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以后,“關東每歲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載豆、麥、雜粟,一歲三運以為常”。據此,判斷有誤的是( )
A.商品經濟繁榮
B.長途販運發達
C.區域經濟發展
D.抑商政策改變
乾隆以后,“關東每歲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載豆、麥、雜粟,一歲三運以為常”。據此,判斷有誤的是( )
A.商品經濟繁榮
B.長途販運發達
C.區域經濟發展
D.抑商政策改變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只是描述了關東與上海之間貿易發展的狀況,并未涉及政府的商業政策,也未說明經商者的身份,不能得出抑商政策已經改變的結論,故D項符合題意。商業活動的規模大,涉及相距遙遠的兩地,體現出商品經濟的繁榮、長途販運的發達、區域經濟的發展,A、B、C三項表述正確。解題的關鍵是準確把握封建政府雖始終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但商品經濟仍不斷發展進步。
擴展知識
重農抑商政策的政策目標
第一,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能夠最大量的把廣大農民固定在土地之上和村落之中,防止農民棄農經商,使農民安土重遷,減少社會流動性,使廣大農村局勢穩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有著明顯的維護國家政治統治的政治目標。
第二,農業自古以來是中國古代王朝社會的主導經濟,廣大農民負擔的農業稅是王朝國家的基本稅收。保障農業的穩定,就是保障國家稅收的穩定;促使農業的發展,就是增加國家的稅收。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可以保障國家財政收入,有著明確的國家財政利益。
第三,民間私營工商業的發展對社會的統治秩序、等級秩序、簡樸習慣都是一種破壞因素,面對驕奢淫逸的生活,見利忘義的不良社會風氣,則是起到了主張促進作用。抑制私營工商業有利于維護封建道德和社會統治秩序,也有著明確的社會道德目標。
重農抑商政策的這些更為深刻的政策目標,是由國家統治本質所決定的,根本上就是為了維護王朝統治服務的,這表明了重農抑商政策又不是單純的經濟政策。中國古代帝制王朝國家推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從道德、財政、經濟、政治諸方面來維護王朝的統治穩定,有其必然性,全盤否定中國歷史上的重農抑商政策,顯然不是一種客觀的歷史主義認識。
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有助于穩固封建統治
通過從思想到政策的演進,王朝統治者把發展農業作為國家大事來抓,采取鼓勵農業和抑制民間私營工商業的措施,將盡可能多的勞動人手固著于土地之上,最大程度地實現勞動力與土地的直接結合,來切實穩固和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并從根本上維護了國家政權統治。
2.符合當時經濟運行的規律
古代社會,農業在社會經濟結構中是最為基礎和最為重要的,對民間私營工商業采取抑制政策和措施,來保障農業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主導地位,強調以農業為主導為重要,以工商業為輔助為次要,保障農業和工商業之間的主次重輕關系,是符合當時社會經濟運行結構要求和運行規律的。
3.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
農業生產周期長,成本高,但效益低,利潤增長緩慢;工商業運營靈活,能夠短期見效,效益高,利潤積累迅速。高效益高積累的工商業,是促使社會財富占有發生貧富兩極分化的重要推動力,重農抑商政策主張對農業扶持,又主張對工商業抑制,這有著防止兩極分化的一定積極意義。抑商就是企圖從根本上消滅引起變化的總根源。即使不能完全消滅商人和商業,使社會再退回到沒有變化以前的靜止狀態,至少可以通過抑商政策的貫徹,以限制商人和商業資本的活動,縮小商業營運的范圍,便可以把它們的消極影響和造成的社會動亂減少到最低程度。
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商鞅變法積極推行農戰方針,采用各種手段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從而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后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西漢初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漢初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中國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農抑商,所以這兩個時期都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改朝換代后,資本主義萌芽消失了,重新開始了重農抑商。
(二)消極作用
1.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形成
抑制封建統治階級為了抑制商業經濟的發展采取把商業從私人手里奪取過來,改為官營的方式。于是商品經濟自由發展的道路便完全被堵塞了。
2.使中國社會長期處在資本主義萌芽狀態
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和西歐幾乎是同時出現的。然而,它們的命運卻戳然不同。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不斷遭受摧殘,要歸罪于重農抑商政策。
3.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消極影響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形成了重農抑商政策,但是封建主義的政策,經過了幾千年的沉淀,則反映地主階級的文化,成為社會矛盾的主導文化。這些文化對農民的心理影響還是存在的。抑商政策的嚴重后果不僅是從根本上限制了工商業,更重要的是,使農民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農本”觀念和“輕商”觀念,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農民的擇業視野狹窄,長期固守于土地,相安于農業,受束縛而不自知。很明顯,重農輕商的觀念是農村產業開發的一大文化障礙。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國家財政收入也從商業稅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補充,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在這時,統治者認為商品交換不能夠創造新的財富,對商業發展并不采取鼓勵政策,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并在重農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導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還經常以各種方式對商人進行盤剝,這雖有利于國家穩定統一,鞏固中央政權,卻破壞了工商業的正當經營,遏制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違反了經濟發展規律,這樣就失去了其產生之初的進步性。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