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flash教學反思篇一
使用小組協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合作精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知識的概括總結能力。
引入階段,先用兩張小賀卡進行對比——激發學生學習動畫賀卡的興趣,明確任務——制作一張動畫賀卡;討論自己動手制作電子賀卡的好處來激發學生的意識,引出小組比賽的游戲。這一階段,導入比較自然,學生的反應也比較激烈。
賀卡的制作分三步走。三個環節分別以不同的形式展開,活躍課堂氣氛:
第一步,自主學習:插入背景。
學生瀏覽教材,自主學習。學生上臺操作演示,并說出包含的操作重點,這一階段的操作都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新知識,在老師的提示下,學生能夠互相補充完整,然后讓學生自己上機操作練習。從完成的效果來看,學生都能輕松掌握。
第二步,教師引導:添加文字。
該部分的知識點與word、ppt等軟件有相似的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相當輕松。通過形象的引導,讓學生掌握輸入文字及調整格式的知識點。
第三步,觀察思考,教師引導——實現動畫效果,美麗的文字動起來了。
播放視頻,引導學生說出動畫原理——“逐幀動畫”,學生都很興奮,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氣氛熱烈。教師設置問題,由學生思考解決方法,并上臺操作演示,互相完善,然后讓學生自己上機操作練習。
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強化了學生自主創作的意識。學生在制作作品的過程中體現出各自的風格和喜好,讓暢想體現在作品當中。
評價階段有待改善:組織學生互評的方式值得不斷探討。
信息技術課有別于其他學科,是以學生自學操作、上機嘗試為主要學習手段,因而在課上,老師講得要精,多給時間學生操作,能不講的就不講,能讓學生示范的盡量讓學生演示,讓學生相互學習;同時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交給學生的不是操作的方法,而是學習的方法,給提示,讓學生嘗試完成新的內容,在嘗試中,學生的印象更深刻,操作也更熟練。
這節課從教學過程來看,環節清晰,過渡自然,學生活躍,積極參與課堂;從學生完成的作品效果來看,重、難點得到了解決,但個別操作還存在著問題,在以后的課中還要加入,讓學生在實例中解決。
flash教學反思篇二
本學期七年級的第二單元是flash動畫制作。動畫制作既有繪畫方面的創作,也有動畫原理的思維和技能,如果再深一層,還可以學簡單的flash編程,同樣也是引導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載體。如何以動畫設計引導學生創新思維,是這學期我開展課題研究的主要實踐內容。
但是,開展過程中也碰到問題了。今年嘗試用實驗區教材上課,發現flash教學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現落差。下面以《制作動作補間動畫》這一課的教學反思來談這個問題。這節課是省教育研究院要志東老師來揭陽調研了解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時我上的一節進度課。當時我“理想”的設計是:
第一環節,學生討論問題,如何讓汽車開動起來,形成方案。分解任務,明確學習內容和任務。
第二環節,在完成子任務過程中。由學生自主探究來解決問題:第一是嘗試用形變動畫來旋轉一個動畫對象,看能否實現,從而引出動作補間動畫;第二是以旋轉這一特殊的動畫(動作補間動畫的難點)在練習文件設一個小“陷井”,讓學生通過嘗試并提出兩個問題:如何讓一個對象持續旋轉一周以上?如何調整對象的旋轉中心?并根據學習資料解決。
第三環節,自主創作。利用已掌握的形變補間動畫和動作補間動畫知識,自行設計動態關于安全駕駛的文字標語,添加到文件中。
最后,是總結和展望,引出學習電影剪輯可以讓汽車動起來,而不是背景的移動。
可是,實際情況當我在第一個班以此教學設計上課后,學生課堂探究結果不理想,更完全沒時間進行到第三環節。于是我做出了調整,把自主探究改為啟發法,由我為主來引導;因為動畫制作的步驟比其他操作要復雜,我又錄了教學微視頻,可以讓學生多次觀看。調整后,本來還信心滿滿的,但結果大多數學生依然還是沒有時間進入第三環節的自主創作環節,最后只有五位學生(12%)通過視頻引導,自己實現了動態標語的設計。本來這才是我想突顯的,是學生對技能的應用,思想的融入,個性的體現……可是,實際的上課情況是操作多,創作少。一個課時的預設計,用兩課時進行了。而類似這樣的教學內容和設計曾經在八年級上課,學生完成度要高不少。
原因有幾個方面:第一是學生大多沒有動畫制作的基礎支撐,如果按省教材,小學六年級第一學期就是這方面的內容,然而有些學校并未在六年級(畢業年級)開設信息技術課。第二是七年級學生的空間思維、邏輯思維還較淺層,我的任務設計沒把握好,操作需注意的細節較多,很多的學生學起來覺得有難度。第三是很關鍵的,平時我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合作的學習習慣沒很好的養成。
依據上面的情況,在后來的兩個班我又再次做了調整。干脆把原來實例展示中的風車實例讓學生來自行制作。這個任務同樣包含“旋轉”動畫這一學習重難點。把“創作”這一課堂要點放在學生自行繪畫設計風車上面,因為學生都是喜歡畫畫的,這樣可能讓教學更貼近學生實際能力水平。結果,這次的學生完成度提高很多,而且學生設計的風車風格各異,比我做的漂亮多了!
