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簡短篇一
在“試一試”環節中,第1 題是“套圈”,這個題目需要學生從具體情境到抽象思維地解題,具體解題有以下幾種可能 ① 套進1 個:1+3=4,4-1=3 ② 套進2 個:2+2=4,4-2=2 ③ 套進3 個:3+1=4,4-3=1 ④ 套進4 個:4+0=4,4-4=0 ⑤ 套進0 個:0+4=4,4-0=4 ;我的教學預設是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上所有的可能情況,事實證明是不可能的,這樣全方位的思維對一年級學生來說難度太高了。而李輝老師對這個題目的處理很巧妙,她也是引導學生猜套進幾個圈,但她沒有去追求把所有情境都呈現出來,而是依學生發現的情況而定,從學生的思維出發。看到這,我不禁感嘆,我那哪算的上引導學生學習,只是要學生跟自己思維走,那樣的思維怎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呢?
通過對李輝老師的觀課,我認識到一年級數學必須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 正確解讀教材,教材只是給我們提供一個例子,對于教材的處理不能見題解題,我們要交給學生多維的、發散的思維,自己首先得有多維的、發散的思維。
二、 語言要貼近學生,一年級學生剛進小學,對于小學的學習還會存在些不適應,這需要我們要用親切、和藹的語氣耐心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切記不能急躁。
三、 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自己多動口多動手,多引導學生把學習的知識說出來、讀出來,以助他們進行知識鞏固。
四、 對于教學不能有畏教的情緒,因為自己的情緒會傳染給學生,讓學生學得更難。在教學過程中要相信自己,相信學生。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簡短篇二
《小貓吃魚》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含義,理解得數是0的減法算式的實際意義。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觀察連環畫,讓學生用講故事的形式說一說,結合生動有趣的“小貓吃魚”、“套圈游戲”、“吹泡泡”等情境,使學生置身于多彩多姿的數學活動中,豐富學生獨立表象的同時,讓學生也能較正確的描述每幅圖的意思,列出相應的算式。
在“試一試”環節中,第1題是“套圈”,這個題目需要學生從具體情境到抽象思維地解題,具體解題有以下幾種可能①套進1個:1+3=4,4-1=3 ②套進2個:2+2=4,4-2=2 ③套進3個:3+1=4,4-3=1 ④套進4個:4+0=4,4-4=0 ⑤套進0個:0+4=4,4-0=4;我的教學預設是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上所有的可能情況,()事實證明是不可能的,這樣全方位的思維對一年級學生來說難度太高了。
本課的不足之處存在以下這幾點:
1、如果能讓學生舉例子說說生活中的減法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中就更好了
2、一年級的小朋友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可能自己的評價性語言,教學語言不夠生動,我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氣氛有點沉悶。
3、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自己多動口多動手,多引導學生把學習的知識說出來、讀出來,以助他們進行知識鞏固。本節課我沒有創造讓學生多動手的機會。
小貓吃魚教學反思簡短篇三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為今后學習打下基礎。由于減法的意義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是比較抽象的,如何把這個抽象的概念變為學生能夠體會的事物呢?我是這樣設想的,從具體情境→圖形抽象→數字抽象。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可以理解的“小貓吃魚”具體情境出發,自己列式計算,初步體會減法的意義;其次,通過數學計算等加深對減法意義的理解,通過(套圈)練習體會加法與減法意義的聯系。
1、用小貓吃魚的故事串的形式,讓學生從故事中發現數學問題,來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從具體的故事情境和畫面中理解減法的含義,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當“把最后的一條魚也吃了,現在盤子里一條魚也沒有了,一條魚也沒有用0表示”,在一個自然而然的情境中,學生理解了0的含義。
2、五個活動的設計始終圍繞教學目標,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學習品質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中注意結合具體情境幫助學生對圖意和算式的意思進行理解,學生計算減法的能力和速度都得到了有效訓練。
備課要兼顧學生和教材。既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不要隨意拔高。同時要照顧全體,讓更多的學生得到鍛煉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