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延安為 召開了追悼會,并發表了著名的演講。1953年,這篇演講收錄進《毛澤東選集》,正式定名《為人民服務》。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延安為 召開了追悼會,并發表了著名的演講。1953年,這篇演講收錄進《毛澤東選集》,正式定名《為人民服務》。
答案
張思德
解析
1944年9月5日,張思德同志在安塞燒炭時不幸犧牲,9月8日,毛澤東為他召開追悼會,并發表了著名的演講。在演講中毛澤東號召大家學習張思德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并對張思德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
擴展知識
《為人民服務》這篇著作,為什么能產生這么大的影響?
《為人民服務》是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張思德追悼會上的講演。張思德出生在四川儀隴一個窮苦農民家庭,1933年參加紅軍,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曾數次爬雪山、過草地,作戰機智勇敢,奮不顧身,屢立戰功,多次負傷。后到中央警備團當戰士,在延安棗園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工作的地方執行警衛任務。1944年夏,張思德去安塞執行燒炭任務,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臟,充分發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9月5日,即將挖成的窯洞突然坍塌,張思德奮力把戰友推出洞外,自己卻被埋在洞里,犧牲時年僅29歲。
得知張思德犧牲的消息后,毛澤東心情十分悲痛,提出要為張思德開追悼會,他要參加并講話。在革命戰爭年代,犧牲的事情經常發生,張思德并不是犧牲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也沒有太多驚天動地的事跡,毛澤東之所以鄭重提議為這樣一個普通戰士舉行追悼會并發表講話,這是不同尋常的,有著特殊的深遠考慮。
其一,是與當時延安和各根據地正在進行的大生產運動相關。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日本侵略者的軍事方針由針對國民黨為主改為針對共產黨為主,把主力更加集中到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周圍,連續進行“掃蕩”,實行殘酷的“三光”政策。抗日根據地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財政經濟尤為困難。毛澤東說,這就提出了是解散,是餓死,還是自己動手搞生產的問題。為了戰勝困難,堅持抗戰,1942年底,黨中央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號召根據地軍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難,開展大生產運動。毛澤東也在楊家嶺住地的山坡邊開墾了一塊地種植蔬菜。大生產運動不僅有效克服了根據地嚴重經濟困難,而且增強了軍民團結,密切了黨群關系,進一步贏得了人民群眾對我們黨和人民軍隊的擁護和支持。
其二,是與當時延安和各根據地開展的整風運動相關。延安整風是我們黨開展的一場深入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也是一次破除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錯誤傾向的思想解放運動,是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的一個偉大創舉,主要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批評與自我批評同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就是通過這次整風在全黨進一步樹立起來的。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