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蘆笙舞是哪一少數民族的舞蹈
A.壯
B.苗
C.維
D.白
蘆笙舞是哪一少數民族的舞蹈
A.壯
B.苗
C.維
D.白
B.苗
長鼓舞
中國少數民族舞蹈。以擊打長鼓,邊擊邊舞而得名。中國流傳長鼓舞的有好幾個少數民族,但以朝鮮族的和瑤族的最具代表性。長鼓舞素有朝鮮族舞壇上的一顆明珠之美稱,歷來備受朝鮮族人民的珍愛。長鼓舞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始終以其典雅飄逸的舞姿馳名中外。
長鼓的表演,以柔軟的扛手、伸肩、鵲雀步等動作為主,以肩挎長鼓,右手持鼓鞭,邊跳邊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為一體,高度協調統一。舞蹈的形式有獨舞、雙人舞、群舞等多種。建國發后,長鼓舞久經朝鮮族舞蹈家們的精心改編,增進了新的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使這一藝術形式日趨完善。
朝鮮族長鼓舞
朝鮮族長鼓舞的長鼓為筒形,鼓身木制,兩端粗,蒙以羊皮或驢皮,中間纖細。演奏時將鼓橫在胸前。舞者或用手或用鼓槌擊出不同節奏,隨拍而舞。兩個鼓面音色音階都不同,加上敲擊鼓幫,所以叮咚高低有致。男子舞蹈瀟灑活潑,女子舞蹈嫵媚幽美。瑤族長鼓舞所用鼓有大小之分,大的長約1米,口徑0.2米;小的長約0.8米,口徑0.1米;皆為筒形、細腰。表演時常用黃泥涂鼓面以調節音色音階,故也稱黃泥鼓舞。大長鼓通常為一人領舞,眾人隨舞;也有雙人舞,是一人領擊起舞,另一人相和,帶有一定的競技性。小長鼓通常是2~4人對打起舞,逢年過節,則許多人對打起舞,十分熱鬧。大長鼓舞動作較簡單,以晃鼓頭全身協動和起伏的步伐為主。而小長鼓舞則動作多變,按擊鼓時膝部屈伸程度分有低樁、中樁、高樁三種;按擊鼓動作和鼓點的復雜程度分有文打和武打。
朝鮮族民間舞蹈。主要流行于吉林延邊等地。多為女子表演。跳舞的人將長鼓系在身前,左手拍擊鼓面,右手拿細竹鼓鞭擊鼓面,邊擊邊舞,動作優美。舞姿婀娜。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7年6月8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門市長鼓舞藝術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瑤族長鼓舞
居住在粵北山區的排瑤同胞,逢年過節,都喜歡跳長鼓舞。起舞時,舞者身穿節日盛裝,腰扎紅綢,腳裹白色綁腿,掛著1米多長的花鼓,時而騰空急轉,時而如猛虎撲地,特別是雙人表演時,猶如兩虎相斗,又象雙龍戲珠,真是妙趣橫生。整套動作剛勁有力,粗獷灑脫,把瑤族人民勤勞勇敢的精神和雄勁剛強的性格,表現得維妙維肖。其中“斗雞”、“射箭”、“虎跳龍門”等動作,舞姿優美奇特,但難度也很高,需要嫻熟的表演技巧。長鼓瑤語叫“汪嘟”,約4尺長,兩頭大,中間小,呈喇叭形。鼓身用沙桐木制成。兩端蒙上牛皮或羊皮,作為鼓面。舞時橫掛在腰間,右手五指并攏,以掌拍鼓。發出“比”聲;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發出“冬”音。這樣有節奏地連續擊拍,便發出“冬比冬比冬冬比”的聲音。表演者隨著舞蹈動作,變換節拍,表現不同的內容和情緒,來達到其藝術效果。在表演形式上,長鼓舞分為單人舞、雙人舞和多人舞(有4人、6人、8人的),共36套表演程式,內容十分豐富。這種具有獨特民族風韻的舞蹈,包含著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傳說很久以前,瑤山上住著父子3人,老人臨終前把家產平分給兩個兒子。哥哥貪圖錢財,把家產全部占為已有,弟弟冬比只好流浪在外,給人做工為生。盤古王的女兒房莎十三妹看見冬比人品好,下凡與他結為夫妻。冬比的哥哥想用野法害死冬比,霸占房莎十三妹。盤古王知道此事,幫助冬比擊敗了哥哥,并把房莎十三妹召回了天庭。監別前,十三妹告訴冬比:南山上有棵樹,砍來做個長鼓,打上360個套環,等到十月十六日那天(盤古王婆誕),踏環擊鼓,跳上360個圈,就可以象鷹一樣飛上天去與她團圓了。冬比按照十三妹的囑咐,不畏艱危,來到了南山,找到了琴樹,做成了長鼓,果然在約定的時間跳了起來,終于飛上天與十三妹團圓了。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恩愛的夫妻,以后每逢盤古王婆誕耍歌堂時,都要跳長鼓舞,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F在,每年春節期間,排瑤同胞除自己跳長鼓舞歡慶佳節外,還組成花鼓隊,到附近漢、壯地區去向各族兄弟賀年。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情的歡迎。漢、壯兄弟拿出年糕餅食,煮好甜酒湯圓,款待客人。舞畢,主人還得送上一封“利是”,祝賀瑤胞新春吉祥如意。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