,流域面積1214km2,原于阜陽市匯入潁河,現改流入
茨淮新河,經懷洪新河入洪澤湖。
(四)豫東平原水系
豫東平原水系主要有渦惠河、包河、澮河、沱河及黃河故道。
渦惠河是豫東平原較大的河系。渦河發源于開封縣郭廠,經尉氏、通許、杞縣、睢縣、太康、柘城、鹿邑入安徽省亳州,省境以上河長179km,流域面積4226km2。其主要支流惠濟河發源于開封市濟梁閘,流經開封、杞縣、睢縣、柘城、鹿邑,進入安徽亳縣境匯入渦河,省境以上河長
166km,流域面積4125km2。
包河、澮河、沱河屬洪澤湖水系。澮河發源于夏邑縣馬頭寺,經永城入安徽省。省內河長58km,流域面積1341km2。較大支流有包河,流域面積
785km2。沱河
發源于商丘縣劉口集,經虞城、夏邑、永城進入安徽省,省內河長126km,流域面積2358km2。較大支流王引河和虬龍溝,流域 面
積分別為1 020km2和710km2。
黃河故道是歷史上黃河長期奪淮入海留下的黃泛故道,西起蘭考縣東壩頭,沿民權、寧陵、商丘、虞城北部入安徽,省境以上河長136km,流域
面積1520km2,兩堤間距平均6~7km,堤內地面高程高出堤外6~8m。主要支流有楊河、小堤河以及南四湖水系萬福河的支流黃菜河、賀李河等。
三、海河流域河流
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衛河干支流和徒駭河、馬頰河。徒駭河、馬頰河屬平原坡水河道。衛河及其左岸支流峪河、淪河、淇河、湯河、安
陽河源出太行山東麓,坡陡流急,下游進入平原,水流驟緩,宣泄能力低,洪水常沿共產主義渠、良相坡、長虹渠、白寺坡、小灘坡、任固坡
等坡洼地行洪滯洪,并頂托衛河右岸平原支流汛內溝、杏圓溝、硝河、志節溝排澇,常造成較重的洪澇災害。
(一)衛河
衛河是河南省海河流域最大的河流,發源于山西省陵川縣奪火鎮,流經河南省博愛、焦作、武陟、修武、獲嘉、輝縣、新鄉、衛輝、浚縣、滑
縣、湯陰、內黃、清豐、南樂,入河北省大名縣,至山東省館陶縣秤鉤灣與漳河相會后進入南運河。省境以上河長286km,流域面積12911km2。
衛河在新鄉縣以上叫大沙河,1958~1960年開挖的引黃共產主義渠,1961年停止引黃后,成為排水河道,該渠在新鄉縣西永康村與大沙河匯合,沿衛河左岸行,截衛河左岸支流滄河、思德河、淇河后下行至浚縣老觀嘴,復注入衛河。
漳河有南北兩支,南支濁漳河發源于山西省平順縣,為河南、河北兩省界河,流經河南省林州、安陽,于觀臺和北支清漳河匯合為漳河,向東
至安陽縣南陽城入河北轉山東注入衛河。省內流域面積僅624km2,是安陽市的重要水源。
衛河的主要支流有:淇河是衛河最大支流,發源于山西省陵川縣,經輝縣、林州、鶴壁、淇縣,在浚縣劉莊入衛河,河長162km,流域面積
2142km2;湯河發源于鶴壁市孫圣溝,經湯陰、安陽,于內黃縣西元村匯入衛河,河長73km,流域面積1287km2;安陽河發源于林州黃花寺,經
安陽縣于內黃縣入衛河,河長160km,流域面積1 953km2。
(二)馬頰河、徒駭河
馬頰河、徒駭河是獨流入渤海的河流。馬頰河源自濮陽縣金堤閘,流經清豐、南樂進入山東省,省界以上河長62km,流域面積1034km2。徒駭河
發源于河南省清豐縣東北部邊境、流經南樂縣東南部邊境后入山東省,省界以上流域面積731km2。
四、長江流域河流
河南省長江流域漢江水系的河流有唐河、白河、丹江,各河發源于山丘地區,源短流急,汛期洪水驟至,河道宣泄不及,常在唐、白河下游造
成災害。
白
河發源于嵩縣玉皇頂,流經南召、方城、南陽、新野出省。省內河長302km,流域面積12142km2。主要支流湍河發源于內鄉縣關山坡。流經鄧
州、新野入白河,河長216km,流域面積4946km2。其他支流有趙河和刁河。唐河上游東支潘河,西支東趙河,均發源于方城,在社旗縣合流后稱唐河,經唐河、新野縣后出省。省內干流長191km,流域面積7950km2。主
要支流有泌陽河及三夾河。
丹江發源于陜西省商南縣秦嶺南麓,于荊紫關附近入河南淅川縣,經淅川老縣城向南至王坡南進湖北省匯入漢江。省境內河長117km,流域面積
7278km2。主要支流老灌河發源于欒川縣伏牛山水廟嶺,向南經西峽縣至淅川老縣城北入丹江,河長255km,流域面積4219km2。支流淇河發源于
盧氏縣童子溝,于淅川縣荊紫關東南匯入丹江,河長147km,流域面積1498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