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機打印出的飛機能飛嗎?( )
A、能
B、不能
3D打印機打印出的飛機能飛嗎?( )
A、能
B、不能
A
顧名思義,3D打印就是在長、寬、高三個維度上進行的打印,它能夠打印出立體構造,比方說一座雕塑、一塊巧克力等。這也是3D打印又被叫作“立體打印”的原因。2011年8月,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一群研究者就打印出了一架無人飛機,并且真的能飛。
擴展知識
至少目前,不是 3D 打印出的戰斗機能不能飛的問題,而是 3D 打印能不能打印出戰斗機的問題……我甚至可以說,10 年、20 年內,都不可能 [注 1]。 近年來,媒體對“3D 打印”這個概念絕對是過度炒作了。 普通人對制造的理解太過簡單了,大概只有外形和材料的概念,非科班出身的人恐怕不理解“相”的概念,也不能理解“應力”之類的概念。普通人會覺得,制造不過是把一種材料加工成特定的外形而已,大到飛機,小到螺絲釘,都一樣;普通人會覺得兩種材料之所以有性能上的差別,只取決于材料的成分;普通人不會知道鑄件和鍛件的區別,不會理解一塊鐵經歷過加熱再冷卻的過程(熱處理)之后發生了什么;至于加工硬化(冷作硬化)之類的,普通人就更不可能知道了。 但是,知道了上面那些,我們國家也還是做不出大飛機,做不出先進的航空發動機。 3D 打印,專業術語叫快速成型,精度的問題放在一邊,因為這個相對容易解決。材料本身的性能才是最致命的問題,有知友提到快速成型可以成形精密的鑄件,但是鑄件的性能是很差的呀,航空上幾乎不能用。更要命的是,3D 打印雖然叫“快速成型”,但是跟鑄造比,慢得可怕,很難在工業上大量應用。 快速成型把材料絲熔化后再凝固,可以制造復雜外形的零件,甚至制造傳統機械加工方法無法加工的零件,但是,幾乎完全沒有辦法控制材料的微觀結構,也就是“相”。但對于航空零件來說,這才是致命的。航空發動機的渦輪葉片,要求單晶,快速成型怎么實現?飛機的蒙皮,要求處于拉應力的狀態,快速成型怎么實現?航空上的大部分零件,要應用鍛件的性能,快速成型不可能達到。還有更多更多的數不清的問題…… 我負責任地講,沒有任何一種現有的制造方法,可以單打獨斗地解決航空制造中的所有問題,必須多種制造技術結合才行。快速成型,在零件性能方面的局限性幾乎大于現有的任何一種制造方法,靠它來制造戰斗機,不可能。任何媒體的報道,都不可信,因為他們根本不懂機械制造。 以目前的技術,3D 打印慢說造飛機,造出一根螺絲釘能不能達到剪切強度要求都很難說。 更別提媒體炒作的 3D 打印器官了,我現在就在國內 TOP 2 大學的生物制造實驗室里作細胞的快速成型,雖然我們立項的時候把這個東西吹得很神,但是誰都明白,3D 打印器官這個東西,乍一看很簡單,可行性很高,但真要做這件事,困難是數不清的,我現在的感覺是,沒門。 也許我們實驗室的水平不行,但是,做過科研的人都知道,不管自己的研究做到了什么水平,文獻總還是要看的,學術會議總還是要開的,同行的交流是很頻繁的,國際上最頂尖的團隊做到了什么水平,就算自己達不到,也是清楚的。更何況,我們實驗室的細胞低溫成形方法也是世界領先的。 那么,3D 打印沒用么?不是。快速成型在制造對強度要求不高但形狀復雜的產品上具有很大的優勢,在民用方面,也就是普通人下載個 CAD 模型然后自己制造產品方面,現狀就不錯。制造工業產品,目前還不行,但以后可能會應用得更多;制造像飛機主要部件這樣的先進產品,我個人判斷,死路一條。 快速成型技術屬于增材制造領域,增材制造確實是未來很有前途的一個方向,我剛才提到的渦輪葉片要求單晶,現有的技術是讓材料單晶生長,這就是一種增材制造,但跟 3D 打印差得很遠,完全不是一回事。我講增材制造是很有前途的一個方向,絕不意味著它會取代傳統的制造手段,因為沒有一種手段是萬能的。3D 打印更不可能是。 面對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沒有專業知識,僅憑常識很難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但是,我不明白為什么會有很多人認準了 3D 打印能改變世界,能制造一切,“只有想不出,沒有造不出”?而且都說得很絕對。難道我學過的課,做過的實驗都是浪費時間嗎? 不是什么東西放到“未來”就一定可以的,3D 打印今天打不出的東西,有些留給子孫后代可以解決,比如尺寸精度;但更多的問題留給子孫后代也解決不了,比如打飛機。 3D 打印是很好的技術,但技術不是用來迷信的。 ======================================================================== 注: 有知友建議我刪掉上面的這句話,我思考再三,基于個人目前的學識和經驗,還是作出了這樣一個主觀的、個人的判斷。我只是一個學徒,我的判斷對整個行業來說無足輕重,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決不會因為我作出了一個錯誤的判斷而停滯。的確,作這樣的一個判斷,我沒有很大的把握,10 年的事已經很難說,對 20 年后的事情下斷言,太過年少輕狂了,寫答案的時候,可能更多地出自對媒體過度炒作這一技術的反感寫下了這句話,這顯然不嚴謹。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震撼,很多改變從來就不是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可以輕易預見到的,渺小如我,當然會犯錯。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