請看作品截圖:
今年是第一次在七年級教學flash,根據碰到的問題分析,可能在八年級以上進行教學更可以利用動畫設計開展稍高層次的創新思維引導,七年級適合學習其中比較基礎的動畫制作和繪畫創造。在初中階段,我和學校的殷老師一定會打下學生動畫制作的基礎,如果學生到高中,希望能在這方面有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創作的機會。
flash教學反思篇三
本課主要是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采用“任務驅動”教學策略,利用網絡環境下多媒體教學系統,對學生實施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在課前的教學設計中就力爭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引導;知識的展現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得到,而不是單純的灌輸;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分層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講解和演示了幾個有代表性的flash實例,學生通過自主實踐,學會了遮罩效果的基本制作方法,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最終,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學生較為積極地完成了本課的學習任務,并通過實踐、探究,初步掌握了flash遮罩動畫的制作原理及簡單應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獲得了完成動畫作品的成就感。
以下是我對這一節課從準備對具體實施的一些體會:
本課的導入,采取的是由教師展示幾個遮罩動畫的實例,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導出本課教學內容。
本課主要是通過對flash遮罩概念的理解,來完成遮罩動畫制作的這一學習任務。在備課時,側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及應用能力的提高,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規律,我們把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及關鍵點進行分解。也對教學內容和學習者的特征進行了分析,依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基礎本節課主要采取了“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首先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演示已做好的遮罩效果圖,形象、生動、直觀的引出遮罩感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知識的展現,采取的是結合形象化的事物和實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這樣有利于加深對遮罩原理的理解和制作方法的掌握。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遮罩的概念出發,遮罩概念的理解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更形象地說明遮罩,又利用挖空的紙片與學生進行現場模似遮罩效果,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明白遮罩的層次與出現的形狀有著直接的關聯,提醒學生注意層與層的位置,引發學生產生疑問進行思考。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狀態,并能積極思維,為以后的講解打下伏筆。進而將實物搬到flash場景中來讓學生能更深層的理解遮罩的效果,再由靜態的遮罩效果的演示深入到動態遮罩效果的演示。
本課的任務,采取的是難度不同的分層次的任務,這樣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的進行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既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也能夠照顧到大部分學生,讓所有的學生都有事做,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并且給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探究空間。
我的具體做法:在設計任務時,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出發,對他們進行分層教學,基礎薄弱的學生先模仿老師上課演示的實例,制作出一個圓遮罩字的遮罩動態的效果,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我給他們先展示一個效果更為復雜的遮罩效果,讓他們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先
判斷遮罩層和被遮罩層,進面制作出動畫效果。并根讓掌握比較好的學生充當“小老師”,使他們有自豪感、成功感,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同時學生之間可以互相交流,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主動發現,共同完成任務。
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加以激勵和指導,并在最后階段進行分組合作,互相交流,互相提高,使全體學生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都能有所收獲。
最后,我還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隨著學生作品的完成,最后以作品上傳的時間、質量、創意來進行交流點評,在點評過程中,注意肯定每組作品的優點與特點,鼓勵和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并且針對每組出現的問題,分析并引導學生自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